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风的形成引言:《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是一节针对小学生的科学课程,旨在向小学生介绍风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知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到风的存在。

一、目标:- 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 学习如何观察和感受风。

- 掌握风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风?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水平流动的现象。

由于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等原因,空气会在不同地方形成水平流动的运动,从而产生风。

2. 风的形成机制(1)气压差异气压是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当某一地区的气压高于周围地区时,空气会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形成风。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导致地表上不同经度的地方速度不同。

因此,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气流的流动,即风。

3. 观察和感受风教师利用风速计或者纸带风筝等小道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风的存在。

学生可以观察树叶、旗帜等在风中摇摆的情况,也可以用手指或者脸颊感受到风的流动。

4. 风的不同形式和特点(1)风的分类根据风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可以将风分为软风、微风、清风、强风和暴风等不同形式。

(2)风的特点风是气体,所以无色无味;风是可见的,因为它可以带动树叶、云朵和沙子等物体;风的速度是不固定的,有时缓慢,有时猛烈,取决于气压差异和地形等因素。

三、教学实践1. 观察风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的开阔地区观察风的存在。

学生可以仔细观察树叶、旗帜、花朵等在风中的摆动情况,体验风的力量。

2. 制作简易风速计教师分发纸杯、剪刀和扇形纸等材料,引导学生制作简易风速计。

学生首先将纸杯剪成漏斗形状,然后将扇形纸插入漏斗的一侧,确保其能自由旋转。

最后,学生可以拿着这个简易风速计在不同地方感受到风的速度和方向。

3. 进行风的模拟实验教师准备一杯温水和一杯冷水,并用蜡烛等工具加热温水,使得温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风的形成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并能解释风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和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录制好相关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

2. 收集关于风和气象的图片或示意图。

3. 准备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风筝、线、风速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并讨论学生对风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讲解风的定义和含义:风是一种气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

2.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当地区的气压高于其他地区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形成风。

3. 分组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风的形成情景,比如:海风、山风、地面顺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风的形成情景,并解释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气球和气压计,让学生观察气球充气时的现象。

2. 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并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充气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球放气时呢?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对比。

5. 探究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2. 让学生用自制的风筝,利用线和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6. 结束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更多关于风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风的特征和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记录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化情况,形成气象日志。

小学科学第2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掌握风的产生原因。

3. 了解风的分类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第27课。

2. 实物:风车模型、风向标模型。

3.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和兴趣。

2. 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感觉到风吗?风是怎么形成的?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呈现(15分钟)1. 使用风车模型和风向标模型,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改变。

2. 配合展示,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大气运动与风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提问:风车模型中的叶片是如何转动的?风向标模型中指针的指向又是如何变化的?步骤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一下他们对风成因的认识。

2.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其他组员互相补充。

步骤四:知识建构(15分钟)1. 完成小组讨论后,给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或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2. 结合图片和材料,老师讲解风的成因:太阳能源对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引起的温差,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

步骤五:实践体验(30分钟)1. 分发每组学生一个实验任务:用吹气珠探究寒风与暖风之间的差异。

2.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实验结果,并与同伴讨论。

步骤六:归纳总结(15分钟)1. 结合实践体验,学生对风的成因进行复述和总结,表达对风成因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风的分类有哪些?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步骤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风的分类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风现象?风对自然界和人类有什么影响?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表达,学生对风的成因是否理解。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理解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风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互动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因为气候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景色,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知识讲解(1)什么是风?根据气体运动规律,当气体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时,就会产生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就是“风”。

(2)风的形成原因①温度差异:由于地球各地阳光照射时间和强度不同,所以地球各地温度也不同。

温度高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温度低的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存在压差,因此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②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让地球上的物体产生离心力,使得赤道附近的空气向两极流动,形成经向风。

同时,地球自转也会使得大气层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北半球的气流偏向右侧,南半球的气流偏向左侧,形成纬向风。

(3)风的分类和特点①按照产生原因分类:地形风、季节风、暴风、台风等。

②按照吹来方向分类: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

③按照吹来速度分类:微风、轻风、清风、强风等。

(4)风的作用和影响①气候调节作用:通过将温暖空气和寒冷空气混合在一起,调节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度。

②水循环作用:通过将水蒸气从海洋或湖泊带到陆地上,并将水分散到不同地区。

③搬运颗粒物质作用:通过将沙尘、水滴、花粉等物质搬运到不同地区。

④影响人类活动:风可以驱动风车、帆船等设备,也可以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材料:两个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热水和冷水。

步骤:(1)将一个玻璃瓶里倒入热水,另一个玻璃瓶里倒入冷水;(2)在每个玻璃瓶中放入一个小塑料球;(3)用盖子盖住两个玻璃瓶,在盖子上钻一小孔;(4)将两个小孔对着,观察两个塑料球的运动方向。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说课稿1《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五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这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选用。

这说明此内容既是课标所要求的,也是编写者所看重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有必要。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为新旧概念的建构作铺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风的形成》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要让学生建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

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

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以教材为本兼顾本地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课本里的“观察上升的空气”环节,采用了螺旋纸圈作为实验材料,学生观察后大多数会得出空气受热后会旋转的结论,不利于后期教学的开展。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作用与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形成原因: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

2. 风的作用与分类:风的作用包括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风根据风向和风力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观察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曾感受过风吗?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时候很大,有的时候很小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 学习内容呈现a. 呈现风的形成原因: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解释地球不停转动形成风的原因。

强调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b. 呈现风的作用与分类:通过图片展示风的作用,如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

再介绍根据风向和风力可将风分为不同类型,如微风、大风、台风等。

3. 实验观察a. 实验一:影响风的因素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用吹风机(或电扇)和香水(或烟雾)进行模拟,通过改变吹风机(或电扇)的角度和距离,观察风的产生和传播。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b. 实验二:利用风传播种子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准备一些带有便携式风扇的小卡片,上面贴有一颗桃子或樱桃的种子。

教师在教室中放置一些植物,然后让学生利用风扇将卡片吹向植物。

观察种子传播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种子传播的重要性。

4. 拓展延伸通过观察和实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关于风的问题,如“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的作用?”、“如何利用风的能量?”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以及风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
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

(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

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