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暖心的古代孝子故事,让父母冬至福寿安康
表达孝心的典故

表达孝心的典故
1.卧冰求鲤: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流传的著名孝道故事,讲述的是晋朝人王祥的孝行。
王祥的母亲生病想吃鱼,但正值严冬,湖面结了厚厚的冰。
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王祥赤身裸体躺在冰冷的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最终感动上天,冰裂出鱼来。
2.恣蚊饱血:吴猛是晋代人,家境贫寒,夏天蚊虫多时,他怕蚊子咬到熟睡中的父母,便脱去衣服让蚊子吸自己的血,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确保父母能安睡无扰。
3.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时期人,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
夏天炎热时,他先用扇子把父亲睡的枕头和席子扇凉;冬天寒冷,则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褥后再请父亲安寝。
4.刻木事亲:丁兰是东汉时期人,他的生母早逝,他雕刻了一个母亲的木像,每日侍奉如同活人一般,后来妻子不慎对木像不敬,丁兰愤而休妻,以示对亡母之孝。
以上这些典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孝心的重要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古人感恩父母的小故事

古代感恩父母的小故事
(一)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四)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古代孝道经典故事

1. 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 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对父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于是就有大象和小鸟帮他耕种, 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 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 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 拿着拨浪鼓戏耍, 就像小孩一样。
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伤心, 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父母很高兴。
3. 鹿乳奉亲。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时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
不料猎人把他当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 猎人才知是人,对他大加赞扬。
4. 为亲负米。
春秋鲁国人仲由, 年轻时家贫, 自己常吃野菜, 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经常感叹: “现在我还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却再不能了。
”5. 啮指心痛。
春秋鲁国人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山里去打柴。
一天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 母亲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 明白是母亲在召唤, 便赶快回家招待客人。
6. 芦衣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生子的棉衣里是棉花, 而他的棉衣里是芦花。
后来父亲发觉后要休掉妻子, 闵损反而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十分疼爱。
7. 亲尝汤药。
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次母亲病重, 汉文帝日夜守护, 天天为母亲煎药, 每次煎好后, 他都要先尝一尝, 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 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生活岔困,每日拾桑葚奉养母亲。
一天遇到军士,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他说黑桑葚让母亲吃,而红桑葚自己吃。
军士们就送给他米和牛, 让他孝敬母亲。
9. 为母埋儿。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子生了一个男孩, 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 准备将儿子埋掉。
挖坑时, 突然挖到一坛上天所赐的黄金, 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又可抚养儿子了.10. 卖身葬父。
汉朝董永家贫, 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孝亲敬老的故事。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代孝亲敬老故事。
1.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因为家境贫困,没有钱安葬父亲,于是将自己卖给了一个富户,换取钱财安葬父亲。
他在办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又到富户家做工,以此偿还卖身债务。
他的事迹被传颂为“卖身葬父”,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2. 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父母的床铺扇凉,以便让他们入睡;冬天时,他会用自己的身体把父母的床铺焐热,以便让他们睡得舒适。
他的事迹被传颂为“黄香温席”,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3. 贤德姜诗
姜诗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因为家境贫困,没有钱为母亲治病,只好自己到河边钓鱼,用鱼汤来为母亲治病。
有一次,他钓鱼时突然钓到了一只大鲤鱼,他非常感激,把鱼带回家,煮成鱼汤给母亲喝。
后来,他得知这条鲤鱼原来是神仙变的,是为了帮助他母亲治病而变成的。
姜诗因为他的孝顺和感激之心,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事迹被传颂为“姜诗得鲤”,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4. 老莱娱亲
老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非常孝顺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心,他经常穿上幼儿的衣服,装成幼儿的样子在家里玩耍,让父母感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他的事迹被传颂为“老莱娱亲”,成为历史上孝亲敬老的经典之一。
以上这些古代孝亲敬老故事都是非常感人的,它们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重和关心我们的父母和长辈。
古代慈孝故事

古代慈孝故事
1. 黄香温席的故事,那可真是感人啊!黄香年纪小小,却知道心疼父亲。
冬天那么冷,他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帮父亲温暖被窝,哎呀呀,这是多么贴心呀!就像我们小时候会给爸爸妈妈端上一杯热茶一样。
2. 舜帝孝感动天,哇塞,这是多么了不起呀!他的继母和弟弟那么对他不好,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这得有多大的心胸呀!就好像不管别人怎么伤害我们,我们依然能保持善良一样。
3. 曾参啮指痛心,曾子真是个大孝子呀!妈妈咬下自己的手指,他就能感觉到妈妈在召唤他,立刻赶回家。
这就跟我们对家人有那种特殊的感应差不多呢。
4. 老莱娱亲,老莱子多有意思呀!为了让父母高兴,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扮小孩子。
难道我们不应该也常常想办法让父母开心吗?
5. 郯子鹿乳奉亲,为了给父母弄鹿乳,郯子竟然扮成小鹿,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呀!就像是我们为了家人的愿望,会努力去做很难的事情一样。
6. 闵损芦衣顺母,闵子骞受了那么多委屈,却还是那么孝顺妈妈,真让人心疼又佩服呀!这不正像我们有时候虽然被误解,但依然爱家人吗?
7. 子路百里负米,子路跑那么远去弄米给父母吃,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呀!想想我们为父母做过多少这样实在的事情呢?
8. 董永卖身葬父,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董永不惜卖掉自己,这得是多深的感情呀!这不就像是我们会为了家人付出一切吗?
9. 郭巨埋儿奉母,这个故事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极端,但也体现了郭巨对母亲的那份孝心呀!虽然我们不一定会这么做,但对家人的爱也要这么纯粹呀!
我觉得这些古代慈孝故事都特别有意义,它们告诉我们要珍惜亲情,好好孝顺父母长辈。
无论时代怎么变,这份孝心永远都不会过时。
古代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古代孝老爱亲名人故事
1. 黄香温席的故事听过没?那黄香啊,可真是个大孝子呀!冬天给父亲暖被窝,夏天给父亲扇凉席,这得有多贴心呀!想想我们现在,能做到这样吗?
2. 舜帝孝感动天呀!他的父亲和继母那么对他,他还能一如既往地孝顺,这是多么难得呀!我们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像舜帝一样吗?
3. 老莱子娱亲,多有趣呀!为了让父母开心,穿着彩衣扮小孩子,还故意摔倒,逗得父母哈哈大笑,这种用心谁能比呀!我们是不是也该多想想怎么让父母开心呢?
4. 曾参啮指痛心,母亲咬手指他都能感觉到,这得是多深的母子情呀!难道我们对父母的感情就不能这么深厚吗?
5. 闵子骞单衣顺母,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抱怨,还这么孝顺,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呀!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对待时,能做到这样吗?
6. 郯子鹿乳奉亲,为了给父母治病去取鹿乳,这得冒多大风险呀!我们对父母的付出能有他这么多吗?
7. 仲由百里负米,那么远的路去背米给父母吃,这是多大的毅力呀!我们有没有为父母做过这样辛苦的事呢?
8. 董永卖身葬父,这份孝心真是感天动地呀!要是我们处在他那个境地,能有他这样的决心吗?
9. 丁兰刻木事亲,把父母的雕像刻得那么逼真,每天还像侍奉真人一样侍奉,这是多么执着呀!我们对父母的怀念能做到这样吗?
10. 江革行佣供母,背着母亲去打工挣钱,这得多辛苦呀!我们能为了母亲这样努力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导语: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顺的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4.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大臣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王祥生母早丧,年少时继母朱氏 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后来父母患病,王祥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体温将冰融开来捕鱼,这时,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王祥便将鱼带回去给继母吃。后来继母又想吃烤黄雀,许多黄雀又自 动飞到王祥的帐篷中,让王祥的继母食用。这些事情,深深地感动了继母。
闵损生母早亡,父亲续娶一位妻子,这位妻子又生育了两个儿子。继母 经常虐待闵损,寒冬时节,继母给两位弟弟穿上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 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 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被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 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在那个时代,被休逐的女人几乎再无立足之地。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 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 就依了他。继母听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闵公家中,从此和睦美满。
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 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 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8 个暖心的古代孝子故事,让父母冬至福寿安康
冬至将至,天气严寒,正是需要暖身暖心之 时。不妨抱一杯热茶,摆一盘甜点,听广誉远为您讲几位孝子的故事,暖身暖心。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 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 以悟汝尔。”
吴鞠通因父从医,因尽孝而益天下人,他不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亦将 “尽孝”二字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中,使得更多人得以护父母周全,保双亲安康, 实为仁孝之大者。直至今日,无数孝子会在冬至时节将吴鞠通创制的安宫牛黄丸 敬赠双亲,让父母防病于未然,以全护佑父母之责。
扩展阅读
为何冬至要为父母备下安宫牛黄丸?
冬至将至,阴寒旺盛至极,气候寒冷至极,寒冷具有收缩特征,容易引 起心血管收缩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安宫牛黄丸有牛黄、郁金、麝香等芳香开窍、 荡涤痰浊的成分,可以清除体内痰湿、湿热之邪,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为 父母备下安宫牛黄丸,助父母在重要节气调理身体,安享健康。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薄太后 曾经一病三年,文帝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服侍于左右。凡是给母亲调养 身子的汤药,汉文帝都要亲口尝一尝才放心的让母亲服用。他的仁孝美名,举国 皆知,一时传为美谈。
汉文帝刘恒的孝,并非只针对他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他对普天 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第二道圣旨是“定 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 心老人的意愿,“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 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 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 说是首开先河。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二十四孝》赞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 尝。
1793 年,京城闹瘟疫,很多人死于庸医之手,吴鞠通将万氏牛黄清心丸 加减化裁,创制了安宫牛黄丸,救活很多为重病人;时隔几百年,2003 年 SARS 肆虐,在治疗 SARS 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中药清开灵,也是安宫牛黄丸加减化裁而 来。不仅用于急救,几百年间,无数人以安宫牛黄丸作为节气养生的良方,得以 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安享健康。
黄香在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 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 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二十四孝》赞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 帏。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 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 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 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二十四孝》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 霜。
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 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 撰写《太玄经注》。
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 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二十四孝》赞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 香。
东汉江夏安陆人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 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 下无双,江夏黄香”。
安宫牛黄丸还能防止哪些病症呢?
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安宫牛黄丸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临 床上经常用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也可用于中风后遗症。
颅脑损伤
临床研究证实,安宫牛黄丸治疗颅脑损伤时,在促醒、控制体温、减少 抽搐、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高热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安宫牛黄丸对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高热不退均有很好 的临床疗效。如小儿感染性、非感染性和不明原因的高热、顽固性癌性高热、农 药中毒引起的高热等。
安宫牛黄丸还入选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中医诊疗指南》、《甲 型 H1N1 流感中医诊疗方案》(2009 年第三版)、《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 (2015 年版),用于传染病的治疗。
冬至将至,天寒地冻,正是长辈需要“贴心小棉袄”之时,身为孝子的 您,准备好了么?
《二十四孝》赞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 哺。
三国时期科学家陆绩,六岁时曾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 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 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 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 奇。
《二十四孝》赞曰: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 深。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参,字子舆,他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世 称“曾子”。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 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 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 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汉文帝刘恒在位 24 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 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 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 遗母。”术大奇之。
各种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流脑等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 高热昏迷、惊厥等危重症状时,临床使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其它疾病引起的脑病
安宫牛黄丸在治疗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的临床应用 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其它疾病
安宫牛黄丸也可用于败血症、重症肝炎、婴幼儿肺炎、全身炎性反应综 合征等。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继母死后, 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 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临沂“孝悌里”至今犹存。
为父从医
吴鞠通,又名吴瑭,是清代温病学的名家,安宫牛黄丸的创始人。吴鞠 通 19 岁时,其父不幸病逝。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 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以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不孝,因此他他 弃文从医,饱读各种中医书籍,精究医术,一读十年,终成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