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过关热点一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_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中考历史专题过关热点一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_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英国
1840— 1842年
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
清政府战败,被迫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的开端。②社会主要矛盾
——《南京条约》 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

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
①英、法、美 等国要扩大侵 英、法( 第二次鸦 略权益。②清 主凶); 1856— 片战争 政府镇压太平 美、俄( 1860年 军,给侵略者提 帮凶) 供了机会。
考点帮 中国人民的抗争
线索1 线索2 开放问答
义和团抗击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奋勇 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
八国联军 抵抗八国联军。
神。
五四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 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最后,北洋政府释放被捕 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 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 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 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 现。
人民解放 奠定了重 要基础。
考点帮 中国人民的抗争
线索1 线索2 开放问答
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①姚子青
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②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
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 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③中国战
地,与日军血战。
场是世界
中国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第五战区司令 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 战。
①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 最大的一场胜仗。②振奋了中国 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 念。
反法西斯 战争的东 方主战场, 对世界反
人民 的抗 日战 争
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总部在彭德 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 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

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

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3.(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原卷板)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原卷板)

【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部编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战争

部编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战争

B • 【答案】
34
A 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B
36
备考指津
复习思路和解题指导
讲解完毕,谢谢观看
典题直击
题型 选择题
• 【例】下边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 容,该谕旨颁发于( )
33
• A.虎门销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易”精“析香】港”从“谕赔旨款中”的,提结示合信《息南“京厦条门约、》宁的波内、容上可海知准,其该贸谕 旨颁布于鸦片战争期间。
传统。
31
• 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 (1)政治上: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 (2)经济上:①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资源遭受掠夺,更 加贫穷落后。②西方商品、生产方式的输入,客观上加速了 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 (3)思想文化上: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冲击了旧 制度和旧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
思考: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北京条约》
1840 1842
1856 1860
Hale Waihona Puke 1894 18951900 1901
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政治腐败,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 机构;
军备废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家破人亡,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
心健康。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
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必考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退回国内)——黄海海战(不宣而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战争惨败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2.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意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年6月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原因: 根本——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4.《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甲午战败影响:国内——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真正觉醒农民: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军决心用暴力推翻政府(辛亥革命)国外——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人教版历史中考复习专题(三):屈辱、抗争和探索

人教版历史中考复习专题(三):屈辱、抗争和探索

专题三、屈辱、探索和抗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消极影响)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1)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2)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是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消极影响)1、背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侵占朝鲜,发动侵华战争。

2、战役:(1)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牺牲;(2)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罪行:旅顺大屠杀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

主要内容、影响:(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经过:(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狙击战;(2)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3、《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签订。

主要内容、影响:●列强在侵略中国方面的主要变化(变化趋势):赔款数额越来越大;通商口岸由沿海逐步伸向内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逐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等。

●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2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3我们应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1、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2020)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2020)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2020)【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①中国赔款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4 中国近代史-学生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复习专题04 中国近代史-学生

专题04 中国近代史2024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考点41 鸦片战争考点42 第二次鸦片战争考点43 太平天国运动考点44 洋务运动考点4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考点46 戊戌变法考点4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48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考点49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考点50 新文化运动 考点41 鸦片战争1.(2024·山东临沂卷)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

”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A .缉拿烟贩B .没收鸦片C .虎门销烟D .对英作战2.(2024·甘肃兰州卷)2023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国际禁毒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A .虎门销烟B .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

”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A .维护鸦片贸易B .打开中国市场C .促进文化交流D .加强友好往来4.(2024·山东聊城卷)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

”该战争指的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51 五四运动 考点52 中国共产党诞生 考点53 北伐战争考点54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考点5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考点56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考点57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考点58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考点59 抗日战争的胜利 考点60 内战爆发5.(2024·山东潍坊卷)《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模拟检测】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

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

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

这反映出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答案】A【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

故选A。

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答案】C【解析】1901年的《辛丑条约》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这就为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提供依据,故C符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附件主要是“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故A不符合题意;1895年《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但没有涉及允许列强在北京驻军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0·江苏)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

“这场战争”A.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答案】D【解析】“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表明此次战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 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杨村战役”“聂士成军队”以及俄国记者,可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帝国主义国家结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D.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答案】A【解析】依据“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意斥责……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这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涉及的美国公使的言论,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5.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廷成为洋人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未涉及统治岌岌可危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清末新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搜刮民脂民膏不是材料的主旨,成为洋人的朝廷才是主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答案】B【解析】“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受到传入儒家思想影响,国人思想具有天朝上国思想,外交部出现很晚,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2019·四川高考模拟)下图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图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

这些现象反映了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主义。

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

8.(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

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

这一变化说明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

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

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

9.(2020·江苏高三期末)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

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答案】C【解析】根据近代以来,清政府为应对外交挑战所做的五次重大调整,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国家利益维护的结论,C选项符合题意;表中近代七十年间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其原因和主要内容体现了被动、保守性,其结果则说明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发展趋势,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答案为D项。

根据材料中的“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项;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排除C项。

11.(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月考)1900年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东南督抚,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这客观上表明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列强侵华行为受到有效遏制C.反清成为时代主流D.晚清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材料出自《东南保护约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方督抚却勾结列强,私订和约,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故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保护不能遏制列强侵华行为,反而有利于八国联军侵华,B错误;东南保护并非反清行为,排除C;东南保护使地方势力得到扩张,但东南各省并没有脱离清朝统治,“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言过其实,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