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公开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 山中访友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走近山中1、导入新课: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活动2【讲授】走进山中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3)学生畅谈看法(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活动3【活动】欣赏品味,领悟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5、联想创作: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活动4【讲授】走出山中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山中观景(事)山中访友拟人手法热爱自然(情)。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境。

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周三我们一起去了白象湾和天平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了一下心情。

这周三就让我们随着李汉荣,去会会他的“山中的朋友”。

(板书:题目、作者)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读时,(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明确:作者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小蚂蚁、归鸟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

(板书: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3、过渡:你看!(指着文题在“友”字下加着重号,说)作者李汉荣与我们大家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他也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突出表现了他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大自然)三、研读与赏析:4、这份热爱之情在文中处处可见。

这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准确的用词。

比如师非常喜欢第三段文字。

(范读第三段)老师的批注是:从修辞角度讲——这段第一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古桥”比作“老朋友”,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与古桥亲密、和谐的关系。

从用词角度讲——这里以第二人称“你”称呼老桥,语气亲切,充满关切与赞美之情。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 课件 (共37张PPT)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 课件 (共37张PPT)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 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 3000 首,散文随笔 1000 多篇,中短篇小说 30 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 《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 文》、《散文百家》、《星星》等海内外100 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 说约 2000 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 各类奖项30余次。
总结 天地给我们恩泽,自然 赋予我们生命。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都是自然之子, 都与我们有缘分,让我们把天地万物当 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
让我们与自然 共荣共存,协 调发展。
阅读感知
作者去山里寻访友人,他都见到了哪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感知
作者去山里寻访友人,他都见到了哪些朋友?
见到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树林——知己——幻想自己也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深深的峡谷刻着清澈的禅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轻轻敲击——听见时间的回声
落叶——细数纹理——看到命运的手相
学习方法提示:
a.理解法:这篇文章或这句话美, 美在__; b.感悟法:读了__ ,我感受到 (体会到) __ ; c.拓展法:读了__ ,我想到 (仿佛看到) __ ; d.质疑法:读了__ ,我不理解__
你觉得作者 对人生有怎样的 思考呢?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访友”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中访友》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3. 讨论与访友相关的社交礼仪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山中访友》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技巧描绘自然景物,与人交流合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描绘自然景物,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访友相关的社交礼仪和技巧。

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山中访友的情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中访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传授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描绘自然景物,学生跟随练习。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访友相关的社交礼仪和技巧,分享心得。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山中访友的情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交流。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和关于山中访友的短文。

3. 社交礼仪和技巧的应用: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社交礼仪和技巧,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山中访友的乐趣,加深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邀请一位擅长社交礼仪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与人交流合作的技巧。

《山中访友》教学课件

《山中访友》教学课件

1、山中访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3)出示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出示课件:古桥的图片,朗读体验(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 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

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松江七中程慧一、教材:《山中访友》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三、教学目标: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山中访友PPT107 沪教版

山中访友PPT107 沪教版

— 有禅心 悬崖爷爷
朗读与欣赏
云 雀 弟 弟
不 说 是 非
朗读与欣赏
落叶
栀子花
朗读与欣赏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的 手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景物看成自己的山中 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表达自己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即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与景 物对话作铺垫。
树林: 知己
闭上眼我变成了树……
返回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 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 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 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 换眼神”。一声“呼唤”,一 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 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 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 谊。
•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 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 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 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
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 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 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 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 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 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 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 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 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 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朗读与欣赏Fra bibliotek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朗读与欣赏
德高望重的老桥—古老坚韧
朗读与欣赏
大 树 知 己 — 我 成 了 树

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2篇

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2篇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一、温情地觅友(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示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

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

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什么?(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陶醉!)(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条有理的介绍给我们的呢?生3:按一天的顺序。

师:一天谁的顺序呢?生3:一天作者时间的顺序。

师:嗯,先不着急确定答案。

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我也该回家了……”)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所有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生3:应该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顺序。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

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

现在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一)找出不解的句子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之处。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生4:把每个人的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5:这样时间不够用。

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生:赞同)(二)小组交流(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本小组成员所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蒙城六中卢献红(2003.10)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湛(zhàn )蓝栀(zhī)子
玄(xuán )奥清澈(chè)禅(chán)心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树冠(guān)凝(níng )静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

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

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

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

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李汉荣(构思新奇)
古桥古老坚韧
(联想丰富)
热树林植根民众
爱一首没有韵律的诗
大山泉溪流白云一支没有音符的歌
自(拟人)保护自然一幅没有图案的画
然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排比)回归自然(充满童趣)
雷雨柏树蚂蚁(博喻)以爱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