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伍秉鉴的经营理念
• 要有超前意识,尝试投资新领域。 • 多方投资,做大蛋糕。 • 恩威并用,驾驭身边的人。 • 诚信,信誉是最大的财富。 • 以质取胜,才是经商的高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论剑
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公司名誉会 长、日本KDDI最高顾问、日本航空公 司董事长、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 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 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 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 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 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 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 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 来了巨大的商机。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 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 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鸦片战争之前,洋船每 年到港多达200艘,税银也突破180万两。在此后 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 的关税收入。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多方资助,恩威并用
与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鉴很愿意尝试新 的投资领域,他有时投资不单单是为了获 取利益,还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和心理 上的满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鸦片战争,走向没落
“三板斧”成就晚清世界首富

正能院以史为镜HISTORY晚清人伍秉鉴,世界富豪,其身价到底是多少?1834年的财产估计为2600万银元,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同一时期的美国首富,财产折合也只有700万银元。
西方学者都称其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而现在,随着股市涨跌,拥有各种首富头衔的人几乎都会被“摘帽”,当时的伍秉鉴可是实至名归的世界首富。
明清时期,我国厉行海禁政策。
1686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成立“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
1757年,朝廷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
这样的政策和命令直接将“广州十三行”变成了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平台。
这种垄断条件连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也难以企及。
相应地,“广州十三行”行商也日进斗金。
虽说时势造英雄,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长城上撕开的这道口子为伍秉鉴成为世界首富提供了机会,但他能登顶而“一览众山小”,除了历史机遇,总结起来,靠的主要还是其练就的“三板斧”。
安抚于内1784年,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看到了行商中的巨大利益,接受了粤海关的委任,创立了元顺行,后更名为怡和行,成为了“广州十三行”的成员。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从其父手中继承了怡和行,走上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前沿,踏出了成为一代富豪的第一步。
“广州十三行”虽然有当时政府发放的金字招牌,但是其业绩好坏、盈利多少多系于国外形势,由此也牵动着内部行商的取向和形势,因此,各行商之间也是关系复杂,甚至存亡待定。
安定内部行商对伍秉鉴来说刻不容缓,收服同行就是其练就的第一板斧。
当年,伍秉鉴初出茅庐,行商的总商(“广州十三行”的领袖单位)是潘振承的同文行。
伍秉鉴的父亲在创办怡和行之前,就在潘家当账房。
后来,伍秉鉴凭着超前的理念和手段,后来居上,使怡和行超过同文行成为新总商,事实证明,伍秉鉴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包括其在团结、统战“广州十三行”的同行上。
1811年,伍秉鉴成为英国公司羽纱的销售代理,拥有盈利后,他并未独吞利润,而是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各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和宋子文。
二十世纪中国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二十世纪中国首富伍秉鉴伍秉鉴是怎样发家的
导语:伍秉鉴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在清朝这个动荡的朝代里,作为首富,不知道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实行的是“
伍秉鉴——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在清朝这个动荡的朝代里,作为首富,不知道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
清朝后期的时候朝廷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封锁了所有的对外通商,当时有设立“十三行”用以对外通商。
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反而成全了伍秉鉴。
祖籍是福建的伍家在康熙年间就举家迁徙,定居在了广东,并且开始经商。
伍家在伍秉鉴的父亲手里时,成立了商行并且已经加入对外贸易。
等到伍秉鉴三十二岁接管家族企业后,伍家的商业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在经商方面极具天赋的他以自己超前的理念跟欧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与国外商人的广泛交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其中还包括在东印度公司周转不灵的时候向其放贷,成为了该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中国的茶叶在国外一直是热销产品,但是欧洲人对质量是严格把关的,在所有的外销茶叶中,伍家的茶叶被英国商业认为是质量最上乘的,从而获得了最高价的待遇。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伍秉鉴长远的目光。
当然伍秉鉴的商业发展并不只是局限于茶叶经营,他在国内还有地产、店铺等,在国外则投资铁路的修建,同时还进行证券交易以及保险业务等,其伍家的怡和行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而他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把财产转移到哪儿去了
都说伍秉鉴是二十世纪时期的中国首富,但是他究竟有多少钱你是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商业史上十大著名商人(下)

中国商业史上十大著名商人(下)作者:东方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07期Top7第一富翁——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伍秉鉴:19【人物简介】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
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
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一总商。
他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每次百万银元)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
他也是公认的慈善家,捐赠第一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一十万两赔款的银元。
在那个时期,伍秉鉴名声远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过生意来往的美国人建造的官邸悬挂着。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经商经历及成就】广东十三行。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
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
比皇帝还有钱的古代十大富翁!古人的生财之道

[键入文字]比皇帝还有钱的古代十大富翁!古人的生财之道中国古代富豪大多两种出身:一是贪官;二是靠经营智慧而成巨富的商人。
贪官大都没好下场,和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那些靠勤劳、智慧发家的巨贾们,结局却各不相同。
1、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1843 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 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 万元(一说为2600 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 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 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 万。
《华尔街日报》对于伍秉鉴的评价是这样的:“他出生于1769 年的清朝行商。
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富。
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伍秉鉴是清代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员。
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伍家的怡和行成为广州行商的领头人。
伍家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1834 年时,伍家自己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 万银元。
有人估算这相当于今天的50 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意味着,即使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这个家庭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家庭。
伍国莹被外商称为“浩官”,这个商名也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了19 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 年,伍国莹的儿子伍秉鉴继承了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
正是他使怡和洋行成为了行商中的佼佼者。
伍秉鉴将十三行带入巅峰。
伍秉鉴被西方商人认为“诚实、亲切、细心、慷慨,而且富有”,英国人称赞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但是也说“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据说他有一个红色的顶戴,但他从不在公众场合戴出来炫耀,只是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偶尔穿一下。
1。
大商不图眼前利

大商不图眼前利作者:宝谷来源:《百家讲坛》2016年第18期“同行是冤家”是商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商事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但是,有远见、乐善好施的商人却从不这样认为,例如清朝中叶的富商伍秉鉴。
对待同行或竞争对手,伍秉鉴一直秉持“和中为贵”的经营理念。
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中“怡和行”的行长,他自小就跟着父亲出入生意场,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
有一次,一家英商公司提出要怡和行担任羽纱的销售代理。
这是一笔人人羡慕、盈利颇丰的大交易,但伍秉鉴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在此之前,有好几家行商的老板都争着抢着想要接这份生意,甚至不惜动用金钱走关系,但英商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怡和行,而且让怡和行做独家代理。
伍秉鉴知道,如果自己接受这桩生意,势必会遭到其他行商的嫉妒。
这无疑是在树敌。
但自己又不能辜负了英商公司的一片好意。
该怎么平衡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呢?思来想去,伍秉鉴决定“分羹”。
恰巧,几日之后就是伍秉鉴的生日,于是他挨家挨户送了请帖。
生日那天,伍秉鉴设宴款待大家,席间,他客气地对大家说:“今借饭局有一事拜托诸位。
诸位可能听说了,英商公司让怡和行做他们产品的销售代理,可惜我伍某资金有限,所以恳请大家和我一起分这块蛋糕,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怡和行完全有能力独揽这桩生意,这只不过是伍秉鉴谦虚的说法,目的就是让大家有利共享。
可想而知,行商们欣然接受了伍秉鉴的合作邀请,对他的敌对情绪烟消云散。
就这样,伍秉鉴接过了英商公司的生意,然后想办法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
事后有不少人认为伍秉鉴是个把利润拱手让给他人的大傻瓜。
事实上,他虽然损失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是人气一路攀升。
这从怡和行的地位变化可以看得出——与英商公司合作前,怡和行在十三行中只排第三位;合作后,伍家的财富一路攀升,1826年资产达到了2600万两白银,而到了1831年,怡和行就成为了十三行行首。
那些曾说伍秉鉴是傻瓜的人直到这时才明白:大商不图眼前利。
以义为利之举恰恰体现了他的眼光长远,因为他知道竞争对手并非死对头,做生意只有互相照顾才能共同赢利,从而为自己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和更稳固的地位。
古代商人案例

范蠡造秤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回乡经商去了。
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是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
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出外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
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
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就这样,秤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胡庆余堂今景作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叱诧商场,写尽人间风流。
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善好施,做出众多义举,在赢?胡大善人"的美名、黄马褂加身的同时,亦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在他的这些义举中,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尤为后人们所称道。
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流传至今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胡老太太生病抓药受阻,怒而开药号;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小妄生病,抓回的药中有以次充好的一两味药,要求更换时遭到药店伙计的抢白,激愤而开药号。
粤海第一关观后感-伍秉鉴

粤海第一关观后感——从“世界首富”伍秉鉴说开去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照片上的人,他叫做伍秉鉴,粤海第一关里也有他的图像。
我们参观的时候解说员说他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我们对这个挺感兴趣的,中国什么时候出了个“世界首富”呢?伍秉鉴是谁呢?他是广州十三行的总管(实际兼任“海关总管”)、怡和行的老板。
那伍秉鉴究竟是多有钱,能够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而当时的清政府国库存款仅700万两白银!在此时的美国,最富有的人的资产也不过700万银元。
那伍秉鉴又是如何发家致富的呢?伍秉鉴是在对外贸易中富起来的。
我们看看伍秉鉴的“富翁”之路,看看在我们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1.伍秉鉴是个“富二代”1783年,伍国莹成立了怡和行。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
但他能成为世界首富,更多靠的是他自己的才智。
是在他接手后,伍家的事业才开始快速崛起。
伍秉鉴能在对外贸易中富起来,靠的是他自己超前的经营理念。
2.有眼光、抓机遇、敢冒险——“超前的经营理念”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 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冶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我们现在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成功,也需要这样的眼力。
3.打造关系网,左右逢源伍秉鉴主动出击, 积极寻找欧美客户,与进入广州的几乎所有海上客商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 常向伍家借贷.因此,伍秉鉴很快在西方商界享有了极高的知名度。
他还与清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他清政府的三品官,他还通过捐巨款,同清廷和广东官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1806年至1843年,伍家以各种名目捐款达160万两。
这也告诫我们在对外贸易中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必须的,不仅要和客户打好关系,还要与政府打好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多方资助,恩威并用
与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鉴很愿意尝试新 的投资领域,他有时投资不单单是为了获 取利益,还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和心理 上的满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鸦片战争,走向没落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 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 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 一年九月,伍秉鉴病逝于广州,终年74岁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 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 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 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 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 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华商经营管理之道
第六讲
——伍秉鉴的经营管理之道
主讲: 曹光求
• 伍秉鉴(1769~1843年) , 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 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 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 经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 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 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 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 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 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 个响亮的名字。
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跨国财团,广东十三行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 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 来了巨大的商机。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 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 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鸦片战争之前,洋船每 年到港多达200艘,税银也突破180万两。在此后 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 的关税收入。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横空出世,总商之魁
十三行中,行商的共同组织称为公行, 其首领称为总商,一般以最富有的行商担 任。 1807年,怡和行成了广州第二大商行。 1813年,称为总商之魁,取代同文行成为 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慷慨富有,享誉海外
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 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 外商中流传甚广。“伍浩官”的名字享誉 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论剑
稻盛在30岁前就明确了经营企业的理念: “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 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这样定位企业目的,世界无有。但我想,把 “全体员工”换成“全体国民”,应该成为我 们的国家理念。谋求全体国民物质和精神两方 面幸福,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如此而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பைடு நூலகம்
伍秉鉴的经营理念
• 要有超前意识,尝试投资新领域。 • 多方投资,做大蛋糕。 • 恩威并用,驾驭身边的人。 • 诚信,信誉是最大的财富。 • 以质取胜,才是经商的高手。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商论剑
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公司名誉会 长、日本KDDI最高顾问、日本航空公 司董事长、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 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