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五千年婚姻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婚姻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婚姻演变史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杂交群居生活以后,出现了第一个婚姻形式——血缘婚,又称族内婚、班辈婚。

即婚姻范围限于族内,不准不同辈的男女通婚,只准同辈人结合。

中国苗族的《伏羲姊妹制人烟》传说,壮族的《盘瓠》传说,纳西族的《创世纪》传说中,都有兄妹成婚的说法。

这大都与大洪水传说有关,说是世上只剩下兄妹二人,结为夫妇,创造人类。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说:太昊庖牺氏“制嫁娶之礼” 。

伏羲所制的嫁娶之礼最初即是兄妹婚,是婚姻之始。

兄妹、姐弟血缘婚是以集群的形式构成的,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互为共夫、共妻。

子女为集群共有,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由于家族之间的竞争,实力强的家族成员常常侵袭、掠夺实力弱的家族,包括把其他姓氏家族的妇女抢来,强迫她们与族内男子婚配,这便是原始抢婚制。

抢婚的普遍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同姓相婚,其子不蕃,而异姓相合,所生子女要优良得多,于是出现了亚血缘婚,也叫族外婚。

在这种婚姻形式下,本氏族的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而必须到族外去求偶。

族外婚仍然延续了班辈婚的惯制,即同辈通婚。

《楚辞·天问》说:“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作,后嗣而逢长?”所谓“并淫”,即指兄弟共妻。

《孟子·万章》说,舜之兄弟象企图害死舜欲霸占其财产,要求“二嫂使治朕栖”。

郭沫若认为:“娥皇女英为姊妹而以舜为公夫。

舜与象为兄弟而兄弟‘并淫’。

”这种婚制的残余则是转房婚。

其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有兄亡嫂嫁弟,姊亡妹续嫁给姐夫,弟亡弟媳转嫁给兄,伯叔母转嫁给侄儿等。

亚血缘婚的配偶范围逐渐缩小,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同居,便成为对偶婚。

对偶婚的男女分别在自己母系氏族中生活,成年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过着“暮合朝离”的生活,两性结合并不固定,世系仍按母系计算。

海南黎族的对偶婚被称为“放寮”,异姓青年男女可以到对方的“寮房”自由结交伴侣。

纳西族的对偶婚称“阿柱”婚,阿柱为性伙伴之意。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演变,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的婚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和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以包办婚姻为主导,父母或其他亲密亲属为子女挑选合适的伴侣。

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个人的意愿和感情则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很多婚姻并非基于爱情,而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压力而达成的。

二、现代婚姻普及与革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发生了变革。

经济的独立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得婚姻选择逐渐由个人自由决定。

相对于过去,现代的婚姻变得更加注重个人感情和幸福。

婚姻不再只是为了生育和继承,而是一种伴侣关系和情感交流的象征。

三、单身现象的出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中单身现象的普遍出现。

过去,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强调家族繁衍和子女的传承,因此单身被视为不正常的状态。

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中,单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选择。

个人价值观和经济独立的增强,使得人们更愿意享受单身生活,而不迫于社会压力去选择结婚。

四、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妻子具有被动的地位,常常需要顺从丈夫和夫家的意愿。

然而,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提升。

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和平等的伴侣关系,婚姻中夫妻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为了更加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五、传统习俗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然而,尽管婚姻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传统的习俗和观念仍然存在。

例如,婚礼上的彩礼和嫁妆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在一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

这些传统习俗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和社会地位的压力,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和个人自由价值观存在矛盾。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的婚姻选择更加注重个人感情和幸福,单身现象的普遍出现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现象。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引言:婚姻与家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婚姻制度、唐宋时期的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阶段入手,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在远古时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婚姻制度还十分原始,常常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通过原始的婚姻方式进行联姻,以达到巩固族群和部落的力量。

1. 单配制度在这个时期,由于氏族的力量主导社会,婚姻制度采用的是一夫一妻的单配制度。

即一个男性只能与一个女性结合,不允许同时娶妻或纳妾。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力量相对较小,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资源的适度分配。

2. 母系氏族制度在远古时期,婚姻制度还常常与氏族制度相结合,以母系氏族制度为主。

这意味着家族的血缘关系主要通过母亲而确定,婚姻中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而男性则以娶妻的方式来加入女性的氏族。

3. 宗法婚姻制度的形成在后期的远古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竞争加剧,氏族之间的联系难以维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宗法婚姻制度逐渐形成。

这个制度通过以男性的姓氏为血统传承的基础,确立了父系氏族的地位,同时也限制了婚配的自由。

二、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宗法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度发展。

1. 宗法婚姻的特点在周代,宗法婚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男性的婚姻自由权受到限制,需要遵循社会的阶层和等级规定;其次,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低下,从此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第三,婚姻成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于巩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 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规定,王室成员和贵族只能娶亲族之间的女性,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姻亲制。

通过这种制度,周王朝对贵族家族的控制得以进一步加强,同时也确保了贵族之间的联系和亲和。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理论 第2章,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演变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理论 第2章,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2章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演变第1节婚姻家庭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一、婚姻家庭是社会的产物1、婚姻的定义: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2、家庭的定义: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二、社会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1、婚姻家庭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

2、婚姻家庭的本质取决于它的社会属性。

三、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功能2、组织经济生活的功能3、教育的功能四、婚姻家庭的历史类型1、广义: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2、狭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专指一夫一妻制形成以来的个体婚姻和个体家庭。

3、族本位、家本位、个人本位第2节原始社会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一、前婚姻时代的原始群体二、群婚制1、血缘群婚:排除直系血亲之间的两性关系(低)2、亚血缘群婚:已排除兄弟姐妹间的两性关系(高)三、对偶婚四、一夫一妻制第3节古代宗法社会的婚姻家庭一、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礼与律1、奴隶制时代的婚礼和家礼2、封建制时代的户婚律二、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1、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2、剥削阶级的多妻制3、男尊女卑、夫权统治4、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5、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第4节近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一、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延伸和改革的尝试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婚姻家庭的变化和有关立法2、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改革婚姻家庭制度的尝试二、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第5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法》的颁行与修改一、1950年《婚姻法》的颁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二、1980年《婚姻法》对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1、对总则的补充2、对法定婚龄和禁婚亲规定的修改3、扩大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4、对离婚条款的增补三、2001年对《婚姻法》的修正和立法前瞻1、关于总则2、关于结婚制度3、关于家庭关系4、关于离婚制度5、关于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第6节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生活的主流与问题一、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生活的主流1、婚姻自由程度越来越高2、择偶观念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3、正确评价离婚率的不断上升4、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5、家庭教育受到普遍重视6、物质生活的提高与结婚消费的上升7、丰富多彩的家庭建设活动形成规模二、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生活的主要问题1、不健康的择偶观依然存在2、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呈上升趋势3、婚姻质量有待提高4、离婚带来某些社会问题5、非婚生子女相应增加6、独生子女问题。

3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

3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

4、过渡婚姻——偶婚
偶婚是一种不牢固的个体婚, 偶婚是一种不牢固的个体婚,是群婚向一夫一 妻制的个体婚过渡的婚姻形式。 妻制的个体婚过渡的婚姻形式。 偶婚的发展初期, 偶婚的发展初期,一个男子在很多妻子中有一 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以后才过渡到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的生活。 以后才过渡到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的生活。 特点:一男一女过不稳定的婚姻生活。 特点:一男一女过不稳定的婚姻生活。这种不 稳定表现在婚姻关系解除的随意性。 稳定表现在婚姻关系解除的随意性。 实例:中国四川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实例:中国四川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是偶 婚的初期形态。 婚的初期形态。P194 偶婚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 偶婚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 (1)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 ;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3)女性在由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中担当了重 要角色。 要角色。
3、圣人无父——族外婚
又称伙婚或普那路亚婚(亲密的伙伴) 又称伙婚或普那路亚婚(亲密的伙伴) 禁例:不仅排除了不同辈之间的两性关系, 禁例:不仅排除了不同辈之间的两性关系,同时也不允 许兄弟姐妹之间发生两性关系。 许兄弟姐妹之间发生两性关系。他们的婚姻是与其它氏 族的同辈群体建立的,因此被称为族外婚。 族的同辈群体建立的,因此被称为族外婚。 排除不同辈之间的两性关系是第一个进步, 排除不同辈之间的两性关系是第一个进步,而排除兄弟 姐妹之间的两性关系则是第二个进步,第二次排除要比 姐妹之间的两性关系则是第二个进步, 第一次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第一次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思考: 思考: 为什么偶婚这种婚姻关系的解除可以 如此自由和方便? 如此自由和方便?或为什么这种婚姻 形式会被另一种婚姻形式——个体婚 形式会被另一种婚姻形式——个体婚 所取代? 所取代?

婚姻制度历史

婚姻制度历史

婚姻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群婚制,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被排除,演变成了不同群落之间同辈男女通婚的制度。

到了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以前,婚姻制度转变为由女性主导,是母系氏族社会。

而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6000年前,氏族部落由母系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则由男性主导。

在夏商时期,主流婚姻制度转变为一夫一妻制。

然而,在贵族之中,一夫多妻的制度也非常明显,且这种婚姻有很多是政治联姻,比如商朝就经常与异族方国联姻。

到了周朝,婚姻制度与夏朝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

但不同的是,西周时代就规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婚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

到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严格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当然,天子之女有时候也会下嫁诸侯。

以上就是婚姻制度历史的一个大致概述,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不过要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且可能受到地域、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演(第2章)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演(第2章)

女人的交换(以《三峡好人》 为例)
• 幺妹为例 ;
熟人社会 地缘 血缘 业缘 姻缘
亲属关系与亲属制度
• 父亲(男人 • 或女人)
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尼罗河流域的畜牧部落
“熟人社会”
• 在前国家的社会里, 亲属关系是社会交 往的特别语法,组 织着经济,政治, 庆典以及性的活动。 个人相对其他人的 职责、责任和特权 是根据有无相互的 亲属关系来界定的。
第二节 原始社会两性和血缘关系 的社会形成
• • • • • 一 前婚姻时代的原始群体 二 群婚制 三 对偶婚 四 一夫一妻制 (香港直至1997年前夕出台此法律,目 前香港的“包二奶”现象仍然是困扰香 港妇女的问题。)
始祖夫妻伏羲和女娲
• 在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将婚姻规 则的确立归于始祖夫妻伏羲和女娲。此两人为 神话人物,半人半兽身形(传说中的伏羲与女 娲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子,戴官帽;腰身以 下则为蛇躯,两条尾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 —译注),据说教会了人类书写、音乐和占卜 的也是他们。在塑造了人类天性的种种发明创 造顺序中,是先有社会礼仪,再有技术发明, 如火、农业、医药等,传说中将这些与开天辟 地的始祖之后的三皇联系在一起。
与西方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特点:
• • • • 公私不分;家国同构; 男尊女卑;长幼名分,孝道 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儒家 中国婚姻家庭担负众多社会功能
民间社会 宗 教 人 国家 家
人 家 国
W
VS
E
W:性爱自由,家为男女的私人空间;结构 E:婚礼非个人,为礼教之最,天地阴阳之和, 比较
家庭与妇女社会地位
• 不同的公共空间与私 人空间
间。政教合一 • 家庭, 地域,阶层, 城乡之分。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文档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文档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文档Chinese family document system in the past dynasties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文档小泰温馨提示: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

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

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

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相提并论,成为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最高准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强迫婚姻,家长权、父权和夫权三位一体、男尊女卑、有严格宗法等级制度的家礼,宗祧、爵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专权离婚,构成了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1)婚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做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

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

唐律规定,卑幼①不依家长私自婚娶的,要罚受杖一百,同时对主婚人也要依律科刑,甚至连媒妁也会受到追究。

由此可足见婚姻包办强迫的专制程度。

聘娶婚既然是一种根据父母的意志,通过媒妁致币帛通问,以合二姓之好的一种婚姻成立方式,所以,资财也就成了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

唐律就规定,结婚须实行“以聘财为信”的送财礼制度,从而使结婚成为买卖交换的一种形式。

唐律甚至还规定,即使没有正式签订婚约,但只要接受了聘礼,“聘则为妻”,婚姻关系就应当得到确认,与签订婚书一样具有婚约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