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答案]的答案
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高二语文练习《论民本》一、基础达标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D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D.数罟不入洿池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D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以.陷于死亡(用来,连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指代战鼓,代词)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百姓,代词)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民理试题答案

民理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
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社会文化关系D. 国际关系2. 根据民法的规定,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民事权利?()。
A. 财产权B. 人格权C. 知识产权D. 行政权3. 下列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意思表示的结果B.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是单方行为C.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的D. 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成立,即产生法律效力4. 民法中规定的“善意取得”是指()。
A.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明知原物权人无权处分B.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出于恶意C.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支付了合理的对价D.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不知道该物权存在瑕疵5. 根据民法,下列关于代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代理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B. 代理人可以超越代理权限进行代理行为C. 代理人的行为对委托人不产生法律效力D. 代理人应当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6. 下列关于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B. 合同的订立必须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C. 合同一旦成立,当事人可以随意变更或解除D. 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7. 根据民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侵权责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B. 侵权责任的承担应当以实际损害为前提C. 侵权责任的承担可以是停止侵害、消除妨碍、恢复原状等D. 侵权责任的承担必须是侵权人自愿承担8. 民法中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
A. 一方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B. 一方依法取得利益,但未支付相应的对价C. 一方依法取得利益,但对价不合理D. 一方因违法行为取得利益9. 根据民法,下列关于继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继承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B. 继承权的行使必须遵循遗嘱人的意愿C. 继承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继承的顺序D. 继承权的行使可以由继承人随意放弃10. 下列关于物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申论作文正确答案

申论作文正确答案
申论作文参考答案:
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观念、权力等方面产生的冲突,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社会发展是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方面较全面地增长、进步、变化的总和。
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首先,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矛盾的存在会迫使社会各种因素向一定方向发展和变革。
例如,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促使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其次,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使矛盾得到合理化和妥善解决。
随着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些需求的实现将减小、消除社会矛盾。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完善,从而缓解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然而,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紧张关系和冲突。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会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例如,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这些社会矛盾对进一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阻碍。
综上所述,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矛盾的存在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需要通过解决矛盾来实现。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矛盾和发展关系的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社会矛盾得到合理化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属丁其“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办即从属丁“经济学—哲学—主观形式”的三联结构式,因而其艺术观念也随之表现为“经济学—哲学—艺术”三联式。
前后两者之三联式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人的“主观形式”则是其艺术观念的聚焦点和理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人的“审美/艺术意识”,即“审美/艺术之主观形式”。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思想文明的基础,结合了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际的创作状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当下更好地理解艺术木质及价值、艺术的生产与发展等基木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和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有:(1)应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美的问题。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一理论判断将人的审美艺术活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2)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
而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艺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解艺术作品构成问题的重要范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由内容与形式纽成,内容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事物、故事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形式则是内容得以实现的方式、于法与语言符号构造系统。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形式为内容服务,由内容派生而来,只有符合内容需要、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才是合格的、有意义的。
文学理论参考答案1-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五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以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它归属于文艺学,更进一步说归属于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它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五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或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1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性质的改变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结构的优化D.事物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移动【答案】B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对抗性和非对抗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D.根本性和非根本性【答案】C3.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 )。
A.反映论和先验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案】D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肯定( )。
A.世界万物具有统一性B.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C.世界万物具有可知性D.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割性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 )。
A.符合客观实际B.被群众所掌握C.符合书本知识D.被多数人赞同【答案】A6.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
A.发展观B.一元论C.物质观D.认识论【答案】D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C.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D8.认识的高级阶段是( )。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直接认识D.间接认识9.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 )。
A.完全摆脱社会规律的制约B.深刻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C.根本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D.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答案】B10.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B.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答案】C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社会改革B.科学技术革命C.阶级斗争D.社会基本矛盾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对中间势力采取的策略方针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本答案]的答案论民本(一)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本层的含义:得民心与有天下之间的关系。
8、《离娄上》孟子以桀纣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那些不修仁政的暴虐之君,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本段的用意在以此来提醒君主都应“志于仁”。
9、“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比喻的修辞说明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民众拥戴的道理。
论民本(二)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
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 __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 __。
三是强调 __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3、“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是告诉别人,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去嘲笑别人,说不定自己也有相同的不足,只是因为程度的不同而嘲笑别人,其实是有问题的。
应该先省吾身,再教育别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 建立霸业的心里, 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 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 环环相扣, 生动有趣,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 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排比的特点:三个“得乎”既是排比,间还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比喻的特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暴政的“为汤武驱民”,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形象贴切。
用典的特色:在孟子的文章里,常用《诗》《书》的语句。
如第二部分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活泼生动,充分显示出孟子对儒家经典的精熟。
6、根据你对 __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对后世的影响。
1教师归纳:第一,平民性。
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 __应尊重民心、民意。
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
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
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不限于这几点,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以上仅为参考。
)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
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其理想目标是使 __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
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
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论民本(三)1.解析 C 项,“数”读“cù”,“鹯”读“zhān”。
答案 C2 2.解析 D 项,“胥”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 D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解析 B 项“爵”通“雀”。
C 项“无”通“毋”,不要。
D 项“颁”通“斑”。
A 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 A4.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 项属宾语前置句。
答案 D5.解析 A 、B 、C 三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D与鉴赏一、课内精读6.解析畜:畜养。
答案 C7.解析 A 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 项中“也”表疑问;D 项表判断;C 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答案 C8.解析题干的句子与A 、C 、D 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9.解析“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答案 B10.答案 (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了。
(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不饥不寒,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解析齿:年龄。
答案 D12.解析题干中的“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抚养”。
②⑤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13.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
A 项的意思是齐王不想拜见孟子的托词;B 项的意思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 项表达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答案 D14.解析 A 、B 、C 三项内容分别是文段内容的三个方面的概括,不符合文意。
答案 D15.答案 (1)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2)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译文】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
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
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齐国大夫) 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
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
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
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
礼记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
’(可您呢) ,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
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
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
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
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
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
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4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