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心电图检查及操作

■ 按下抗交流电干扰键
二、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1 .一般浏览
■ 检查定准电压和走纸速度,判断有无伪差。
2.判断主导心律
■ 寻找并分析P波的形态和出现规律,确定是否为窦性心律。
3.计算心率
■ 测量P-P或R-R间距,如心房率与心室率不一致时,应该分别计算。
4.判断心电轴和有无钟向转位 5.分析P波与QRS波群及相互关系 6.观察ST-T改变及其类型 7.得出结论
第一步 : 找“P”波,它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如有P波 ---“P”波的波型特点是否正常。时间:
﹤0.12s 振幅: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Ⅰ、Ⅱ、aVF、V4-V6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随便。 第二步 : 看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0.12 — 0.20 S 第三步 : 看QRS波,代表心室肌除极的位变化 时间:0.06~0.10s
一、常规心电图操作标准
(一)环境要求 (二)受检者准备 (三)皮肤处理 (四)电极安置 (五)描记心电图
(一)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温暖 检查床不宜过窄,床旁不要摆放电器 心电图机电源线远离检查床和导联电线
(二)受检者准备
核对姓名 患者平静时或休息片刻后,取平躺仰卧位,最 好避免饱餐、饮用刺激性饮料和食物或吸烟后检 查。
(四)电极安置
肢体导联
由右上肢到右下肢、顺时针分别连接:
红 黄 绿黑 胸前导联
V1: 红色-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黄色-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绿色-V2与V4连线中点 V4: 褐色-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相交处 V5: 黑色-左腋前线第五肋间与V4平行 V6: 紫色-左腋中线第五肋间与V4平行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常用方法和基本图形

参数, 因心脏各部位的不应期及电生理特性与心动 周期长短相关, 通常要在 )#- 次基础刺激 ( /!)后才 达到稳定, 在稳定起搏的 -#0 次基础刺激后发放期 前刺激, 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电生理数据。程控期 前刺激检查适用于测定心脏不应期、 阐明房室结双 径路、 研究预激综合征旁道电生理特性、 诱发和终
! ’%( %& %$ )12 )*+, -+ . -+ /& -+/ ! -+/ 0 -+ ,
图5
! ’%( %& %$ )*+. )*+, -+. -+/ & -+/ ! -+/ 0 ’ -+,
图3 心 房 激 动 顺 序 同 图 5 , 在 "#$0 与 "#$% 均记录到 " 波。
’
" " -
通常须将多根电极导管分别放置在右心房侧壁上部及下部希氏束冠状静脉窦以及右心室心尖部等部位进行起搏与标测图对于一些特殊病例还可将电极导管放置在左心室肺静脉右心室流出道等部位
心电学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
・ 心脏电生理 ・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常用方法和基本 图形
李忠杰
!中图分类号 " 3)$#($
’
-
’ ’ " -
区分冠状窦的不同区域,如还可记录 1$*4、 1$*5、 ( 。 1$* 3 图 57 图 ! )
! ’%( %&
’
-
%$ )*+. )*+, -+. -+/ &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血管穿刺
Seldinger 技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股动脉、股静脉穿刺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颈内静脉穿刺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房间隔穿刺技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PA位:定高度 RAO45度:定方向
导管放置位置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基本刺激技术
频率递增起搏:S1S1 程序刺激:
S1S2,S1S2S3,S1S2S3S4,RS2,RS2S3,RS2 S3S4
早搏刺激的设计:S2从舒张晚期开始, 10ms
递减扫描直到不应期,然后以比局部不应 期
RV
V1
V5
HRA
400 250
S S S SS
RA A1 A1 A1 A1 2
RV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室不应期
260
S1
S1
S1 S2
不夺获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270
S1
S1
S1 S2
夺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电生理检查程序扫描
穿刺成功 放置导管 程序刺激 为射频消融准备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脏解剖及常用的电生理检查体位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优点
透射角度与房室环平行 清楚的区分心房及心室的相 对位置,容易判断导管贴近 瓣环
心脏电生理

心脏电生理的重要性
心脏电生理是心脏病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心脏疾病 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电生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心脏电 生理的监测和干预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02
心脏电生理的原理
心脏电信号的产生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 、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等,这些组织 协调心脏的节律和兴奋传导。
心脏电信号的整理
不同部位的电信号整合
在心房和心室,来自不同部位的电兴奋信号经过整合,形成综合电信号,协调 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
自主神经对心脏电信号的影响
自主神经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影响心脏电信号的整理和传导,调节心率 和心律。
心电遥测监护系统是一种远程心电监测 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患者的 心电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护中心,实现远
程实时监测和诊断。
心电遥测监护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远 程实时监测和诊断,方便患者在家或外
出时接受监护。
心电遥测监护系统的局限性在于设备成 本较高,且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技术操
作能力。
05
心脏电生理的治疗方法
心脏电生理是研究心脏电活动的科学 ,包括心脏电活动的产生、传导和兴 奋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异常时的病 理生理机制。
心脏电生理的功能
心脏电生理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兴奋传导,确保心脏的有效泵血 功能。
心脏电生理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一旦心脏电生理功能出 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
心脏电生理
• 心脏电生理概述 • 心脏电生理的原理 • 心脏电生理的疾病 • 心脏电生理的诊断方法 • 心脏电生理的治疗方法 • 心脏电生理的未来发展
电生理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心内电生理检查(Electrocardiogram Study of the Heart)是利用心导管技术,将多根导管经静脉和/或动脉插入,置入心腔内不同部位,在窦性心律、起搏心律、程序刺激和心动过速时,同步记录局部心脏电活动,经过测量分析了解电冲动起源的部位、传导途径、速度、顺序以及传导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电现象,以研究和探讨心脏电活动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规律。
电极导管的放置: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常规要放置冠状窦、高位右房、希斯束和右心室尖部(RVA)四根多极标测导管。
1、冠状窦(CS)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标测导管至右心房,寻找位于右心房后下部的冠状窦口,当电极导管到达冠状窦口时有搏动感,然后右手一边逆时针方向旋转导管尾部,左手一边进导管,通常可进入冠状窦。
①后前位(正位)X线透视下导管呈特征性“扫帚样”上下摆动。
②导管刺激无室性期前收缩。
③冠状窦位于左侧房室环,用于记录左心房心电图,可同时记录到振幅相近的心房电图(A波)和心室电图(V波),左房刺激时可用该导管。
④右前斜位(RAO)或左侧位透视导管指向后方。
⑤左前斜位(LAO)导管插到左心缘,头端指向左肩。
2、高位右房(HRA)电极:将标测导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放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并靠近右房外缘,正位下导管头端指向右侧,紧贴右房壁。
记录仪上此处A波最早(靠近窦房结),通常只有高大的A波而无V波,右房刺激常用该导管。
3、右心室(RV)电极:电极进入右心房后跨过三尖瓣置于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正位导管越过脊柱左缘,可记录到大V波,A波不明显,导管刺激可见室性期前收缩,多用于右心室刺激。
4、希斯束(HB)电极:电极进入右心室后回撤,使导管顶端位于三尖瓣口处,头端指向后上方,可同时记录到振幅大致相等的A波和V波,在A波和V波之间可见一H波(希斯束电位)。
5、低位右房(LRA)电极:电极顶端置于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侧面交界处,既可记录到A波,也可记录到V波,右侧旁道时需放置该导管。
心脏电生理

心脏电生理的研究意义
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对于理解心脏功能、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研究心脏电生理,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从而制定有 效的治疗方案。
心脏电生理学不仅对心脏病学和生理学领域有重要意义,还对药物研发和医学工 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对心脏电生理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抗心律失 常药物或设计更有效的起搏器。
室性心动过速
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 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可 能导致心悸、气促、晕厥等症状,甚 至引发室性停搏和猝死。
心脏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
是指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无法正常传导至心房的现象,可能导致心房停搏和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后果 。
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心房的电信号无法正常传导至心室的现象,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时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和猝死等严重后果。
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 的手术方式,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 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从而消除异常 的电信号。
导管消融治疗需要在专业的心脏电生 理中心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疾病 ,如房颤、室性早搏等,治疗效果显 著,复发率较低。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05
心脏电生理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脏电生理疾病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控制病情。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改善症状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 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电生理监测原理

电生理监测原理电生理监测是一种用于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内的电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和记录生物体内电信号的变化,以获取有关生物体功能和病理状态的信息。
这种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尤其是心脏病学、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电生理监测的原理基于生物体内细胞的电活动。
细胞膜上存在着离子通道,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形成了电势差。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或关闭,导致离子的流动,从而改变细胞膜上的电势差。
这种电势差的变化可以通过电极测量并记录下来。
在心脏病学领域,电生理监测被用于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
通过将电极插入患者心脏,可以记录下心脏肌肉细胞的电活动。
根据这些电信号可以判断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此外,电生理监测还可以用于导管消融术,通过高频电能烧灼异常传导组织,恢复心脏的正常传导功能。
在神经科学领域,电生理监测被用于研究神经元的电活动。
通过将电极插入动物或人体的神经系统,可以记录下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电信号来了解神经元的功能和传导机制。
此外,电生理监测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癫痫和帕金森病等。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电生理监测被用于开发和测试医疗设备。
通过模拟和测量人体的电活动,可以评估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例如,心脏起搏器和脑电图仪等设备的设计和优化都离不开电生理监测的支持。
电生理监测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内的电活动,从而揭示其功能和病理状态。
它在心脏病学、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扩展,电生理监测将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基本操作知识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
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一、基本操作需知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二、血管穿刺术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
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
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
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
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
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早
异丙肾诱发,部分患者需要镇静诱发 心室刺激诱发
室速
心室递增刺激诱发,S1S1周长不超过230ms 心室程序刺激诱发,一般做到S1S2S3 可使用异丙肾后重复刺激
心室S1S1
S1S2刺激
RS2刺激
心室刺激经房室结逆传的特点
间隔A波早于HRA和LA的A波
His A波早 CS90A波早 快径逆传,VA往往融合 慢径逆传,VA往往不融合
1、WPW综合征
在WPW综合征患者中,电生理检查可用来证实心室预 激的存在,旁路的数目和位臵,以及旁路是否参与心动过 速的发生机制。在心房和心室起搏时和在诱发的心动过速 时,在围绕房室交界区的多个地点同步记录心内心电图, 呈现最短的A-V或V-A传导时间的地点可能为旁路所在的位 臵。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和心室同时激动,His A波领先CS A波
AV跳跃现象
诱发AVNRT
I AVF V1 HRA
HBE CS5-6
CS3-4
CS1-2 RV
临床心律失常学,人卫版,陈新主编
有跳跃吗? S2走慢径吗?
跳跃诱发-AVNRT吗
I
AVF V1 HRA HBE CS9-0 CS7-8 CS5-6 CS3-4 CS1-2
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王宇彬 阜外医院
内容
• 电生理捡查导管室的设臵 • 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操作 • 电生理捡查的刺激技术 • 电生理检查的适应征 • 电生理检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目的
室房逆传途径和功能
是否有旁路逆传 室房逆传功能(不应期)
房室前传的途径和功能
前传有无双径路(AV跳跃现象) 前传有无旁路 房室前传功能(不应期)
正常窦律
房早
I型
(a) 正路前传型 AVRT
II型
(b) 旁路前传型 AVRT
III型
(c) 双旁路AVRT
AV N
(d) AVNRT
右侧旁路前传
右侧旁路逆传
左侧旁路前传
左侧旁路逆传
S1S2刺激诱发AVNRT
AFL
AF
ILVT
ILVT
诊断:房速?
窦律1:2快慢径下传心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慢径消融后
所需的仪器设备
急救用途: 配有监视器的除颤器2台,不需 手 资料记录:生理记录仪系统 12导联心电图 刺激器 X线机 计算机 消融:能源(射频发生器或其他 ) 监测和控制用的器材 其他:静脉输液泵 脉搏血氧计 专用的病人连接线 运送病人时的监视器
持的电极板(透X线)
临时起搏器 呼吸机/麻醉机 生命体征监护:体表心电图(生理记录仪)
100mm/s
P V HRA CS
V
HBE A H
4.
程序刺激
S1S1分级递增刺激:为电生理检查常规采用的刺激方式,以自身R—R间期减 50~200ms为初始起搏S1S1间期。一般每次起搏5~10秒,每次递减10~50ms ,逐步增加到170—200bpm,直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诱发心动过速时为 止。 程序期前刺激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S1S2刺激:为电生理检查常规刺激检查方式,在连续8~10个S1S1基础刺激 后,发放1个期前的S2早搏刺激。 S1S1周期为自身R—R间期减100~200ms, 初始S1S2联律间期为S1S1周期减10~50ms。 ②S1S2 S3刺激:先由S1S1起搏8~10次,在最后一个S1之后发放S2和S3刺激各 一个,保持S1S1、S1S2不变,递减S2S3,每次10ms,至诱发临床心动过速或 S3不应期。 ③S2刺激:即与R波同步的单个期前刺激,可在窦律基础上进行,也可在心 动过速时进行。感知心脏自身的P波或QRS波,每感知8~10次,发放一个期 前刺激,形成在自身心律的基础上出现一次期前搏动。
动脉内压力(生理记录仪)
自动测量血压的袖带(无创性 )
凝血时间监测器(如果用了肝
素)
二、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操作
电生理检查采用经皮局麻穿刺血管的方法将电极导管放臵于心腔 内,一般穿刺股静脉或股动脉。个别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局部麻 醉使用1-2%的利多卡因。 电生理检查时,通常需要把电极导管分别放臵在右房侧壁、右室 心尖、冠状静脉窦和希氏束区域。
VA无递减传导 往往室房逆传不应期小于300ms
左侧旁路-心室起搏
旁路无VA递减传导
右侧游离壁旁路AVRT 位置?
旁路位置?
I
AVF V1
HBE
CS9-0 CS7-8 CS5-6 CS3-4 CS1-2
RV
临床心律失常学,人卫版,陈新主编
心房激动途径?
I
AVF V1
HRA
HBEp HBEd ABL
HBEp HBEd CS9-0 CS7-8 CS5-6 CS3-4 CS1-2 RV
RS2刺激
RS2:His不应期内刺激心室,这时心室激动不能逆传心房,
除非存在房室旁路。用来判断是否存在旁路。 方法:心动过速时测量RH间期,然后以稍长于RH间期发放
期前刺激S2,-10ms递减,至小于RH30-40ms,然后回放逐
房室结慢径路的检出
心房程序刺激(S1S2,S1S2S3)出现AV跳跃
S2(S3)递减10ms,AH延长大于50ms 不同S1周长 不同刺激部位 应用异丙肾
AH间期应大于180或220ms
无慢径1:1前传为房室结双径路消融终点
无AV跳跃,不代表无慢径路
快慢径不应期接近
典型AVNRT特点
快径逆传
VA有递减传导特点 鉴别诊断:
间隔旁路 间隔慢旁路
慢径逆传
心室刺激的VA递减传导
I AVF V1 HRA HBE CS9-0
CS7-8
CS5-6 CS3-4
S2经过房室结逆传
CS1-2
RV
临床心律失常学,人卫版,陈新主编
心房逆传途径?
慢径?后间隔慢旁路?
5.
测定不应期 心脏组织的相对不应期:在S1S2刺激时,引起传导延 迟的最长S1S2间期值,称为相对不应期。在S1S2刺激时, 刺激冲动不能通过某一组织的最长S1S2间期值,称为有效 不期。
CS7-8
CS5-6 CS3-4 CS1-2 RV
?
?
心室刺激时间隔房室旁路的激动特点
HIS、CS90、CS78A波早 VA无递减传导 VA阻滞的刺激周长往往小于300ms 需要和房室结逆传相鉴别
前间隔旁路-预激
右前间隔旁路
后间隔旁路(左右?慢径逆传?)
间隔旁路(部位?)
室上速的鉴别诊断方法
过速或鉴别诊断,常常使用6-8:1发放。
1、S1S2: 600/500, 500/400, 500/350, ……,-10ms 递减S2。到 达ERP后应该继续两次递减刺激
2、S1S2S3: S1/ERP+20-50ms/350-400ms,-10ms递减
不同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程序
房颤
异丙肾持续静点诱发 心房BURST刺激诱发
如何区分不典型的AVNRT\间隔AVRT\AT
如何区分室上速和室速
心动过速发作方式 心室拖带 RS2刺激 心动过速时最短VA间期(小于70ms,典型AVNRT)
要综合分析,尽量不要依据一项检查确定诊断 检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AVNRT or 间隔旁路 or VT
I AVF
V1
电生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参数正常值 窦律下不同间期的正常值
不同作者报告的希氏束电图各间期正常值(ms) PA Josephson Narula Damato 25-60 25-45 AH 60-125 50-120 60-140 HV 35-55 35-45 30-55 H 10-25 25 10-15
Typical Catheter Placement
电极导管的放置
不同部位电极导管的选择及塑形。
RA
HBE
RV
CS
穿刺点的选择: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
电极导管的放置:RA,HBE,CS,RVA等,其他部位少用。
右前斜 (RAO)
左前斜 (LAO)
CS电极的放置
哪一个更好?
③一些使房室结前向传导时间延长的因素,如心室期前刺激隐匿地穿 入房室结,不使房性心动过速的周长发生改变;
④在房性心动过速时给予的室性期前刺激所引起的逆向心房激动,其激 动顺利与心动过速时所见的不同。
激动顺序
I aVr aVf V1 HRA AVJ CSp CSm CSd
AH V A A A NSR A PAC
标测电极记录电信号的意义
I
体表图
AVF V1
右房 HRA (游离壁或心耳)
His和间隔
HBEp HBEd CS9-10
左房室后间隔 CS7-8 (二尖瓣环附近)CS5-6
CS3-4 CS1-2
右室
RV
可以省掉哪根电极?
右心房 右室 CS His
His非常重要
1. A—H间期 A—H间期由A波、希氏束波(H波)组成,A—H间期的正 常时限为60~130ms。 2. H—V间期 H—V间期表示自希氏束近端至心室肌的传导时间,通常 H—V间期的正常值为35~55ms。 3. 心室内传导 通过心室内电极导管记录心室电图,心室肌动波称( V波)。V波出现时相与体表心电图QRS波一致。
电生理刺激方法
刺激能量:两倍起搏阈值,特殊部位要求不同(4-8V),刺激脉宽:2ms
刺激部位:心房(CS)、心室,HIS等
规则的连续刺激S1S1(ms): 1、递增刺激: S1S1 600/500/400/300ms或500/450/400/350/300ms等等。 2、BURST刺激: S1S1多小于300ms,常用于诱发及终止心动过速 程序期前性刺激(S1S2/S1S2S3……, 及RS2),用于检测不应期及诱发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