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5答案
塞曼效应实验报告_5

1.前言和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WPZ-Ⅲ型塞曼效应仪和利用其研究谱线的精细结构。
2.了解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的结构和原理及利用它测量微小波长差值。
3.观察汞546.1nm (绿色)光谱线的塞曼效应, 测量它分裂的波长差, 并计算电子的荷质比的实验值和标准值比较。
2.实验原理处于磁场中的原子, 由于电子的 不同而引起能级的分裂, 导致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频率产生分裂的现象就成为塞曼效应。
下面具体给出公式推导处于弱磁场作用下的电子跃迁所带来的能级分裂大小。
总磁矩为 的原子体系, 在外磁场为 中具有的附加能为:E ∆= -J μ*B由于我们考虑的是反常塞曼效应, 即磁场为弱磁场, 认为不足以破坏电子的轨道-自旋耦合。
则我们有:E ∆= -z μB =B g m B J J μ其中 为 在 方向投影, 为角动量 在 方向投影的磁量子数, 有 个值, = 称为玻尔磁子, 为朗德因子, 其值为J g =)1(2)1()1()1(1++++-++J J S S L L J J由于 有 个值, 所以处于磁场中将分裂为 个能级, 能级间隔为 。
当没有磁场时, 能级处于简并态, 电子的态由n,l,j (n,l,s )确定, 跃迁的选择定则为Δs=0, Δl= .而处于磁场中时, 电子的态由n,l,j, , 选择定则为Δs=0, Δl= , 。
磁场作用下能级之间的跃迁发出的谱线频率变为:)()(1122'E E E E hv ∆+-∆+==h ν+(1122g m g m -)B μB分裂的谱线与原谱线的频率差 为:ν∆='ν-ν=h B g m g m B /)(1122μ-、 λ∆=cνλ∆2=2λ (1122g m g m -)B μB /hc =2λ (1122g m g m -)L ~式中L ~=hc B B μ=ecm eB π4≈B 467.0称为洛仑兹单位(裂距单位)。
所以电子的荷质比:e m e =B c π4 ·11221g m g m -·2λλ∆ 塞曼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和偏振定则:表 1选择定则 横向观察 纵向观察 Δm =O 直线偏振光(π) 无光Δm =+1 直线偏振光(+σ) 左旋圆偏振光(+σ) Δm =-1直线偏振光(-σ)右旋圆偏振光(-σ)本实验使用的汞绿光 ( , 我们以式(1—5)及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来分析此反常塞曼效应。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数据处理1、反射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微波干涉数据处理:
a=35mm; b=58mm
由公式求得的理论值:第一级加强点ϕ=21.0°第一级减弱点不在所测得范围内。
由实验数据求得的值:第一级加强点ϕ值在20°~22°之间,与理论值近似相等
4、微波的偏振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得到的实验数据基本和理论值相等。
5、微波的迈克尔逊干涉
实验数据:读数为极小值时的刻度(mm ):4.170;19.762;35.170;53.736;69.337
读数为极大值时的刻度(mm ):11.596;27.929;42.821;
61.353
数据处理:由读数极小值测得的波长:λ=(69.337-4.170)
⨯2/4=32.58nm
由读数极大值测得的波长:λ=(61.353-11.596)
⨯2/3=33.17nm
求均值:λ=32.88nm 理论值; λ=33.3nm
相对误差:=
σ%100⨯-理
实
理λλλ=1.26%
6、微波的布拉格衍射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下图为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实验结果:
经对比可知:实验所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和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可以近似看作相等(把误差考虑在内),实验测得10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68.1°
第二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37.8°
测得11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56.4°。
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

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泸州市20xx年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实验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观察、扇闻药品气味2、在另外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CuSO4溶液C有白色沉淀,D有蓝色沉淀C是氯化钡溶液,D 是氢氧化钠溶液B有蓝色,A有刺激性气味B是硫酸铜溶液,A是氨水实验2:现象:木条不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反应速率较快,产生大量气泡,加入氧化铜的试管无明显现象结论:二氧化锰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3:(若出现红色)混合溶液呈酸性,加入的酸过多,没有恰好完全中和(若出现蓝色)混合溶液呈碱性,加入的酸不足,没有恰好完全中和实验4:现象:加入酚酞的试管有红色,结论: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钙现象:加入稀盐酸的试管有气泡产生,结论:部分氢氧化钙变质实验5:天平平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6:向酸性硫酸铜溶液中滴加2-3滴向酸性硫酸铜溶液中倒入多量实验操作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实验7: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实验8: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向碳酸钠与硫酸钠的混合溶液滴加2-3滴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淀和硫酸钡沉淀向试管中中倒入多量稀盐酸溶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放出酸钡不与稀硫酸反应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废弃液体中滴加2-3滴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少量碳酸钠先与未反应完的酸反应,产生气泡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废弃液体中倒入多量碳酸钠溶液开始有少量气泡,后产生大量沉淀碳酸钠除了与酸反应产生气泡,还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无蓝色沉淀产生有蓝色沉淀产生少量的氢氧化钠与酸性硫酸铜里的大量的氢氧化钠除了中和酸,还与酸反应,故看不到沉淀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混合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碳酸钡溶于稀盐酸,生成气体,硫实验9: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0:实锌片与盐酸铜片与盐酸镁片与盐酸验产生气泡不反应剧烈反应,产生大现量气泡象实验结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镁〉锌〉铜实验11: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NH4HCO3+2NaOH===Na2CO3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NH3↑+2H2O实验12: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3: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4:第一步第二步实验操将鉴别出来的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到剩作观察溶液颜色下的三种溶液中,观察现象现象及结论A溶液呈蓝色,是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钾溶液实验结论A是:CuSO4B是:NaOHC是:BaCl2D是:KNO3实验15:加氯化钠时温度基本不变,加硝酸铵时温度降低,加氢氧化钠时温度升高结论:物质溶解时可能吸热,可能放热实验16:直接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是C:碳酸氢铵,加熟石灰混合后有刺激性气味的是A:硫酸铵,剩下的B是:尿素实验17: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8:报告老师,蒸馏水中无氯离子,实验完毕实验19:A:锌片B:碳棒实验20:食用油消失,并形成乳浊液实验21: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22:两试管均变红,,但加热后通二氧化碳的试管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实验23:滴硝酸银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氯化银沉淀;稀盐酸加入碳酸钠后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生成气体为二氧化碳实验24:选石蕊试液进行鉴别:A中溶液变红,是盐酸B中溶液变蓝,是氢氧化钠C中溶液不变色(为紫色),是蒸馏水选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只有B中溶液变红,是氢氧化钠A和C中溶液均不变色(为紫色),不能判断是蒸馏水或者盐酸泸州市20xx级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发各区县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10分钟内完成)学校_____________报名号□□□□□□□□□□□□姓名___________得分一、实验目的:从粗盐水中提取氯化钠二、实验用品:细口瓶(100ml,盛蒸馏水)、烧杯(100ml,盛滤液用)、烧杯(100ml,用于溶解粗盐)、量筒(10ml),粗盐,广口瓶(用于放置玻璃棒和滴管)、铁架台(附铁圈)、漏斗(60mm)、滤纸、滴管、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火柴、表面皿、剪刀、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石棉网(用于放蒸发皿)、抹布。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报告(参考五)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报告(参考五)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八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 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当稀溶液凝固析出纯固体溶剂时,则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其降低值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即 TTf*30.7971-0.887910-3t0.7971-0.887910-321.060.7784gcm-3 WAAVA25.000.778419.46g 萘的摩尔质量MB128.17 gmol-1理论值 0 .289相对误差100128.17127.8128.17 表1.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实验数据溶剂温度t26.96苯gcm-30.90005-1.063810-3t0.90005-1.063810-326.960.8714gcm-3 WAAVA25.000.871421.78g 萘的摩尔质量MB128.17 gmol-1理论值 0 .023相对误差100128.17128.2128.17 七.思考题1.为什么要先测近似凝固点答主要是为了控制过冷程度。
当温度冷却至凝固点时要通过急速搅拌,防止过冷超过要求,促使晶体析出。
2.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太多或太少影响如何答溶质的加入量应控制在凝固点降低0.3左右。
过多,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太多,析出溶剂晶体后,溶液的浓度变化大,凝固点也随之降低,不易准确测定其凝固点。
过少,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少,相对测定误差也大。
3. 为什么测定溶剂的凝固点时,过冷程度大一些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而测定溶液凝固点时却必须尽量减少过冷现象答对于纯溶剂,过冷现象存在时,析出大量晶体并不改变溶剂浓度,所以其凝固点不变。
对于溶液,过冷现象存在时,析出大量晶体会改变溶液浓度,而溶液的凝固点随浓度增大而下降,所以溶液要尽量减少过冷现象,保持溶液浓度基本不变。
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 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蛋白质的质量进行分离和纯化。
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一般是大分子先流出来,小分子后流出来。
1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直接的影响是Kav 值的差异性,Kav 值差异性大,分离效果好;Kav 值差异性小,则分离效果很差,或根本不能分开。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选择:长的层析柱分辨率要比短的高,但层析柱长度不能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流经固定相(多孔的固体或覆盖在固体支持物上的液体)时,各组分沿固定相移动的速度不同而分离。
液压实验报告_5

(五) 实验四变量叶片泵静、动态特性实验一、概述液压泵为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使电机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油泵的压力能,输出压力-流量。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当系统压力达到限定压力后,便自动减少液压泵的输出流量。
该类液压泵的q—p(流量—压力)特性曲线如图5-1所示,调节液压泵的限压弹簧的压缩量,可调节液压泵拐点的压力Pb的大小,就可改变液压泵的最大供油压力,调节液压泵的限位块位置螺钉,可改变液压泵的最大输出流量。
二、实验目的1、测量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静态特性:(1)流量—压力特性曲线(如图5-1)(2)液压泵拐点压力90%前的容积效率及液压泵的总效率;2、测量叶片泵的动态特性:记录液压泵突然升压和卸荷时的压力变化情况(如图5-2),从而确定压力超调量P,升压时间t1及卸荷时间t2。
三、实验装置参阅图1-1,选择液压模块A、C、D组成叶片泵实验台液压系统。
节流阀A3调外负载大小,输出流量由流量计10测试。
四、实验步骤1、静态试验:关闭节流阀A3,将溢流阀1调至6.3 MPa作安全阀,在节流阀A3加载和卸荷下逐点记录压力p、流量q,输出功率P以及泵的外泄漏量qx,作出q—p特性曲线,记录并计算各不同压力点的功率,总功率,液压泵的拐点处90%压力前的各点容积效率。
2、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相应表格中,由计算机显示及打印流量—压力,功率—压力,液压泵效率—压力特性曲线或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通过计算绘制相应的曲线。
3、压力动态响应试验:(1) 将节流阀A3调节到一定的开度与压力;(2) 按电磁铁AD1的得电按钮,使系统突然加载;系统的压力波形由压力传感器5和功率放大等单元转换成电压波形,由计算机记录与绘制动态压力上升响应曲线。
(3) 按AD1复位按钮,使系统突然卸荷,系统的压力波形由压力传感器5和功率放大等单元转换成电压波形,由计算机记录与绘制动态压力卸荷响应曲线。
五、数据测试1、压力P :用压力表P1和压力传感器5测量;2、流量q :采用安置在实验台面板上的椭圆齿轮流量计10和秒表测量(流量计指针每转一圈为10升)或流量数显表读出;3、外泄漏量qx :用秒表测tx 时间内小量杯11的容积(AD3得电);4、输入功率P :用功率表测量电机输入功率P1(安置在实验台面板上)。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解析

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实验五雷诺实验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 (1.1)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0。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分析解析

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实验五雷诺实验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 (1.1) 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0。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五: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10-2011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循环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
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
① 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
② 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
③ 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
④ 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
⑤ 掌握使用break 、continue 语句终止循环
4、掌握循环的嵌套
二、知识要点
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
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
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
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
三、实验预习 (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
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
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
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
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
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
四、实验内容 (要求提供:① 算法描述或流程图 ② 源程序 )
1、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
(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 循环)
2、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统计并输出总共输入了几个
数,以及所有输入数的和。
(while 循环)
3、输入一行字符,分别统计其中的英文字母、数字、空格和其他字符的个数。
4、使用二重循环编程,绘制如下图形: *****A ****B ***C **D *E
5. 输入10个整数,输出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分。
6. 编写程序,其功能是:根据以下公式求π的值(要求精度0.0005,即某项小于0.0005时停止迭代)。
程序运行后,若输入精度0.0005,则程序应输出为3.14…。
()
1121231234121233535735793521n n π⨯⨯⨯⨯⨯⨯⨯⨯⨯=++++++⨯⨯⨯⨯⨯⨯⨯⨯⨯+…………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1、#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int i,j,s;
float k,r;
s=1; r=0;
for(i=1;i<=5;i++)
{j=i+i*i;s=s*j;}
for(i=2;i<=5;i++)
{k=1.0/i;r=r+k;}
printf("结果为:%f\n",s*r);
}
2.#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int a,i,s;
s=0;i=0;
printf("输入整数以0结束:\n");
do
{scanf("%d",&a);
i++;s=s+a;
}
while(a!=0);
printf("共有%d个数,其和为:%d\n",i,s);
}
3.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char ch;
int a,b,c,d;
a=b=c=d=0;
scanf(“%c”,&ch);
while(ch!=’\n’)
{ if(ch>=’a’&&ch<=’z’||ch>=’A’&&ch<=’Z’) a++;
else if(ch>=’0’&&ch<=’9’) b++;
else if(ch==32) c++;
else d++;
scanf(“%c”,&ch);
}
printf(“字母有%d个,数字有%d个, 空格有%d个,其他有%d个\n”,a,b,c,d);
4、#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int i,j,k=65;
for(i=5;i>=1;i--)
{for(j=i;j>=1;j--)printf("*");
printf("%c\n",k++);
}
}
5、#include <stdio.h>
main()
{int x,i=0,max,min,sum=0;
float ave;
for(i=1;i<=10;i++)
{ scanf("%d",&x);
printf(“%d ”,x);
if(i==1) max=min=x;
if(x>max) max=x;
if(x<min) min=x;
sum+=x;
}
ave=(float)sum/10;
printf("\n最大值为:%d, 最小值为%d,平均值为%f\n",max,min,ave); }
6、#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main( )
{ double x, s=0.0,t =1.0;
int n=1;
printf("Input 精度:") ;
scanf("%lf",&x);
while(t>=x) /*当某项大于精度要求时,继续求下一项*/ { s=s+t; /*求和*/
t=t*n/(2*n+1); /*求多项式的每一项*/
n++;
}
printf("\neps = %lf, PI=%lf\n", x, 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