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论民本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论民本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论民本(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一、基础巩固(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共 25 分)1.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为丛驱爵者B .涂有饿莩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鸡豚狗彘之畜.B.⎩⎪⎨⎪⎧ 得天下有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君无尤.焉怨天尤.人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渊驱鱼者,獭也B.⎩⎪⎨⎪⎧ 以.五十步笑百步申之以.孝悌之义C.⎩⎪⎨⎪⎧ 寡人之.民不加多是故明君制民之.产D.⎩⎪⎨⎪⎧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王无罪.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数:密B.无失其时.时:季节C.谨.庠序之教谨:谨慎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说6.翻译下列句子。

(10 分)(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2

《论民本》基础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犹水之就.下就:于是B.弃甲曳兵而走.走:走路C.谨.庠序之教谨:谨慎D.勿夺.其时夺:耽误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B.祭祀以.时执简以.往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而民莫之.死也D.为.渊驱鱼者马倒,为.晋兵所杀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是动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则移.其民于河东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牺牲既成,____________,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獭也;____________,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3)不违农时,____________;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语言表达6.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的“中国新春音乐会”上,刘伟用脚演奏完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曲段《梁山伯与祝英台》。

②全场的观众沸腾了。

③刘伟是代表中国前去演出的。

④刘伟,“中国达人秀”总冠军,被人称为“无臂钢琴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基础练习1

《论民本》基础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社稷粢盛走圹怔结B.沟壑仓廪奚暇狗彘C.孝悌庠序忖度不赡D.驱爵囹圄碑帖所恶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指平日积聚,储藏C.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转入D.奚暇治礼义哉治:这里是学习的意思3.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下列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矣。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恒产,因无恒心。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文意,补出有关的内容。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

其中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

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刚好相反,它说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儿光明,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何尝不是火把,他们不断地在世界上寻找光明。

2.请选择两个角度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赏析,不少于50字。

必修五11课《论民本》习题

必修五11课《论民本》习题

《论民本》练习题1.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找有误(或不全面)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C.涂有饿莩(莩通殍)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下面属于同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A.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B.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C.然而不王者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用心一也7.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加.少加:更。

检.检:通“捡”,捡拾。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高中语文《论民本》精品同步测试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论民本》精品同步测试 语文版必修5

14、论民本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孥.nú粢盛..ī chéng 庠.序iáng 思戢.íB邪侈.chǐ茕.独qióng 勿.施wù鳏.寡guānC哿.矣gě糇.粮huó鹯.也hàn 走圹.uàngD爰.方uán 戚.扬qī仓廪.ǐn 狗彘.hì解析:B“勿施”的“勿”应读“wú”。

答案: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爰.方启行(爰,于是)B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C得.乎丘.民(得,获得)(丘,众)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助词,无义)解析:D“胥”不是句首语助词,而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兽之走圹也 B思戢用光C是罔民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解析:B“戢”通“辑”,和睦。

C“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

D“颁”通“斑”。

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A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驱而之.善壮者散而之.四方者B斯.得天下矣弓矢斯.张C为.渊驱鱼民为.贵D及.陷于罪爰及.姜女解析:A项中的“之”都是“往,走向”,动词;B项中“斯”分别是连词“就”和代词“这”;C 项中的“为”分别是介词“替”和助词“是”;D项中的“及”分别是动词“等到”和连词“和,在一起”。

答案:A5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而民莫之死也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D于王何有解析: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而D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C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之以桑老者衣.帛食肉B死.其长矣莫之死.C从而刑.之犯罪人不驽.D无夺.其时王如善.之解析:A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种”,“穿”;B项全都是为动用法,意思都是“为……死”;C项全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施刑”,“牵连妻子儿女”;D项分别是使动用法“使……丧失”,和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同步练习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同步练习1

《论民本》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社稷.(jì)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驱爵.(què)B.祭祀.(sì) 粟.米(sù) 勿.施(wù) 曳.兵(yè)C.数.罟(chù) 洿.池(wū) 鹯.(shàn) 走圹.(kuànɡ)D.丧生(sāng) 鸡豚.(tún) 饿莩.(piǎo) 狗彘.(zhì)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牺牲..既成(祭祀用的牲畜)B.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C.请.以战喻(请允许我)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鹯也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列加点字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王无罪.岁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诸侯危.社稷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耽误。

课后训练{11 论民本}

课后训练{11 论民本}

11论民本课后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桀.纣(jié)粢盛..(zī chénɡ)庠.序(xiánɡ)曳.兵(yè)B.邪侈.(chǐ)饿莩.(piǎo)社稷.(sù)鸡豚.(tún)C.数罟.(ɡǔ)孝悌.(tì)鹯.(zhān)走圹.(kuànɡ)D.丧.死(sānɡ)洿.池(wū)仓廪.(lǐn)狗彘.(zhì)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丘:山野。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平日积聚,储藏。

C.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胥:相互。

D.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B.然而不王.者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练习《论民本》一、基础达标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D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D.数罟不入洿池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D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以.陷于死亡(用来,连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指代战鼓,代词)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百姓,代词)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10 选出下列两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D )第一组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不患人之不己知C 于予与何诛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二组(B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何以报德D 此之谓也1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C )A 树.之以桑B 填然鼓.之C 谨.庠序之教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见教参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见教参③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答案见教参④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答案见教参二、链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日:“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日:“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知宁化军、丰州,徙熙河都监。

见童贯不拜,贯憾焉。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安抚使忌之,劾云板筑未毕而冒赏,夺所迁官,仍再贬秩,罢去。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汉金城、湟中谷斛八钱,今西宁、湟、廓即其地也,汉、唐故渠尚可考。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解析】本题考点:文言实词理解。

既要求有充分的阅读积累,更要求有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汲”译作“取水”(“晓汲清湘燃楚竹”),“迎”译作“面对”(“迎接”),“ 彻”译作“穿透”(“寒风彻骨”),既合乎我们的古文阅读经验,也合乎这里的语境。

C项,据阅读经验,“敛”一般意为“收,聚集”(“烟飞云敛”,“敛赀财以送其行”),并无“躲藏”意;且“敛”后是“去”(离开),若“敛”意为“躲藏”,则与“离开”不合。

在此语境,“敛”译作“收兵”恰当。

【答案】C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解析】本题考点:信息筛选整合。

陈述主体是“何灌”,事由是“行事有成”。

“行事有成”的意思是“做事情成效显著”。

②③⑥都表明何灌射技了得,对辽人有震慑之效,⑤表明何灌修缮水渠引水的建议富有成效。

①只是做法,未见其效,④只是建议,也未见其效,故排除①④。

【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连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解析】本题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主要考查的还是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和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

D“拒不降敌”于文无据,因为并没有敌人对何灌劝降。

【答案】D注意:C项也错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误解文意。

且看原文相关语句: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将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皇上诏令何灌运粮三十万石到靠近边塞的三个州。

何灌建议说:“河水太浅,承载不了大船,陆路运输则需要用八千辆车,边境地区正好麦子成熟丰收,希望朝廷用运粮的费用,就地在边境地区加价收购麦子。

”奏章呈上后,皇上回复认可。

原文句意很清楚:皇上让何灌运粮三十万石到边塞三州,何灌提议:河水太浅,不宜水运;若陆运,所需车辆太多,难以备办,故也不宜陆运.....;鉴于这段时间边境地区正好麦子成熟丰收,不妨拿原本打算用以运粮的资费,就地在边境地区加价买粮。

这样,百姓得实惠乐于卖粮,国家呢,既可省去长途运粮的麻烦,又可达到加强边境粮食储备的目的。

多好的建议!难怪得到朝廷认可。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何灌并不是..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而是建议....拿原本打算用以运粮的.........资费..,就地在边境地区加价买粮...........。

C项误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解析】本题考点:文言文翻译。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复”(又)、“中”(射中)、“诵叹”(称赞,赞叹)、“劳”(慰劳)。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乞”(请求)、“许”(答应)、“控守”(据守)、“西隅”(西边角,西面)。

第二句尤应注意将省略部分补出。

【答案】(1)他整理弓箭,再次射中,观看的人称诵赞叹,皇帝亲自赐酒慰劳他。

(2)何灌来到滑州,请求入见皇上,皇上没有允许,而是命令他控制防守西面。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

在武选中考中,担任河东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奇士啊,将来会坐上我的位子。

”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向辽国人申明,划定边界,阻止辽国人前来。

辽国人忿怒地兴兵进犯。

何灌迎着敌军,往高处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射在山崖,箭头没入岩石,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最终收兵离去。

三十年之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说起何巡检的神奇箭法。

何灌说:“我就是何灌。

”萧太师吃惊地盯着何灌,起身向何灌行拜礼。

何灌担任河东将领,与西夏人相遇,敌军得装甲骑兵追来,何灌用箭射敌,箭头都贯穿了敌人的铠甲,甚至于洞穿胸部,从后背射出,接连贯穿后面的骑兵,西夏人畏惧退却。

主管知宁化军和丰州,又调任熙河都监。

与童贯见面也不行拜礼,童贯对他不满。

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何灌,询问西北边境的情况,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并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

皇帝说:“敌人被我们紧紧盯着了。

”何灌担任河东刑狱的提点官,又调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

因为修治城障有功,转任引进使。

朝廷诏令运粮三十万石到并、塞等三州。

何灌进言说:“河水太浅负载不起大船,陆路运输则需要用八千辆车,边境地区正好麦子成熟丰收,希望朝廷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前往边境地区加价收购麦子。

”奏章呈上后,皇上回复认可。

安抚使嫉妒何灌,弹劾他修筑云板未完毕就冒失地奖赏,于是何灌被改掉原本所调任的官职,还两次降职,被罢免官职而离开。

不久,何灌又担任岷州知州,他指挥引邈川水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百姓把这一水利工程叫做广利渠。

后来被调到河州,不久又回任岷州太守,担任熙河兰湟弓箭手的提举官。

何灌向朝廷进言说:“在汉代,金城、湟中谷物每斛价格才八钱,现在西宁、湟、廓就在它们的地盘里,汉、唐时代的旧水渠还可以尚可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