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以一首描绘黄河的诗歌《黄河颂》开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黄河的雄浑壮美。随后,通过提问:“你们听说过黄河上的壶口瀑布吗?”引发学生对壶口瀑布的好奇心。接着,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壶口瀑布》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描绘了我国黄河壶口瀑布壮美的自然景观及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篇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学会表达美、传递美,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
3.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的结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如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写作技巧等。
3.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案例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视频和配乐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壶口瀑布》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课堂实录【创课意图】总设想:贯彻新课标,创设情境、任务群,让学生走入文本,达到深度学习。
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八下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的起始课。
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初步接触过游记类文章,所以对此类文章并不陌生。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在旅游中‘阅读’和认识世界”,语文要素是“了解游记特点”“把握写景角度和方法”“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参照本课“思考探究”,分析景物特征和理解作者感受。
据此,设定3个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让学生通过圈画时间地点理游踪、品读景物语句析特点悟精神,品析本文语言,朗读感受其音韵美,明确游记类文章的“所至”“所见”“所感”,体味梁衡散文文质兼美的特点,课后通过对比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课前热身】同学们好,我们来说几句话,我先说,然后大家说,看谁说得清楚。
说好啦,我们就开始上课。
我们按现在坐位分五个小组,每一次小组有人发言就叫科代表记录下来,看哪一组最棒!师:“每一个同学生都要被看见,每一篇课文都值得看见,每一次看见都会有价值!”生1:“每一个同学都看见了!”师:哈哈,很好,您是第一个说话的人,值得点赞!大家说是我原话吗?生齐答:不是。
(学生在笑)生2:每一个同学都要被看见,每一篇课文被看见,每一个看见都值得纪念。
师:我们希望被他人看见,也希望看见他人。
每一篇课文都值得看见,上次有个官方公众号发了篇文“现在才知道初中课文饱含人生哲理”,说明我们的初中课文值得好好品味、研读。
值得我们去看见。
那第三句话呢?生4:每一次看见都要有价值。
师:每一次看见都会有价值。
我们的看见要有意义。
师:您还能说说类似的句子吗?生5:每一个看见都值得回忆。
生6:没一次看见读值得纪念。
师:那我也说句吧!‘每一节语文课都值得期待’我们要爱语文,喜欢语文。
刚才我是在训练大家听和说的能力。
现在我把这三句话显示出来,大家一起来读!【屏显】每一个同学都要被看见,每一篇课文都值得看见,每一个看见都会有价值!师:上课(读完这几句后)点评:热身环节考验了学生听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完整版)《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doc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温岭市第四中学2018.4.8师: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生:(读 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 [p] 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是用的这种师:美妙的对比手法。
记不记得你小时候学《桂林山水》手法。
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 ppt 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细读一段背诵一节一、读背景生:(读 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 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
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生:(读 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师:大量运用短语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大家再看——写瀑布声形的短语生:(读 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师:读的好流畅!还有吗?写其态势的——读生:(读 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师:写其精神的——生:(读 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
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
大家的任务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师:好,我们来交流看法。
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壶口瀑布实录

《壶口瀑布》课堂实录课前交流:师:我记住了你的名字,张雨洁,因为你的声音连最后一排的老师都听见了,谁再来?生:我的名字叫刘响。
师:多一点,你来自于——师:你来自于哪个班级?生:我来自于六年级四班,广埠屯小学。
师:你看,他的内容变丰富了,你还可以将我的好朋友叫什么?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取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好,请你来。
生:我叫黄雨轩,来自于广埠屯小学六年级四班。
师: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我很喜欢你。
生:我来自于六年级四班,我原名叫刘欣宜,我有两个名字,我们班也有个同学教刘欣宜。
师:小刘欣宜站起来给我看看。
来介绍介绍自己。
生:我叫刘欣宜,来自于广埠屯小学六年级四班。
师:大小刘欣宜,比翼齐飞。
生:我叫蔡洁,我最好的朋友叫何贝贝,我也来自于广埠屯小学。
师:同学们,其实呀,中国的汉字非常的奇妙的,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自身有一种智慧的力量给我们想象的天地,让我们尽情地去飞翔、去驰骋。
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环节,我来描述画面,你们来猜这个词。
好吗?生齐:好。
师:听好了,大水奔腾上游,巨浪翻滚西溪,声势浩荡,不可阻挡。
生:波涛汹涌。
师:很好,你说?生:波涛澎湃。
师:你们肚子里的墨水不少呀!同学们,一个意思我们既可以具体描述,也可以再做表达。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咱们进入听词语想画面环节,中秋节刚过,在节日里,人们往往用花好月圆来表达祝福,由花好月圆你看到什么啦?生:看到月亮、月饼。
师:还有吗?生:我看到月亮是圆的,还有人们在月台上喝酒、赏月。
师:她说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了。
有月亮,有人啊,还有花好月圆。
生:我看到人们在共度中秋节。
师:你呢?生:我看到一家人在月亮下面赏月,周围还有美丽的鲜花。
师:还有鲜花陪伴着我们,非常的温馨,非常的幸福,非常的快乐,其实呀,有很多四字词包含着丰富的画面,他们表达精炼、传神。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词语的时候,我们要充分想象再现画面。
国庆节就要到了,公园里,街道上,到处是花团锦簇,由花团锦簇你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漂亮的红色、粉色、黄色、紫色、蓝色生:我想到了秋天的美丽。
第17课《壶口瀑布》课堂实录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这是游记单元的首篇文章。
你知道游记有哪些特点吗?生:游记就是随着游览顺序记录自己看的景色。
生:还要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两位同学概括出了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跟着梁衡走进壶口瀑布,看看他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悟。
师:首先我们来梳理下作者的游踪。
梁衡两次游览壶口瀑布,一次在雨季,一次在枯水季。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中的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游踪、立足点、观察角度以及所见景物。
略)师:透过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生:作者的立足点没有改变,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来展现壶口瀑布的水。
师:对,这种手法是定点观景。
生:所谓游踪不一定都要有明显的“移步换景”,作者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这也是一种游踪。
师:你很善于发现总结。
抓住方位变换和视角转换的词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游踪。
这就是游记中的第一要素——所至。
师:通过梳理我们知道,作者重点写了枯水期游览壶口瀑布,所写景物以河水为主。
下面我们通过品读,感受枯水季壶口瀑布水的特点。
「屏幕显示」圈划出描写枯水季壶口瀑布水特点的语句,研读赏析。
(学生自读圈画)生:“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河水比喻成千军万马,写出了黄河水来势汹汹,气势磅礴的特点。
师:你读到了壶口瀑布水的磅礴气势。
有没有从不同角度赏析这句的?生: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涌、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表现出了黄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气势。
师:从这些拟人化的动词中,我们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奔腾激越。
刚才同学们从修辞、动词角度赏析了这句话,老师也关注了这一句,发现句式参差不齐,感觉不如排比句有气势,就进行了修改。
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
《壶口瀑布》优秀课例二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刘兆刚一、有格修辞(一)朗读,整体感知1.默读。
今天我们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投影: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罕见的奇观。
2.领读。
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这荣誉了得!投影: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3.分任务读。
梁衡自己说:“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
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
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
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
”像这样美的作品,如何学?生杂然答“朗读”,师让勾画出“所至”“所见”“所感”文字,分任务朗读:师读“所至”(游踪)、男生齐读“所见”(风貌)、女生齐读“所感”(感想)。
(二)“比喻”切入雨季壶口瀑布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雨季的瀑布的?主要用了什么手法?生:作者按照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
生:从声音到画面的顺序。
师:写声音和画面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生:比喻,“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师:你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生:他的语气很平淡,没有读出“涛声隐隐如雷”所表现的水势浩大,流速很快的样子。
生:也没读出浪花翻滚,汹涌奔腾,水汽腾腾的状态。
师:你试着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听出了他读得语速快,“雷”字读出了重读。
老师感觉“正”字后面也要稍微停顿一下,“沸”字也要重读。
下面找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写瀑布,按理应重点写雨季的瀑布,可此文为什么写雨季的瀑布文字反而这么少?生:“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水浸沟岸”,瀑布已经被浩大的水势吞没了,看不到了,于是就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匆匆逃离了。
《壶口瀑布》课例及点评

《壶口瀑布》课例及点评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余恩秀【教学说明】一、基于学生认知与文本特点的教学点《壶口瀑布》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富有哲理,文中可圈可点之处众多,是梁衡散文的经典之作。
学生对作品主题有所理解,作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能略知一二,但是对文章结构较易忽略。
因此,本文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现形式之外,还考虑作品结构的深意,如为何写第一次去壶口的情形,在第二次去壶口时作者的观察点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二、“两纲”教育的重点与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文末“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以及壶口瀑布“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壶口瀑布与黄河精神之间有何关联,这是本文”两纲”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作品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托物寄意,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咀嚼语言之美,同时以上面两句语句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在读中感受磅礴气势,读中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豪气、志气!【教学实录片段】师:刚才,我们在龙槽,对“跌”字做了细致地咀嚼。
在本段文字中,除了“跌”字之外,还有其他用得好的动词吗?生:学生思考。
生9:我找到了第二行中的“向龙槽里隆隆冲去”中的“冲”。
师:“冲”?生:它写出了黄河水势的湍急,气势磅礴。
师:写出的是水量急且大,速度快。
(教师边说边板书“冲”),还有吗?生10:第二行“顿然拢成一束”中“顿然”也可以突出“拢”的速度之快。
师:那是“顿然”还是“拢”?生:两者都是。
师:文言文中对“然”是怎么解释的呢?生:(部分学生小声议论)“……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的意思,是用来修饰限制“拢”的,那动词到底是哪一个?生10:“拢”。
《壶口瀑布》省优质课教学实录

《壶口瀑布》省优质课教学实录(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来研究这篇课文《壶口瀑布》。
先问问大家,五一快来了,寒假也不远了,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录下你喜欢的地方或者景物?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A:我会记手账。
B:我会在马蜂窝上写游记。
教师:那你通常会写什么呢?B:地点、时间、景物。
C:我觉得还有顺序。
教师:很好,我们还要注意游览的顺序。
而我们的作者梁衡也是用了写游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
那么阅读完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梁衡看到了什么?(三位同学分享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刚才我们请了三位同学分享了梁衡所看到的景物,那么,这是他一次看到的吗?A:这是她两次看到的。
(哪两次?)教师:为什么会在枯水季看?A:可能是…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梁衡的游记,重点看看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任务一:明所至教师:首先,梁衡可能是站在哪里看瀑布的呢?根据文本,在课文的插图中标出梁衡可能的观赏地点。
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A:…教师:有没有同学对此进行补充或者你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教师:河心是在哪里?教师:那么她是怎么往上看的?教师:为什么不能站在最底下?大家能不能根据文字的叙述说说这里(龙槽)是什么?B:因为最底下是龙槽,根据课文的描述,这里水流非常湍急,不可能站人。
教师:所以按照同砚们适才的描绘,我们基本肯定了作者地址的位置和高度,那末他看到了什么呢?(三)义务二:赏所见教师:枯水季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它的特点。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教师:你刚才分析得特别好,你能为我们读一下吗?你刚才讲到了…教师:有没有同学也找到了这句话?教师: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老师把它改成: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
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
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
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
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
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
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
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
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
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
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
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
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
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师:读懂最后一段的用意:议论抒情、篇末点题。
师:我们还要读懂全文的题材:游记散文,写景抒情。
师:我们就这么略略地走一遍,就收获如此丰厚的知识。
我们刚才进行的训练就就是,抓住一个句子,将一篇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楚。
四、细读一段
师:下面我们来细读一段,我们把眼光投向第四段,欣赏这一段的表达作用
(齐读第四段,熟悉段落)
师:第三段就是为第四段做铺垫的,第三段写的就是壶口瀑布的基本概况,第四段写的就就是龙槽。
就是壶口瀑布的主体内容。
我们还要再熟悉一下,才能很好的品析。
(二读第四段)
师:欣赏这一段的表达之美。
我先把难的问题解决一下,然后大家思考。
请大家把这些关键词圈出来:“当然”。
第四段,“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当然”提示上文写的都就是直接跌入龙槽的水,引出有些水无法涌入龙槽,要从两边涌去。
还有一个关键词“尽管”,“尽管这样”,又引出一层,还有一些水,不能尽收其中,于就是夺路而走啊,哪里有缝隙就往哪里走。
这里的层次太美妙了!这也就是表达之美!再瞧一处关键词“我突然陷入沉思”,这就是由景抒情。
所以这个段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
第一层又有三个层次,写三种水,从不同角度涌入龙槽。
第一层写宏大的水流,第二层写从两边涌到龙槽的水流,第三写零星的水流怎样从各个方面各个路径涌入龙槽。
这层次美,太让人惊叹了。
先叙后议,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下面请同学思考,从手法上、情感上等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段的表达之美。
(生分析、批注)
生:“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洪流的气势磅礴之美。
师:谢谢,您这个地方找的很好。
我们还要注意前面的一个字,“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特意否定一下。
再次强调,这就就是表达艺术之美。
生:“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里生动地写作了瀑布的(犹豫)活跃。
师:(纠正)汹涌磅礴。
这个地方的表达艺术,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就是反复描写,这还就是概略的描写,后面又写“一川大水硬就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这叫细细地描写。
这就是常规的表达规律,先概说然后细细地描写。
这就是表达之美:先概说,再细写。
生:“于就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用排比、短语的写法,给人瀑布活跃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
师:动态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语言的赏析品味。
生:用了大量的感官感觉。
师:我还给您补充一下,还从宏微角度描写,先写宏大的,再写微小的。
还有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大量运用四字短语。
生:“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交响乐与写意画都给人很美的感觉。
师:如此声势浩大的瀑布还有艺术的美啊。
这就是音乐的美感、画面的美感。
同学们的发现真就是好,我们略略小结一下。
请记录——
(生记录:描写美层次美联想美用词美句式美修辞美情感美意境美……)
师:如果我们要细细地品味,句式的对称之美,描写的角度之美,声、色、意、态之美……
五、背诵一节
师:我们最后来背诵一节并欣赏它的作用:尾段的意蕴美。
先背起来吧。
(生背最后一段)
(几分钟后生齐背)
师:即景抒情,升华意味,作为最后一段,它有点题的美妙作用。
这一段,它表达什么?真的就是写一个人不?一定有它的深意。
请同学说一下。
生:它其实在写,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好,这叫“虚化”“升华”,写景咏物散文,最后一段往往生发出哲理,往往富有深意,这就是表达规律。
生:这写出了黄河博大、顽强两个最重要特征。
写出了一个人,也就是一个民族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应该表现出的精神。
师:“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还有什么?“挟而不服,压而不弯”这些伟大的精神,就让我们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们从《黄河颂》里就体会到了。
同学们,我们来瞧一瞧,读起来——
生(读ppt)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师:我顺便与大家讲一讲梁衡的散文观,第一层次就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
第二个层次就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
第三个层次就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这就就是梁衡的三美观。
这三美我们就能发现散文的规律。
比如《白杨礼赞》《岳阳楼记》《紫藤萝瀑布》特别就是写景咏物的散文,可以用这三美去欣赏分析。
师:我们最后再齐背最后一段来收束。
(生齐背最后一段)
师:再增加一点知识,最后一段: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咏物抒情,托物寓意。
师:这节课,我们从一篇、一段、一节来欣赏梁衡的文章之美。
我们开头就是用梁衡的语录导入的,现在我们也用梁衡的语录收束。
读——
生:(大声齐读ppt)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则阴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
美哉,壮哉,我的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