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1比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1比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1比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比的概念。

2. 掌握比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

2. 比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如尺子、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比的理解。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的概念。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比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比的概念,强调比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教师讲解比的表达方式,如 a:b、a/b 等。

3. 教师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如求比值、求比例等。

四、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五、巩固(5分钟)1. 教师出示巩固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比的计算方法。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理解比的概念,并总结比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补充和说明:在实际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总复习|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总复习|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总复习|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册教材的回顾整理,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及分类。

(2)数的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其性质。

(3)方程与不等式:解方程、解不等式的方法及应用。

2. 图形与几何:(1)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分类及性质。

(2)图形的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3)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及性质。

3. 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

(2)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3)概率:事件的分类、概率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2)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教材所学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

五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2. 二位数的认识与运算3. 三位数的认识与运算4. 四位数的认识与运算5. 小数的认识与运算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本节课的新知识和相关概念。

3. 结合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合作学习与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 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提供一些巩固和拓展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课堂互动和思维发展。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进行整体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3. 教师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实时评估。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数学(青岛版)上册》2. 教学课件和教具3. 练习册和作业本4. 学生参考书和辅导资料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委的意义,掌据正负数表达方法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情分析重点、难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教法学法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教学准备第一课时一、自学例11、通过查资料了解“C”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4、那你知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自学例21、了海的意义2、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第一课时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1)交流“C”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C”来计量温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C或4°C季下4摄氏-4C)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道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教分类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教学例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虚计图.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4)上海的气温是委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委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个在0摄氏度以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异分母分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2.学会将异分母的分数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再进行加减法运算;3.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教学内容2.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 教学重点1.异分母分数的概念;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3.将异分母分数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了解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为今天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2. 讲解1.异分母分数问:什么是异分母分数?回答:分母不同的分数就叫做异分母分数。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只需将分子相加即可;(2)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需要将分数变为通分之后,再将分子相加。

3.将异分母的分数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问:怎么将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呢?回答:我们需要先将两个分母变为相同的分母,这就需要将它们变成同分母分数。

教师现场演示一个异分母分数相加运算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运算方法。

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尝试解题,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3. 练习1.分组练习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些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并将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小组检查,找出错误并指出原因。

2.课后作业老师可以在课下留一些适当的异分母分数练习题,并在下一次课时进行讲解和答疑。

4. 总结1.核对答案老师可以在课下将作业的答案整理汇总,并在课上公布正确答案和出错题目的相关讲解。

2.课程总结针对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注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四、教学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思考题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有哪些?2.如何将异分母的分数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3.请举例说明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中,如何将两个分数变为同分母分数?六、参考资料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2.《数学教学大纲》。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准备:盒子、小球、布袋。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1号盒子里放了3个红色的球,2号盒子里放了2个红色1个黄色的球,3号盒子里放了1个红色2个黄色的球,如果摸到红色代表今晚去看电影,摸到黄色代表今晚在家做家务,你想在哪个盒子里摸呢?为什么?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就像我们的游戏一样,有些事情的结果可以确定,有些事情的结果则不能确定,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这里也有三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呢,我们去看一看吧。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问题要问,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从这三个袋中,任取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谁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素养。

】2、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有猜橙色的,有猜黄色的,颜色不好确定是吗?那你们想不想动手试一试呢?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袋子,在摸之前我们先来看游戏规则:(1)4人一组,每人摸10次,一次摸一个。

(2)每次摸完后,放回袋中,摇匀后再摸。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一起看看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二)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1)引出移多补少、(2)(7+4+1)÷3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

(生自己完成)反馈(7+4+1+8)÷4=5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三)应用数学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数的分类等基本数学技能;3.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推理;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2. 数的顺序和数的分类;3. 数学计算和推理。

教学难点:1. 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2. 数的顺序和数的分类。

教学准备:1. 教材: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上册;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3. 学具:计算器、尺子、图形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黑板上的题目,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上的示例,讲解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的基本规则和方法;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数的顺序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利用教具和图形模型,进行数的顺序和分类的示范;2. 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利用教材上的拓展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和推理;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和疑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知讲解、示范与练习、拓展与应用、总结与评价以及作业布置等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的基本规则和方法,以及数的顺序和数的分类的技能。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一起看看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二)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1)引出移多补少、(2)(7+4+1)÷3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

(生自己完成)反馈(7+4+1+8)÷4=5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三)应用数学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A、选择第一排最矮的B、选择第六排的C、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3、学生试算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学生反馈(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2、(180+315)÷2 2、(180+315)÷3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

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六)、拓展练习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月份1月2月3月4月金额10801020XX50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3、学生反馈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五、总结:“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

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甲队:6+7+8=21(个)乙队:10+4+3+6=24(个)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师:你为什么说不行?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

(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师:甲队的队员听了他这么一说也都觉得不公平了,是吗?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不公平了,可在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刚刚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们是怎么比较三个班的成绩的呢? (比较平均数),我们这里就可以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21÷3=24÷4=分别求出等于多少师: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先来帮甲队算一算,为什么“÷3”?再来帮乙队算一算,为什么“÷4”?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

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

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

(学生举例子)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1)估一估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点什么吗?(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出示问题:这五天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

(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如果有学生估计500、600、2000等,让学生讨论:可能是500、600、2000吗?为什么?小结:最多的要给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多的还要多。

少的会变多,平均数也不可能比最少的还要少。

也就是平均数既要比谁少又要比谁多啊?(2)算一算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

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

也就是先……再……。

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3)揭示估计方法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

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00,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

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师:从统计表上看,从2号开始来的人数越来越少,如果你是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你有什么招能吸引游客?(降低价格、提高环境)是个不错的招,下课后王老师会在网上把我们三3班同学的建议发给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好不好?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90分)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师:这是老师调查的小芳家用水统计图,第一季度用水16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35吨、第四季度21吨。

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吗?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

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

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再同时出示(1)(3)两种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节约用水从我们自身做起。

?8.巩固练习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