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导论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考试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考试复习资料1、埃及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2、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主要特征:(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Northam)发现并提出了“诺瑟姆曲线”。

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4、《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解释:建筑师建造城市时,平面是正方形,每个边长有九里,每边开三道城门,城市中东西、南北向各有九条街道,街宽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

宫城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

5、邺城功能分区明确,机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6、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宇宙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

夯土高台共7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

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姆丹(Hippodamus)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8、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经过调查,写了一本书:《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 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产生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2023年度城市规划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三套)【精】

2023年度城市规划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三套)【精】

2023年度城市规划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三套)【精】本文档为2023年度城市规划师考试的试题及答案,共提供三套完整的考试题目和解答。

以下是每套试题的简介和答案:第一套试题1. 请简述城市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

答案: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协调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2. 解释土地使用规划中的“用途管制”原则。

答案:土地使用规划中的“用途管制”是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土地进行分类,并限制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以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发展的顺利进行。

通过用途管制原则,可以防止土地过度开发或用途混杂,从而确保城市在不同区域内具有合理的功能布局。

3. 简述城市规划师的职责和必备的能力。

答案:城市规划师的职责包括制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城市发展项目、协调各方利益、监督城市规划实施等。

必备的能力包括熟练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与各方沟通和协调,以及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套试题1. 请简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答案: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上平衡发展,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其原则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空间可持续。

2. 解释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交通流量分析”。

答案:交通流量分析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步骤,通过收集和分析交通数据,评估城市交通网络的流量情况。

交通流量分析可以帮助规划师理解城市交通状况,确定交通拥堵点,并制定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

3. 简述城市规划报告的撰写要点。

答案:城市规划报告的撰写要点包括:清晰陈述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提供详细的规划方案和建议,充分说明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并提供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监督机制。

第三套试题1. 请简述城市景观规划的作用和特点。

答案:城市景观规划的作用在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塑造城市的独特风貌和氛围,以及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现代城市规划导论考试知识

现代城市规划导论考试知识

苏州园林概况苏州是中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那个地点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概,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漂亮,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确实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都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闻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纳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进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巧、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不代表着宋(公元960~127 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史考核试卷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史考核试卷
1.城市规划仅仅是政府的行为,与市民无关。()
2.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3.城市规划中,经济发展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4.城市规划中的“花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5.在城市规划中,总体规划的制定不需要考虑详细规划的内容。()
6.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参与是可有可无的。()
A.詹姆斯·劳森
B.迈克尔·波特
C.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D.布鲁诺·昆茨
20.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全球城市规划的领导者”?()
A.纽约
B.伦敦
C.香港
D.新加坡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哪些?()
B.勒·柯布西耶
C.罗伯特·欧文
D.埃比尼泽·霍华德
5.以下哪项不属于现代城市规划的三大基本原则?()
A.分区规划
B.环境保护
C.城市美化
D.公共交通
6.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 1980年
B. 1984年
C. 1989年
D. 1993年
7.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A.绿地系统规划
B.噪音控制
C.空气质量管理
D.城市美化
20.以下哪些是城市规划中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A.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B.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
C.城市服务智能化
D.公共安全监控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和谐与______发展。

城市规划考试试卷和答案

城市规划考试试卷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雅典宪章都市性质都市规划都市人口都市绿地都市用地区划都市用地热岛效应都市空间系统三类用地都市景观规划对外交通用地居住用地都市公共中心都市总体布局都市开敞空间分质给水系统居住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干道网密度都市用地选择都市设计都市更新二.问答:1.“雅典宪章”对都市规划目旳旳界定。

2.都市规划旳主线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3.都市规划工作旳特点。

4.编制都市规划应遵照旳原则。

5.都市用地旳属性。

6.对都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旳内容。

7.进行用地评估时要注意哪些原因? 8.都市用地选择旳影响原因。

9.工业用地旳详细规定是什么? 10.居住用地构成旳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旳规定。

12.都市绿地旳功能和作用。

13.都市道路系统布置旳基本规定。

14.都市对外交通规划旳基本原则如下:15.山区都市布局旳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旳原因。

17.都市管线工程旳分类。

18.都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旳基本内容。

19.居住区规划旳重要内容。

20.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应考虑旳原因。

21.居住区绿地规划旳基本规定。

22.都市广场旳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旳重要内容。

23.都市规划法规体系旳内容。

24.都市设计旳内容和类型。

三.填空:交易场所1.从中文字义看,城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场所。

2.都市化可简朴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旳都市转化旳现象及过程。

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一种都市规划大纲,该大纲集中地反应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旳观点,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4.雅典宪章认为都市规划旳目旳在于综合都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休息和交通。

5.1978年12月秘鲁旳利马集会后刊登旳马丘比丘宣言,提出了都市急剧发展中怎样愈加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怎样处理都市与周围地区旳关系,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旳友好旳问题。

6.都市规划学科老式上包括都市研究、都市规划和都市设计三部分内容。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第一篇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4.城乡化的含义: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城市规划原理真题1.下列关于城市起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交换集市说B.军事防御说C.宗教中心说D.文化复兴说答案:D2.下列对城市特点的认识,不准确的是()A.集聚性B.独立性C.多样化D.非农化答案:B3.各国设市标准差别较大,下列不属于划分标准的是()A.人口集聚规模标准B.人口密度标准C.服务设施情况标准D.建筑景观标准4.下列我国城乡发展现象的说法,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相对应的是()A.乡村工业化B.乡村拟城化C.城乡二元分立D.半城镇化答案:A5.下列不属于有形城镇化内涵的是()A.人口集中B.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地域空间形态的变化D.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答案:B6.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的城市建设典型代表。

A.古典时期B.中世纪时期C.文艺复兴时期D.绝对君权时期7.下列属于解释城市空间形态组织机制的理论是()A.田园城市理论B.级差地租理论C,线型城市理论D.同心圆理论答案:D8.下列我国古代城市中,具有贯穿全域轴线、对称布局特点的是()A.汉长安城B.吴建邺城C.宋临安城D.元大都城答案:D9.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A.现代工业开始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B.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标志着城乡一体行政系统的形成C.20世纪初的30余年间,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较快时期D.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因东部大量人口和经济设施的迁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10.下列关于企业集群的说法,正确的是()A.创新企业是形成企业集群的基本条件B.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难以形成企业集群C.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交易,交流和互动是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D.个性化需求,创造力替代区位、市场,成为企业集聚的关键因素答案:C11.下列关于城市规划促进社会公平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倡导性规划和公平规划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表达意愿的途径B.创意理念鲜明和全面宏观的规划,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C.使用者导向、问题导向的规划,有助于实现公平发展的目标D.规划师必须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具体行动的长期参与者答案:B12.下列关于社区生活圈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不准确的是()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B.贯彻新发展理念C注重设施均值均好D.强化系统治理答案:C13.下列关于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B.完善市场主导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C.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评价D.大力推广节地模式答案:B14.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需要融合的规划不包括()A.主体功能区规划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C.土地利用规划D.海洋功能区划答案:B15.国土空间规划一经批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概况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 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 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园林文化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

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英文名称: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遗产登录过程】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遗产登录标准】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

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

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

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沧浪亭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 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

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

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

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

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

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

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

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艺圃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

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

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

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退思园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

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

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

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

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环秀山庄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

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

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

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在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

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

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

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

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

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

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

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

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

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借景的造园手法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

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可在叶圣陶先生的< <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