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师版

过秦论教师版
过秦论教师版

过秦论

贾谊

【学习目标】:

识记:识记字词,熟读课文。

理解:能读懂并直译文章,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运用:探究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等文言现象的规律。

【重点难点】:

读懂并直译文章,探究文言现象的规律。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学习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自主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殽.函(xiáo)偷窥.(kuī) 膏腴.(yú)叩.关(kòu) 遗镞.(zú)逡.巡(qūn) 履.至尊(lǚ) 恬.静(tián)藩.篱(fān)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瓮.(wèng)牖.(yǒu)

甿.隶(méng) 蹑.足(niè)阡陌

..(qiān mò) 鞭笞.(chī)钩戟长铩.(shā)谪.戍(zhé)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行.伍(há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锄櫌.棘矜.(yōu)(qín)

二、找出并修改有错别字的词语。

囊括连衡谛(缔)交报怨同年而语迁徒信臣精卒揭杆(竿)

【知识点拨】:

一、作者简介

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

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

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关于《过秦论》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经典体验】:

(2007北京高考试题)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

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解析】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这次所选“太宗辨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多的阅读障碍。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断下去而导致了错断增多。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少断”的想法,而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分,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在阅卷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然也能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是要扣分的。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通鉴·唐纪八》)

【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直译文本第一、二自然段,探究名词作状语的规律。

一、导语:

毛泽东有诗云:“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诗中所云“贾生”是谁(贾谊。)他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大)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文本探究:

(一)听朗诵带,正音。

(二)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三)识记字词,直译文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殽函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视)商君佐.之(辅佐)务.耕织(致力)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相斗)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西举.巴、蜀(攻取)会盟.而谋弱.秦(结盟)(使……变弱)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于是

..六国之士(在这时)杜赫之属.为之谋(类)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人开关延.敌(引进、迎接)争.割地而赂秦(争着)因.利乘便(凭借)强国请.服(请允许自己作某事)延.及孝文王(延长、延续)外连衡而.斗诸侯(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

叩关而.攻秦(表递进,进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

2、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帮助结为一个整体。(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的消耗,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3)追亡逐北

译:追逐败逃的军队.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1席.卷天下○2内.立法度○3南.取汉中○4东.割膏腴之地○5外.连衡而斗诸侯○6囊.括四海○7西.举巴、蜀○8包.举宇内○9北.收要害之郡

析:名词作状语。○1○6○8表比喻○2○7○4○5○9○3表方位(详见《语文知识手册》401页)

(四)熟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探究“亡矢遗镞”“追亡逐北”等句子结构的翻译规律。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直译文本第三、四、五自然段,探究使动用法的规律。

一、导语: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如:名词作状语)导入新课。

二、文本探究

(一)生齐读全文

(二)识记字词,直译文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奋.六世之余烈(振作、发扬)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执行、施行)威振.四海(通“震”,震慑)因.河为池(依靠、凭借)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

收天下之兵.(兵器)以为

..桂林、象郡(把……作为)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出)

天下非小弱

..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自若.也(像)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非及向时

..之士也(先前)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百有.余年矣(通“又”)为.天下笑者(被)2、翻译下列句子。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优秀的将领(持)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守着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拿着锐利

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消灭了秦的家族。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1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曲)○4以愚.黔首(使……变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使……变弱)○6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分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详见《语文知识手册》第401页)

4、找出这几段文字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解释。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向南)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往南)

天下云.集响.应(象云一样、象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象影子似的)

(三)齐读三、四、五段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赏析本文的语言。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一、导语:(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文本探究:

(一)生齐读全文

(二)赏析文本

1、依次概括各段大意,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各段大意:

第一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第二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五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

第二部分(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作为论据使用论据时有何特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采用史实为论据。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即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3、本文在证明中心论点时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事实论证、对比论证(○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1讲究铺陈渲染。○2多用骈偶。

5、其它赏析(供教师参考)

(1)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作者突出表现”九国之师”的强大有什么作用

各国诸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虽然他们有如此好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作者突出表述了各国诸侯:(1)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

(2)有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3)六国之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衬托秦国的强大不可战胜,同时也为后文的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了伏笔,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秦始皇的强大的这些内容对突出本文的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其次写秦始皇为永远统治天下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废弃先王“以仁义治天下”的传统,在思想上实行了一套愚民政策;在军事上实行“弱民”政策:凭据华山、黄河天险加强护卫,以防人民反抗。秦姑皇占据了天时地利,一切办法都想到了,也做到了,但是他却忘掉了一样——仁义。突出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为下文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攻、守之势之所以出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这就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3)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

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4)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结论的

作者的对比点如下:(1)秦国与山东九国实力的对比;(2)秦国与秦朝实力对比;(3)陈涉与九国实力对比。最后的结果是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5)领会本文叙史的特点。

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

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

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儿鬻女。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第四课时

学习重点:归纳、识记字词,探究规律,拓展运用。

一、导语:(从检查背诵入手导入新课)

二、文本探究

(一)生齐读全文

(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按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A.名词的活用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2.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三、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2、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四、板书设计

固基业(1)兴

叙史实充国力(2)强攻

过统天下(3)盛守之异

秦义军起(4)亡

析原因(5)仁义不施

五、教学反思

【限时训练】:(2007江西高考试题)

催科①[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

D.比岁

..蠲,比岁免比岁:连年。

答案: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

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阳城以.拙蒙赏/然后以.六合为家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承接;后一句表修饰关系,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结构助词“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分)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分)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4分)译文: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自助餐】:(见《目标素养第58页第1至19题。)

《过秦论》名句默写

选择性必修中名句默写 《过秦论》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锐不可当地征服天下从而登上帝位的句子 是:,,。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 是:,。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对北部边境的措施 是,。 4.《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 5.《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6.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 是:,,,,。 7.《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 子:,,。 8.《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 是:,,。 9.《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 ”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孝公去世后的三个国君都能够延续先王策略的句子 是:,,。 1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 是:,,,。 12.《过秦论》中,用“,,”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3.《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 ,”。 14.《过秦论》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秦国大方迎敌而诸侯国却惧怕而不敢进攻的句子是:,,。 15.《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 是:,。

17.《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 是:,,。 18.《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 。 19.《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 是:,。 20.《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 21.《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 是:,。 2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 是:,,。 23.《过秦论》中,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而在京城采取的具体措施 是:,,,。 24.《过秦论》中,用“,”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害之地的情形。 25.《过秦论》中,用“,,”三句来具体描写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2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 是:,。 27.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28.《过秦论》中,作者用“,,,”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29.《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受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于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时期,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生字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

过秦论情景默写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和“,。”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6、贾谊在《过秦论》中“,”“,”“,,”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9、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10、文中,。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1、文中,,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12、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3、作者用,,,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4、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15、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主任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主任。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的。 幺爷吧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过秦论教师版

过秦论 贾谊 【学习目标】: 识记:识记字词,熟读课文。 理解:能读懂并直译文章,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运用:探究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等文言现象的规律。 【重点难点】: 读懂并直译文章,探究文言现象的规律。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学习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自主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殽.函(xiáo)偷窥.(kuī) 膏腴.(yú)叩.关(kòu) 遗镞.(zú)逡.巡(qūn) 履.至尊(lǚ) 恬.静(tián)藩.篱(fān)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瓮.(wèng)牖.(yǒu) 甿.隶(méng) 蹑.足(niè)阡陌 ..(qiān mò) 鞭笞.(chī)钩戟长铩.(shā)谪.戍(zhé)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行.伍(há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锄櫌.棘矜.(yōu)(qín) 二、找出并修改有错别字的词语。 囊括连衡谛(缔)交报怨同年而语迁徒信臣精卒揭杆(竿) 【知识点拨】: 一、作者简介 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 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

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关于《过秦论》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经典体验】: (2007北京高考试题)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

《过秦论》默写练习

过秦论 (贾谊 ) 及至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____________,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已定,始皇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皇既没,____________。然陈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不及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而攻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_

___________,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③ 第10课《过论》导学案 编写人: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 班级组别组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论》《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统一后的暴政、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

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以“规汉”,主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立法度.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 ) 守战.. 之具( ) ②会盟..( ) 重. 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 土( ) ④兼.、……之众( ) 杜赫之属. (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 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 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 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利兵.. 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 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11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 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 诸侯 ③然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 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无亡矢遗链之费....... (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 【附】练习答案: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练习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 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 、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取百越之 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 、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9) 、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 业也。 (10) 、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 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1 )、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 和地位低贱。 (12) 、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 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3 )、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聊 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4 )、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 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5 )、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寡人之于国也》 1.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形象的揭示暴政的句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 2.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少 3. 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 语句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新高考《过秦论》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过秦论》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一、《过秦论(上)》(贾谊)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理解性默写习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式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并统治天下的语句

《过秦论》练习题教师版

《过秦论》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2.加横线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仓皇东出 B.逸豫可以亡身李牧连却之会盟而谋弱秦 C.函梁君臣之首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满招损、谦受益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列句式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4.与例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5.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下之欲疾其君者 C.不若与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可得闻与闻寡人之耳者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里、怎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已经 C.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士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起

D.前太守巨逵察.臣孝廉察:观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阻塞 7.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项庄素善.留侯张良。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范曾数目.项王。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8.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9.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南取百越之地 二、主观题 1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12.. (1)战国四公子: 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_________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5题。

必修三过秦论情景式默写

必修三《过秦论》理解性默写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3、《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4、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5、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过秦论》的中心句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是: 7.秦王朝对北方少数名族采取的策略及其影响是: 8.写陈涉地位低下的句子是: 9.比较陈涉与九国的军队装备和军队素质的句子是: 10.揭露秦始皇政策实质的是“”;写对外政策的是“”和“。” 11、《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施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课文《六国论》《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 1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13、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1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15、贾谊在《过秦论》中“”“ ”具体写到了秦用暴政措施压制并防止百姓反抗。 16、文中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7、作者用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18、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答案 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9、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0、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1、:《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或: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故曰弊在赂秦也。)《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1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1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7、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8、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最新过秦论测试题及答案

过秦论学案测试题及答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对下列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答案:C (说反了) 7.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划线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1、《蜀道难》 1、诗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诗中表现蜀中要塞剑阁易守难攻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诗中用人的动作和神态表现蜀道高的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写山势高险,即使善飞的黄鹤,善攀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7、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剑阁”的诗句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9、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用杜鹃之声渲染蜀道的空寂苍凉和难走。 10、《蜀道难》一诗中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毋居”的句子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2、《杜诗三首》 1、《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4、《秋兴八首(其一)》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咏怀古迹(其三)》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6、《咏怀古迹(其三)》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月魂”。 7、《咏怀古迹(其三)》运用拟人、寓情于景的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8、《咏怀古迹(其三)》借用琵琶声来表明王昭君的怨恨的句子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9、《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登高》道出诗人郁积在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登高》集中体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琵琶行》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 编写人:陈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 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守战 ..之具() ②会盟 ..()重.宝() ③明智 ..忠信()尊贤而重.土()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 ⑤于是 ..从散约败() ..六国之士()于是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 ....()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 ...而谁何() ⑨铸以为 ..关中之固() ..金人十二()自以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11天下 ...笑者() ..非小.弱也()为天下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 .......() ..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流血漂橹

过秦论练习(教师版)41838

过秦论 (一)语基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解析: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一体) ..(前代的策略)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因.利乘便(因为)奋六世之余烈 ..(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D.将.数百之众(率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关中之固,金城 ..千里(坚固的城池)【解析】选D。A项,“因”意为“乘着”;B项“烈”意为“功业”;C项“揭”意为“举起”。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膏腴 ..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解析A(“因”因该解释为沿袭。)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 ..之郡 D.以致 ..天下之士 .. C.北收要害 ..桂林、象郡 B.才能不及中人 【解析】选C。A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项,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D项,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6.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解析】选B。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