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探微论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探微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而这些内容很大一部分渗透在文言文中。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全体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任何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

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鸿门宴》时,采用简练的语言讲述项羽年少气盛与勃勃雄心的故事和刘邦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分析总结二人成就功业的有利条件,并作一比较,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项羽会惨败?”以此引出二人在鸿门宴的一次智斗。

对这种疑问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自然明显。

又如《涉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注释先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一、四段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达到了审美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利用古代的风俗习惯、礼仪等内容形成心理的新奇感,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课后“玩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论文

课后“玩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论文

课后“玩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摘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普遍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作品内容较为难懂,或作品本身情趣不够,但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功利性太强,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舍不得在课上花时间去关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既然课上舍不得花时间,那么可以从课后入手,进行课后“玩味”。

所谓课后“玩味”是指课后通过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等,落实课内重点知识点,抒发阅读感悟,交流个人见解等。

教师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后“玩味”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课后”玩味”;想象填补;改编剧本;合作探究;辨别争论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58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普遍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作品内容较为难懂,或作品本身情趣不够,但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功利性太强,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舍不得在课上花时间去关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既然课上舍不得花时间,那么可以从课后入手,进行课后“玩味”。

所谓课后“玩味”是指课后通过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等,落实课内重点知识点,抒发阅读感悟,交流个人见解等。

教师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后“玩味”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文言留白,想象填补,当一回作家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就显得精练多了,具备骨架般的简洁,留有很多的空白,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储备的知识,让简短的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

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只着眼于“字、词、句、段”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

例如《兰亭集序》第一段的写景很有特点,寥寥十六个字,就把兰亭周围“山峻林茂,清流映带”的优美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文言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这十六个字加以扩充,对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山峰层层叠叠、树林枝繁叶茂、竹子亭亭玉立的情景;对于“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绿树掩映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在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中发出“信可乐也”的感叹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浅谈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摘要】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探究发现,并能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

【关键词】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必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缺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积极探究知识的机会和能力,导致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逐年降低,甚至讨厌学习文言文,文言文阅读能力欠缺,令人担忧。

其实文言文教学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我们可以改变过去文言文教学中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探究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充满快乐,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些尝试:(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

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摒弃俗套,积极,抓好文言教学论文

摒弃俗套,积极,抓好文言教学论文

摒弃俗套,积极探索,抓好文言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我们学习它,既有助于继承祖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然而现在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困难不小,理由无非是年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不少老师在古文教学中至今仍被束缚在陈旧的模式中一筹莫展。

近几年来,在课改春风的沐浴下,我努力摒弃旧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一、抓好阅读训练,储备文言知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读”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

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形式与现代白话文不同,与口头语言有着更大的差距。

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考试制度的需要,对文言文的阅读量明显不够,对古汉语的理解则更为欠缺。

而这些都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而熟读、背诵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诵读法”。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多多阅读其中的经典名篇,不但要阅读课内的文言文,还要多阅读课外的文言文。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位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真正是“尽情发挥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也融入了老先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诵读法”就是放开声音反复地读,直到熟练地记住并准确理解为止,即“熟读成诵”。

诵读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读,还应该是有教师引导的读。

但“读”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读过之后还要背诵,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营造良好氛围,消解浮躁情绪1.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很快的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表现出一种畏难的浮躁情绪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在学科开课初,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启发学生。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掌握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地畅游书海。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努力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原则,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高中生一提到文言文就觉得头疼不已。

在他们看来,那些满篇的“之乎者也”和难以理解的文字,不仅看着累、读着费劲,就是理解起来,也颇费一番工夫。

可是中华文化流传了五千多年,在民国以前,都是以文言文为主要表达方式,那些文人墨客、才子骚人,都要精通文墨,才能够走上仕途。

流传至今的文化典籍,也都是古文。

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占据一定的地位,很多名篇佳作都脍炙人口,或是形神俱佳,或是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如何让高中生转变思路,将文言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乐园,让他们学会鉴赏、喜欢文言文,改变以往的反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觉得教师应该首先转变思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一、了解学生状况,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学习兴趣高中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到了文言文,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在书上写译文的习惯,密密麻麻,都是老师念学生写,为了图方便,便于记忆翻译。

这样一来,学生眼中的文言文课堂就成了枯燥的翻译课堂,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文言文学习中体验到实用性和趣味性,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前我们的教材所选用的作品都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这些文言文长短适宜、文辞优美,同时也是一定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家的作品都能反映时期文学作品的特征。

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谁赵太后》涉及历史知识,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谋士的过人智慧;《秋水》《劝学》等先秦散文,又让我们看到文言文在春秋时代在逐渐演变发展;《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让我们不但看到了优美的骈体文,欣赏到华丽的辞藻,还从中领会到作者的一片深意。

这些只是列举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文言文不仅浓缩了时代的精华,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食粮。

多教授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方法,让他们觉得文言文没有那么可怕,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记住答案,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畏惧文言文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摘要】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成了教学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教学效率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文言文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

但是,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到底如何来激发学习兴趣呢?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

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摘要] 在许多学生眼里,文言文是枯燥无味、难懂难记又难学的古文。

如何克服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心理?如何组织好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试图从变“串讲字词”为“自读质疑”、改“通篇翻译”为“传神朗读”、变“乱贴标签”为“深度解读”、改“全盘接受”为“质疑反思”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 学生主体;文言文;激发兴趣文言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但在许多学生眼里,文言文是枯燥无味,难懂难记又难学的古文,有这么一句话描述文言文学习之难: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如何克服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心理,如何组织好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指导学生在学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阅读课外经典美文的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点上切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量,改革文言文传统教学方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变“串讲字词”为“自读质疑”文言文教学走入了一条窄胡同: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成了一成不变的教授文言文的套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在教师“字字落实”的串讲中,文言文的美感不复存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兴趣索然,效果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考题涉及文言文的实词虚词,为了考试而教学的老师们自然会以文言文字词句为主,对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先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让学生对照注解自行疏通字词,然后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学习《陈涉世家》第一段,原来的教法是先把我们认为重要的字词一一进行串讲,文言文学习等同于字词含义的记忆学习。

其实,这些东西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学生需要的是对他们自行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

如学习这段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佣者笑而应曰”中“而”是表示修饰还是表示承接?“若为佣耕”中的“为”是表示判断还是动词?这两个问题还真是本段中最不易区分的问题,学生不提出来,老师还真想不到。

(语文论文)创设情境厚实文言文: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

(语文论文)创设情境厚实文言文: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

(语文论文)创设情境厚实文言文: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共有34处提到“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共有6处提到“情境”。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以教学《〈世说新语〉二则》为例,对文言文教学如何创设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一些有益的研讨。

一、创设参与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一般来说,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篇幅较长,学习难度也会相应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也会大幅降低。

教师如果能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等的教学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咏雪》中,兄子胡儿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接着“公大笑乐”。

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在思维定势影响下不假思索地认为,谢太傅之所以“大笑乐”是因为兄女的回答更好,所以“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恰当。

这样的回答缺少深度学习参与,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是小雪,怎么比拟?如果是大雪,又该怎么比拟?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因为这一情境贴近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高涨,纷纷说:如果是小雪,像杨花,像蒲公英,像头屑,像白糖……如果是大雪,像鹅毛,像柳絮,像棉花……笔者继续这样引导:那兄子胡儿的比拟是否有可取之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北方初冬或初春的雪更像细小的精盐颗粒,北方严冬的大雪才像鹅毛、杨花、柳絮,南方冬天的雪大多也像精盐颗粒,谢太傅“大笑乐”不一定就是对兄女回答的肯定,也可能是对两个小孩的回答都有合理性的欣慰之笑,更可能是对他们这种敢于表达、善于质疑、勇于辩论的学习氛围感到高兴才“大笑乐”。

毋庸置疑,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教学《咏雪》的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之我见摘要:针对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无力,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提出文言文的教学的三点建议,即情感化的朗诵;身临其境的感悟;生动形象的简笔画。

通过这三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诵感悟简笔画
文言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中,也是高考必考的重点知识之一。

故而,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成了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而我们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似乎成了枯燥的说教课堂,老师在讲台上或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每个文言知识点,或眉飞色舞地分析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可是我们的学生或认真地记着老师所讲的每个知识点,或似懂非懂地听着,或爬到一片。

无论怎样,当学生们做题时,照旧不会,即使讲了好多遍的知识点,比如什么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等都不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的这种无用功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根本的扭转呢?本人现就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课堂。

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督促,检测。

可是当下我们的老师占据了课堂的所有话语权。

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起来。

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枯燥,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无所事事。

尤其是在文言文的课堂,让我们
的学生感觉到文言文不是枯燥的语法,而是和古代先贤们的情感交流,是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寄托。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
一、情感化的朗诵
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情感性色彩很浓的文章,比如《兰亭集序》、《赤壁赋》、《陈情表》等等,这些文章若只是对文言知识的讲解,就会破坏其本有的魅力,学生也会因为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但若是通过朗读,直接去感受文本,就能加强他们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

朗读,尤其是情感化的朗读,会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作者本人,我们自己感受自己所写的东西,还怕读不懂课文吗?把握不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吗?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引导学生读出悲情来,让学生想象此情此景,让学生体悟作者当时的悲酸之处,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作者的角度,读出哽咽之声来。

这样,这些文句,如果讲了语法知识,就会反而破坏文言文的美感。

也不用去做文段分析,相信学生们能懂。

二、身临其境的感悟
如果说诗词的学习是用来品悟的话,那么文言文的学习就需要感悟了。

当学生经历了反复地朗读后,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里出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让他们置身于自己所创造的文章环境中,去身临其境的感悟文章内容。

比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两句,如果我们从文言文知识点的角度去分析去讲,不但会让学生枯燥无味,还会破坏本有的意境。

若是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时候我们就是作者陶渊明本人,久居官场而厌烦,这时我们乘船顺风顺水,小舟飞驰在宽广的湖面上,风吹拂着宽敞的衣服,是不是会让人有种很惬意很爽的感觉呢。

若是再让学生们想到《泰坦尼克号》中的rose和jack在船中扶风的场景。

这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们对陶渊明这两句话是怎样深刻的理解啊。

三、生动形象的简笔画
当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情感化朗读,身临其境的感悟后,若是这个时候再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画面,把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给学生一种更为直观的场景。

这个时候,学生会借助自己的想象,自己对课文的记忆来完成对画面的补充。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第二、三自然段对滕王阁自然人文之景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画出一幅简单的山水人文画来,然后让学生在对课文的记忆朗诵和再现场景的想象中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学生不但不会觉得课堂的枯燥,相反,学生学完后,即可达成当堂成诵的效果。

小结:
诚然,对高中生的文言文教学,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意义词,词类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解释理解,课文的翻译等文言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重点。

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但是如果在课堂中把这些知识加入,
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会破坏文章的美感。

那么,这些知识点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将这些语法点放在练习上,当学生们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后,然后去做联系册,或者由老师自己出题,将这些文言知识罗列出来,细细地给学生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即可享受文言文所带来的快感,也可以学会高中阶段必须的文言常识。

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