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民本》学习要点

合集下载

论民本的知识点总结

论民本的知识点总结

论民本的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内涵民本的概念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强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应当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归于人民。

人民的利益应当被置于政治权力的核心地位,一切政治活动都应当围绕人民的利益展开。

2. 以民为贵: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等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政治决策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中之重。

3. 为民造福: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着为人民谋福祉,促进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4. 理性民主:民本思想倡导政治决策应当依靠人民的理性意志和自主进行,政府执政应当是民主的,尊重人民的选举权和知情权,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5. 责任透明:政府应当对人民负责,政治决策应当透明公开,政府应当对人民的权利和福祉承担责任。

以上这些方面是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历史渊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

1. 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强调“民为贵”,“民生为重”,“民贵君轻”,“民生民生”,强调政治权力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治决策应当谋求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儒家学说对于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道家学说:道家学说也强调“民为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民本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注重诸侯对百姓的关注和照顾,推崇封建统治者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这些思想对于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在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活动中都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一定的体现和表现。

1. 古代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决策大多围绕着国家百姓的利益和福祉,政府的权力也是来自于人民,并归于人民。

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在执政时期都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例如汉武帝提倡“去奢号令”、“薄赋敛”,唐玄宗提倡“开元盛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1《论民本》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5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1《论民本》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5

4.11 论民本说课稿孟子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论民本”。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论民本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作者孟子。

课文选自《孟子》一书的其中四个章节。

这些言论集中体现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重要意义,这些思想对整个封建王朝你至当代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用典的艺术特色。

(3)孟子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思想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孟子的《论民本》,树立民本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用典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孟子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思想的异同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重难点探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重难点探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3.结合课文内容,请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思想的 联系。 我的理解:(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所欲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 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此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上是忠君。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忠君”带有竞争意识——谁爱民、推行“仁政”就忠于 谁,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虽没有离开“忠君”的轨道,但 对那些不可救药的暴君,孟子主张“变置”,对那些不顾百姓 死活的国君,民众则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这在一定程 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与“忠 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 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 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本文中,孟子在谈话结束时是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政来证明 自己主张的? 我的理解: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基 础 上 , 照 应 开 头 , 针 对 梁 惠 王 口 口 声 声 说 的 “ 于 国 ”“ 尽 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根本谈不 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 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我的理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 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 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 “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 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 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 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 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道义,正义 ___________
路程 ______
学说 ______
⑥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师说》) . ⑦不足为外人道 也(《桃花源记》) . ⑧从郦山下, 道 芷阳间行( 《鸿门宴》 ) . ⑨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 为政篇》) .
道理,思想 _____________ 说 ____ 取道 _____ 引导 ______
对于 ____ 比 ___ 在 ___ 跟,同 _忧辱,以 陷于死亡 . ③请以 战喻 . ④以 五十步笑百步 . ⑤申之以 孝悌之义 . ⑥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介词,依,按照 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以致 ___________ 介词,用 __ _______ 介词,拿 _________ 介词,把 _________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 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 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
《孟子》模仿《论语》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略地、残害人民 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 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 具有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 谨严。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驱诱论敌就范。其中最多 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 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很 有说服力。第三,比起《论语》来, 《孟子》篇幅较长,内容也更 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论民本知识点总结

论民本知识点总结

②树之以桑
③鸡豚狗彘之畜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未之有也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通假字
①为丛驱爵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
4.词类活用
①虽欲无王
②苟不至于仁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终身忧辱
⑤填然鼓之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⑦然而不王者
⑧勿夺其时
5.一词多义:
莫 ①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死也
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树之以桑:
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
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特殊句式: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 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 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 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其君有好仁者
② 此之谓也
3.文言词条积累: 就
第三部分:
河内凶:
粟:
亦然: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民不加多: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论民本

论民本

始也。
研读文本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研读文本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检,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研读文本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三部分
首先,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其 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 生息的机会。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 民的理想。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 出了“谨庠序”的主张。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 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 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 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今异义: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词类活用:今之欲王者 文言句式: 1、祭祀以时
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研读文本
孟子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
大夫。(3)
研读文本
孟子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
论 民 本
孟 子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
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 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 炫卖之事,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 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 设俎豆揖让之事,母曰:“此可以处 吾子矣。”遂居焉。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课文简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课文简析


五十 步笑 百步,则 何 如?”
用(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怎么样呢?”
好战:喜欢打仗。请:有

“请允许我”的意思。填:
拟声词,形容鼓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兵:兵

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孟 子 对 曰:“王 好战,请 以战 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 接,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
弃 甲 曳 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 止 ,或 五十步而 后止。 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论民本》课文简 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孟 子 曰:“民 为 贵,社 稷 次 之,君 为 轻。是故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因此得到
得 乎 丘 民 而 为 天 子 , 得 乎 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 广大民众的拥戴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诸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王如 知 此,则 无 望民 之 多 于 邻 国也。
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
好,荒年。亦然:也是这样。

无如:没有像……。加: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层解: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侯国之间征伐很多,杀人盈野,兵员、劳力严重不足,争 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正是利用梁 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 治。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2、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儒家第二大宗师——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二、背景回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本》学习要点一、阅读目的和要求1、正确理解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理解并准确翻译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二、阅读步骤及内容整个课目共分四章,依次来自《孟子·尽心下》、《孟子·离娄上》、《梁惠王下》、《孟子·梁惠王上》等。

1、第一章:<1>重点字词:①为:是,动词。

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次:排列上次一等。

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之:代词,它,指民。

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为:成为,做。

动词。

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⑤乎:介词,相当于“于”。

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⑥危:动词。

危害。

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⑦则: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就”。

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⑧既: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

可译为已经、早已,在……以后等。

例: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2>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译时仍在动词谓语前。

例:祭祀以时。

译:按时祭祀(社稷)。

<3>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地神、谷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2、第二章:<1>重点字词:①也,语气助词A、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a、桀纣之失天下也。

b、民之归仁也。

B、在句末,表示判断。

例:a、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b、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c、为丛驱爵者,鹯也。

d、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e、此之谓也。

C、在句末,表判断,兼表原因。

例:a、失其民也。

b、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D、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例: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b、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②斯:指示代词。

回指上句。

例:a、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b、得其心,斯得民矣。

③为:介词,给,替。

例:a、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b、为丛驱爵者,鹯也。

c、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④今:表假设关系,相当于一个假设连词“苟”、“如果”。

例: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为之驱矣。

⑤已:通矣,表陈述语气。

例: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⑥王:名作动,称王,做王。

例: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⑦以,连词,表结果,译做“致使”,“导致”。

例: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特殊句式:①判断句:例: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B、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C、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D、为丛驱爵者,鹯也。

E、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②加助词“之”,使非疑问代词、人称代词放在动词谓语前。

译时仍放回动词谓语后。

例:此之谓也。

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参考译文:孟子说:“夏桀和殷纣两个天子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人民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人民厌恶的,就不强加给他们。

人民归向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给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王和商纣王。

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即使他不想称王于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干了三年的陈艾一样。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一辈子也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致于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第三章:<1>重要词语:①莫:无定指代词,没有人。

例:而民莫之死也。

②死:为……而死,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③如……何,用来询问办法,意思是“把……怎么办”、“对……怎么样”。

例:如之何则可也?译作: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④之:A、代词,代指人、物、事等,常做宾语。

例:a、诛之,则不可胜诛。

指代民。

b、戒之戒之!指代上述情况。

c、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指代上文中的有司。

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例:d、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C、结构助词,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

例如:e、君之民老弱转手沟壑。

f、而君之仓禀实,府库充。

D、做动词,前往,到……去。

例:j、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2>特殊句式: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了动词谓语的前面。

译时仍放回动词谓语后。

例:a、而民莫之死也。

B、判断句。

例:b、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3>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这些百姓吧,没办法杀完;不杀吧,又恼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长官去死而不去援救,对这种事该怎么处理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年轻力壮的逃往四面八方,将近上千人了,可是您的粮仓里粮食堆得满满的,库房里财物填得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曾子说过:‘当心呀,当心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回报你的。

'老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

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

”4、第四章:<1>重要字词:①恒心:恒定向善的思想,一贯向善的思想。

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②而:转折连词,却。

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③已:通“矣”,语助词,表陈述。

例:无不为已。

④刑:名作动,处罚,处治。

例: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⑤仰:对上,向上。

例: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⑥俯:对下,向下。

例: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⑦之:动词,走上,走向。

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⑧善:向善的道路。

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⑨奚暇:哪里有空闲。

例:奚暇治礼义哉?⑩之:代词,代指仁政。

例:王欲行之。

衣:名作动,穿,着。

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畜(xù)养活。

例:俯足以畜妻子。

(chù)牲畜,家禽家畜。

例: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王:名作动,称王,做王。

例:然而不王者。

<2>特殊句式:①介宾短语后置句。

例: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D、未之有也。

<3>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贯向善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着就丧失了一贯向善的思想。

如果没有了一贯向善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没有不会干的坏事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就是陷害老百姓。

哪有仁德之人在君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让他对上足以赡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景一到年头就能吃饱,坏年景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做了以后再引导老百姓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跟着君主走也就轻易了。

可如今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赡养父母,下不足养活妻儿,好年景仍然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景更是免不了饿死。

这就让百姓保命恐怕还做不到,哪儿有功夫去学习礼义?大王真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能穿上丝绵袄了。

鸡狗猪羊等家禽家畜,只要不错过它们繁殖生长的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只要不耽误农耕时机,那么八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实行学校教育,把教悌的道理向老百姓反复讲述,那么在路上就不会见到花白头发的老人负重赶路了。

老年人穿着丝绵衣服,吃上肉,一般的青壮年不挨饿受冻,假如能做到这些了还仍然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不会有的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