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虚词和实词
【初中学科知识点总结】必考实词与虚词【中考必备】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大全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有哪些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
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
如“话、习、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
如“者、第、阿”。
语文知识概述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
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
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1词、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
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
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
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
如"公与之乘"(3“你”“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初中语文语法,实词知识+练习

初中语文语法,实词知识+练习语法知识一、词性:有两类: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a、名词:表示人名和物名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指特定的事物,如河流、山脉、森林和湖泊;它指的是抽象的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道德等;表示时间的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春天的开始、星期二、刚才;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表示地名:上、下、东、西、里、前、内等名词(以下简称地名词)的语法特征: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 方位词通常用在其他名词之后,形成表示地点、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 名词一般不被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动作动词:表达动作和行为。
例如,走路,看,说开始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Can-wish动词(助动词)例如Can-will,will,dare-to-response should(用动词、形容词等组成Can-wish短语,例如Can-solve)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判断动词:以“是”为主,“为”相当于“是”动词的语法特点:① 动词一般由副词“不”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 判断词“是”主要连接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 can-wish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
can-wish动词可以与下列动词一起用作谓语中心,也可以单独用作谓语中心。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
它表示事物的形状:高、矮、胖和瘦;表示事物的性质:红色、甜美、干净、清晰、美丽和强烈;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形容词的语法特征: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

语文语法知识一、实词与虚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完整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

语文语法知识一、实词与虚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知识概述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
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
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知识精讲词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句子1.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她‖瓜子脸;她‖身份特殊(2)非主谓句:蛇!站住!好大的雨呀!禁止吸烟!嘿!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1)句子成分及位置:[状]+(定)+ 主+[状]+ 谓+<补>+(定)+ 宾(2)概念:a.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b.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c.宾语: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d.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e.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f.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5.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找定、状、补语。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一、实词1. 名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名称。
- 示例:- 表示人的名词:“学生”“老师”“父母”。
- 表示事物的名词:“书本”“桌子”“花朵”。
- 表示地点的名词:“学校”“公园”“北京”。
- 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思想”“友谊”“文化”。
2. 动词- 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
- 示例:-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跑”“跳”“写”“读”。
-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想”“爱”“恨”“喜欢”。
- 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生长”“变成”“提高”。
3. 形容词- 定义: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 示例:- 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大”“小”“高”“矮”“好”“坏”。
- 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高兴”“悲伤”“安静”“热闹”。
4. 数词- 定义:表示数目和次序。
- 示例:- 基数词:“一”“二”“三”“百”“千”“万”。
- 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
5. 量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 示例:- 物量词:“个”“只”“条”“张”“本”。
- 动量词:“次”“回”“趟”“遍”。
6. 代词- 定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词。
- 示例:-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
二、虚词1. 副词- 定义: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副词:“已经”“刚刚”“马上”。
- 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太”“极”。
- 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全”“只”“仅仅”。
2. 介词- 定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介词:“在”“于”“从”。
- 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到”“从”。
- 表示方向的介词:“向”“朝”“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 落,能表示某些关系的词。
和、跟、与、同、或、既然 还是、不但、就是、不管、无论、除非、不论 要么、何况、况且、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然后、 以致、于是、因为……所以、如果……就、虽然……但是、只 有……才、只要……就 、既然……那么 而、并、并且、而且、或者 至于、于是、但是、然而、因此 等。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性
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 时,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的去 克服它。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 是名词
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 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 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 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 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 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 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
(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 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②祖国多么美啊!
(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 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练习一
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划线词的词性: ①老师叫你。 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 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明天我要到上海。 ⑤请把座位让给她。 ⑥妈妈让我学做饭。 ⑦上学时要锁好门。 ⑧我买了一把锁。
• 5.表示语气:不、没、没有、别、未必、准、 一定、必定、必然、却、倒、可、就、幸亏、 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 亏、也、互相、擅自、几 乎、渐渐、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 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等
二、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语法知识
——实词和虚词
虚词表示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 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分类
• 副词 • 介词 • 连词 • 助词 • 叹词 • 拟声词
一、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
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 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 1.表示程度: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 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等
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 对象、目的等的词
1.时间、方向、处所 :从、自、自从、于、至、往、当、当
着、朝向、趁、由、随、随着、沿、沿着、顺、顺着、乘、冲 ( c h òn g )
2.比较:比、和、跟、与、同 3.方式、方法、手段 :按、按照、照、依、依照、本着、经、
经过、据、根据、通过、以、将、把、被、凭、鉴于等
练习二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性。
• 1.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 胧不清。 • 2.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3. 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 4.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 • 5.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 6.输得精光。 • 7.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练习三
六、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
如“哗哗”、“轰隆隆”。
•
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
性会发生变化,也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
相同。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
词性。
•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 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 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 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 这件事你得去。 (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 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 (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 报酬”,因此是名词。) ③这件事你做得对。 (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 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四、助词——附在词、短语、句子后
头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重叠,不能单 独回答问题,也不能单独成句,一般读 轻声。
• 1.结构助词:的 地 得 似的 • 2.动态助词:着 了 过
• 3.语气助词: 呢吧啊吗嘛罢么了的哇啦哪呀哩
五、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
答的词。 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 感情。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它不跟其 他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 立成句。
• 2.表示范围:都、全、单、共、光、尽、净、仅、 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 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 3.表示时间:刚、正、将、老(是)、总(是)、 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 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等
•4.表示频率:又、再、还、也、屡次、常常、 往往、经常、不断、反复等
2、介词不能重叠,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有些并 • 没有完全变为介词,成了介词和动词的兼类词。请 • 比较:
①于是我便坐了船,一直往海天深处开去。 • ②在外洞前边休息了一会,就往冰壶洞。 • ③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 • ④灾难终于降临到他们身上。
介词同宾语必须能互相配合,不能产生搭配不 当的问题。
4.原因、目的 :因、因为、由于、为了、为着 5.对象、范围、关联 :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
和、给、把、将、被、连、任凭、至于、顺
6.表示排除 :除、除了、除开、除去
介词的语法特点: • 1、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子里。介词必须同 • 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才 • 能出现在句子里。(唯一的例外是“被”、 • “给”表示被动时,后面可能没有介词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