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6单元30诗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 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68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2学案导学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X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某某祁县),迁至蒲州(今某某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二、,先熟读诗四首,再完成文言词汇知识表内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读、背诵四首诗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探究下面问题1、这首诗可分哪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带月荷锄归"一句用语有什么特点?由此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印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表现诗人很不擅长种田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田间劳作很勤劳的句子是:“, .”5、“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谈谈诗人之“愿”的含义。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
渡某某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课后反思
《渡某某送别》
课题Βιβλιοθήκη 诗四首课型新授总课时
四课时
第 3 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第三首 《渡某某送别》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结合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品析重点诗句。
引导点拨
〖探讨〗李白的《渡某某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某某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某某,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四、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陈与义(1090—1138),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某某(今属某某)人。

有《简斋集》《无住词》。

五、背景探视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0课《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一、积累字音与词语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4.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课上小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习《使至塞上》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

二、自学指导一介绍作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三、自学指导二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分钟)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安排3分钟学生讨论)(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背诵、默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
1、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把其中的名句、诗题及作者写下来。

1、读一读:
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这四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理由吗?
4、品一品:
(1)《归田园居》一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2)《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归田园居》《游山西村》这两首诗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
(5)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6、想一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7、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参考答案:
学习研讨:4、(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离开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离开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愿”指:意愿。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离开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离开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4)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5、A、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