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12课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2狼牙山五壮士|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2狼牙山五壮士|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第12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12课《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3—9自然段,了解狼牙山五壮士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达到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2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尝试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惜为祖国的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革命者的崇敬以及热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前准备:小黑板、情景图片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板书:接受任务),特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五位战士在掩护过程中英勇杀敌(板书:英勇杀敌),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引入:就在这五位战士准备转移的时,他们的面前有两条路,他们选择走哪条路呢?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呢?谁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三、异步导学:1、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给这部分内容加上小标题。

(板书:引上绝路)<2>出示学习提纲,同桌合作学习:○1五壮士选择走哪条路?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呢?○2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3>○1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在这样急切、愤懑的心情下,作者有着怎样的呐喊呢? 请说一说你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作者奉劝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 批有用之才,挽救垂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诗的后两句:“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 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不满,因此他热 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 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 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 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品读诗句,体悟诗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生气”在诗中指什么?“风雷”又是指什么?
“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 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比喻。表现了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 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思维导图
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不 同 : 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所写。 《示儿》写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 《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 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背景资料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
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 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 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 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理解诗意
活力,生命力。
依靠。
比喻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2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共61张PPT)精选教学课件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2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共61张PPT)精选教学课件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的地区。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你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北定”,点出作者对 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12 古诗三首
诗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 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2 古诗三首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前两句写对未见祖国统一的无穷遗恨, 后两句写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 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 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 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 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
12 古诗三首
你觉得“熏”“醉”好在哪里?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 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 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12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谈笑在指尖 文章,诗歌多见于省内外报刊和网络 平台。 喜欢把 日子中 的点点 滴如同 一次旅 行,一 次不清 楚哪里 是终点 的旅行 。在人 生的旅 程中, 有些人 走的很 从容, 一边走 一边欣 赏着沿 途的风 景,春 天踏青 ,感受 万物复 苏时生 命的萌 动;夏 日赏荷 ,嗅闻 花儿的 芳香, 聆听悠 扬的蝉 鸣;秋 时听风 ,欣赏 落叶在 秋风中 忘情的 舞动; 冬日品 雪,品 味银装 素裹的 晶莹, 让自己 的人生 如四季 绚烂, 多姿多 彩。有 些人却 是步履 匆匆, 他们只 顾埋头 盯着脚 下的道 路,拼 命的赶 完余下 的旅程 ,一路 上,只 顾疲于 奔跑, 疲于生 存,疲 于生, 看不见 路边花 儿的美 丽,也 注意不 到蔚蓝 天空中 白云的 漂浮, 一心只 忙于到 达目的 地,一 程又一 程的奔 跑,将 自己置 于永不 停歇的 劳碌之 中,错 过了欣 赏身边 许多美 丽的风 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题临安邸
题写
旅店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 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背景资料
南宋偏安
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 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经历了“富平之战”, 金虽战胜但金军主力留驻西北,南宋得以立足江南。
示儿
[ 宋]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七言古诗 时,一般每句的节 奏划分是二/二/三。
一起解诗题
示儿
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诗人给儿子的遗嘱。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倒装句
同“原”, 一切事情 本来。 诗意:本来就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北定”点出作者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宋朝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 人侵占的地区。
王师北 定中原日, 家祭无 忘告乃翁。 你们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诗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
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陆游的诗句:
53岁写的《关山月》: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
恢宏奇特的想象
爱国
课堂演练 一、下面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陆游的《示儿》,是写给后代看的遗嘱。 B. 《题临安邸》的作者,深情地歌颂了临安风光。 C.《己亥杂诗》是中的“恃风雷”,说明作者害怕
社会变革。
二、你从《题临安邸》中学到了什么?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戒奢以俭
不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少年中国说》 课件 (2)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少年中国说》 课件 (2)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
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 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 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 《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 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 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 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 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作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 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 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 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 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 革命”,提倡“新文体”。辛亥革命后,曾拥袁 反袁,与段祺瑞合作。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少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 “康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 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 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 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 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 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 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 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luán鞭棰之惨酷,惟 我少 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 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 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这 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
互动课堂
《题临安邸》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句诗是指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 北宋灭亡的事实,在醉生梦死中,把杭 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杭州西湖的景色虽然美丽,可是南宋 的权贵们整日沉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暧洋洋的春风把南宋权贵们吹得醉生梦死, 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
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 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 瓯诗存》卷四。
一起解诗题
南宋京城。
题临安邸
题写。
旅店。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 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 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 风。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 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 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 读出对醉生梦死的 达官显贵的讽刺。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 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 主义精神。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分层作业)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分层作业)

第12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分层作业【参考答案】1.有恃无恐哀求己亥醉酒诗歌衰老咳嗽碎片【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恃和诗:音不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

恃:依赖;凭仗。

可组词:自恃、有恃无恐等。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可组词:诗歌、诗句等。

哀和衰:结构相同,音不同,义不同。

哀:悲伤;悲痛;悼念;怜悯。

可组词:哀求、悲哀等。

衰:用粗麻布做成的丧服。

可组词:衰老、衰减等。

亥和咳:部首不同,音不同,义不同。

亥:地支的第十二位;亥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可组词:己亥、亥时等。

咳:咳嗽。

可组词:咳嗽、干咳等。

醉和碎:音不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

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沉迷;过分爱好。

可组词:醉酒、陶醉等。

碎: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絮烦;唠叨。

可组词:碎片、碎嘴等。

2.B【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万马齐喑究可哀”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意思是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喑(yīn):沉默,不说话。

3.A【详解】考查字词解释。

出自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几时:什么时候。

4.宋林升 5. A D 6. A B 7.B 8.B【分析】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林升。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题临安邸: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

题:题写。

邸:客栈,旅舍。

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课后作业
1.认真练习本课生字。 2.背诵《己亥杂诗》。
习题课件 ·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2 盘古开天地
1.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画出来。
劈. 开(p_ì _p_ī) l.óng)___
肢体(zhī zī)
. _躯__干(qū shēn).
. ____
.
混浊(zhuó zuó)
了。
精疲力竭
(
)
(2)黄河水奔腾而不停止,一直流向远方。奔流不息
(
)
(3)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顶天立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5.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沉睡其中 劈开天地
盘古倒下,化作万物
①自然界的统治者 ②暗指当政者
振作
当时朝代 有什么拘束吗?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诗意: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 拘泥一种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风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人对清政府 腐败的不满,希望社 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 出的强烈愿望。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对当朝者的讽刺。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 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 背诵《题临安邸》《示儿》,默写 《示儿》。
互动课堂
第二课时
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一年,龚自珍 已经48岁,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于是毅然决 然辞官南归,往返途中,将所思所感,写于纸上,形 成 了 由 315 首 诗 组 成 的 巨 型 组 诗 。 这 就 是 《 己 亥 杂 事》——那一年是己亥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认真品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思考:受了酷刑后的司马迁心情怎样?他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把相关的词句画下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4、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思考:司马迁发愤写作的结果怎样?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合作学习,我交流
1、小组内先交流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再按题顺序交流学习收获。
四、达标检测,我最棒
1、填空。
发愤是(司马迁)受到酷刑后,忍辱负重写成的(《史记》)。
发愤是( )书稿被偷后,锲而不舍写成的(《国榷》)。
发愤是( )后,终于( )。
2.围绕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介绍,以“狱中的司马迁”为题,展开想象,具体写一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
板 书 设 计
课后反思:
重点
通过对文字的品味,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以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学 习 过 程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努力。
1、思考: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
2、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在相关的句子旁边做上批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2、交流方式多样。(读、说、写等)
3、认真倾听同学意见,大胆表达你的见解,形成统一认识,安排人员展示。
三、展示究,我能行
1、展示时,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2、小组成员要全员参与展示。
3、精彩之处要学会欣赏,错误之处要能宽容并诚恳纠错。
4、及时补充点评,适时与老师同学互动,丰富展示内容
古营集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师寄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课题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主备人
韩丽娟
复备人
缪庆蕊 王 继 岭
审核人
王继岭
课 时
第二课时
授课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班 级
五年级
学习小主人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