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的视觉特性

合集下载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HVS)

⼈眼视觉特性(HVS)⼈眼视觉特性(⼀)2248671769qq.⼈眼类似于⼀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眼观察图像时可以⽤以下⼏个⽅⾯的反应及特性:(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眼是⼀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定的⼏何尺⼨和⼀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定的⼤⼩,所以⼈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穷的,HVS对太⾼的频率不敏感。

(2)⼈眼对亮度的响应具有对数⾮线性性质,以达到其亮度的动态围。

由于⼈眼对亮度响应的这种⾮线性,在平均亮度⼤的区域,⼈眼对灰度误差不敏感。

(3)⼈眼对亮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于对⾊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

(4)由于⼈眼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从空间频率的⾓度来说,⼈眼⼜具有带通性线性系统的特性。

由信号分析的理论可知,⼈眼视觉系统对信号进⾏加权求和运算,相当于使信号通过⼀个带通滤波器,结果会使⼈眼产⽣⼀种边缘增强感觉⼀⼀侧抑制效应。

(5)图像的边缘信息对视觉很重要,特别是边缘的位置信息。

⼈眼容易感觉到边缘的位置变化,⽽对于边缘的灰度误差,⼈眼并不敏感。

(6)⼈眼的视觉掩盖效应是⼀种局部效应,受背景照度、纹理复杂性和信号频率的影响。

具有不同局部特性的区域,在保证不被⼈眼察觉的前提下,允许改变的信号强度不同。

⼈眼的视觉特性是⼀个多信道(Multichannel)模型。

或者说,它具有多频信道分解特性(Mutifrequency channel decompositon )。

例如,对⼈眼给定⼀个较长时间的光刺激后,其刺激灵敏度对同样的刺激就降低,但对其它不同频率段的刺激灵敏变却不受影响(此实验可以让⼈眼去观察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来证实)。

视觉模型有多种,例如神经元模型,⿊⽩模型以及彩⾊视觉模型等等,分别反应了⼈眼视觉的不同特性。

Campbell和Robosn由此假设⼈眼的视⽹膜上存在许多独⽴的线性带通滤波器,使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段,⽽且不同频率段的带宽很窄。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一).com人眼类似于一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眼观察图像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及特性:(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人眼是一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一定的大小,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无穷的,HVS对太高的频率不敏感。

(2)(4)(5)(6)段,一幅当人眼睛的视网膜受到光的刺激时,所引起的色觉经验具有三种心理性向度,即色彩亮度和饱和度。

色彩之不同,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亮度的高低则与光的波幅成正比,但也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白天,波长550nm左右的光最亮,而在夜晚,波长510nm左右的光最亮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其饱和度越大,其色彩越鲜艳,反之,越灰暗。

1.2人眼对光谱的灵敏度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即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锥状细胞不但可以接受色彩的刺激,还可以感受亮度的刺激。

所以,在白天书画光下,人眼可以同时识别彩色与非彩色的物体,但到了夜间或暗处,锥状细胞即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此时,人眼便无法感觉彩色,仅能辨别白色和灰色。

1.3明视觉暗视觉与中介视觉明视觉在环境亮度大于10cd.m2时,视觉完全由锥状细胞起作用,最的的视觉响应在光谱蓝绿区间的555nm处,在这样亮度的环境中的视觉特性称为明视觉。

暗视觉在环境亮度低于10-2cd.m-2时,锥状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人眼失去感觉彩色的能力,仅能辨别白色和灰色.在这样亮度的环境中的视觉特性称为暗视觉.中介视觉当景物的亮度增加到10-2cd.m-2以上时,除明亮度增加外,还可以发现三个效应。

首先,中心凹的察觉开始变得和边缘部分的察觉一样容易。

其次,可以感觉到颜色,开始时弱,其后增强。

第三,随着亮度的变化,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对视觉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1.4明适应暗适应和比视感度480nm较差。

人眼视觉特性

人眼视觉特性
小。然而,当判断两个亮度哪个大时,视觉系统有较好的能力,即人眼具有较好的对比灵敏度。
视觉特性
(4)同时对比效应 刺激的亮度和色度受周围背景的影响而使我们
产生不同的感觉,称为同时对比效应。它是对整个 面积而产生的现象。可用近旁适应性来解释。
Thank you!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人眼的对光的反应 [光谱图]
人眼的对光的反应
由此可见,可见光的波长 都集中在390~770nm范围 内
人眼的对光的适应
人眼能适应周边环境,包括明亮和黑暗的环境。 由于是人眼瞳孔有自适应调节的功能,瞳孔直 径可由2mm扩大8mm,还有视网膜边缘部分的 紫红色的感光物质也发挥作用人眼对亮度的适
应范围非常宽,亮度比可达108:1。
视锥细胞。
人眼构造
人眼构造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故光敏感度较 高,但分辨能力差,在弱光下只能看 到物体粗略的轮廓,并且视物无色觉。
人眼构造
光感受细胞。 视椎的空间分辨率高,视杆则对微弱光线更敏感。
人眼的对光的反应 光
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 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 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世界触手可及
人眼的对光的适应
视觉特性
视觉适应性 (1)暗适应
人眼适应黑暗环境的能力,约需30分钟。 瞳孔放大,杆细胞代替锥细胞工作,恢复了对微弱光刺激的感觉。 (2)亮适应
人眼适应明亮环境的能力,约需几秒钟。 锥细胞恢复工作比杆细胞要快得多。
视觉特性
(3)对比灵敏度 人眼对亮度强弱的感受是非线性的,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一般很难判断亮度的绝对大

人眼的视觉特性

人眼的视觉特性

人眼的视觉特性0序言由于liuhonghui和王绪军先生提醒,评定金属丝像质计灵敏度时,应遮蔽粗丝,采用由细到粗逐根观察评定的方法。

为什么不能采用由粗到细的观察方法呢?大概与人眼的某些视觉特性有关。

为此,笔者根据资料〔1〕和自学笔记,编写了这篇短文,希望从中能找出些理论依据来。

由于我水平所限,加上成文仓促,如有不当,望指正。

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正常人的统计平均状况。

1视觉范围1.1人眼的光谱灵敏度(1)人眼可识别的电磁波长大约为400-800nm。

波长由长至短,光色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同时含有400-800nm各色电磁波的光,称为白光。

(2)人眼对不同的颜色的可见光灵敏程度不同,对黄绿色最灵敏(在较亮环境中对黄光最灵敏,在较暗环境中对绿光最灵敏),对白光较灵敏。

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眼对红光和蓝紫光都不灵敏,假如,将人眼对黄绿色的比视感度(灵敏度)设为100%,则蓝色光和红色光的比视感度(灵敏度)就只有10%左右了。

(3)在很暗的环境中(亮度低于10-2cd/m2时),如无灯光照射的夜间,人眼的锥状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人眼失去感觉彩色的能力,仅能辨别白色和灰色.。

1.2人眼能感受的亮度范围人眼能感受的亮度范围约为10-3—106cd/m2。

当平均亮度适中时(亮度范围约为10—104cd/m2),能分辨的最大和最小亮度比为1000:1(当亮度为1000 cd/m2时,识别能力最高,有资料称:最小可识别黑度差ΔDmin≈0.08); 当平均亮度很低时,能分辨的最大和最小亮度比不到10:1。

1.3人眼视觉的空间特性(1)空间分辨率为≤12LP/mm;(2)灰度分辨能力为64级。

1.4人眼的时间特性(1)活动图像的帧率至少为15fps时,人眼才有图像连续的感觉;(2) 活动图像的帧率在25fps时,人眼才感受不到闪烁。

笔者注:;监控视频15fps,电视25fps,电脑屏幕60fps。

人眼的立体视觉特性

人眼的立体视觉特性

人眼的立体视觉特性立体显示技术是以人眼的立体视觉原理为依据的。

因而,研究人眼的立体视觉机理,掌握立体视觉规律,对研究和设计新的立体显示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人之所以能够产生立体视觉是因为人有两只眼睛,当左右两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某一个物体时,在左右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图像是有差异的,人的大脑可以根据这种图像差异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使人产生立体视觉。

这一原理称为双目视差原理。

一、双眼立体信息用双眼观看空间景物时,形成立体视觉的因素称为双眼立体信息。

双眼立体信息是人眼立体视觉的主要因素。

人的两眼相距约58~72mm。

因此,用双眼同时观看同一物体时,左、右两眼视线方位不同,物体在左、右两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亦稍有差异。

称这种差异为双眼视差。

如图所示:当用双眼观看一个立方体时,如果左眼只看到立方体的前平面和上平面,而右眼除了能看到这两个平面外,还能看到立方体的右侧平面。

此外,即使是左、右两眼都能看到的前平面和上平面,在左、右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稍有差异。

双眼视差的大小与空间物体的位置有决定性的关系。

因而,检测双眼视差的大小即可辨别物体的深度。

如上图可以定义双眼视差:图中L、R分别为左、右眼,P为两眼瞳孔间的距离,D为视距,△D为深度距离,F1和F2为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上的两个点。

由上式可知,视差与深度距离△D成正比,而与视距的平方成反比。

二、分时显示与立体视觉以上讨论的双眼视差是在左、右两眼同时接受图像刺激的情况即同时立体视觉,如果进入左、右眼的视差图像信息在时间上不是同时显示而存在某种程度的滞后的话,这时立体视觉的规律将不同于同时视觉。

视差图像滞后显示也称为分时显示。

分时显示所形成的立体视觉既与滞后时间有关,也与先行显示的视差图像的显示时间有关.下图给出一分时显示滞后时间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的实验曲线。

图中曲线是在先行显示图像的显示时间为18ms条件下,立体规觉与分时显示滞后时间的关系。

曲线表明,滞后时间小于20ms时,分时显示的双眼视差图像所产生的立体视觉与同时视觉产生的立体视觉基本相同;分时显示滞后时间大于20ms时,分时显示的立体视觉减弱;当滞后时间超过100ms时,立体视觉将不能形成。

人眼视觉特性

人眼视觉特性

人眼视觉特性(一)人眼类似于一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眼观察图像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及特性:(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人眼是一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一定的大小,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无穷的,HVS对太高的频率不敏感。

(2)人眼对亮度的响应具有对数非线性性质,以达到其亮度的动态范围。

由于人眼对亮度响应的这种非线性,在平均亮度大的区域,人眼对灰度误差不敏感。

(3)人眼对亮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大于对色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

(4)由于人眼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从空间频率的角度来说,人眼又具有带通性线性系统的特性。

由信号分析的理论可知,人眼视觉系统对信号进行加权求和运算,相当于使信号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结果会使人眼产生一种边缘增强感觉一一侧抑制效应。

(5)图像的边缘信息对视觉很重要,特别是边缘的位置信息。

人眼容易感觉到边缘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边缘的灰度误差,人眼并不敏感。

(6)人眼的视觉掩盖效应是一种局部效应,受背景照度、纹理复杂性和信号频率的影响。

具有不同局部特性的区域,在保证不被人眼察觉的前提下,允许改变的信号强度不同。

人眼的视觉特性是一个多信道(Multichannel)模型。

或者说,它具有多频信道分解特性(Mutifrequency channel decompositon )。

例如,对人眼给定一个较长时间的光刺激后,其刺激灵敏度对同样的刺激就降低,但对其它不同频率段的刺激灵敏变却不受影响(此实验可以让人眼去观察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来证实)。

视觉模型有多种,例如神经元模型,黑白模型以及彩色视觉模型等等,分别反应了人眼视觉的不同特性。

Campbell和Robosn由此假设人眼的视网膜上存在许多独立的线性带通滤波器,使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段,而且不同频率段的带宽很窄。

视觉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些滤波器的频带宽度是倍频递增的,换句话说,视网膜中的图像分解成某些频率段,它们在对数尺度上是等宽度的。

二、人眼的视觉特性.

二、人眼的视觉特性.

二、人眼的视觉特性.二、人眼的视觉特性任何重现的彩色图像都要由人的眼睛作出评价,所以人眼的特性和局限性决定了彩色电视系统的主要性能。

所以在介绍主要内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以便合理的选择电视系统的基本参数量。

1.人眼的视敏特性与视敏函数视敏特性人眼的视敏特性是指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灵敏度的特性叫视敏特性。

视敏特性常用视敏函数来表示。

⑴视敏函数为确定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可作如下实验:用不同光谱的单色光源发光,由“标准观察者”的眼睛观看,当观察者对所有单色光源发出的光获得相同的亮度感觉时,测量此时各不同的单色光源的辐射功率P(λ),显然P(λ)越大,说明人眼对该波长的光越不敏感。

相反,P(λ)越小,说明人眼对该波长的光越敏感。

通常我们用辐射功率的倒数来衡量人眼对波长λ光的敏感程度。

我们把辐射功率的倒数称为视敏函数,即:K(λ)=1/ P(λ)式中:P(λ)为辐射功率K(λ)越大说明人眼对该波长的光越敏感。

⑵相对视敏函数7 通常把任意波长光的视敏函数与最大视敏函数的比值称为相对视敏函数。

在明亮条件下,人眼对555nm黄绿光有最高的灵敏度,故:V(λ)= K(λ)/K(555)=P(555)/ P(λ)在暗视觉条件下,V(λ)= K’(λ)/K’(507)=P’(507)/ P’(λ)⑶相对视敏函数曲线相对视敏函数曲线是根据正常视力的观察者实验统计的结果得到的曲线。

如图1-26 所示。

图1-26 相对视敏曲线由图可知:对于明视觉,当λ=555nm 时(为黄绿光),亮度感觉最大。

对于暗视觉,当λ=507nm 时(为青偏绿),亮度感觉最大。

在电视技术中都是采用明视觉曲线的。

8 明暗视觉曲线为何不重合?这是因为在明、暗两种情况下,是由不同的光敏细胞作用的结果。

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光敏细胞:其一是杆状细胞,其灵敏度高,但只能辨别明亮,不能辨别颜色。

在暗视觉条件下主要是由杆状细胞起作用。

人类视觉生理特点

人类视觉生理特点

人类的视觉生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辨率高:人类视觉系统能够分辨非常小的物体和细节,这是因为眼睛中的视网膜上有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识别非常微小的光线变化。

2.宽动态范围:人类视觉系统能够适应不同亮度的环境,从非常明亮的阳光下到非常暗淡的夜晚都能够看清物体。

3.颜色感知:人类视觉系统能够感知物体的颜色,这是因为眼睛中的视锥细胞能够感知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感知。

4.快速适应:人类视觉系统能够非常快速地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光线和颜色,例如从室内到室外,从白天到夜晚。

5.空间感知:人类视觉系统能够感知物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和形状,这是因为眼睛中的两个视网膜能够产生不同的图像,从而产生立体感知。

6.运动感知:人类视觉系统能够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速度,这是因为眼睛中的视网膜能够感知光线的变化,从而产生运动感知。

7.光谱灵敏度:人眼可识别的电磁波长大约为400-800nm,同时含有400-800nm各色电磁波的光,称为白光。

人眼对不同的颜色的可见光灵敏程度不同,对黄绿色最灵敏,对白光较灵敏。

8.亮度和对比度感知:人眼能感受的亮度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感知从黑暗到明亮的亮度变化。

对比度感知则是指人眼对不同亮度之间的差异的感知能力。

9.立体视觉:人类的两只眼睛可以协同工作,提供深度感和立体感。

通过两只眼睛接收到的略微不同的视角信息,大脑可以分析出物体的距离和深度。

10.适应性:人眼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在长时间的相同光照条件下逐渐适应,例如从暗处到亮处或从亮处到暗处。

11.瞳孔调节:瞳孔可以根据光线强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孔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12.视觉疲劳:长时间注视同一物体或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视觉疲劳。

适当休息和改变视线可以缓解视觉疲劳。

13.双眼视觉:人类的两只眼睛可以协同工作,提高视觉的分辨率和深度感。

14.眼睛运动:人类的眼睛可以进行快速而精细的运动,如扫视、追踪和聚焦等,以跟踪和理解动态的视觉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5 图像探测灵敏阈 理论极限值是由理想条件下的图像探测方程来 确定。所能探测的极限值就是光电成像对视见 灵敏阈扩展的极限。这一极限是由被探测图像 的三项参数来表示,即图像平均亮度Bm;图像 的视角α;图像的对比度C。
上一页 下一页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到视网膜边缘就几乎全是杆状细胞了。
锥状细胞具有高分辨力和颜色分辨能力;杆状细
胞的视觉灵敏度比锥状细胞高数千倍,但不能辨
别颜色。
上一页
返回2.1
返回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1 视觉的适应 2 人眼的绝对视觉阈 3 人眼的阈值对比度 4 人眼的光谱灵敏度 5 人眼的分辨力 6 视觉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
S n1 n2
上一页 下一页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辐射的量子噪声可近似表示为: D(n) n
其差值的涨落方差可表示为
D(n1-n2)=D(n1)-2cov(n1,n2)+D(n2) 式中,cov(n1,n2)是n1和n2的协方差。由于亮暗两 个像元的辐射量子数彼此不相关,所以协方差为零。
上一页 下一页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3.人眼的阈值对比度 人眼的视觉探测都是在一定背景中把目标鉴别
出来。 目标在背景中的衬度以对比度C来表示:
C Lt Lb Lb
在给定的视场亮度,给定的目标大小等条件下, 人眼能够将目标从背景中分辨出来的最小对比 度,称为人眼的阈值对比度。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2.2.1 图像的信噪比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2.2.3 图象探测方程的其他表达方式
上一页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2.2.1 图像的信噪比 图像是以辐射量子分布再现的景物。辐射量子数 的差异表示出图像的亮暗,其构成了图像信号。 同时由于辐射量子在数量上有随机涨落,所以该 量子数的起伏又构成了图像噪声。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4. 人眼的光谱灵敏度 人眼对各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有不同的灵敏度,并 且不同人的眼睛对各波长的灵敏度也常有差异。
对大量具有正常视力的观察者所做的实验表明: ① 在较明亮的环境中,人眼视觉对波长0.555μm左
右的绿色光最敏感; ② 在较暗条件下,人眼对波长0.512μm的光最敏感。
① 由角膜、虹膜、晶状体、睫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的光学系统;
② 作为敏感和信号处理部分的带有盲点和黄斑的 视网膜,是构成人眼视觉的关键部分;
③ 作为信号传输和显示系统的视神经与大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返回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视网膜是结构复杂的多层网格结构:
N
(B1 B2)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光学中常采用对比度C和平均亮度Bm来表示输入 图像。它们的定义分别为
C
B1 B1
B2 B2
,
Bm
1 2
(B1
B2 )
可以得到信噪比为:
S N
2Bmr 2 2QC 2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4 光电成像的图像探测方程
如果信噪比大于接收器(通常是人眼)所需的阈
值信噪比(S/N)min时,表明理想的光电成像可探 测到这一图像。故可写出关系式
2Bmr 2 2QC 2
(
S N
)min
当以上关系式成立时,表明图像可探测到,反 之将不能探测。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上式中包括两类参数。第一类参数是表征图像的 参数,包括:图像的平均亮度Bm;图像的对比度C; 图像的视角α。第二类参数是表征光电成像系统 的参数,包括:光电成像系统的接收孔径D=2r; 光电成像的光电转换量子效率η;光电成像的有 效积分时间τ。
下一页 返回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1 光电成像所输出的图像信号表达式 取被探测的图像细节为相邻的两个有亮暗差异 的像元。每一像元是边长为h的正方形,其亮 度分别为B1和B2,且B1 > B2 。 在亮像元上的亮度B1可表示为
d 2 B1 dds cos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上一页 下一页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2.人眼的绝对视觉阈 在充分暗适应的状态下,全黑视场中,人眼感
觉到的最小光刺激值,称为人眼的绝对视觉阈。 以入射到人眼瞳孔上最小照度值表示时,人眼 的绝对视觉阈值在10-9lx数量级。以量子阈值表 示时,最小可探测的视觉刺激是58~145个蓝绿 光。对于点光源,天文学家认为正常视力的眼 睛能看到六等星,六等星在眼睛上形成的照度 近似为8.5×10-9lx。在实验室内用“人工星点” 测定的视觉阈值要小些,为2.44×10-9lx。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两个相邻的像元具有不同的辐射亮度构成一个图 像细节。设光电成像系统在有效积分时间内接收 到来自两个像元的辐射量子数分别为n1 和n2 , 此时光电成像系统能否分辨出这两个像元,取决 于n1与n2的差异,这一差异代表了图像细节的信 号,其图像信号值可表示为
将两类参数分别置于关系式的两边,则得到如下 关系式
Bm 2C 2
2
D2Q
(S N
)
2 min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这一关系式定量描述了图像探测特性。它表明了由 关系式左边的参量Bm、α、C所描述的图像细节可以 被关系式右边的参量D、η、τ所确定的理想光电成 像系统探测到。当这一关系式呈等式时,即为临界 状况,表明了理想光电成像的极限探测灵敏阈。该 公式通常称之为理想条件下光电成像的图像探测方 程(夏根(P.Schagen)方程)。
2.2.3 图象探测方程的其他表达方式
1 罗斯(A.Rose)方程 2 戴维斯(H.L.DeVrice)方程 3 考特曼(J.H.Coltoman)方程 4 帕塞普(E.C.Pathep)方程 5 理查德(E.A.Richards)方程
返回
光电成像系统在有效积分时间内接受亮像元的 平均光子数为:
n1
B1h2
s1r
2
(
h L
)2
Q
B1r
2
2Q
同理,光电成像系统在有效积分时间内接受亮
暗像元的平均光子数为:
n2 B2r 2 2Q
光电成像所获得的输出图像信号S为:
S n1 n2 (B1 B2 )r 2 2Q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视网膜中有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两类含有光敏物 质的感光细胞 。
在视神经进入眼内腔的盲斑部分,既无锥状细胞, 也无杆状细胞,是不感光的盲区。
在黄斑中心凹处完全没有杆状细胞,是具有最高 的视觉分辨力的区域。
从黄斑向视网膜边缘移动,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混合在一起,杆状细胞比锥状细胞小得多,而且 没有独立地与视神经联系,而是合成一簇(多数 达500条一簇),这对于产生高灵敏视觉至关重要。
因此,图像噪声值可表示为:
N D(n1) D(n2)
图像信噪比为:
S n1 n2 N n1 n2
n1 n2
上一页
下一页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1 光电成像所输出的图像信号表达式 2 光电成像所输出的图像噪声表达式 3 光电成像的输出图像信噪比 4 光电成像的图像探测方程 5 图像探测灵敏阈
下一页
返回2.1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1.视觉的适应 人眼能在一个相当大(约10个数量级)的范围
内适应视场亮度。随着外界视场亮度的变化, 人眼视觉响应可分为三类。 ①明视觉响应:当人眼适应大于或等于3cd/m2 的视场亮度后,视觉由锥状细胞起作用。 ②暗视觉响应:当人眼适应小于或等于 3×10-5cd/m2视场亮度之后,视觉只由杆状细 胞起作用。由于杆状细胞没有颜色分辨能力, 故夜间人眼观察景物呈灰白色。 ③中介视觉响应:随着视场亮度从3cd/m2降至 3×10-5cd/m2,人眼逐渐由锥状细胞的明视觉 响应转向杆状细胞的暗视觉响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5. 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能区别两发光点的最小角距离称为极限 分辨角θ,其倒数则为眼睛的分辨力。集中于 人眼视网膜中央凹的锥状细胞具有较小的直径, 并且每一个圆锥细胞都具有单独向大脑传递信 号的能力。杆状细胞的分布密度较稀,并且是 成群地联系于公共神经的末梢,所以人眼中央 凹处的分辨本领比视网膜边缘处高。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2 光电成像所输出的图像噪声表达式
N n1 n2 (B1 B2 )r 2 2Q
上一页 下一页
2.2.2 光电成像系统的图像探测方程
3 光电成像的输出图像信噪比
由光电成像的输出图像信号与噪声的表 达式,可得到输出图像信噪比为
S (B1 B2 )r 2 2Q
第二章 人眼的视觉特性 与图像探测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2.3 目标的探测与识别
第二章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图像探测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2.1.1 人眼的构造 2.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返回第二章
§2.1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模型
2.1.1人眼的构造 1.人眼的构造:
下一页 返回第二章
§2.2 图像探测理论与图像探测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