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
粪便微生物学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

粪便微生物学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 原理正常人的肠道中栖居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组成了微生态菌膜屏障。
起着健康的作用,腹泻是因为病原细菌或病毒在肠道内繁殖的结果。
3 标本要求(1)标本类型:粪便。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
4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均使用灭菌器皿盛放标本5 试剂(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柯玛嘉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6仪器设备:(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2)梅里埃ATB药敏鉴定仪(3)显微镜、SPX-150B型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台式离心机、天平7 校准程序(送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8 标本的处理8.1 沙门-志贺菌:取粪便少许,增菌后转种或将粪便直接接种SS 及中国蓝或麦康凯、伊红美蓝平板,35℃、18-24h后进行鉴定。
沙门氏菌增菌37℃,16-24h,转钟在平板上,增菌液:粪便等于10:1。
志贺菌增菌37℃,4-6h,转种在平板上。
注:伤寒病人在发病1—2周采取血液,发病2—3周采取粪便和尿液。
8.2 霍乱弧菌培养: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增菌培养孵育6—8h后,取表面菌膜移种于碱性琼脂平板/庆大霉素一亚碲酸钾平板上。
8.3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含氯霉素的沙氏琼脂及血琼脂平板上,置25-35℃和35℃孵育24—48h,来鉴定。
9 操作流程粪便或肛门试子分离培养增菌培养麦康凯或中国蓝亚硒酸增菌培养基GN增菌培养基(适用于沙门菌属)(适于志贺菌属)SS琼脂SS及麦康凯琼脂平板分离三糖或双糖铁培养基血清鉴定生化反应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10 质量控制: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11 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阴性:(1).“未检出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2).“未检出霍乱弧菌”阳性:根据细菌鉴定结果报告。
大便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sop

大便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s o p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大便显微镜检查操作规程sop一、项目名称:粪便显微镜检查二、方法: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三、试剂:生理盐水、碘液、苏丹Ⅲ染液四、器材:显微镜、玻片五、操作:1、直接涂片法:洁净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2滴,选粪便不正常部分涂片。
2、虫卵及包囊浓缩检查:1)漂浮法。
2)清水沉淀法。
3、原虫及包囊碘液染色法。
4、血吸虫卵沉淀孵化法。
六、参考值:正常:黄软,成形,无红、白细胞或寄生虫卵等,以低倍镜视野观察等。
七、临床意义:1、球形硬便,便泌时可见。
2、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3、粘液性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4、酱色粘液(可带脓)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5、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可见于肠膜性肠炎及隐苞子虫感染。
6、米泔样便等有大量肠粘膜脱落,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7、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所致。
八、病人准备及标本要求:1.留取新鲜指头大小即可,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德有盖容器送检2.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
冬季需采取保温措施。
3.不应采取尿壶中的粪便标本。
粪便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4.采取标本后,应在一小时内送检。
5.大便隐血试验要求在检验的前三天禁食动物血、肉、肝脏、富含叶绿素的食物、铁剂、中药等,以免假阳性反应。
九、注意事项:操作时应挑取不正常部分。
十、参考文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十一、编写者:制定日期:修改日期:。
粪便显微镜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粪便显微镜检查标准操作程序【目的】用于粪便显微镜检查标准操作。
【该SOP文件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请专业组长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方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操作步骤】1、洁净玻璃片上加生理盐水1-2滴,用竹签挑取粪便的不正常部位(粘液脓血部分),或挑取不同部位的粪便做直接涂片检查。
2、制成涂片后在显微镜下镜检,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印刷物字迹为准,先用低倍镜镜检,如有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等不易分辨时用高倍镜镜检。
3、再涂片中如发现疑是包囊,则在该涂片上加1滴碘液,在高倍镜下仔细鉴定,如仍不能决定时,可取全量粪便浓缩法检查。
4、虫卵的报告方式:未找到者注明“未找到虫卵”,找到一种报告一种,找到几种报告几种,并在该虫卵后面注明数量若干,以低倍视野计算。
5、应注意将植物纤维及其细胞与寄生虫、人体细胞相鉴别,并应注意有无肌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淀粉颗粒、脂肪小滴球等。
若大量出现,则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6、细胞中应注意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直接涂片干后用瑞氏染色)、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7、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 )结晶:为无色或浅黄色两端尖而透明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结晶,大小不一。
常见于肠道溃疡,尤以阿米巴感染粪便中最易检出。
过敏性腹泻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亦常可见到。
8、细菌:占粪便净重的1/3 (40亿/g干粪),正常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占80% ;而过路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不超过10% ;芽胞菌(如梭状菌)和酵母菌为常住菌,但总量不超过10%。
正常菌群消失或比例失调可因大量应用抗生素所致,除涂片染色找细菌外,应采用不同培养基培养鉴定。
【临床意义】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
小肠炎症时,数量较少(<15个/HP),均匀混合于粪便中,且细胞已被部分消化难以辨认。
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大量出现,可见白细胞呈灰白色,细胞质中充满细小颗粒,核黄素不清楚,呈分叶状,细胞肿大,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粹,出现成堆的脓细胞。
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作业指导书

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作业指导书1. 实验原理:本实验是利用肉眼观察粪便的颜色和性状,以及利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涂片中是否有虫卵、幼虫、各种细胞、包囊、结晶等。
2. 标本采集2.1 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无须特殊准备。
2.2 标本种类:粪便。
2.3 标本要求:标本应取自粪便的不同部位特别是病理性改变比较明显的部位。
3. 标本储存:粪便应取指头大小存放于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容器内。
粪便的容器必须有盖且有明显的标记。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尿液、植物、泥土、污水等污染标本;干结粪便。
6. 操作步骤:6.1 肉眼观察粪的颜色、性状。
6.2 再用竹片搜集少量不同部位的粪便标本,涂抹于滴有一滴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
6.3 盖上盖玻片,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印刷物字迹为准。
6.4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包囊、虫卵、幼虫等,再在高倍镜下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各种结晶,并观察粪便中的菌群分布。
7. 结果判断与分析:7.1 粪便颜色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
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
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米泔水样见于霍乱。
7.2 性状可报告为软、硬、糊状、泡沫状、稀汁样、血水样、血样、粘液血样、粘液脓样、有不消化食物等。
正常时为有形软便。
7.2.1 球形硬便:便秘时可见。
7.2.2 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7.2.3 粘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7.2.4 酱色粘液(可带脓)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7.2.5 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了隐孢子虫感染。
临床微生物SOP粪便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粪便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粪便培养。
3.标本标本类型粪便、直肠拭子。
标本采集3.2.1 自然排便采集自然排便后,挑取其脓血、黏液部分2~3 g,液体粪便取絮状物2~3ml,盛于灭菌容器内,或置于保存液(运送培养基)、增菌培养基中送检。
3.2.2 直肠拭子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便困难病人及婴儿,可用直肠拭子采取,即以无菌棉拭用保存液或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肛门内4~5cm(幼儿2~3cm)轻轻转动取出,插入卡-布(Cary- Blair)运送培养基内或无菌容器内送检。
3.2.3 粪便标本应立即送检,室温保存不能超过2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可以放人磷酸盐甘油()或转运培养基,但不能超过24小时。
培养艰难梭菌的标本保存于-20℃以下。
培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标本应放置磷酸盐甘油溶液中保存。
(100mg/L)试剂。
保存弯曲杆菌和弧菌的标本,需加CaCl2标本拒收标准3.3.1 粪便标本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
3.3.2 送检的粪便标本混有尿液。
3.3.3 直肠拭子未置于运送培养基中。
4. 试剂、仪器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麦康凯平板。
SS平板、TCBS平板及相关生化试剂等。
VITEK 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细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细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细菌药敏卡(GPS)。
真菌鉴定卡(YBC)药敏纸片、ATB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培养箱。
接种针、接种坏、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诊断血清。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涂片检查粪便标本因各种正常菌群含量甚多,仅以染色性和形态无法辨别是否为病原菌。
因此,粪便标本一般不作涂片检查。
只有怀疑霍乱弧菌及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时,才作直接涂片检查(观察动力和菌群比例)。
培养6.2.1 沙门一志贺菌培养参见《沙门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志贺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大便常规检查操作规程sop

大便常规检查操作规程sop大便常规检查操作规程s o p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大便常规检查操作规程sop一.项目名称:大便常规检查二.操作步骤:1.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2)性状:观察所见报告:如软、硬、糊状、泡沫样、稀汁样、血样、粘液样、粘液脓样、有消化不良食物等。
3)寄生虫虫体:蛔虫、饶虫、绦虫节片等较大虫体,肉眼可分辩。
2.大便显微镜检查:见操作规程《大便显微镜检查》三.临床意义:1.颜色:正常为棕黄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德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柏油样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米泔样见于霍乱。
2.性状:正常为成型软便。
球形硬便见于便秘;粘液稀便见于肠炎、痢疾、急性血吸虫等;粘液脓性血便见于细菌痢疾等。
四.病人准备和标本要求1.留取新鲜指头大小即可,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德有盖容器送检2.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
冬季需采取保温措施。
3.不应采取尿壶中的粪便标本。
粪便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4.采取标本后,应在一小时内送检。
5.大便隐血试验要求在检验的前三天禁食动物血、肉、肝脏、富含叶绿素的食物、铁剂、中药等,以免假阳性反应。
五.粪便标本检验后的处理盛器为瓷器、玻璃等器皿,应浸入含有2000mg/L有效氯的消毒药水中六.注意事项:操作时应仔细认真。
七.参考文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八.制定日期:修改日期:编写者:主任对规程认可:。
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1.实验原理:本实验是利用肉眼观察粪便的颜色和性状,以及利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涂片中是否有虫卵、幼虫、各种细胞、包囊、结晶等。
2.标本采集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无须特殊准备。
2.2标本种类:粪便2.3标本要求:标本应取自粪便的不同部位特别是病理性改变比较明显的部位。
3.标本储存:粪便应取指头大小存放于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容器内。
粪便的容器必须有盖且有明显的标记。
4.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尿液、植物、泥土、污水等污染标本;干结粪便6.操作步骤6.1肉眼观察粪的颜色、性状。
6.2再用竹片搜集少量不同部位的粪便标本,涂抹于滴有一滴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
6.3盖上盖玻片,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印刷物字迹为准。
6.4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包囊、虫卵、幼虫等,再在高倍镜下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各种结晶,并观察粪便中的菌群分布。
7.结果判断与分析7.1粪便颜色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
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
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米泔水样见于霍乱。
7.2性状可报告为软、硬、糊状、泡沫状、稀汁样、血水样、血样、粘液血样、粘液脓样、有不消化食物等。
正常时为有形软便。
7.2.1球形硬便::便秘时可见。
7.2.2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7.2.3粘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7.2.4酱色粘液(可带脓)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7.2.5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了隐孢子虫感染。
7.2.6米泔样便并有大量肠粘膜脱落,见于霍乱等。
7.2.7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所致。
大便常规标准操作规程

大便常规标准操作规程
一、采集大便样本
1. 患者在采集粪便样本前应保持正常饮食,避免服用对粪便颜色、性状、气味有影响的药物。
2. 采集粪便时,应用干净的一次性取样器或清洁的容器,确保无污染。
3. 取样时,应取含有粘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的粪便,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二、外观检查
1. 检查粪便的形状、颜色、气味,有无寄生虫卵、粘液、脓血等。
2. 记录异常发现,并作好描述,为进一步检测提供依据。
三、显微镜检查
1. 将粪便样本涂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进行显微镜检查。
2. 观察粪便中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记录观察结果。
四、细胞识别
1. 通过显微镜检查,识别并计数粪便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
2. 依据细胞数量和形态判断可能的病因。
五、寄生虫检测
1. 取适量粪便样本进行寄生虫检测。
2. 用粪便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查找寄生虫卵、幼虫等。
3. 依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六、细菌培养
1. 取适量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
2. 将粪便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
3. 根据培养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做药敏试验。
七、化学染色
1. 对粪便样本进行特殊染色处理,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2.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镀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等。
3. 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病因。
八、药敏试验
1. 对细菌培养阳性的粪便样本进行药敏试验。
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
一、革兰染色液的配制(科氏改良法)
共5种液体,分为结晶紫A液,结晶紫B液,革兰碘液,脱色液,复染液。
二、涂片制作
1、取样:
粪便标本送检时,观察标本性状,并“多位点”挑取或沾取粪便标本;
2、推片与固定:
以30~40度角推片,面积1~1.5×2cm,自然干燥后,酒精灯上火焰上能过3次固定(制作涂片2张,其中作为一张备用);
3、染色:
第一步,先加A液淹没标本,再加“等量”B液混合,染色1分钟;水轻柔冲洗掉;
第二步,加革兰碘液,1~2分钟;水轻柔冲洗掉;
第三步,加脱色液20秒到30秒,根据情况而定,如涂片稍薄时就适当减少染色时间;水轻柔冲洗掉;
第四步,最后复染30秒,冲洗后晾干或吸干。
4、涂片制作注意要点:
1、涂片不可太厚,亦不可太薄,太厚则细菌总数增加,且影响观察,太薄则涂片所见细菌总数减少,厚薄如血膜为宜。
2、注意把握染色时间,好的染色是能够清晰准确观察的必要条件。
三、镜下观察
1、确定涂片和染色情况:涂片要均匀,菌体不变形,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反差要好。
2、总览细菌总数:观察总数的多少,以及有无优势菌或真菌等。
其评定标准见《肠道粪便检查图谱》。
3、观察G+杆菌、G+球菌、G-杆菌、G-球菌比例:选定有代表性的视野,计数并判定其大概比例(有经验者可根据经验判定)。
计数方法可选用纸片打孔缩小视野计数法来计数;亦可选定有代表性视野,数一定数量的细菌,再计数各种比例。
四、结果判定:
请按照下表进行参照填写每个患者的菌群失调化验单(四联活菌肠溶胶囊临床试验专业)
五、其它说明:
1、尽量用新鲜粪便进行检测,时间半小时之内,如果耽搁时间较长,可以取稍微量多的粪便样本,取样时挑取中心位置的粪便。
2、遇粘液便,胨样便或水样便亦可采用牙签进涂片。
3、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不可只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以防误差。
六、参考文献:
张秀荣.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5.
制作: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部
日期: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