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狗十三》观后感篇1我的爱因斯坦丢了,是在爷爷买菜时它自己溜了的,它是我最爱的宠物狗。
全家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它,就像他们从来不认识它似的。
没有人知道它对我有多重要。
大人们只知道它就是一只狗,是个畜生,他们忽视它,所以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安危。
只有我知道,在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被忽视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爱因斯坦。
我发疯了一样的寻找它,在漆黑寒冷的夜里奔跑,哭泣,呼喊,没有一声回应。
寒冷的气流肆意地侵蚀我的四肢,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冷了。
爷爷追了出来,他把衣服给我让我穿上,怕我着凉,可是我最爱的狗都丢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穿衣服?我不想穿衣服,推了爷爷一把,爷爷摔在地上,崴了脚。
我还在跑,我一直哭一直哭,没有人明白我。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爸爸。
爸爸又娶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他们生了个大胖小子。
一屋子人都非常开心,没有一个人告诉我。
也许,我不应该知道吧!我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现在他还要养他的儿子,忙的更带劲了。
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唯一能走进这个世界的,只有我小小的狗,可是,连它也丢了。
丢了狗之后,我一直很难过,每天耷拉着脑袋,丧着脸。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用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去打印了寻狗启示,到处贴,到处发。
或许是被我的努力感动了,或许是对我的执着无可奈何,大人们重新给我买了一只看着很像爱因斯坦的小狗,还欺骗我说是爱因斯坦自己回来了。
我兴奋地从学校逃课回来,却发现那根本不是我的爱因斯坦。
我讨厌他们哄骗我,我哭着说那不是爱因斯坦,那不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大人们都说那就是,那就是。
我跑了出去,碰到了姐姐的男朋友,他听了我的话后安慰我,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原来他也是大人的世界中的一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呢?以爱为名义的欺骗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就应该值得原谅吗?不,我不能原谅他们。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3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很多人说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没有找到共鸣说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电影中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虽然爷爷奶奶很爱她,但他们关注的都是李玩有没有吃饱穿暖,从来不会深入孩子的内心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问题只会用吼的方式让她屈服。
他们不理解一条狗对李玩的意义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买了一条一样的狗来冒充爱因斯坦。
当李玩发现这个“爱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样无助的时候最终接受了它,但爸爸确因为它不听话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
答应李玩要去天文馆却因为应酬而爽约,在打骂了李玩之后又给她道歉展现出慈祥的父爱,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给你一颗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给你钱花,要买什么都给你,但爱从来就不是如此的简单,爱是陪伴,爱是理解。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大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分歧,不懂得倾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争,却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慢慢的,她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却再也不是那个为了找“爱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
或许我们有一天会在这样那样的抗争与妥协中一步一步的长成了大人模样,但我却更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狗十三》观后感4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
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
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
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
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观《狗13》有感八篇

观《狗13》有感八篇【篇一】“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
”相信这是很多人童年都听过的一句话。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孩子很多都是被“打大”的。
好一点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特长多就一切万岁;残酷一些的,孩子犯错时,必然要上演“男女混合双打”。
看完《狗十三》,我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无论多么努力、多么听话,但总是与他们期盼的模样有差距。
除了懂事,我好似别无选择。
父亲总是容易冲动,有一次他喝多了,打我打得莫名其妙。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成认这就是爱因斯坦。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
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
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
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
起初,我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响,我也觉得是她不懂事。
但其实站在李玩的立场上想,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
李玩吃饭的时候会自己端着饭去看电视,深夜吃了晚饭会一个人去煮面,她与奶奶爷爷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更何况她是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
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
而小狗丧失以后,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承受这个替代品。
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承受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
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

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1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却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规则中选择妥协。
最终,女孩在路上见到了她的原来丢的狗,却没有再去相认找回,因为她知道,她无力保护着它,带走可能是更大的伤害。
全剧大人一直不懂的,原来有的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们总以为狗就是狗,丢了买一条回来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条狗,所以在剧的最后,第二条狗绝食死亡后说再买一条狗,就足够说明了这一切。
孩子要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条狗,还有那一个感情,所以才会在第二条狗来的时候要把狗送出去。
全剧一系列的冲突细腻的体现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认知冲突。
有时候就在想,大人们都是从孩提时光过来的,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
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他们都是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去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我们等大了总会对我们的小孩或者说别人的小孩说,我们也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人的记忆啊,总是容易丢失的,我们只记得自己从那个时候长大,却忘记了我们那时的思想和感受,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代沟,我们只记得我们从前是个孩子,却忘记了我们孩子时期的模样。
还是说,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在杀死从前的自己。
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2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心里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
它讲的是一个女孩李玩和她的小狗“爱因斯坦”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实际上它讲的是青春期的迷茫、家庭的隔阂,以及成长的阵痛。
李玩一开始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她可喜欢这只小狗了。
可是后来,狗丢了。
家里人为了安慰她,又给她买了一只狗,也叫“爱因斯坦”。
这下可好,李玩不干了,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这就像你最喜欢的玩具熊丢了,别人又给你买了一个一样的,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电影里,大人们总是用“为你好”的名义,替李玩做决定,强迫她接受新的狗、学习物理、参加英语竞赛……他们以为给李玩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却忽略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用一个漂亮的笼子,把一只渴望自由的小鸟关了起来。
李玩一开始还会反抗,还会哭闹,但后来,她慢慢地“懂事”了,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她喝牛奶过敏,以前会直接说,但后来,她默默地把牛奶倒掉,脸上还带着微笑。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啊?这部电影的画面很真实,没有华丽的滤镜,也没有夸张的特效,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样子。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听着就让人想哭。
要说缺点嘛,我觉得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可能略显拖沓。
这慢节奏也恰好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更能让人体会到李玩内心的挣扎。
《狗十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现实的残酷,展现了青春期真实的痛与迷茫。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无奈与妥协。
如果你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正在经历,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许你会对成长有新的理解。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哈哈大笑的电影,但它会让你思考,让你回味,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李玩那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狗十三是最近很火热的电影,让很多的人心有感触,其中的故事是讲诉了一个女孩的成长,里面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大,带给很多人感同身受。
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这个畸形的世界啊,中国式教育的残忍,你有没有感受过重男轻女的家族里,作为女孩,那种寒心,甚至都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
狗十三真的压抑又说不出具体哪里最戳我好像很多瞬间都似曾相识又离我很远了不愿想起又被剧情带着回忆和这个片子产生不了共鸣的人你们太幸福了真的。
想到德善爸爸说:"对不起,女儿爸爸不知道,对大女儿,要好好好教育;对二女儿,要好好关心;对小儿子,要教他好好做人。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我的女儿,就稍微体谅一下。
"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大了,最后李玩吃下狗肉,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过来,幸好没有"的时候,差点哭出来。
海报上有句话,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凶杀案,因为这样的成长太普遍了,所以没有人觉得不对劲。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接受着不喜欢的东西,常常放弃心爱的东西,或是被迫,或是甘愿,不想分开也得分开,不想接受也得接受。
哭吧,哭完把眼泪擦干净,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
影片的小女孩看了多让人感到不懂事。
真正在青春里感到痛苦艰辛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只是不是原来的狗跟父母爷爷奶奶闹这么大。
他们的矛盾冲突在与稀松平常的生活里没有让自己获得平等人格来对待的权利。
而这部片中冲突起因是一条狗,漫长的寻狗镜头加上片末勿食狗肉的呼吁总让观众跳戏。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从电影院出来整个人都很压抑,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多少都和李玩有着重合。
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一个孩子,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考虑要孩子,这不是自私而是负责任。
《狗十三》令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个经历。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狗十三》:青春的挣扎与无奈《狗十三》,这部电影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在青春时期所经历的痛苦与成长,揭示了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问题和矛盾。
影片的主人公李玩,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女。
她充满了好奇和梦想,渴望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她的生活却被父母的离异、重组家庭以及学业的压力所困扰。
为了提高英语成绩,父亲强制性地将她的兴趣小组从物理改为英语,这一行为引发了她内心的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李玩与一只小狗爱因斯坦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爱因斯坦成为了她孤独时的陪伴,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寄托。
然而,爱因斯坦的走失让她陷入了绝望和愤怒之中。
大人们的欺骗和敷衍,让她感到被世界抛弃。
她在痛苦中挣扎,试图寻找真相和自己的价值。
电影中的家庭场景令人深思。
父亲的威严、母亲的无奈、长辈的溺爱,都反映了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问题。
大人们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着各种控制和塑造,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需求。
李玩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驯化的过程。
她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成为了大人们期望的样子。
然而,这种驯化的代价是惨重的。
李玩的青春被剥夺,她的梦想被压抑,她在痛苦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电影通过李玩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现实对年轻人的压迫和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细腻。
从李玩的表情到家庭环境的布置,都展现了生活的真实。
观众可以感受到李玩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能理解她的反抗和挣扎。
《狗十三》不仅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索。
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太多的纯真和善良?我们是否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对于家长来说,这部电影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总的来说,《狗十三》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无奈和成长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周末在家时看了电影《狗十三》(英文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导演是曹保平,之前拍过《李米的猜想》和《追凶者也》,都很不错),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想来想去,不由得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索性把它写出来。
这是一部题材很与众不同的电影,一个13岁的孩子的成长,不同于江湖武侠、都市恋爱、侦探悬疑、搞笑喜剧,但作者却在这个题材里营构了包罗万象的人事,触动了我的内心;细节做的很到位;陕西方言也很恰当;剧中人物演技都很到位,尤其是爸爸。
电影里的主角是一名13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想报的兴趣小组(物理小组)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而不能报,只能报(英语小组),当然父亲也有父亲的想法和无奈(孩子升学成绩和老师的面子);不太懂谈恋爱的堂姐;还不会溜冰,在喧闹的溜冰场里,无助地站着;和不太沟通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像每个在长大的孩子一样,有漫不经心的不开心,有自己天马星空的幻想(多重时空),和觉得永远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
电影中的父亲、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爸爸在当着老师的面吵她之后哄她,爷爷奶奶怕她不能接受,暂时瞒着新阿姨生小孩的事情,买她喜欢的螃蟹),甚至是继母,第一次见面时也会买滑冰鞋来获得她的好感。
事情的缘起是爸爸为了哄她买的一条小狗,叫做爱因斯坦,她一开始很不喜欢,小狗可怜兮兮的攻势还是俘获了她。
她煮面,她们同吃同睡,她不喜欢爷爷奶奶把狗关在厕所里面、用切碎的猪肝和着米饭喂小狗。
可是后来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后,一切突变。
她在夜晚慌乱无助地去找爱因斯坦,甚至不小心把阻拦自己的爷爷推倒,爷爷的脚受伤,从此不便走路;到处贴传单;因为一直找小狗,多次晚回家,奶奶也出门找她,差点走丢。
她固执地找着爱因斯坦,却无形中损耗着家人因为丢狗对她的愧疚、耐心。
在继母买了一条在外形上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小狗时,在大家都一直地劝她甚至要求她接受这是爱因斯坦,她拒绝承认它是爱因斯坦(表姐李堂的反应值得玩味,在继母的眼神示意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互不理解中,看到酒后归来的她,爸爸终于出手打了她。
打完之后向她道歉,她似乎真的“懂事”了,学英语,叫新的狗爱因斯坦。
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讲的是她喜欢的时空,她学会了妥协。
终于可以参加弟弟的生日会,笑着掩饰着自己的失落。
一次是爸爸的聚会,她喝了酒,错过了天文展览;一次是她自己的庆祝会,她吃了狗肉,她终于妥协了。
有几点仍然使我印象深刻,也无法想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1、爸爸:为什么会唱红歌?为什么在提到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会流泪?
2、在小弟弟被训练滑旱冰时,频繁跌倒,想要拥抱的时候,教练不肯给他怀抱,却一直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一幕想要传达的是?
3、她在拒绝回应李堂前男友的示好之后,说的一句,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这一幕是“懂事”了之后的她体会到的吗?在片尾,看到原来的爱因斯坦(新主人称之为贝贝)时,她为什么拒绝相认(此时甚至李堂也不理解)?
4、弟弟用晾衣棍打遍了家里所有的人,在打狗时被狗咬,继母希望丢掉狗,她为何泪流满面地安抚下了狗?在卫生间里瑟缩的狗是不是像她自己,像那天被爸爸打了一样,哭着流着泪去洗澡的她?
5、当爸爸说,可以满足她愿望时,她说要去看新的爱因斯坦?是为了找什么?
6、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英文单词“伪善”,是说什么呢?
7、喝牛奶,在她这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爷爷奶奶的饭桌上,一次是爸爸的酒桌上,将牛奶换成红酒,一次是陪着她的李堂的前男友,他们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在弟弟那里出现了一次,弟弟喝了之后又吐出来,是象征这什么呢?
8、她楼上学鸟叫的怪人,后来似乎是精神病人所以被绑在担架上抬走,有什么含义呢?
9、纹身,这个男孩先纹的是堂,后来改纹了玩,纹身象征着什么?
一起看电影的人,觉得女孩太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苦衷?因为一条狗,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换做是小时候的他,在相同的环境下,就一定可以理解吗?
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似乎在经历那两件小事上长大了(想看还珠格格和金粉世家时,家里人说太晚了不让看)。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任其独自生长,不受约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受干预的真空环境。
从小到大,一直被大人教育着要懂事,世界并不围绕着自己转,必须接受无奈、忍受痛苦,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之外的一切妥协,这个妥协的过程,不管是被暴力还是被以爱之名强加的,最终我们都会接受,不再强求。
何止是长大的过程,在融入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接纳一切,然后再尽力争取自己想争取的结果。
这是一场漫长的驯化或者说养育,我们为家庭为社会熏陶同化,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传递下去,毫无知觉。
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被驯化的一方好?还是为了自己不再麻烦,不再需要额外付出?这是不是一种伪善?更不用说暴力战争,可谓最极端的手段(比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怜悯,怜悯剧中的一切人,而不是讨厌某一个角色;就连这份怜悯,都夹杂着无奈,没法追究这样的结果该由谁来负责,无法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没有错),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奇怪的是,竟然也让我渴望自己变得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