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完整版)初中语文会考复习提纲汇总

(完整版)初中语文会考复习提纲汇总
一、写作类
-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式
- 描写人物形象和描写环境的技巧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式
- 有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阅读类
-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 掌握常见的阅读题型解题技巧
- 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
-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三、古文诗词类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 熟悉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 研究古代诗词的鉴赏和背诵
四、文学常识类
-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和经典作品- 掌握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五、修辞手法类
- 掌握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 研究常见修辞手法的应用技巧
- 分析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六、作文写作技巧类
- 提升写作的组织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如何选择和组织素材
- 培养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
七、阅读材料积累类
- 多读一些经典散文和小说作品
- 阅读各类题材的文章,拓宽知识面- 积累各类文学名句和美文段落
以上是初中语文会考复习提纲的汇总,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复习语文知识。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全册文学常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一、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舎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兄愚见敝:敝人敝姓敝校鄙: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斧正二、文学常识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2.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4.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5.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
6.《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7.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8.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9.林海音,台湾苗栗人,代表作《城南旧事》。
10.《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2.蒲松龄,字留仙,清代小说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13.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14.《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15.《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大全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大全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大全一、基础知识1、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部首、结构,熟悉汉字的书写规则。
2、词语:掌握常用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了解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掌握词语搭配。
3、句子: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标点:熟悉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标点符号。
5、语法:掌握句子的基本语法知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二、阅读理解1、现代文阅读:熟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见文章类型的特点,掌握阅读方法,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细节。
2、文言文阅读: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熟悉常见的文言文篇目,能基本读懂文言文。
3、诗词鉴赏: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押韵规则,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能欣赏简单的诗词。
三、写作1、记叙文: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清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突出重点,描写生动。
2、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功能、原理等,语言简明扼要。
3、议论文: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能提出明确的观点,运用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语言严谨有力。
4、应用文:熟悉常见的应用文类型,如书信、通知、新闻稿等,能按照规范进行写作。
四、口语表达1、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及其他文本材料,掌握语音、语调的基本技巧。
2、演讲:能以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如节奏、重音、语调等。
3、讨论:能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五、文化知识1、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知识,如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理历史等。
2、世界文化:了解世界各国的基本文化知识,如风俗习惯、人文艺术、科技发展等。
3、名著欣赏:熟悉中外文学名著,了解其作者、题材、风格等,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六、语文综合能力1、信息处理:能从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来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和概括。
初中语文复习:日积月累1-50

日积月累(一)【字音】翩跹(xiān)、沉疴(kē)、悄(qiǎo)无声息;【词语】哀声叹气——唉、浑身解术——数、买赎还珠——椟【成语】1、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2、七月流火:“流火”指火沉。
是天气转凉之意。
3、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注意:阳春白雪)【常识】六艺:1指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日积月累(二)【字音】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ã)出售,严重折(shã)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喝:武松大喝(hâ)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
”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â)彩。
【词语】怨天由人——尤、事得其反——适、一泄千里——泻【俗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墙倒众人推——旧时比喻在一个人受挫折的时候,大家乘机打击他。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
【常识】《诗经》:“诗三百”,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
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日积月累(三)【字音】训诂(gǔ)、磅(páng)礴、央浼(měi)、菁菁(jīng)校园;【词语】毛骨耸然——悚、获益非浅——匪、坐壁上观——作;【成语】1.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2.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褒义)3.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常识】中国古代三场文化运动:古文运动:唐代中期,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新乐府运动:唐代晚期,代表人物白居易、元稹,号召“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宋运动:明代,代表人物归有光、唐顺之,提倡唐宋古文。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大全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二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初二语文学科复习资料初二语文学科复习资料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学科。
在初二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二语文学科的复习资料,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初二学年,同学们主要学习到了唐代的一些名篇名句,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背诵,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和解析,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二、古代文言文古代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科中的难点之一,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如《孔子家语》、《论语》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初二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现代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和解析,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阅读理解题的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写作题目进行练习,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同时也要注重观点的合理性和论证的逻辑性。
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指导,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课文重点课文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在复习时,要重点复习课本中的重点课文,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做课后习题,进行课文分析等方式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初二语文学科的复习资料主要包括古代诗词、古代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写作技巧和课文重点。
初中语文的全部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的全部知识点归纳有关初中语文的全部知识点归纳应掌握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澎湃péngpài狂澜lán屏píng障哺bǔ育踱duò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气氛fēn崎qí岖qū阻抑yì一泻xiè万里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镐gǎo头污.huì默契qì机杼zhù可kè汗hán鞍ān鞯jiān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ó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
(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4、通假字。
①“帖”通“帖”;②“火”通“伙”;5、《木兰诗》①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思念亲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③行军之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描写军营苦寒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⑤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而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篇1【知识考点归纳】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领会运用象征手法,用“春水”、“小树”等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的写法。
4、理解作者对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感悟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5、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典型考题分析】例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析句子的含义。
解答这一类题时,一般应首先明白所给句子的字面意义来,然后紧紧围绕该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句子,结合课文主题,对所给句子含义作具体的推敲分析。
这个句子的原义应是“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根据这样的解题思路,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个句子的具体含义是: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专升本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1.作家作品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人称“曲状元”。
《天净沙》,曲牌名。
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这首《天净沙》是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2.鼎足对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
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
这首小令语言凝练自然,明白如话,而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特别是开头三句的“鼎足对”,由三组名词九种景物构成,既没用动词,也没有关联词连接,而意境自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1、古诗鉴赏题(1)写景诗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析重点:景物的特征
3、常见主题:
①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③厌恶官场黑暗,抒发诗人的闲适情调。
(二)送别诗
1、标志:题目中含有“送”、“别”、“赠”等字眼。
2、常用手法: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3、常见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等。
4、常见主题:
①表达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②表达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③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志向。
(三)羁旅诗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感凄凉。
)
2、常见主题:①客居他乡、漂泊不定的艰难,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
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四)咏史怀古诗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有“怀古”、“咏怀”等字眼。
2、常用手法:用典、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等。
3、常见主题:
①借古讽今、感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②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2、说明文阅读题
1、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作诠释)答题思路: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
(找齐全,不要遗漏)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增加文章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划线句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①不能。
②解释加点字意思;③代入文中解释。
④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
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议论文阅读题
1、论点:①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②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者结尾提出;③论点是完整的判断句;论题是短语。
2、论据:①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②道理论据(公认事理、名人名言、格言俗语、定理公式等)
3、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的例子,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或引用了……的名言警句),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特别提醒:如果有分论点,先写出证明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如果没有分论点,直接写中心论点。
4、议论文开头的作用:①引出中心论点(中心论题);②作为(事实/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加文章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5、论证思路答题形式:“首先……,其次……,最后……。
”
6、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结论(怎么样)
四、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
1、赏析划线句:①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人物描写的方法(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特点;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动静结合……
2、景物或者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②交代了季节、气候特征;③渲染了……的气氛;④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⑤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或作铺垫。
3、重要段落的作用:(1)开头段: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2)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情节。
(3)结尾段: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②首尾呼应、呼应题目、与前文呼应。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4、标题的含义:
①表面义(表层含义)②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深层含义)
5、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时间、地点②、点明人物身份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寄托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