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效实验报告5
新型肥料田间肥效试验报告

新型肥料田间肥效试验报告作者:黄刘峰李磊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01期按照原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指南》和《肥料效果试验和评价通用要求》(NY/T2544-2014)的要求,为验证“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河南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试验于2018年6月安排在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吴振邦的水稻地。
供试土壤为潮土。
质地:中壤,土壤肥力中等。
耕层土壤基础养分:有机质12.9g/kg,全氮0.85g/kg,速效磷(P2O5)15.6mg/kg,速效钾(K2O)103mg/kg。
供试作物:水稻,水稻品种为新丰2号。
供试“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腐植酸≥30g/L,N+P2O5+K2O≥200g/L,剂型为水剂,由鹤壁市天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2.试验方法本试验设三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30m2。
处理1:常规施肥+每亩用供试肥料100ml兑水30kg,在水稻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各喷一次,共喷3次。
处理2:常规施肥+与处理1同期喷洒等量清水。
处理3:常规施肥。
试验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进行。
常规施肥为:每亩底施45%(14-16-15)复合肥料50kg,移栽后返青期亩追尿素15kg。
试验地水稻于6月13日移栽,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分别于6月22日、7月24日、9月15日进行喷施肥液或清水,10月15日水稻成熟收获。
收获时各小区实收计产并同时进行田间调查与考种。
试验除按方案要求的喷施肥液或清水外,其他管理措施均同一般水稻田。
二、结果与分析1.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水稻成产因素的影响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改善了水稻的成产因素。
经过试验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可增加水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穗粒数平均增加9.2粒、9.6粒,千粒重平均增加0.6g、0.5g。
2.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肥料实验示范报告

肥料实验示范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肥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了解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效果,并为农田种植提供合理的肥料选择指导。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植物品种:选取了普通水稻作为测试植物•肥料种类:选择了无机肥(NPK)、有机肥(腐熟的有机物)和对照组(无施肥)•其他材料:培养土、水、浇灌工具等2.2 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将培养土通过筛网过滤,除去杂质–将筛选后的培养土装入相同规格的盆中,每盆约500g–将种子均匀分布在每盆土壤中,并浇透水2.实验组设置:–实验分为三组:NPK组、有机肥组、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进行单独标记,以便观察和记录3.施肥和处理:–NPK组:按照包装说明将适量的NPK肥料均匀撒在土壤表面,并轻轻拌匀–有机肥组:将适量的腐熟有机物均匀撒在土壤表面,并轻轻拌匀–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肥料4.环境管理:–每天保持土壤湿润,适量浇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5.数据收集:–每周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量、茎粗等指标–实验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一次记录三、实验结果经过8周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3.1 株高比较在实验的第8周,我们测量了各组植株的株高,并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NPK组和有机肥组的植株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NPK组的植株株高平均为50cm,有机肥组的植株株高平均为45cm,而对照组的植株株高平均仅为38cm。
3.2 叶片数量比较我们还对各组植株的叶片数量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NPK组和有机肥组的植株叶片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NPK组的植株平均叶片数量为12片,有机肥组的植株平均叶片数量为11片,而对照组的植株平均叶片数量仅为8片。
3.3 茎粗比较最后,我们还对各组植株的茎粗进行了测量和比较。
结果显示,NPK组和有机肥组的植株茎粗明显粗于对照组。
NPK组的植株平均茎粗为1.2cm,有机肥组的植株平均茎粗为1.1cm,而对照组的植株平均茎粗仅为0.9cm。
化肥检测实验报告

化肥检测实验报告篇一:肥料学实验报告主要化肥的定性鉴定班级姓名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为了切实作好化肥的合理储存、保管和施用,充分发挥肥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出现事故,对化肥的品种名称必须明确。
一般化肥出厂是在包装上都标明该肥料的名称,成分和产地,但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常因包装不好或者转换容器而混杂,因此必须进行定性鉴定加以区别,以能做到合理保管施用。
二、方法原理各种化肥都具有一定的外表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可以通过外表观察,溶解于水的程度,在火上直接灼烧反应和化学分析检验等方法,鉴定出化肥的种类和名称。
三、操作步骤1、外形观察首先将氮、磷、钾肥料大致地区分,绝大部分氮肥和钾肥是结晶体,如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尿素、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钾镁肥、磷酸二氢钾等。
而呈现粉末状的大多数是磷肥,属于这类肥料的有过磷酸钙、磷矿粉、钢渣磷肥、钙镁磷肥和石灰氮等。
2、气味有几种肥料有特殊气味,有氨臭的是碳酸氢铵,有电石臭的是石灰氮,有刺鼻酸味的是过磷酸钙,其他肥料一般无气味。
3、水溶性取肥料半小匙于试管中,加蒸馏水5毫升,摇动,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
(1)易溶于水:一半以上溶解的。
如硫酸铵、硝酸铵、尿素、氯化铵、硝酸钠、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铵等。
(2)微溶或难溶于水:溶解部分不到一半的,属于微溶于水的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硝酸铵钙等,属难溶于水的有钙镁磷肥、沉淀磷酸钙、钢渣磷肥、脱氟磷肥、磷矿粉和石灰氮等。
4、与碱反应取肥料半小匙于试管中,加蒸馏水5毫升,摇动,使肥料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4滴,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pH试纸,可见试纸变蓝色,证明有氨气放出,或可闻到氨味。
5、火焰反应将肥料样品放在燃烧的木炭上加热,观察其变化。
(1)在烧红的木炭上,有少量熔化,有少量跳动,冒白烟,可嗅到氨味,有残烬,是硫酸铵。
(2)在烧红的木炭上迅速熔化,冒大量白烟,有氨味,是尿素。
(3)在烧红的木炭上不易溶化,但有较多白烟,初时嗅到氨味,以后又闻到盐酸味,是氯化铵。
肥料实验报告

肥料实验报告肥料实验报告引言: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它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然而,在选择合适的肥料时,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惑。
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材料与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肥料: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
我们选取了相同品种的番茄植株,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十株。
每组植株都放置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如相同的光照、温度和湿度。
第一组植株使用有机肥料,这种肥料是由天然有机物质制成,如动物粪便和植物残渣。
我们按照包装上的指示将有机肥料施加到土壤中。
第二组植株使用化学肥料,这种肥料是由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制成,如氮、磷、钾等。
我们按照包装上的指示将化学肥料溶解在水中,然后将其浇灌到土壤中。
第三组植株使用生物肥料,这种肥料是由微生物制成,如细菌和真菌。
我们按照包装上的指示将生物肥料施加到土壤中。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定期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的高度、叶片数量和果实产量。
同时,我们还观察并记录植株的健康状况,如是否出现病虫害。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有机肥料组的植株生长较为健壮,高度明显超过其他两组。
这可能是因为有机肥料能够提供更多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化学肥料组的植株生长速度较快,但相比有机肥料组,它们的高度稍低。
这可能是因为化学肥料提供了大量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但缺乏一些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
生物肥料组的植株生长较为缓慢,高度最低。
这可能是因为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分解和释放养分,因此植株的生长速度较慢。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机肥料组的植株叶片数量较多,果实产量也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有机肥料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多种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的积极影响,它能够提供多种养分和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肥料田间实验报告

肥料田间实验报告肥料田间实验报告一、引言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次实验在田间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和测量。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地点:选取一块土地作为实验区域,保证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相对一致。
2. 实验作物:选择了玉米作为实验作物,因其广泛种植和对肥料需求较高。
3. 实验肥料:选取了三种常见的肥料,分别是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三、实验过程1. 施肥方法:在播种前,按照常规施肥量的1/2将不同肥料均匀撒在实验区域。
2. 观察指标:a. 生长情况:每周记录玉米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茎粗度和叶片颜色等。
b. 叶绿素含量:使用叶绿素仪测量不同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
c. 土壤质量: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土壤质量分析,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和微生物数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情况:经过八周观察,化学肥料组的玉米植株高度和茎粗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有机肥料组次之,生物肥料组最差。
叶片颜色方面,化学肥料组和有机肥料组的叶片呈现深绿色,而生物肥料组的叶片颜色较浅。
2. 叶绿素含量:化学肥料组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有机肥料组次之,生物肥料组最低。
这表明化学肥料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有机肥料也有一定的效果,而生物肥料的效果较弱。
3. 土壤质量:化学肥料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而生物肥料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土壤pH值方面,化学肥料组的土壤呈酸性,有机肥料组和生物肥料组的土壤呈中性。
微生物数量方面,生物肥料组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化学肥料组次之,有机肥料组最少。
五、讨论与结论1. 化学肥料对玉米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但对土壤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有机肥料对玉米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并且对土壤质量有积极作用。
3. 生物肥料对玉米的生长效果较差,但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
4. 综合考虑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可以采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有机肥料肥效试验总结

有机肥料肥效试验总结
方法和结论要具体有说明
一、实验背景
随着肥料的普及,有机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它不仅能改善
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提供植物所需要的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作
物产量的目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有机肥料的肥效,有必要对有机肥
料的肥效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得到有效的结论。
二、试验方法
(1)设计
本次实验选取了3类有机肥料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为有机复合肥、有
机磷酸肥和有机氮肥。
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验地点选取土地肥力良好、气温合适、湿度适宜、土壤条件相似的实验田,以水稻作为试验材料,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复合肥A、复合肥B、磷酸肥A、磷酸肥B、氮肥A和氮肥B,每个处理6个地块,每个地块10亩。
(2)施肥
实验中给田间施用有机肥料的方法有散施和粒施两种,复合肥和磷酸
肥采用粒施的方法,使用氮肥采用散施的方法,每个地块上施肥量为
120kg/亩,中间施用复合肥、磷酸肥、氮肥分别为20kg/亩、40kg/亩、
60kg/亩。
(3)测试
实验中,在田间施肥效果的观测,主要采用植物生长发育、土壤性质、产量等指标的观测,以达到研究有机肥料的施用效果。
[复混肥,肥效,小麦]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麦上的肥效试验
![[复混肥,肥效,小麦]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麦上的肥效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c82cae51ec3a87c24028c4f3.png)
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麦上的肥效试验前言:有机-无机复混肥是一种既含有机质又含适量化肥的复混肥。
它是对粪便、草炭等有机物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无害化和有效化处理,并添加适量化肥、腐殖酸、氨基酸或有益微生物菌,经过造粒或直接掺混而制得的商品肥料。
在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农作物生产栽培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江苏仪征当地的农作物栽培领域,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蔬菜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大宗作物的栽培应用上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2013年秋播,笔者与同事们进行了多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小麦生长效果的肥效试验,希望能使得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大宗作物上的栽培领域上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试验结果表明:江苏永禄肥料与其他肥料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分别为8.6%。
现将实验报告整理成文,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提供些许帮助。
1 试验基本信息1.1 试验目的及任务来源:本试验目的是通过规范的田间试验,对申报肥料登记产品进行肥效及安全性试验,从产量、品质、抗逆性、安全性等方面对申报产品做出肥效和安全性综合评价,为肥料登记提供依据。
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点:仪征市陈集镇丁桥村2.2 供试品种:扬麦13号2.3 供试土壤基本性状:表1 试验地土壤理化性状2.4 试验处理:试验设6个处理,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0m2。
处理3:基施苏州东洋80公斤/亩,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同处理2;处理4:基施宜兴申利80公斤/亩,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同处理2;处理5:基施江苏永禄80公斤/亩,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同处理2;处理6:基施南京三美80公斤/亩,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施用同处理2;供试肥料处理氮、磷、钾养分用量与CK2处理基本保持一致,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按CK2处理基肥中施氮(N)量折算,追肥品种与数量及其它田间措施同CK2处理,各小区间分别隔离,单灌单排。
本次试验肥料运筹,氮肥总用量为15.0-17.0公斤/亩,磷肥总用量为6.0公斤/亩,钾肥总用量为5.5公斤/亩。
施肥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施肥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施肥实验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 记录。
2. 实验过程和方法
• 选择适当大小的相同土质的盆栽,并将其分为若干组。 • 每一组采用不同类型的肥料进行施肥(例如有机肥、化学肥等),并保持其他条件
相同。 • 控制组不添加任何肥料,仅给予正常浇水。 • 在整个实验期间,每天记录植物生长的情况,并测量相关参数(如高度、叶片数量
等)。
3.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得出以下结论:
• 添加有机肥料的植物生长相对较好,生长速度更快,叶片饱满且呈现更深的绿色。 • 使用化学肥料的植物生长速度也较快,但叶片颜色可能稍浅,具有较大且薄弱的
茎。 • 控制组中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颜色较黯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有机肥料的优点在于植物可以从中获得多种营养元素,这有利于植物的整体生长和 发育。
• 化学肥料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养分,但其成分相对较单一,可能无法满足植物的全面 需求,并且较高浓度的化学肥料使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 控制组结果表明,仅依靠自然条件(如阳光和水分)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适 当施加肥料是必要的。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有机肥料对植物的生长具有积极影响,宜选择适当的有机肥料进行施肥。 • 使用化学肥料时应适量,避免过度使用,以防止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施肥应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在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下进行。
总之,通过该次施肥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并了解到有机 肥料的优势。在日常的植物栽培中,我们应合理选择和使用肥料,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 产量和质量,并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类-“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番茄生产上的试验
报告
文章来源:时间:2014-08-07 16:56:12 作者:
蔬菜类-“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番茄生产上的试验报告
试验名称:“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试验地点:中国农大烟台分校试验基地
试验时间:2013 年5 月-9 月
技术负责人:隋好林(中国农大)
参加人员:隋好林中国农大本科实习学生
报告完成日期:2013 年10 月
“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是山东民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首创的A&T生物发酵工艺,利用天然谷物多道发酵并经过独有的U-NRO物理多级透析提纯技术获得的原生态生长液,含有丰富的有机活性物质、纳米小分子营养团,可显著改善作物循环吸收系统,具有提高肥效和调控作物生长的双重作用。
本研究以清水为对照,研究叶面喷施“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以下简(“新壮态”)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在番茄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完善的、合理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 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番茄,品种为金棚一号;
“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
1 1. .
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清水),处理一:“新壮态”400倍稀释液、处理二:“新壮态“600倍稀释液处理,处理三:“新壮态”800倍稀释液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7.2m2 ,株行距50cm×60cm,从番茄第一穗花开放时开始进行叶面喷施,每10天喷一次,连喷4次。
2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壮态”对番茄果实的影响
由表1可知,喷施不同浓度“新壮态”和喷施清水对番茄形状、颜色、硬度无明显影响,喷施“新壮态”600倍和800倍稀释液对番茄的口感明显变好。
表1 “新壮态”对番茄果实的影响
2.2 “新壮态”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乐素菊等认为,番茄果实风味主要取决于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的绝对含量,与糖酸比关系不大。
表2说明,与喷清水CK相比,处理二、处理三提高了番茄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这与口感明显变好相一致,而且Vc含量相差不大或有所提高,而处理一番茄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及Vc含量都有所下降,这结合其它地区番茄及其它作物的试验,这与“新壮态”浓度过高有一定关系。
表2 “新壮态”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2.3 “新壮态”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表3 “新壮态”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从表3可以看出,喷施不同浓度“新壮态”和喷清水CK对番茄单株的结果数无显著
影响,处理二、处理三对番茄的单果重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是二者与喷清水对照和处理一对番茄的单果重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的小区产量差异显著,以处理二的产量最高,折合667m2 产量为6954.2kg。
结论3
3.1 喷施不同浓度的“新壮态”对番茄的外观品质影响不大,但能有效提高番茄风味品质,其中以喷施“新壮态”600倍稀释液效果最好。
3.2 喷施不同浓度的“新壮态”都能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其中以喷施“新壮态”600倍稀释液对番茄产量的提高最大。
综上所述,在番茄的生产中,叶面喷施“新壮态”植物生长促进液以600 倍左右为宜,既可以提高产量又能改善风味品质。
试验设计:隋好林(中国农大)、付传翠(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试验人员:隋好林(中国农大副教授蔬菜专家)、
中国农大(烟台)相关专业学生3 人
审核人员:隋好林、董泰丽(山东民和生物科技总工程师)
品质检测人:刘静(山东民和生物科技中心实验室)
其它数据测量:中国农大(烟台)隋好林
报告完成人:隋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