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鸦片战争教案1
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

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教案3篇同学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鸦片战争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1.归纳法。
像鸦片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_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_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入鸦片战争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30分钟)1.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
–利用课件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
–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的港口和岛屿,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给英国?是否存在内外因素?3.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梳理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的回答,梳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的?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反思(5分钟)1.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综合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港口和岛屿•结果:中国失去领土和主权,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掌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鸦片贸易的罪恶,深刻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的英勇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国际背景来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棉布,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民自己生产棉布,英国的棉布在中国很难销售。
这就促使英国寻找其他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从国内情况分析,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
如清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缺乏训练等,这些内部因素使中国在面对英国侵略时处于劣势。
同时,鸦片走私成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中国的禁烟运动则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
历史教案-鸦片战争

历史教案-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2.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格局,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背景。
2.鸦片战争的背景讲述英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以及他们在印度等地种植鸦片,企图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过程。
分析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科技滞后等原因,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处于劣势。
3.鸦片战争的过程讲述鸦片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过程,包括广州之战、厦门之战、宁波之战、吴淞之战等。
着重讲解中英双方在战争中的兵力、武器装备、战术等方面的对比,以及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4.鸦片战争的结果讲述南京条约的签订,包括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内容。
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抗争精神。
5.鸦片战争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为何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7.课堂作业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抗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补充:1.鸦片战争的背景教师展示一张清朝闭关锁国的地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清朝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闭关锁国让清朝与世隔绝,科技、经济逐渐落后,这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鸦片战争的过程教师播放一段战争纪录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战斗给你们什么感受?”3.鸦片战争的结果教师展示南京条约的文本,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条约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个条约标志着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材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鸦片战争为主线,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封闭的市场成为了英国侵略的目标。
2.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走私鸦片进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毒品问题,清政府采取禁烟运动,引发英国的侵略战争。
3.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经过一系列战役,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八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反对侵略,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八年级课本历史教案【五篇】

【导语】初⼀新⽣刚刚⼊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起,经常搞错。
下⾯是为您整理的⼋年级课本历史教案【五篇】,仅供⼤家学习参考。
【篇⼀】第1课鸦⽚战争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领⼟完整、⾃给⾃⾜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分析鸦⽚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 导⼊新课1、组织学⽣回顾初⼀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阅读第1页“导⼊框”。
组织学⽣学习和探究新课 ⼀、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阅读本⽬以及第5页“⾃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私鸦⽚?(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业品、掠夺廉价原料⽽侵华,为牟取暴利⽽⾛私鸦⽚。
)2.英国⾛私鸦⽚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民⾝⼼健康,削弱军队战⽃⼒。
)3.⾯对着鸦⽚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鸦⽚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会产⽣⼤量毒烟,造成⼈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灰与海⽔化合反应产⽣的⾼温来熔化鸦⽚,避免污染。
)⼩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贩⼦的嚣张⽓焰,挫败了英国⽤鸦⽚打开中国⼤门的美梦。
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炮轰开中国的⼤门。
⼆、中英《南京条约》学⽣阅读本⽬,思考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引起?(不是。
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贸易,推⾏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段都耍得出来。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掌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节:导入与预习(5分钟)1.创设情境引入:学生们组成小组,展示一幅鸦片战争的图片,并讨论图片中所体现的场景和意义。
2.针对图片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第二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平等状态,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导致中国沉溺于鸦片之中。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中国为什么会对鸦片上瘾?3.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节:案例学习(25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阅读并讨论。
2.案例材料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爆发的具体事件、中国政府对英国的反应等。
3.学生在小组内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鸦片战争的关键事件和影响。
第四节:总结与归纳(15分钟)1.学生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2.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节:拓展阅读(15分钟)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可以选择阅读书籍、文章或互联网资料来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更多信息。
3.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建议,帮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方式1.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结合案例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结合小组讨论和案例学习,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对学生的小组讨论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3.拓展阅读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评文章,针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教案1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综合多种教学手法。
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4•影像资料辅助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印象,可以通过影像等动态画面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讨论法。
鸦片的危害,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评价,都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6•图文结合法。
要想掌握好本课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好地图,比如《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硝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得出结论。
分析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构建论据,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合作探究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加深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解,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媒体1•投影仪、电脑。
2•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请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左边是一艘称为”快蟹"的走私船,专门在海上走私鸦片。
船上有很多橹,并携带武器,与缉私船相遇,既可以抗拒,又可以逃离。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这种船大量活跃在广东伶仃洋上,替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什么变化?鸦片战争是由鸦片引起的吗?下面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我们经常说,中国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这与马克思说的五种社会形态有所区别,那就是我国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而多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以什么为标志的?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内容[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请看课后的"自由阅读卡"的内容《从罂粟到毒品》。
"罂粟是一种看起来很美丽的花,却能制成鸦片、吗啡和海洛因等毒品。
罂粟经过初步加工后,可以制成鸦片。
鸦片里面大约含有10%左右的吗啡成分。
吗啡可以从鸦片中提炼出来,毒性比鸦片更大。
如果再在吗啡里加入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就可以制成白色粉末状海洛因,海洛因比鸦片和吗啡毒性更大。
一旦吸上了鸦片、吗啡或海洛因这些毒品,就很容易上瘾,每天几次不断,不然就涕泪齐下,浑身瘫软;吸食时间一长, 吸食者就满脸烟容,最后骨瘦如柴,直至死去。
毒品很贵,瘾君子们为了得到毒品,轻者倾家荡产,负债累累,重者铤而走险,杀人抢劫,危害社会。
"在这里,我想问的是,这些鸦片是从哪儿来的?是由谁运进来的?他们为什么要把鸦片输进中国?目的是什么?鸦片进来后除了吸食者的身体、家庭受害外,对社会还有哪些影响?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此事上态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到的内容。
[板书]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一节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学生看书]……[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
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
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
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
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
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
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
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
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
自然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
细究起来,当时外国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
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夷人不许进内,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
到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体恤地处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办法是设立”行商"。
所谓"行商",就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
由于清朝体面的大吏们不能直接与未开化的夷人接触,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间接管理办法以免有伤国体。
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
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贾府,到宝玉的屋内,看到大钟摆心里还奇怪为什么把个大称砣挂起来,站在西洋镜前,还不知道那满头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镜云:人老不知羞,花儿插满头。
因此,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确实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的人广泛接受。
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
中国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国上层绅士淑女、下层平民百姓的家中。
当时在英国饮茶竟成为一种时尚。
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银钱来到中国购进茶叶。
所以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年代前),中国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却处于入超地位,而且这种逆差一年大似一年。
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急需向外输出商品,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
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
鸦片,俗称"大烟"、"阿芙蓉",是由红罂粟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
红罂粟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八年级历史教案。
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
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
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鸦片商走私鸦片的利润高得惊人。
在当时,每箱(约100斤)印度鸦片成本在20卢比,而走私到中国出卖,竟可获利100倍以上,达到2000至3000卢比的高价。
在暴利的驱动下,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应有的仁爱精神和作为人应有的良知被泯火,越来越多的鸦片被输入中国。
在_____ 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土不超过200箱。
然而到了____ 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
___ 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对华贸易的专利权不存在了。
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都可以有权对华贸易,这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们争先恐后地瞄准对华鸦片贸易,疯狂地向中国运送鸦片,疯狂地从中国人口袋里捞取银元,而他们送来的鸦片又在疯狂地吞食中国人。
仅仅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当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2万多箱。
到_____ 年鸦片战争前夕,已高达4万多箱。
英政府仅仅印度鸦片税一项税收就达422万多元。
据有关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投影显示][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
—年是4000箱, ___ 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____ 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青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
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
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答案三:《炮子谣》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耗钱毁体。
这从"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二句可以看得出来。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鸦片的危害归纳一下: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