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孟浩然的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让我们对洞庭湖憧憬不已。
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把思绪放飞到广袤无边的八百里洞庭,共同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登岳阳楼》。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两句诗歌名句入手,复习旧知,引发共鸣,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吟咏诵读,走入诗境。
2、涵咏语言,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结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要求,设计了以上两个学习目标。
二、诵读涵咏,分享交流。
(一)初读—悟韵1、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预习课文的初感悟。
2、个人试读,分享自己触摸诗中文字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它沸腾进我们的心灵。
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并通过试读让学生体会节奏、停顿、语速、音调、情感等方面。
从而指导学生正是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才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二)品读—赏景1、涵咏意象品意境:学生自主赏析交流,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作者笔下景的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吟咏诵读,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特点。
点拨:“坼”与“裂”的差别;“浮”字的妙处。
2、且随想象入诗境:借助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诵读指导:首联声音拖长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今”“昔”二字要重读;颔联声音要洪亮、高亢,读出雄壮的气势,“日夜浮”速度要稍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诵读体味壮阔宏伟的意境,从而构建景与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大情怀、大境界。
(三)悟读—溯情1、知人论世抓情辞:诗词是凝练的美神,我们总能找到她那双述说着内心深情的眼睛。
学生通过对后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字眼“老病”“孤舟”“戎马”“涕泗流”等词语的品读鉴赏,感受作者的思亲念友之情、年老孤独之感、身世飘零之苦、壮志难酬之愤。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一首诗,它清新空灵,享誉文坛。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康桥,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赏析诗歌(一)初读——正其音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齐读)正音:河畔( 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 榆荫(yú ) 揉碎(róu )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2、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首诗,一名同学点评。
(对诗人情感把握不准)3、听录音(二)、再读——懂其文1、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诵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学生按照第一节的样式划分其他诗节。
(三)、研读——品其情1、思考: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齐答:美2、诗中直接写康桥景色的是哪几个诗节呢?明确:2---4节3、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小节,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4、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高中语文_《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表达技巧【教课目的】1、回首诗歌常用技巧手法。
2、规范运用诗歌中的各样技巧手法答题【教课过程】一、讲堂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浩大历史中,诗歌就像一颗绚丽的明星,熠熠生辉;又像我们的精神家园,暖和而广博。
所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显得尤其重要,今日我们就一同回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作业反应(一)联合参照答案,剖析答案分别从哪个角度进行答题?梅花落鲍照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散逐北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请联合全诗简要剖析。
(6 分)①设问,庭中杂树众多,为何我独独为梅赞叹呢?是因为梅能在寒冷中开花结实: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梅不畏寒冷的赞叹。
②烘托(对照),借杂树怯寒零散,烘托出梅花傲霜的美质。
③托物言志,“杂树”象征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梅”象征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一方面反应了诗人泾渭分明、刚直磊落的胸襟,也表现了他对贵贱不分的世风的抨击和抗争(三)归纳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角度:抒怀方式、描绘手法、修辞手法。
三、抒怀方式直接抒怀:直抒胸臆间接抒怀: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怀、借事抒怀(一)回首诗句,辨析以下句子的抒怀方式。
1.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除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零散月中愁。
3.山中有流水,借问不著名。
映地为天气,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4.生看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到现在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李清照)(二)小试牛刀南园·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马诗·李贺⑤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④,快走踏清秋。
【注】①吴钩:刀名。
②凌烟阁:封侯之地③若个:哪个。
④络脑:马笼头。
⑤李贺因宦途失落,平生郁郁不得志,就把所有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邃的愁闷。
高中语文_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篇目: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诵诗文,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及理解其与现实的联系。
3.体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书声琅琅诵读诗歌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活动二: 知识积累1.背景资料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宗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将南下吴、越故地。
写了这首梦中游天姥山的诗,留给东鲁的朋友。
2.读准字音。
天姥.()天台.()剡.溪()渌.水( ) 澹.澹()谢公屐.()忽已暝.()訇.然()觉.时()鸾.回车()活动三:识梦,整体感知以“梦”为中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活动三:品梦,探究神奇1. 总结概括,天姥山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2.细心发现,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仔细品读,梳理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
活动四:释梦,个性发现都说梦为心声,李白借这样的梦吐露什么样的心声呢?说出你的观点,试从诗中找到依据。
活动五:质疑问难对于这首词,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
活动六:迁移手法,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一段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语文-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在本次语文课中,我采用了鲁迅小说的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
这个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下是对教学设计的详细分析。
1. 学情分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较弱。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
2. 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教材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
这些作品代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思考。
3. 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我请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问题主要围绕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展开,通过这样的游戏,我试图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阅读与分析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们阅读《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做好读书笔记并提出问题,以便在分析讨论时参考。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的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展开互动。
我尽量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提供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展示与分享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鲁迅的小说,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选择演绎小说中的场景或角色、朗读精彩段落、分享自己的观点等等。
这样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4. 课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
学生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高中语文_都江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都江堰》教学设计语文组【课程分析】《都江堰》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名篇,通过写游览都江堰,记述都江堰泽被后世的实际功效,来追溯其修建者李冰造福民众的历史功绩,从而引发我们深层的思考:生而为人,我们的位置应当在何处。
我们应该像务实求真、心系百姓的李冰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都江堰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作者由此引发的文化思考和历史反思。
文章里,对比手法运用广泛,哲理性语句深奥有内涵,值得品味。
【教学目标】1、借助表现手法体会都江堰的魅力;2、品读深刻语句领略筑堰人的精神。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引导阅读【教学设备】多媒体软件【教学步骤】导入50多年前,一位浙江余姚的小伙子走出了群山,30年前,这位不再年轻的“小伙子”又走向了群山,去实现他“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的志愿。
他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ppt展示)诚如他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齐读)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他就是(齐说)余秋雨。
(PPT展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学生之前接触过余秋雨这位作家,阅读课上也读过他的作品,以熟悉的作家入手会让学生对这篇散文有更亲切的感觉。
感知文本设计问题1:第一次读余秋雨的《都江堰》,我被他的文字所吸引,多读几遍之后我发现,比文字更有意味的是文章中的三处对比,大家都找到了哪几处对比?(前三节)设计意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必修课程提出了“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预习,得出结论。
(板书)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江水与海水的对比李冰与上至秦始皇、下至普通官员的官僚群体的对比设计问题2:请按照文章的前后顺序来探究这三处对比分别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散文中对比写作手法的意图,从而了解文本的结构。
教学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通过第一处对比,余秋雨想告诉我们什么?设计意图:文学鉴赏有很多视角,其中一个视角就是回归作品,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我们用这个方法得出结论。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高中语文_《师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二、情境导入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三、作者简介、解题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点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时评类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2、学会从不同原因的角度分析事件或者现象。
学习目标
1,学习时评论证段的写法.
2,学会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掌握对时事材料进行纵深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区分内因和外因
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作文训练,前几周我们训练的重点是作文拟标题和开头。
(检查学生对拟标题和开头的掌握情况)
近几年作文命题特点:
1.贴近生活,引导关注现实
2.注重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引导学生做一个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人
2.训练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
3.训练学生做一个会讲道理的人
二、引导学生复习时评类文章的写作思路:
1.引材料、提观点
2.吸纳权衡
3.论影响或意义
4.析原因
5.提办法
6.联类似
7.作结论
出示学习目标:
从写作原因的角度分析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
三,示例一
就“食品安全常出问题”这种现象来分析原因,如何打开议论思维?
思维角度:所涉及的对象有谁?
一、生产、经营者—分析原因
二、老百姓—分析原因
三、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分析原因
•以“食品安全常出问题”为例的“析原因”的论证段
•这几年,食品安全常出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
一些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己经济私利,不注重食品质量,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
•二是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每次都是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引起我们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格外”重视,才“兴师动众”加大打击力度,才会追究某些人的责任。
三是执法部门处罚过轻。
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言,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之所以有人敢铤而走险,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了。
据笔者所知,一般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以罚代法的现象较普遍。
四是百姓也有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有贪便宜的心理,认为只要好吃、花钱少,那才是最划算的。
没想到越是便宜的食品背后可能隐藏着大的安全隐患。
好多“三无”食品,其价格虽便宜,但一直是食品安全事故重灾区
•食品安全常出问题”为例的“析原因”
•一、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二、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三、执法部门处罚过轻四、百姓有认识上的误区
•
•方法归纳一1、这一事件/现象中,涉及哪些对象(直接/间接)
•2、涉事各对象在这一事件/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挖因)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训练。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
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
二者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出现流血事件。
•城管和小商贩为什么出现矛盾与冲突?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
维?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有关职业乞丐假乞讨的新闻报道屡屡登上头条。
据不完全统计,每100个乞讨人员中至少有95个是职业乞丐,有的省份还有专门的乞丐村。
职业乞丐已遍布各大城市,白天,他们跪在街头,磕头祈祷,念着行行好、救救我,晚上,他们却坐在中高档餐厅吃着大闸蟹,喝着美酒,随意挥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面文段,
•思考:作者如何打开分析原因的思维?
•内因(个人原因):
•1、怕吃苦,好吃懒做
•2、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外因(社会原因):
1、忽略精神生活的建设,金钱至上。
2、监督机制的缺失
3、其他人:同情心
方法归纳二内:主观认知、性格品质、志趣追求、人生经历
外:他人、家庭、学校、社会风气、制度、国情、历史、文化、人性特点、民族特性
四,展示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价(高铁霸座男)
练习二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或媒体稍有宣传,或某些专家略加点拨,百姓就闻风而动,上演一出出抢购风潮。
百姓除了抢购生活用品如食盐、大蒜、生姜、茄子、绿豆等外,甚至抢购房子、汽车等。
为什么出现这种抢购风潮? 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维?
•1、内因:恐慌不安烦躁;
•盲从跟风冲动;
•知识匮乏;
•贪小便宜…
•2、外因
•伪专家推波助澜;
•媒体夸大宣传,甚至炒作;
•政府引导滞后;
•社会风气的浮躁,不安全感强;
•不良商家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出卖,牟取暴利
•
五,课堂小结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学情分析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位题目材料,要求考生紧贴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写作上,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针对性、实效性、说理性在以前的写作中,学生对时评类作文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这种文体的写作思路基本能把握。
只是在展开议论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原因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事件或者某个现象,一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从而学会阐述自己的看法表明态度。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效果分析
在教学这节课的准备中,我将课标和学生地习作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我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选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学生小组探究讨论法。
整节课堂基本流畅,达到了教学预期,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节课的课堂整体上看比较流畅,但当堂训练明显有些不足,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训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之思维》教材分析
时评类的作文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者就材料中的现象进行评
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类作文通常不是简单的让考生进行是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
该题型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
具体写作中,可以议论的角度很多,本课重点从原因的角度分析。
包括从涉及的对象去挖原因,从主体对象的内外因去挖掘原因。
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评测练习
一、温故知新:
结合前几周的写作训练,回顾议论文怎么拟标题,怎么开头。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训练。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
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
二者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出现流血事件。
城管和小商贩为什么出现矛盾与冲突?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维?
2,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或媒体稍有宣传,或某些专家略加点拨,百姓就闻风而动,上演一出出抢购风潮。
百姓除了抢购生活用品如食盐、大蒜、生姜、茄子、绿豆等外,甚至抢购房子、汽车等。
为什么出现这种抢购风潮? 可从哪些角度(方面)打开议论的思维?
3,练习: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
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之间。
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以相当普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如何打开时评类议论之思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A.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体会到如何分析时评类文章的原因.
B.达到了教学三维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深刻理解了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写作能力。
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实现了对情感,价值观的科学教育。
不足之处:1、本节课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刻,教师引导也不够到位;
2、课堂安排前松后紧,最后的习作未能当堂完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充分的备课展现知识点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细化课堂时间安排,多给学生安排讨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知识点,去分析,这样的课堂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之思维》课标分析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高考的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评这种文体的重视,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