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寒土湿木郁-医圣张仲景

合集下载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

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医圣张仲景在...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医圣张仲景在...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医圣张仲景在...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倡导:治病要处处固护胃气,健脾常用脾四味——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人参性平,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土入中焦,健脾益胃,大补元气,可激活脾的功能,同时,又有生津液之能;仲圣时代的上党人参已不可得,现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

甘草味甘色黄,最具土气,补中最速;大枣甘而微香,更能助脾运化。

甘草色黄而偏白,偏向于补津:大枣皮红而肉黄,兼能补血。

胃中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转化成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补充津液。

甘草和大枣,甜而微温,能快速补充津液。

大枣甘而粘稠还能起到很好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生姜味辛性温热,辛温可亢奋脾胃阳气,振奋脾的功能,助脾运化而温散寒湿,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温暖起来运行起来。

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

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

1902018 年第 5 卷第 9 期2018 Vol.5 No.9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胡则林,罗 文(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消渴与先天肾禀赋不足,后天脾失所运、肝失疏泄,气血虚弱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以《内经》、《四圣心源》为核心依据,结合典型病案论述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

【关键词】水寒土湿木郁;消渴;防治【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9.190.021 从肝脾肾脏腑五行关系认识消渴1.1 病因消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肥者令人气滞生内热,甘者令人气阻生中满,中气郁满,内热熏蒸。

津液在脾,不归五脏,胆火上逆,久而消渴[1]。

本篇所论奇病者,形居母腹,胎失其养,既生之后,经脉脏气不足,当天癸未至之时,病从内生,猝然而起[2]。

《灵枢·五变》亦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因五脏虚弱,精衰液夺,实为消渴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1.2 发病症状消渴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

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如《古今录验方》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

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痉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从而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类。

1.3 病机消渴病症的发生发展机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因风木不舒,奔腾击撞,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伤寒思维)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伤寒思维)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伤寒思维)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白话译文:我每当阅读秦越人到虢国为虢太子诊病及望齐桓候面色的记载,未曾不感慨地赞叹他才能出众。

张仲景的16味饮方

张仲景的16味饮方

张仲景的16味饮方
张仲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所
著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医书,被后世人奉为经典,至
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之一。

其中,张仲景所创制的16味饮方,是他治疗伤寒杂病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医术精湛的最好证明。

这16味饮方是: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汤、桂枝加芍
药汤、桂枝加附子汤、二陈汤、三物汤、四妙丸、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四君子汤。

这些饮方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如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血不和等。

这些饮方的疗效被广泛证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不仅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也是对人类医学的
贡献。

他的16味饮方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
要贡献。

医圣张仲景的祛湿神方!5味药,健脾祛湿,补足肾气,驱邪不伤正

医圣张仲景的祛湿神方!5味药,健脾祛湿,补足肾气,驱邪不伤正

医圣张仲景的祛湿神方!5味药,健脾祛湿,补足肾气,驱邪不伤正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湿气的,只是有些人的湿气还在正常范围里,没有表现出症状,有些人的湿气比较重一些,就像空气里的雾气一样,还有一部分湿气更严重了,泛滥成灾了,再不解决,就要山洪暴发了。

这样的人湿气已经发展成了水肿,身体里面的水邪像洪水一样肆无忌惮,流遍了全身。

因为湿气下沉的原因,这样的人水湿都下沉到腰腿,腰以下水肿非常明显。

普通人的湿气可能用不上这个方子,当一个人的水湿已经发展成水肿的时候,就要用到一个治水神方了,这个方子叫做真武汤。

真武是水神,所以这个方子自热而然成为治水神方。

真武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

中国古代有四大神兽,分别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张仲景有四大神方,分别是朱雀汤(黄连阿胶汤)、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汤)、玄武汤(真武汤)。

玄武就是真武。

真武汤的方子如下:炮附子15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这个方子煎煮方法是这样的:大约放一升左右的水,附子先煎煮40分钟左右,然后放入其他药材,一起煎煮半个小时左右,大约煎煮出来的汤药300毫升左右。

服用方法是,分两次或者三次温服。

真武汤的君药就是附子。

为什么是附子呢?附子不是温肾阳的吗?是的,没错。

这个方子就是通过温肾阳来祛湿利水的。

这个方子侧重点是肾阳不足导致的水湿泛滥,水肿,浮肿。

北玄武,这个真武是北方的水神,北方五行属水,对应的是我们的肾,所以这个方子是通过治肾来治水。

为什么治肾也能祛湿呢?以前不都是说祛湿要健脾吗?没错,我们身体的湿气其实与三个脏器关系密切。

第一个是肺,肺是水之上源,就是水的源头,肺有宣发的作用,可以把身体多余的水湿通过皮毛宣散出去。

第二个就是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的来源是脾,脾有运化功能,可以运化水谷精微,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与喝进去的水都需要脾胃的运化吸收。

脾的运化失常,就会水湿停留。

第三个就是肾,肾有气化功能,可以蒸腾水液,可以把身体的水湿气化成津液,被身体利用,多余的部分就通过小便排出去。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简介医圣之路张仲景是我国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东汉医官张长沙: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与神医华佗是同时代人。

在历史上,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

宋朝时期,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校订的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张仲景《汉书》(应是《后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家乡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境内。

张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学医。

张仲景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即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荣誉称号,并非官职。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

悬壶济世名自扬关于张仲景治病有很多传说。

一次,张仲景到河南桐柏山采药,遇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号完脉后说,先生,你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山民只好如实说,我乃是峰山山洞里的老猴,这些日子身体不舒服,所以找你为我治病。

张仲景听后,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递给老猴,当时就药到病除。

第二天,老猴扛了一块木头来见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我的病,我无以为报,这块木头是万年以上的桐木,送给你。

后来,张仲景请人用这块桐木做了两把古琴,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

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在虞汝明所写的《古琴疏》里。

张仲景的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清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写了一本《金匮要略论注》,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件事。

精于脉理,熟于脉法——张仲景

精于脉理,熟于脉法——张仲景

精于脉理,熟于脉法——张仲景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化生气血,游溢经络,现于气口,是为脉。

气口,即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在太渊之分。

气血周流,内而灌溉五脏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毛发。

所以五脏六腑之坚脆,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之刚柔,皮肉毛发之荣枯,无不形之于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此乃至理明言。

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之脉象与四季相应,随四季气候之变化而变化。

阳气主生长,故脉见升浮,所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阴气主收藏,故脉见沉降,所以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升降浮沉,随时令而变化,毫发不爽。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天地之变,阴阳相应……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仲景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

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极概而言之,春脉沉而微浮,夏脉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脉全沉。

脉主气而朝百脉,故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气口为脉之大会,十二经气血之盛衰,悉见于此,所以独取气口,可察五脏六腑。

故《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气口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为阴阳之中气。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与胆,候于左关;脾与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三焦、心包,均属相火,随水下蛰,所以亦候于两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属性不同,故脉象亦异。

浮取而得之者为腑脉,多见数象;沉取而得之者为脏脉,多见迟象。

所以然者,阳外而阴内也。

仲景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即是此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寒土湿木郁的证治法
四川肖地文
摘要:水寒土湿木郁:水指肾水。

土指脾胃。

木指肝。

意思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命门火衰,肾水寒冷,不能生发阳热之气。

(此水寒意也);因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至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此土湿意也);又因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木郁而寒,肝寒木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此木郁意也)。

笔者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出发,运用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扶阳思想之《万病一气说》,结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经常采用的“温水燥土达木法",在临床应用的部分案例进行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老师指导斧正。

关键词:水寒土湿木郁整体观扶阳思想温水燥土达木
1.中医整体观:心肾、脾胃与肝的生理关系和病理机制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间相生相克维系着正常的功能活动。

就本生肝、脾、肾三阴脏而言,其生理功能上,相互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病理影响也十分广泛。

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其主导作用的是心与肾。

按心即君火也,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肾即真火也,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为体(坎卦一阳爻也)。

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

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

诚阴阳之主宰也。

如上之君火弱,既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

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故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

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

因此“少阴君火,位居於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吴佩衡《医药简述》)。

君火煊耀,命门真火潜伏於肾水之中,使肾水暖。

坎中之阳,命门真火乃生命之根,潜藏暖水。

坎水上生,上济于心,使心脏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人身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吴佩衡《医药简述》),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在此“原动力”的推动下,已土升、戊土降,中土如轴运转,完成受纳、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使生命活动有了物质基础,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阴阳交泰,中轴运转,四象如轮,肝气得之左升而条达,肺金得之右降而清肃。

如此轴轮旋转不息,即是生命活动的园运动。

肝为牡脏,体阴而用阳,温升疏达,灌濡五脏,充养筋脉,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云:厥阴为阴中之少阳”。

清。

黄元御《四圣心源》云:“。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会畅,故温暖而生乙木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

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从五行生态看,木生于水而长於土。

从人体三阴脏的生理特点来说,由
于肾中真阳如釜底之薪,命火温煦,脾阳方能键运,脾肾阳和,则肝暖而疏达。

黄元御强调指出:“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於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括'.其剖析了肝脾肾三脏气机生化之生理模式与彼此间的关系。

心肾、脾胃与肝的生理关系,犹如“离日当空,雨露滋润,土暖水肥,树木繁茂,一派生机”。

在病理情况下,命门火衰,肾水寒冷,不能生发阳热之气。

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寒水侮土,土湿而冷。

水寒土湿,木气郁。

生意不遂。

犹如阴霾四布,天寒地冻,水涝沤根,树木不荣,一派萧条。

在水寒土湿木郁的病理连锁反应中,心肾阳虚是根本,是疾病的本质所在。

2.“水寒土湿木郁'的治则
病之本为心肾阳衰,病之标为“寒湿困脾”、“肝气郁结”。

故治疗温肾水之寒取其枢机是很必要的,因为肾阳一旦温煦,则脾阳可健运,脾肾阳复,则肝暖寒祛,温升疏达,达到了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经常采用黄元御的“温水燥土达木”之目的。

因此,针对三阴脏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核心,本人现将临床部分病案进行探讨。

3.病案举例
例一、眩晕:蔡某某,男,47岁,县科技局领导。

病已数年,眩晕(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证见头晕呕吐、面色无华,色谈夹清、白腻胎,脉沉紧。

同时伴胃脘痛、胁痛,痛有定时、喜温喜按;吐酸便溏,无神,手足不温,脉沉滑。

病机: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之证。

处方:吴萸四逆汤加减。

附片(先煎)60克干姜45克灸甘草15克肉桂10克白术10克茯苓25克山茱萸20克丁香15克生半夏30克砂仁20克。

共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以后凡有附片干姜均先煎一小时)
患者服第一剂药后,症状大减,眩晕呕吐胃脘痛、胁痛即止,三剂尽,诸症若失而即痊愈。

案语:患者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诸症均见,治疗即以扶阳温肾为主,兼燥土、达木之药。

用吴萸四逆汤加味治之,方中附子补命门火真火;肉桂强少阴君火;干姜温脾燥湿;白术、生半夏、茯苓健脾利湿;吴萸温肝降逆止呕兼疏理肝气;砂仁丁香温胃以暖土。

全方即获标本同治之功。

例二、急性带状疱疹:刘某某,男,54岁,2011年6月7日来诊,以突发性胁、腋部烧灼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加剧,随后皮肤即生大量的水疱样、呈簇状样分布于腋胁肋部。

色淡红,伴发热,身痛,乏力,腹胀,便秘,口干想喝滚开水,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浮空无力。

有为甚。

病机: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之证。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潜阳丹加味.麻黄10
克附片(先煎)60克北细辛20克生白术90克干姜60克灸甘草60克龟板(先煎)25克春砂仁30克三剂以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四次温服,一日四次。

后下砂仁细辛煮30分钟以加托透之力。

6月10日二诊自述用药一剂后,疼痛既有缓减,二剂后全身出汗,有粘臭,疼痛则大大减轻,皮疹处转为红色,口不干,腹泻水样便3次,续服后腹泻停止,二便转为正常。

诊其脉象转见沉濡稍有力,舌质谈红边齿痕,苔薄白。

守方3剂加托透以祛尽邪毒,加麻黄至20北细辛至30克。

6月13日三诊,服药后大便又稀轻微呕吐3次,疼痛缓减,有时稍有发作,寒邪以外出,前方去麻黄附子细辛汤改为大剂四逆汤加味温阳以消阴翳。

附片60克每日渐加至150克,干姜60克灸甘草30克全瓜蒌20克红花10克肉桂10克砂仁10克柴胡15克生牡蛎30克白术15克。

以此方增损,服药6月21日停药,诸症消失,病已痊愈。

案语:患者明显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诸症具见,本人结合黄元御在他的《素问悬解》里写道:"水中之气,是谓阳根,阳失蜇藏之位,则阳根寒陷,不能温生乙木,即形成“相火不蜇,甲木逆冲,故痛生心胁”。

这可以说是有了真火的温煦、促进作用,才能达到‘上焦如雾’的生理状态,也就是说使肺能宣发肃降,把津液和卫气充分输布到皮毛(肺合皮毛)。

”这样的解释还仅仅只及到标,为了抓住本,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皮肤病常常是由湿夹风积郁于皮肤而成的,如果命门火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它既可以温煦脾土,避免产生湿邪,又能暖疏肝木,避免出现风象。

当然,黄氏的这种解释(水寒、土湿、木郁)并不能全面阐述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实践证明,实热引起的皮肤病同样是存在的。

但今之病例有此佳效。

也是临阵医法圆通的体现。

总之,水寒土湿木郁证临床较为常见,特别是当我们接受了火神派扶阳理念之后,就会发现这类病症临床上并不少见,那种认为阴虚阳亢而引起的热、风、动证临床上多见,若我们从阴阳两分法的观点看问题,显而易见地就会发现这种思路以偏概全,认识不够全面。

水寒土湿木郁证之形成,源于肾阳亏损。

肾阳火衰,命门相火则弱,肝阳无命门之火相助,升发条达不能,则易横逆犯脾胃,由此而形成如吴荣祖教授所说的“三阴脏寒,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特点,而关键在于“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为病机核心。

用药多以温肝脾肾三经的药物为主,这样才能紧紧扣水寒土湿木郁证之主题,才有可能达到我们临床上温水燥土达木之预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