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人生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与人生观的历史意蕴及当下意义

科学与人生观的历史意蕴及当下意义

44 / SCIENCE COMMUNICATION科学传播S当前的中国是近代以来科技整体水平最接近世界强国的一个时期。

一方面,科学技术对民族振兴的作用比当年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更加严峻,我们更应该认真严肃地回溯当年科玄论战的历史意义与当下价值。

科学与人生观的历史意蕴及当下意义张培富 孙 磊文科学与人生观是20世纪以来东西方思想界普遍关切的科学与文化命题,起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欧洲生命哲学学派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批判。

唯科学主义思潮兴起于科学史家丹皮尔称之为“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当时科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在改变人类自然知识的同时,也在形而上层面改造人类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使得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观念开始建立在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造就影响广泛的科学方法万能论——人类自身心理与情感等道德现象和问题也可经由科学方法予以认识和解决。

在唯科学主义看来,这些道德现象是以人类的生理性机制为基础的生理现象,科学理论与方法可以给予客观的解释。

因此,无论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亦或主观的人生现象,均处于一定的自然秩序之内,受到自然科学规律的制约。

然而,以柏格森、倭伊铿、杜里舒等为代表的欧洲生命哲学学派哲学家,严厉批判把作为人的普遍性的组成要素之情感纳入科学知识范畴。

这也就是说,唯科学主义和生命哲学对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就在于人类的道德生活是否应该经由科学划入理性范畴。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场思想论战,即1924年的科玄论战,构成科学与人生观命题的东方回响。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思想界,欧洲生命哲学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批判,引发五四新文化所造就的新派学人群体的思想争鸣。

新派学人中援西治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学人,以梁启超与张君劢师生二人为领袖,受到生命哲学学理与儒家伦理思想具有相通性的认识之启示,认识到持科学的人生观,使得人类精神文明走向对于物质文明的屈从,最终导致标志道德破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19世纪科学时代以来人类的道德生活准则,而中国传统伦理应是重新回溯的道德准则资源。

人生 科研 名言

人生 科研 名言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生和科研的名言:
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越接近,视野越广阔。

——布莱希特
科学是使人类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看得更透的魔镜。

——马克思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科尔伯格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也从不创造惊人的奇迹。

——李政道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丰富生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

——巴甫洛夫
科学是使人类进步的魔杖,我们不能停止科学研究和探索。

——居里夫人
对于科学家来说,白天和黑夜没有什么区别,横竖都是往前走。

——法拉第
科学研究就像采矿一样,是无数辛勤劳动的结晶。

——贝尔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台上和实验室里去寻找。

——伽利略
科学家不想要财富,他们在金钱和荣誉面前显得冷静而淡泊。

——居里夫人。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

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

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论科学探究对学生的人生意义

论科学探究对学生的人生意义

论科学探究对学生的人生意义
科学探究是利用实践和观察来验证现有的假设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它有助于学生探究问题,利用观察,实践,思考以及使用符号,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科学探究对学生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科学探究对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探究式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
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这有助于增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深
入研究的动力。

其次,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建立人生观。

从小孩子接触到科学探究,就能丰富他们对社会
世界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
能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建立良好的道德水平,为他们的未来创造好的
基础。

最后,科学探究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自然界的了解和热爱。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赏识自然界,了解和把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发展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实现
九亿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总的来说,科学探究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加有判断力,培养创新思维,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
以及把握住我们与自然之间的49000,从而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索天才足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人生故事

探索天才足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人生故事

探索天才足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人生故事Albert Einstein, the name synonymous with genius, is a towering figure in the annals of science, whose contributions have reshap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Born on March 14, 1879, in Ulm, Germany, Einstein's life was marked by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an insatiable curiosity that led him to develop some of the most profound theories in physics.In his early years, Einstein struggled with formal education, often finding school lessons insufficiently stimulating. However, his love for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blossomed自学成才, as he taught himself calculus and began pondering the mysteries of space, time, and gravity. His most famous achievement,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was born out of this self-guided exploration. In 1905, at just 26, he published four groundbreaking papers, including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time dilation and revolutionized our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motion.Einstein's work on general relativity, published in 1915, extended his theory to include gravity as a curvature of spacetime. This theory not only explained the behavior of celestial bodies butalso predicted the existence of black holes, a prediction that was later confirmed by observation. His genius did not stop there; he also contributed to quantum mechanics, challenging classical physics with ideas like the famous "E=mc²" equation, which connects mass and energy.Beyond hi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Einstein was a passionate advocate for peace and social justice. He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nuclear weapons, and became an active pacifist. His famous quote, "I do not believe i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encapsulates his moral compass. Einstein's humanitarianism was evident in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Mahatma Gandhi, and their shared belief in non-violent resistance influenced their respective causes.Einstein's personal life was often as intriguing as his work. He was known for his humble demeanor, despite his immense fame, and his aversion to formalities. His marriage to Mileva Maric, a fellow physicist, was a complex and sometimes tumultuous relationship, but it inspired thei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uring their early years. Their intellectual partnership was later overshadowed by public disputes, but their shared passion for science remains a testamentto their bond.As Einstein grew older, he continued to question the world around him,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He famously said,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 His imagination and relentless pursuit of truth continue to inspire generations of scientists and thinkers.In conclusion, Albert Einstein's genius footsteps spanned both the realms of science and life. From his revolutionary theories to his advocacy for peace, his legacy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curiosity, perseverance, and a willingness to challenge conventional wisdom. His story reminds us that true genius lies not just in the creation of new ideas, but also in the ability to connect those ideas with the betterment of humanity.中文翻译:标题:探索爱因斯坦的天才足迹:科学与人生的旅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在科学史上熠熠生辉,他以其卓越贡献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

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

第二课第2框题: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第1 课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的起源、哲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本课学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认知能力:中职二年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思维水平有限,本课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等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

学习特点: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但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欠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过程与方法:理解物质性统一原理要求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科学,拒绝迷信【教学重难点】世界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违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及基本观点【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阅读与思考。

思考1:你如何看待以上两种观点?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教师解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是荀子的《礼论》,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与天地的和谐以及阴阳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宇宙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而“阴阳”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或原理。

他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万物生长和世界变化的主要动力。

万物的生长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预设的意志或目的。

荀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了自然规律在宇宙和生命中的作用。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莱克提出的,他认为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并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发展观与人生观有着内在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反映和逻辑必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助于党员个体在实践中校正自己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道路的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人生追求。

发展观与人生观有着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无疑是正确人生观的反映和逻辑必然。

一个只为自己活着、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的人,不可能建立科学的发展观,也不可能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自然更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为党员个体进行人生观的校正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更高要求。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自觉加强人生观的改造,切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打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做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

弄清楚“为什么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创造无愧的人生。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个问题是管总的,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

”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正确的人生观既是牢固的思想基础,又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前些年,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GDP的高增长,出现了不顾自然生态环境、不计代价、不管未来,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竭泽而渔、竭林而伐、竭矿而采;尽管中央对安全生产、治理污染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断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但有些领导干部还是我行我素,充耳不闻,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论科学对人生观的效力

论科学对人生观的效力

论科学对人生观的效力作者:陈相国郑小升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35期摘要与理性合二为一后,科学开始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

但“人生信仰”却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合金”,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意识,即人文精神,这决定了人生观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哲学。

关键词科学人生观哲学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关于“科学”的定义,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维度: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生产动力、一种方法、一种精神,等等。

但是,由于人生观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对人生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而“主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自动分化的结果,也不是各种‘先天范畴’构成的思维之网”,所以,若要对人生观发生实际效力,“科学”须趋向两种解释维度:或也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因为“任何矛盾都是具体的统一体内的矛盾,矛盾双方存在着共同的基础”;或是一种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主观世界是实践活动在人的头脑中的内化”。

再进一步而言,“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主体能量的扩大,主体能力的增强”,科学的实践活动之成果最终都要归结到科学的观念形态上,因此,在谈到对人生观发生效力时,所说的“科学”主要指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观念形态的科学”,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主要指向客观世界(包括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形成的是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因而是一种“对象意识”,对人的一部分世界观(世界观Ⅰ,指对客观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效力较强,会产生直接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但对人的另一部分世界观(世界观Ⅱ,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效力稍弱;而对人生观的效力则最弱最间接,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观Ⅱ、尤其是人生观指向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和体验,是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属于一种“自我意识”(贯穿其中的主线:“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或者说,“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而“自我意识”才是“形成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科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并就科学能否给人以幸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科学人生人生观幸福动物是靠物质和本能生存的。

人是唯一会使用符号的动物,除了对物质有所欲求以维持生存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精神和思想生活的。

科学不仅间接地为人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人获得了闲暇和自由。

“它的更大的力量在于,科学的物质利益打开了大门,并将给所有人以使用心智精神的机会”,从而为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在人的一生中,人生观、个人修养、人的精神生活、人赢得他人的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都与科学难分难解。

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科学与人生息息相关——科学的人生功能正是在这里得以彰显。

在谈到科学和人生的关系时,马克斯•韦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命”能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吗?他接着回答说:首先,利用一些技术知识,可以对生活——包括外在的事物和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其次,科学给人以思维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必须的手段和训练;最后,科学使人达到头脑的清明。

韦伯所言一点没错,可是科学对人生的积极作用远非仅此而已。

首先,科学满足了我们精神的急切需求,有助于人摆脱物质的牵累,使人的精神生命充实和勃发。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只有在不违背人性的情况下,从追求满足物质的欲望的冲动中解放出来,才能得到有价值的、和谐的生活。

这个目标就是推动提升社会的精神价值。

”宗教扮演过这样的角色,科学也能部分地担当此任。

爱因斯坦本人的人生经历就是这样: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使他的精神得到第一次解放:摆脱了原始的物欲追逐和囿于个人的桎梏;在抛弃宗教、皈依科学后,从思想上把握外在世界的最高目标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浮现在他的心中,使他获得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罗斯扎克也有自己的精辟见解:“自由地探究知识毕竟是最高的价值,是精神的紧迫需要,其程度就像身体对食物的紧迫需要一样。

……精神在追求知识时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但同时在道德上要训练有素。

……精神的生命在认识和存在之间不断地对话,每一个形成另一个。

”布罗诺乌斯基的下述言论肯定会引起人们的共鸣:科学必须告诉我们的不是它的技巧,而是它的精神——对探索的不可压抑的需要。

……科学创造了我们理智生活的价值,与艺术一起把它们教给我们的文明。

科学甚至在长崎的废墟中也不是羞耻的。

羞耻的是诉诸其他价值的他们,而不是科学使之逐渐发展的人的想像力的价值。

羞耻的是我们,如果我们不使科学在理智上像在物质上成为我们世界一部分,以致我们最终可以用相同的价值支持这半边天的话。

其次,科学能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我们人道地生活。

米奇利看到,科学处理有趣的主题,能够强烈地影响我们看待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宇宙秩序的概念是我们思维的决定性的背景,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种族和其他生物的关系是形成我们内心地图的基本要素。

他引用了沃丁顿的言论:“科学独自能够向人类提供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首先是自我一致的与和谐的,其次对于实行我们物质进步所依赖的客观理性来说是自由的。

就我能够看到的而言,科学的心态是今日唯一在这两方面合适的态度。

还有许多其他有价值的理想可以补充它,但是我无法看到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能够作为正在进步的和丰富的社会基础而代替它。

”科恩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科学提供了摆脱迷信和人道地生活的一种伟大的质——客观性。

如果我们希望确立一个没有错觉的,自主的,自我估价的,为自己判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可几的以及如何借助不充分的证据选择最可能路线——概率和不确定性的生活是科学的生活——的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看到客观性在我们的文化中始终教导我们。

”第三,科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但是在科学出现之前,这种要求根本无法完全实现。

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的视野,根本不可能认识人的自然属性,也无法深入认识人的社会和心理属性;也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的本性的至高无上的美存在于科学之中”(圣托马斯•阿奎那语)。

科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可能性。

“科学实际上向我们阐明了我们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理解和指导我们的行为。

”威尔金斯指出,达尔文和弗罗伊德大大改变了人对他自己和他的价值涵义的态度,使我们了解人的动物本性和心理,认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基础。

他说:当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有效地相互渗透时,我们可以预期进一步阐明我们的本性,这样的自我认识会大大影响我们的价值。

于是,借助科学给予的自我认识,科学是有价值的。

由于我们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研究那个世界的整体,以便更充分地理解我们自己。

我相信,全部科学的价值正在此处。

舒马赫举出六个伟大而重要的思想,可以充实人的头脑,用以思考并通过这些思想使世界、社会以及他自己的生活变得可以理解。

它们起源于19世纪,现在仍然支配着“受过教育的”人们的头脑。

其中,进化的思想,竞争、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思想,弗洛伊德的下意识理论,均直接来自科学,而其他三个在观察事实基础上取得的思想(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相对主义的普遍概念,实证主义的胜利概念)也多少与科学直接或间接有关。

第四,科学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兴趣和意义,从而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

薛定谔认为,科学是人的高尚能力的自由显示,这种有效的能力超越纯粹的功利主义,能引起自己和他人的愉快,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兴趣。

韦斯科夫揭示了科学赋予生活以意义的功能: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的创造性的多数形式,具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尝试给各种各样的印象、激情、经验和行为给出某种涵义,从而给我们的存在赋予意义和价值——要知道,人不能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生活,否则他活着就是空洞的无趣味的、“无意义的”。

艾肯则点明,科学能使人生达到一种新的存在之境界。

他是这样论述的:人必须创造他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力求使生命表面上的无意义与个人对目标的追求协调起来。

人的这种精神的饥饿不再能够被传统的宗教满足了,需要的是理性和情感的整合,科学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的整合,从而达到浪漫的存在主义(romantic existentialism)的人生境界。

第五,科学有助于涤荡人性的污垢,纯洁人的灵魂,培养人的良好素质,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邦格的一段话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这一切:从科学态度的广泛传播,能够期望在个人和集体二者的眼界和行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科学态度的普遍采纳可以使我们变得更明智,它能使我们更谨慎地接受信息,保持信念和做出预见;它能使我们更严格地检验我们的看法,更宽容地对待其他人的见解;它能使我们更热切地自由探究新的可能性,更迅速地除去神圣化的神话;它能提升我们对理性指导的经验的信赖,以及我们对用经验检验的理性的确信;它能激励我们更好地计划和控制行动,选择目的,寻求与这样的目的和可以达到的知识一致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寻求与习惯和权威一致的行为规范;它能促进对真理的热爱,乐于承认错误,强使改善和理解不可避免的不完美;它能给我们以永远年青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建立在已检验的理论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死硬的、未被检验的传统的基础上;它能鼓励我们坚持人的生活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威尔金斯强调科学对人的心智或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他说,科学的价值必然主要在于,它对人的心智的成长或经验的扩张有巨大贡献。

理性是人的心智结构的本质构成成分,甚至科学的批评家也承认,人的发展必须包括理性的和思维的方面。

我们不能把科学从这个方面排除出去,科学的价值正在此处。

考尔丁指出,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长离不开科学。

他说,科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即通过智力、首创、纪律等科学生活的训练,促进精神和意志的成长。

物质福利只是人的发展的条件,科学对精神和意志成长的潜在贡献被低估了。

科学唤起对真理和理性首要地位的重视,能够成为理性生活的学校,必然有助于追随它的人的个性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这样的人是社会的根本财富,因为他能够弘扬文明赖以建立的理性的价值,以对抗暴力、偏见和激情。

密立根注意到科学对人的行为的积极影响:“科学认为阻止人们过分匆忙地得出结论是它的主要功能,即使对于它的信徒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它并非总是成功的。

不管怎样,它的影响始终强使人们用思考的、明达的、理性的行为代替恐慌的、激情的行为。

”科学知识是一种具有严格论证、严密逻辑、缜密思想的理论体系,在所有理论中是独领风骚的。

拉特利尔关于理论与人生的一席话值得我们认真深思:“理论并不是对一个除了表面的、消逝着的和浮华的光彩之外什么也不是的世界徒劳无益的景仰。

理论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劳作,不能改变事物分毫而只会在生活的不幸之上再加上过分强化的毫无用处的沉思。

它是人自身中的‘逻各斯’,是至高无上的努力。

它把一种偶然的、明显地屈从于天命和注定要湮灭的人生,提高到一种无可挑剔的与处于现象世界核心的因素相一致的至善生活的崇高境界,与真实或真理相一致的观念,绝不是要在外来力量面前退却,而是反映了可能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即在人生中追溯原初创造力的足迹。

”使我们感兴趣的是,1923年,在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有名的“科学与人生观”大论战。

其实,在此之前,一些科学思想家已就科学与人生问题就做过细致的思考。

任鸿隽早在1915年就坦言:“无科学知识者,必不足解决人生问题”。

他论证说:凡人生而有穷理之性,亦有自觉之良,二者常相联系而不相离。

谓致力科学,不足“自知与知世”者,是谓全其一而失其一,谓达其一而牺牲其一也,要之皆与实际相反者也。

人方其冥心物质,人生世界之观,固未尝忘,特当其致力于此,其他不得不暂时退听耳。

迨其穷理既至,而生人之情,未有不盎然胸中者。

于何证之?于各科学应用于人事证之。

方学者从事研究时,其所知者真理而已,无暇它顾也。

及真理既得,而有可以为前民利物之用者。

则蹶然起而攫之,不听其废弃于无何有之乡也。

而或者谓好利之心驱之则然。

然如病菌学者,身入疫疠之乡,与众竖子战,至死而不悔,则何以致之,亦曰研究事物之真理,以竟人生之天职而已。

是故文学主情,科学主理,情至而理不足则有之,理至而情失其正则吾未之见。

以如是高尚精神,而谓无与人生之观,不足以当教育本旨,则言者之过也。

杨铨在题为“科学的人生观”的讲演中认为,宗教的人生观(悲天悯人,以救世为怀)、美术(艺术)的人生观(趋重感情方面,以美术的眼光解释人生)、战争(竞争)的人生观(物竞天择,竞争为人生重要之原素)、实利的人生观(做事立说均求实用,以利为先)均各有弊病,应以科学的人生观补救。

何为科学的人生观? 他的回答是:科学的人生观乃客观的、慈祥的、勤劳的、审慎的人生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