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 这是一份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专项练,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练一:理解诗歌意境
请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1. 《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诗名是什么?
- 诗中的明月光是什么样子的?
- 诗人看到明月时,想起了什么?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诗名是什么?
- 诗中的“白日”和“黄河”分别代表什么?
- 诗人希望登上鹳雀楼的目的是什么?
3. 《梅花》(王安石)《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名是什么?
- 诗中的梅花是如何开放的?
- 诗人认为梅花具有什么特点?
练二:填充合适的词语
请根据诗句中的空格填入适当的词语。
1. 《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__。
- 谜底:(霜)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__,黄河入海__。
- 谜底:(尽,流)
3. 《梅花》(王安石)《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__梅,凌寒独自开。
- 谜底:(枝)
练三:创作诗句
请你根据以下提示,用你自己的语言创作两句诗句。
1. 冬天的夜晚,林间的树枝下,静静飘落的雪花。
2. 春天的早晨,花海中的小鸟儿,欢快地歌唱。
---
希望以上练习可以帮助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继续努力!。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九三七年春(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1)艾青诗选(2)C(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答案】(1)C(2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分析】(1)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C。
(2)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
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
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jù)、张秸(jiē)。
张耒(lěi),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其论文学创作渊源于三苏,提倡文理并重,以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8.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无任何修饰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意深。
9.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6分)【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戒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自己的感受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可以谈意志与事业的关系,可以谈教育的艺术。
要结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言之成理即可。
(6分,第一问4分,每点1分。
第二问2分)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成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这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1)“黯黯”首先指天色的黯淡,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黯黯”也指征人心情的黯淡,表达了厌战的情绪。
(2分,每个方面1分)(2)第一问: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2分,只要表述出了厌恶战争的意思即可)第二问:①这首诗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2分,得分点:环境描写、渲染气氛)②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残象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2分,得分点:对比1分,分析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
②愔愔:寂静无声⑴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4分)⑵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古诗鉴赏: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1分):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2分)“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1分)“假寐”更好。
(1分)“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
(2分)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
(1分)(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解答后面问题。
(8分)乐府·杨柳枝白居易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14. (1)叠词(1分)。
好处: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1分),写出了柳条婀娜多姿、茂密青翠的特点。
(2分)(2)诗中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轻盈,洒满大地的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怜爱(喜爱)之情。
(2分)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结合全诗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6分)【诗歌鉴赏】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作《浔阳春》三首,这是第一首,题为《春生》。
这首诗把“春” 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
开头便问:“春” 从何处出“生”,接着说她一出生就到处漫游。
她还懂得搞点宣传,造点声势。
将到某处,先派“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家“春”将来临;再遣“啼鸟”介绍情况,说明“春”将带来无限美景。
她一到某地,就埋头工作,为河岸覆盖绿草,为树头点缀繁花。
这分明是一首“春”的颂歌,用笔之妙,出人意外,但更其出人意外的还是结尾:作者对“春”说,你如果漫游到我的家乡,家乡人如果到处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在江州沦落受罪呢!言外之意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的“周游”,游到那里,就给那里带来美景,该多好!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
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选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山驿【北宋】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
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8. 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5分)9. 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⑴分描写了凉蟾、暮云、暮山、秋声、雁声,(缺一点减一分,减到3分为止,答全给3分)营造了凄清的氛围(3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数日赵师秀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
(4分)(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
(每点2分,共4分)(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得4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
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
(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
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
(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新年作①[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
(1)请概括全诗的主旨。
(4分)答:(2)全诗各联的抒情方式都不一样,请任选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1)作者在新年来临之际有感而发(1分),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1分),对处境的无奈(1分),对贬谪的悲愤之情(1分)。
(2)第一联直接抒情,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第二联运用拟人修辞,感叹春归我先;第三联即景生情,身在天畔,孤独凄清;第四联用典抒情,以贾谊自况,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表达方式各1分,分析各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春别应令四首(其四)[南北朝•梁]萧绎日暮徙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
若使月光无远近,应照离人今夜啼。
(1) 这首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2)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怎样写思家的?有什么妙处?(4分)诗歌阅读(12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12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 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6分)9. 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6分)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3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
意思对即可。
)9、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㈠寓情于景。
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写真寄夫[唐]薛媛①欲下丹青笔②,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③,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