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要点

合集下载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BP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

该病具有自限性。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

@耳石症科普视频@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检查方法:Dix-Hallpike法后半规管管内结石症(Cana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A、反复发作,可由平躺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B、持续时间<1min;C、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可引出眼震,多为快相朝向下方的旋转性眼震合并快相朝向前额的垂直眼震;D、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A、反复发作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可由平躺动作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B、半Dix-Hallpike手法复位可立即或数秒内引出眼震,持续时间>1min,眼震多为旋转眼震,快相向下,合并向上的垂直眼震;C、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A 受检者端坐于检查床上;B 将受检者头部向右侧转45°;C 检查者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常见疾病,属于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累及半规管最多为后半规管,所占比例超过80%,其次为水平半规管,所占比例为10%左右,耳石复位手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Epley法、Barbecue法及Harvey法,其中以Epley法的应用最为广泛[3]。

我院对52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Epley手法复位,对8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Barbecue法手法复位,效果显著。

确定半规管的定位1.Dix-Hallpike试验是确定后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具有潜伏期和疲劳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患者后方或前方,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度,保持此体位不变,迅速将体位改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度,头位始终保持45度不变,观察眩晕和眼震情况。

由于眩晕和眼震的出现存在潜伏期,检查时本体位需保持30秒。

后半规管BPPV患者常于患耳向下时诱发出眩晕和眼震。

眼震为垂直扭转性,眼震快相垂直于头顶(上跳性眼震),同时快相向测试耳,即向地性眼震。

2.滚转试验是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常用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头前倾30度,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者的习惯,首先向左侧还是右侧快速转头。

每个位置均要注意观察眼震,并记录眼震的方向和持续时间,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方向眼震。

以右侧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为例,向双侧转头均可出现向地性眼震,但以右侧转头时眩晕和眼震更为明显,据此来判断侧别。

复位治疗方法1、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后半规管耳石适用)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

BB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BBPV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分为水平半规管管耳石和嵴帽耳石;3.前半规管BPPV:少见,约占1%~2%;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检查方法::Dix-Hallpike法。

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1.病人坐在检查台上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复位方法后半规管复位方法包括Epley法,改良的Epley法或Semont法等。

Epley手法复位解析1. 病人坐在检查台上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4.头向健侧转90度5.头继续向健侧转90°,面朝地面6.坐起,低头保持15-20分钟后半规管耳石检查及复位视频(右后半规管)视频水平半规管耳石的诊断:水平半规管管耳石:Roll test检查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可略带扭转成分),持续时间<1>水平半规管嵴帽耳石:Roll test检查诱发水平离地性眼震,持续时间≥1 min,且与体位维持时间一致,则可判定为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434000)张朝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型眩晕的15-17%。

自2008年以来,采用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效果满意。

一、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岁。

病程最短30min,最长12年。

合并颅脑外伤病史3例,高血压病史8例,颈椎病病史5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

主诉出现明显的视物旋转感,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变位性眼震试验可确诊,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

1.2方法诊断标准:1临床上出现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性眩晕发作。

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本组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2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眩晕发作伴特征性的离地、旋转向下的眼震。

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及体位性低血压等。

4Dix-Hallpike【1】诱发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PC-BPPV者,头转向患侧0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1.3治疗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Dix-Hallpike检查中患者出现眼震
Epley氏改良耳石复位法具体过程
第1步 患者端坐于诊断床上,头向患侧旋转 45°,可以背后放置一个枕头以便仰卧时垫 肩。
第1步
具体手法过程
第2步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 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 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 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 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 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 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 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 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 ,随着眼震和 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 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 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 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 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位于椭圆囊内的“耳石”,因为年老、外伤、 感染或者其他内耳病变而脱落,进入半规管 而引起“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球囊 内也有“耳石”,即使脱落以后也不会进入 半规管,所以不会引起BPPV。正常情况下, “耳石“通过”DARK CELLs“(暗细胞)吸 收,或者自然溶解。
前庭部分解剖图
前庭部分解剖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钟春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多见性
BPPV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
大约20%的眩晕是BPPV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BPPV的发生率上升 老年人中,50%的眩晕是由BPPV引起的 调查显示(Oghalai et al. 2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ppt课件
15
治疗前的准备
?1.诊断清楚; ?2.判定病变侧; ?3.设备准备。
16
4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
?位于椭圆囊内的“耳石”,因为年老、外伤、 感染或者其他内耳病变而脱落,进入半规管 而引起“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球囊 内也有“耳石”,即使脱落以后也不会进入 半规管,所以不会引起BPPV。正常情况下, “耳石“通过”DARK CELLs“(暗细胞)吸 收,或者自然溶解。?城市常住老年人中来自9% 被查出患有BPPV2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概念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因特定 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亦称管 石症,部分病因是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淀 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好发于中老年 人,女性多于男性。
3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图示
椭 圆 囊
球 囊
5
前庭部分解剖图
6
前庭部分解剖图
7
解剖可见后半规管 -冠状面,上半规管 -矢状面,外半规管 -水平面。
8
前庭部分模拟解剖图
9
“耳石”移位示意图
10
前庭部分解剖图
11
前庭部分
? 半规管是三个膜性管腔,它们依次排列形成协调的系统。水 平半规管有两个开口与椭圆囊相交通,与水平面形成30度夹 角。另外两个半规管都呈垂直位,彼此之间存在相切关系。 上半规管朝向椭圆囊顶的内外方向。两个垂直的半规管共同 构成一个总开口与椭圆囊的后面连接。水平以及上半规管的 前开口和后半规管下口都形成膨大部分,我们称为壶腹。壶 腹中央的I型毛细胞较周围多,边缘含有移行上皮,由含有很 多皱折的细胞组成,据认为这些细胞具有分泌功能,也就是 所谓的暗细胞。出生后,毛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差,因此,一 旦损害的话,功能的丧失可能是持久性的。其中,三个半规 管是相互垂直的,分别为外、后和上半规管。这些半规管含 有能够流动的内淋巴液,可以头或身体的位置变化发生流动, 通过半规管的感受器使大脑感知三维空间的运动,即左右、 前后和上下方向,而三个半规管都直接与椭圆囊相沟通,后 者又通过球囊管与球囊相连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指南解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指南解读
7S
1.主要治疗措施包括 ①避免诱发体位,特别是老年人; ②抗眩晕药物,缓解症状; ③前庭>-JN疗法,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增加对眩晕的耐受力: ④体位疗法,通过体位变换,有助于分散在迷路的碎块; ⑤耳石复位,多主张采用此法,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可以门诊治疗 ⑥手术治疗,少数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如半规管阻断术、单孔神经切断或前庭神经切除术 等。 2.耳石复位方法 主要是Epley氏耳石复位和Semont氏释放疗法,前者主要是针对后半规管型,而后者则对外半 规管型BPPV患者更为适宜,也有人将这两种技术进行整合改良成为Epley氏改良耳石复位法,获得了 更好的效果。这些方法是根据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理论而设计的,目的是使粘附于嵴顶的结石或游 离飘浮于半规管长臂管腔内淋巴中的细小致密颗粒,通过头位有顺序的变动,使之从顶帽脱落或从半 规管长臂管腔中经总脚或水平半规管脚进入椭圆囊,从而使半规管壶腹嵴顶及半规管腔内淋巴恢复正 常的运动,消除了致病因素,症状获得缓解。
2.1
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 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 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 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 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 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 内。 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 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 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 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 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 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 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 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i lh i r Sdsae[ ]. e n r t g i r , n A zeme i s J D metGei rCon Ds d e a o
2 0 , 7 1 2 : 56 . 0 4 1 (/ )5 —4
( 稿 2 0 -10 ) 收 0 81-2
耳石 复位 法治 疗 良性 阵发 性 位 置 性 眩 晕
C ) RP 。我 科 于 2 0 - 1 0 80 0 50 ~2 0 -1对 lO例 B P l P V
② 常 见的 诱 发 体 位 为 起 、 位 ; Di Halie试 卧 ③ x l k - p 验 阳性 。水平 半规 管性 B P : 有 因头位 改变诱 PV ① 发 的短 暂 眩 晕 发作 史 , 伏 期 < 3S 持 续 时 间通 常 潜 , 3  ̄6 s 眼震 呈 水 平 向地 性 , 疲 劳性 ; 常见 的 0 0, 无 ② 诱发 体位 为床 上 翻身 、 头 ; 仰 卧 侧 头 位试 验 阳 转 ③
动诱 发 的短暂 的眩 晕 发作 , 临床 上 常 见 的周 围性 是
眩晕 , 占所 有眩 晕患者 的 1 ~2 L 。其 发病 机 7 2 1 ] 制可 能与椭 圆囊 变性耳 石脱 落并 沉积 于半 规管 内的 淋 巴有 关[ 。 目前 对该 病 的主要 治疗为 手法 复位 治 2 ] 疗 即耳 石 复位 法 (a ai e oi o igp o e ue cn l hrp s inn rcd r , t t
郎茂林 罗 俊 崔 美玉
延 吉 13 0 300 吉 林 延 吉 市 中 医院 神 经 内科
【 要】 目的 摘
探讨 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眩晕 ( P V) B P 耳石复位法 的疗效 。方法
应用 E ly pe 手法 、 abc e B reu 翻滚法和 S —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要点
1、Epley 氏耳石复位手法(后半规管耳石适用,见视频)
第 1 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 2 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第 3 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 秒以上。

第 4 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 秒以上。

第 5 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在执行Epley 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

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
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勺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2、改良的Semont手法(治疗左耳后半规管耳石,见视频)
右侧耳石方向相反.1. 端坐床上, 头右转45度.2. 快速向左倾倒, 头后与左耳接触床面,等30 秒.3, 快速移动头和躯干向相反方向, 直立位不停., 用头的前额支撑于床面,等30秒,再次坐起.此法每日 3 次,坚持到症状停止发作超过24 小时.
3、Barbecue 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
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
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

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