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研究探讨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

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
由
取б=6,得到混凝土配置强度为69.9MPa
2确定水灰比W/C
对于碎石,其中
•A=0.46 B=0.07 w/c=34.7%
•Fce=54.0MPa(水泥实际28天强度)
•Fcu,o=69.9MPa
•由经验公式 得w/c=34.7%
2、1m3混凝土用水量mw的确定
建筑材料实验四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实验报告
第二组
一、实验名称:
1)C60高强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2)C60高强泵送混凝土的实配及拌合物性能测定;
3)C60高强泵送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测定。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学会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在标准设计步骤指导下完成基本符合预期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
计算结果如下(下述结果对应混凝土总密度2407kg/m3)
SF=28.77kg(硅灰)FA =28.77kg(粉煤灰)
减水剂质量:9.59kg(总胶结物质量乘以2%)
4、砂率的选取
•选取原因如下:
砂率计算中,坍落度大于60mm的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4.0.2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
九、实验总结&课外知识点补充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技巧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技巧1. 引言混凝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优良的性能和广泛使用使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的一些关键技巧。
2. 混凝土配合比基础知识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骨料、粉煤灰等材料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配合比对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3. 结构设计与混凝土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等因素,从而为配合比的选择提供依据。
4. 混凝土骨料的选择与控制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物理性质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选择和控制骨料的种类和质量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5. 混凝土水灰比的优化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质量与水泥的质量之比。
合理选择水灰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强度,同时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
6. 添加剂的应用添加剂是改善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手段。
根据混凝土使用环境和要求,合理选择添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减水性、抗裂性等性能。
7. 混凝土养护的重要性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适当的养护措施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混凝土表面的龟裂和渗透性。
8. 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优化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可以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结合试验数据和实际工程情况,可以得出最佳的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9. 保持设计与施工的密切联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与施工现场密切配合。
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调整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10. 新技术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例如,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配合比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11.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实际案例通过介绍一些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技巧。
紧密堆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水泥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对其使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现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设计的混凝土以悬浮密实型结构为主,易在集料与水泥石粘结处发生破坏,且尚未充分发挥粗集料的作用。
为此,本研究在体积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粗集料紧密堆积结构与紧密堆积型水泥混凝土概念,并对其工作性、强度特性及其设计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以期节约成本,提高混凝土性能,具有重要工程实用价值。
粗集料紧密堆积结构是指骨架颗粒与填充颗粒之间充分嵌锁、紧密排列、不干涉或少干涉,使其达到合理密实状态时形成一个多级空间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砂填充粗集料振实剩余空隙,粉煤灰作为填充砂振实剩余空隙,再用水泥净浆润滑和填充混合料的剩余空隙,形成紧密堆积型水泥混凝土。
综合研究成果,提出了紧密堆积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并与现行设计方法对比表明,同等强度、工作性要求下,紧密堆积型水泥混凝土比现行设计方法确定的混凝土的经济性更好,且设计方法可操作性强,简便实用,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工作性,强度特性,配合比设计方法ABSTRACTConcrete widely used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fields,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eople use their increasingly high-quality. The existing design of concrete mix designed to suspension-compacting concrete structure-oriented and easy to damage in bonding of aggregate and cement, and has ye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arse aggregate. For this reason, basing on the Volume and Interference theory, the study put forward a coarse aggregate embedded lock skeleton structure and embedded lock dense concrete concept, and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on its working, strength and design, with a view save costs and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concrete,important works have practical value.The coarse aggregate embedded lock skeleton structure is that skeleton particles embed fully, work closely, non-interference or less with peanuts, and to reach a state of reasonable density to form a multi-level space frame structure; on this basis, use sand to fill coarse aggregate remaining gap, use cement paste to lubricate and fill the remaining gap of coarse aggregate and sand mixture, forming dense embedded lock-cement concrete.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embedded lock-dense concrete mix design method, and compared the existing design methods show that the same intensity, working, embedded lock density cement concrete cement concrete mix design are better than the existing concrete on economy better, can be highly workable, simple and practical,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engineering practice.Key words: cement concrete, working, strength, mix design method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引言 (1)1.2研究背景 (1)1.3 国内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概况 (3)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7)1.4.1 主要研究内容 (7)1.4.2 技术路线 (7)第二章普通混凝土、紧密堆积混凝土 (9)2.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9)2.1.1普通水泥混凝土(ordinary cement concrete) (9)2.1.2普通水泥混凝土的组成设计 (9)2.2紧密堆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4)第三章试验研究 (17)3.1试验设计思想 (17)3.2试验方法 (17)3.3试验仪器及设备 (18)3.4试验原材料选择 (18)3.4.1水泥 (18)3.4.2粗集料 (19)3.4.3细集料 (19)3.4.4水 (20)3.4.5原材料试验 (20)3.5初步紧密堆积混凝土试验 (25)3.5.1初步试验设计 (25)3.5.2初步试验结果及分析 (26)3.6对比试验 (28)3.6.1对比试验设计 (27)3.6.2对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28)3.7 综合对比分析 (28)第四章经济技术分析 (29)4.1经济效益分析 (29)4.2环境效益分析 (30)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31)5.1结论 (31)5.2建议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4)第一章绪论1.1引言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千年大计。
浅谈正交试验法面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第9期(总第221期)试验研究・淒谈IE交试验法面层水潟混凝土配合此谡计吴善圳(福州建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以某高速公路弯拉强度为5.0MPa水泥混凝土面层配合比设计为例,根据原材料、路面结构及施工工作性要求,通过正交试验拟定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性参数,选用水泥用量、砂率、用水量3个因素,并选用L/33正交表安排试验方案,通过测定坍落度、抗弯拉强度,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目标配合比。
关键词正交试验;面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1正交试验目的及要求正交试验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与分析多因素、多指标试验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是由试验因素的全部水平组合中,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进行试验,通过对这部分试验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
指标是衡量试验效果的目标值。
如混凝土配合比最终试验结果要求达到抗弯拉强度、抗压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相关要求。
本次试验指标为抗弯拉强度、坍落度。
因素是在试验中直接影响指标的事件,称它们为因素。
如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用水量、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外加剂掺量和品种等。
因素水平是因素在试验中所处状态的变化会引起指标的变化。
如水泥用量的变化、水灰比和砂率的变化等。
本次试验选用水泥用量、砂率、用水量3个因素水平,并选用L/33正交表安排试验方案,通过测定坍落度、抗弯拉强度两个指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确定目标配合比。
2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要求根据委托单位提供要求,配合比用于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交通荷载等级为特重等级,设计抗弯拉强度为5.0MPa,施工坍落度30~50mm o3原材料选择及技术指标要求(1)水泥:漳平红狮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水泥,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符合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要求。
(2)粗集料:石灰岩碎石,产地为联建隧道出口碎石场,经过筛分试验分析,试验选用4.75~26.5mm的连续级配碎石。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一、引言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高抗裂、高密实性等特点,在建筑、桥梁、隧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UHPC 的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进行详细探讨。
二、UHPC的组成及性能1. UHPC的组成UHPC的组成主要由水泥、石英粉、硅灰、钢纤维等微细颗粒材料和特殊的高性能外加剂组成。
2. UHPC的性能UHPC的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强度:UHPC的抗压强度可达到150MPa以上,是传统混凝土的4-5倍。
(2)高耐久:UHPC的耐久性能优异,可抵御恶劣环境下的腐蚀和磨损。
(3)高抗裂:UHPC中添加了大量的钢纤维,使得混凝土具有很好的抗裂性能。
(4)高密实性:UHPC的密实性能非常好,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分和气体的渗透。
三、UHPC的配合比设计1. UHPC配合比的基本要求UHPC的配合比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水泥的掺量应该控制在200-600kg/m3之间。
(2)石英粉的掺量应该控制在500-1000kg/m3之间。
(3)硅灰的掺量应该控制在100-200kg/m3之间。
(4)钢纤维的掺量应该控制在4%-8%之间。
(5)外加剂的掺量应该控制在2%-8%之间。
2. UHPC配合比的设计方法UHPC的配合比设计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一般通过试验来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下:(1)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2)根据强度等级和工程要求确定水泥的掺量。
(3)根据水泥的掺量确定石英粉的掺量。
(4)根据石英粉的掺量确定硅灰的掺量。
(5)根据硅灰的掺量确定钢纤维的掺量。
(6)根据钢纤维的掺量确定外加剂的掺量。
(7)进行试验,确定最佳的配合比,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UHPC的性能研究1. UHPC的强度性能研究UHPC的强度性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性能之一,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正交设计法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基于正交设计法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摘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直接决定混凝土的质量与强度,利用正交试验法对配合比进行设计,对各因素水平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正交表安排试验能够筛选出代表性较强的少数试验,进而来得出最优或较优的试验条件,正交试验与分析是实现混凝土最优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配合比;正交试验;极差;方差1 引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越来越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单凭经验判断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必须通过试验设计及分析来选择各个因素的最佳试验状态。
试验设计的种类很多,包括正交试验、均匀试验等。
其中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实际经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一种排列整齐规格化表来安排试验,这种正交表具有“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
利用正交表安排试验,能够筛选出代表性较强的少数试验来得出最优或较优的试验条件。
2 混凝土强度正交试验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外加剂掺量等多种因素均对混凝土强度和质量有影响。
本试验研究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粉煤灰掺量这四个因素及每个因素的数量水平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即:水胶比以A 表示,选取0.42、0.44、0.46、0.48这4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胶凝材料用量以B表示,选取330kg、360kg、390kg、420kg这四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砂率以C表示,选取38%、40%、42%、44%这四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粉煤灰掺量以D表示,选取10%、15%、20%、25%这四个变化水平作为试验条件。
其中粉煤以超量取代系数1.5来取代水泥。
具体见表1所示。
表1正交水平与因素安排上述的4因素4水平正交表,如果按照全面试验的方法,需要做4×4×4×4=256次试验,才能覆盖全部的组合条件,而选用正交试验设计,在条件考察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强的少数试验,仅做16次试验,就能找到最优或较优的方案。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一、引言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抗冲击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重要工程领域。
本文将从配合比设计和性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UHPC的应用提供参考。
二、配合比设计UHPC的配合比设计一般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矿物掺合料、高性能粉煤灰、外加剂等组成部分。
其中,水泥采用高强度水泥,细骨料一般为石英粉,粗骨料采用直径小于2mm的细颗粒石英砂和石英石。
矿物掺合料可采用硅灰、矿渣粉等,高性能粉煤灰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外加剂则是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减水剂、缓凝剂、增稠剂等。
UHPC的配合比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等。
一般采用最小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即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试验验证,确定最佳配合比。
三、性能研究1.强度性能UHPC的强度高于传统混凝土,一般在150MPa以上,甚至可达200MPa。
强度主要受水灰比、细骨料含量、粗骨料含量、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水灰比是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一般应控制在0.2以下。
细骨料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粗骨料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
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添加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耐久性能UHPC的耐久性能优异,主要表现在抗冻融、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等方面。
其中,抗碳化能力是衡量UHPC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矿物掺合料和高性能粉煤灰的添加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3.抗震性能UHPC的高强度和高韧性使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研究表明,UHPC 的抗震性能优于传统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4.应用研究UHPC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应用于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重要工程领域。
浇筑方案中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研究及实际工程验证与效果评估与案例分享

浇筑方案中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研究及实际工程验证与效果评估与案例分享随着建设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等各类工程中。
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则成为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工程验证与效果评估,分享相应的案例。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材料性能、工艺要求、力学性能等因素,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砂、石、水等各组分的比例。
良好的配合比设计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提高工程质量。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1. 理论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参数和理论公式,通过计算得出合适的配合比。
此方法广泛应用于混凝土设计中,但需要准确掌握材料性能参数及理论依据。
2. 经验公式法:通过大量相似工程的经验总结,确定一套简化的计算公式,以提高设计效率。
但此方法依赖于经验,并不能满足特殊工程的要求。
三、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手段,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均匀性等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可以避免开裂、渗水等问题,提高工程寿命。
四、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策略1. 严格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施工操作规程,明确每个施工环节的工艺要求,并进行培训和监督。
确保施工人员按规定操作,避免施工质量问题。
2. 现场质量监测:利用物理测试设备对混凝土的强度、坍落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调整施工工艺,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的关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是相辅相成的。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为施工提供了基础,而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则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设计的优势,保证工程质量。
六、实际工程验证与效果评估在某高层建筑项目中,我们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实际验证和效果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研究探讨
发表时间:2019-11-22T10:15:06.0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樊晓曦
[导读] 摘要:混凝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
鄂尔多斯市神东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209
摘要:混凝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
对建筑施工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标准化的规范,还可以大大提高施工的效率。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探讨
目前的生产应用面对的是原材料性能的快速随机变化,又不知正负变量,而且往往来不及系统测试就要投入生产,这时你就无所适从,若要保证质量的底线,只有加大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的设定。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1.传统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传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是计算—试配法,其计算准则基于逐级填充原理,即水与胶材组成水泥浆,水泥浆填充砂的空隙组成砂浆,砂浆填充石子的空隙组成混凝土,设计原则基于假定容重法或绝对体积法。
计算得到粗略配合比,再按照所确定的材料用量,制备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到28d龄期,测试试件的有关性能;试件的性能若符合要求,即采用这组配合比;若不满足要求,进一步调整配合比。
绝对体积法认为混凝土材料的1m 3体积等于水泥、砂、石和水四种材料的绝对体积和含空气体积之和。
假定容重法的原理基于绝对体积法,所不同的是不以各种原材料的比重为依据,而完全借助于混凝土拌成物经振捣密实后测定的湿容重为依据。
前者较繁,但适用范围广,理论较完整,有实用价值。
后者简便易行,但要有充分的经验数据,需测定大量的混凝土湿容重。
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半定量设计方法,主要以满足强度和工作性能为主,配合比设计相对简单,也比较成熟。
2.特种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普通混凝土则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开发出了许多特种性能混凝土,如高性能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低温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每种混凝土都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其拌合物的配合比设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介绍一下被称为“21世纪混凝土”的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因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非常具有代表性,许多其他类型的特性混凝土也有借鉴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早期混凝土结构对材料性能提出的要求比较简单,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种类也比较少,因此传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就可以满足混凝土工程的需要。
美国混凝土协会(ACI)211委员会制定的配合比设计程序和其他许多程序都是基于满足相当窄的规范要求:28d抗压强度(15~40MPa)和稠度(坍落度25~100mm),而目前由于混凝土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工程的需要,使用的混凝土强度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跨桥梁、高层建筑、地下水下建筑等工程的使用和修建,高性能混凝土(简称HPC)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国际混凝土联合会(FIP)与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在提出的混凝土材料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中,首要问题就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优化问题。
(2)其他特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上述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也会被其他特性混凝土的配合比所借鉴,其他特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许多还是参照的传统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例如补偿收缩混凝土,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除了一点,为了达到相同的强度等级,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灰比可以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稍高一点。
当然也有针对原材料的特点而需要特殊考虑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例如再生骨料混凝土,以废混凝土加工破碎成的骨料与普通骨料相比具有视密度低、吸水率高、压碎值大的显著特点。
针对废混凝土骨料的特点等研究了C20、C30、C40三个系列的再生混凝土,对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初探。
提出了再生骨料预吸水法,这种方法针对再生骨料吸水率较大而建议的基于自由水灰比之上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是一致的。
钢纤维混凝土中由于原材料中掺加了钢纤维,二次合成法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把钢纤维混凝土看成是由水泥钢纤维浆与基准混凝土两部分组成的,分别确定水泥钢纤维浆与基准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用量,最后合成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
3.优化设计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往往有许多种混凝土的组成都能够满足人们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
这就产生了应该选用哪一种组成的问题。
对于给定的设计性能,从这些都符合要求的组成方案中选用一种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最佳的方案,这种确定“最佳”组成的过程,就称作混凝土组成的最优化。
对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不仅可以节约混凝土生产中所消耗的大量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的污染,还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已广泛应用于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这种方法不论有多少变量和有多少约束条件都可以使用,它要求在混凝土的组成与混凝土的性能之间建立起线性的预测方程。
二、关于混凝土的试验研究问题
1.被指数化。
混凝土的强度与弹性模量的关系,并不完全线性化,那是因为原材料不同、配合比不同、成型养护方式不同等原因导致的,对同一原材料、同一配合比设计方法、相同的成型养护方式而言,混凝土强度与弹性模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线性关系是非常正常的。
且看图1的分析(以免不必要的争议,权作举例),是指数关系,不应该是线性关系。
这种被固化的思维,至少缺了点创新意识。
当然还有图中密集整齐的“试验数据”真实性问题,显然缺少了点“科学研究”意识。
2.被线性化。
图2的含气量与强度关系试验结果虽然缺少些规律性,除了试验误差及方法严谨性等原因外,更可认为是真实的试验数据,这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是要肯定的。
但强行线性化其规律,显然又缺少一点“科学研究”精神。
3.意识决定论。
很多试验研究是在预期目标下实施的,无可争议,但当试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以怎样的态度给出客观的结论,是科学研究的态度问题。
这在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中体现的问题较多。
但从绝大部分研究结果看,仅仅从定性角度似乎均有一定的效果,还能提出强度指标提高了多少的量化值,但从真正定量的角度综合分析,稍加考虑一下生产工艺和成本增量等因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否定的。
虽然混凝土配合比受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目前的设计方法也还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不可否认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信各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会随着混凝土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从而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J].四川水泥,2017,12(12):112-114
[2]马晓国.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J].混凝土,2017,30(16):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