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上海印象》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那么大学里面的音乐鉴赏课是否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呢?下面是店铺!让小编我来帮助你整理几篇相关的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篇一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
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我心目中的鲁迅作文12篇

在平⽇的学习、⼯作和⽣活⾥,⼤家对作⽂都不陌⽣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可以分为命题作⽂和⾮命题作⽂。
作⽂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我⼼⽬中的鲁迅作⽂,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中的鲁迅作⽂1 最初知道鲁迅是在⼩学,我学习了⼏篇⽂章:《三味书屋》;《少年闰⼟》,年龄尚幼的我不喜欢鲁迅晦涩的语⾔,但通过⽼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我开始了解鲁迅、认识鲁迅。
鲁迅好像并没有为⾃⼰活着,这是种伟⼤,是⼀种⾄今还没有任何⼈可以⽐拟的伟⼤。
他远可以悠闲地作着他的散⽂,这样,不⾄使⾃⼰的⽣命受到任何的威胁,可以安然地享受着作家的虚名;⽽且,从长远来看,散⽂的⽣命⼒远⽐杂⽂的久。
然⽽鲁迅先⽣没有,他的杂⽂短⼩、精悍,却切中要害,⼊⽊三分,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具⽆情地滑落。
他不讲任何的情⾯,只要是对⼈们有害的,他决不会放过。
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这⼀点,正是他⼈格的伟⼤。
鲁迅先⽣的⼩说写的是平凡⼈的平凡的⽣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胜的情节,却充满了⽆穷的艺术魅⼒。
读鲁迅的⼩说,时时有⼀种"发现的喜悦"。
画⾯是普通的画⾯,⼈物是普通的⼈物,但却在这普通的画⾯和普通的⼈物⾝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物的⼼理活动。
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微的描写和⼊⽊三分的⼼理刻画,使鲁迅⼩说的艺术魅⼒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鲁迅先⽣就像⼀个拿着笔战⽃的⼈,他⽤那⽀神圣⽽正义的笔谱写了⼈间的冷暖事态,他把⾃⼰的满腔热⾎都化为了与敌⼈抗争的⼒量。
他的笔始终没有停过,就算⾃⼰累得趴下他也要下床来。
哪怕只能握住笔写最后⼀个字他也要继续,继续为⾃⼰的梦想打拼。
这就是鲁迅先⽣,当全中国⼈民仍处在朦胧⿊暗之中时,鲁迅却振臂⾼呼,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儒⼦⽜"的伟⼤⼈格,⽤不懈的努⼒,以求拯救中国⼈民。
他经受磨难,却给后⼈留下了不朽的真理。
新女性论文女性意识论文:《新女性》角色的现代批判与反思

新女性论文女性意识论文:《新女性》角色的现代批判与反思剧中的女铁人是指扮演女工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在电影中被描绘成勤劳、坚韧、不屈不挠的形象。
她们在工厂里辛勤工作,为了生存而奋斗。
她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是她们从不放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天地。
这些女性在电影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工作条件和残酷的待遇。
她们的生命被剥夺了尊严,却又不得不依靠工作来维持生计。
这些女性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
而现在,虽然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某些行业中,女性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这些女性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以便在工作中获得公平的待遇和尊重。
三、“小报女记者”剧中的小报女记者是指扮演小报编辑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在电影中被描绘成狡猾、无情、不择手段的形象。
她们为了追求新闻猎奇,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这些女性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而现在,虽然女性在媒体行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女性仍然面临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女性需要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媒体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总之,《新女性》这部电影在描绘女性形象时,既有积极的形象,也有消极的形象。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
而现在,虽然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女性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女性的权益和福祉,努力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女性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本段存在明显问题,需要删除。
在剧中,妓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她身穿暴露的服装,化浓妆,经常出没于酒吧和夜店。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妓女形象,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她有自己的情感和矛盾,对爱情和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
导演通过这个角色,试图打破传统对妓女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形象。
同时,也提出了对于妓女这一群体的思考和关注,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和关爱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
艺术让城市更美好——第六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们生活 的质量 如何 是由美来衡量 的。他 认为伴 随着人 类 自然
科技 的发展 , 信息 时代 的到来 , 文生 态环境 遭 到破坏 , 人 由于
一
味 的重物质 轻精神 、 经济轻 文化 、 个体 轻 群体 , 成 了 重 重 造
作者简介 : 赵晓红( 9 1一 ) 女 , , 16 , 汉 山东济南人 ,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 出站博士后 , 上海大
好” 的主题展开讨论 , 结合本 届年会 的主题 “ 术让 城市更 并 艺 美好 ” 提出“ 更好 的城市 , 更好 的艺术 , 更好 的生活 ” 的新 主题 。
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上海 体育学院体育休 闲系古兰 丹姆教授
通过展示世博演出的盛况 , 出了同一世界 , 提 同一舞 台的美好
北京 师范大学 艺术 与传 媒学院任也韵副 教授则细致 地做 了关
精神为依托 , 在全球化 的今 天重 建 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 , 鼓舞 和 重建我们对 民族文 化 的 自信 , 进而 形成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核 心价值观 ; 如果做 到这 些 , 艺术学就 真正发挥 了其 自身在 当代
中国文化建设 中的核心作用 。
上海大学蓝凡教授 在艺 术学跨 学科 的研究 中以《 电影 美 学与美学 电影 的缝 隙和粘合》 为题 , 首先将 作为艺术学 二级学
ZHAO a Xi o—h n W ANG o g, Bo
( c o lo Fi a d T r S h o f l n VA t m s& Tc n lg eh oo y,S a g a nvri h n h iU i st e y,S a g a 0 0 2) h nhi 07 2 21 0 0年 9月 1 8日至 2 0日, 由上海 大学影 视艺术技 术学 人类 的人文生态 环境 、 德伦理 的滑 坡。正 因为如 此我 们要 道 重视 文化创意 , 意之 一根 本上就 是要 加大 文化 的投入 来储 创 存人 类调控失衡 了的 自然和人 文生 态环 境 , 由于我们 对 艺 但 术学 学科 建设 、 地位 、 作用 的认识不 到位 , 我们常 常发生误 读 。 因此 我们 要精心营 造一种 艺术 人文 得到提 高 的环境 , 不要 更 贬低艺术 学的地位 , 要创造 “ 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 的思想 ” 。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小编整理了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看鲁迅一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 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有大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分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作“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指导教师:\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学号:\学习中心:\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多篇鲁迅的小说。
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有自己的特点。
了解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有利于做好语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了段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用极俭省的笔墨概括突现人物特点。
鲁迅在突出人物肖像特点时,总是和一定的心理表情结合起来,和人物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总是从人物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突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鲁迅肖像描写神情毕肖行动前言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外部形象。
如果不借助事物的外部形象,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内容、`精神。
人物的肖像,就是的外部形象,没有人物的外部形象,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外在相貌,如容貌、表情、身材、服饰、姿势、风度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特征,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因此,文学创作中的肖像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
精彩的肖像描写,能够帮助作家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对于肖像描写在典型塑造中的作用,就曾做过精辟的阐述:“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是很沾点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他的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1]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人物的外貌与人物的性格的关系,说明了肖像描写与典型塑造的关系。
人物的肖像,是人物性格的外部表现。
人物的肖像描写,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转张秘书、郭司机、阿妈和书房---开启《色戒》悬疑迷案的钥匙5-论文

转张秘书、郭司机、阿妈和书房---开启《色戒》悬疑迷案的钥匙5 - 论文关键字:告诉知道可能秘书重庆李安刺杀易先生上海第五场特工总部门口-第三次床戏高潮后的“给我一个公寓”,再加上书房里生气,易答应了他,原因不是她撒娇,是因为已经放心了(情爱和重庆两方面)。
今天要去福开森公寓,王佳芝成功得到了她要的,也是一个暗杀的部署地点,也是永远不可能发生暗杀的地点。
第一次王主动刺探情报,要求去办公的地方,其实在车里等是最正常的,你一个情妇去办公室合适吗?这句话说错后,提醒易这个喜欢的女人还是那个特务,为什么不能是个真麦太太或者王佳芝呢(名字他不知道),还想这利用我搞情报。
立即暴怒。
其实王只是没有完成任何任务,想立功。
张秘书戏分析过了。
这些台词其实都有含义,易上班想他,说明肯定是动了真情,有一句很厉害的台词,是个重点暗示“想像他(党校同学)压在你身上干那件事”,你们看电影没有觉得这个台词的问题吗?对方上刑,是你想王,是你最近在折腾她,是你觉得别人美。
你只能想像你自己易先生干那事,怎么想到你同学头上去了。
你们知道克格勃怎么训练色情间谍的吗,都是专门有人训练的,和同事先搞搞再上阵。
老吴的强化训练没有这些,因为这个麦太太是易的老情人,和过去被搞死的两个专业间谍不一样,不是靠床戏的,是靠容貌和感情的。
作为特工的易当然想到,王也可能和同事搞过,其实也确实如此,梁闰生不是吗,实实在在的,特工就是这样。
“你不该生的这么美”,让重庆利用你做色情间谍。
还有用血泠泠的话吓唬他,他怜悯她不应该接这种危险工作。
易的生气就是这些。
这时候,我告诉你们易早知道王的身份,你恐怕多少要听进去一些。
福开森路公寓,这是他重庆方面活动的据点。
不管是赌博(情爱)还是已经放心(重庆老吴没有下令),他把自己交出去了,这次不死,就说明她至少不可能单独杀他。
这下放心了,所以才有虹口之约,已经是红颜知己了。
枪和王佳芝同时出现一共3场,邝交过她枪的知识,第1次背交的时候没有机会也不敢用枪。
国内外爱伦_坡研究综述与比较

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有争议的作家,170年来,西方文学评论界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他的研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他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
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不同时期的不少伟大作家都给予他截然不同的评价,如:萧伯纳(BernardShaw)认为:“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丁尼生(Tennyson)说坡是“美国最具独创性的天才”。
(themostoriginalAmericangenius)叶芝(Yeats)说他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而且永远是全世界伟大的抒情诗人”。
(agreatlyricpo-etoftheworld)。
(Belgion:1951:51)J・S・戴也说:“坡在小说中,对环境造成的极度痛苦的恐怖,能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RussellBlankenship,1973:215)爱默生(Emerson)称他为“打油诗人”。
(ajingleman)惠特曼(Whitman)说他“在想象文学的电光之中明亮、旋目,但没有热”。
(amongtheelectriclightsofimaginativeliterature,brilliantanddazzling,butwithnoheat)还有人则无视爱伦・坡的才华,认为他的艺术是:“不道德的或没有道德意识的”。
(immoraloramoral)在对他的生平介绍中,把他描写成为“醉鬼和恶魔”。
(demonrumandadiscipleofthedevil)。
(GeraldM.Gar-mon,1973:19)世人对他的争议从这些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可见一斑。
二是不少后世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爱伦・坡的影响。
美国的诺里斯、德莱塞、福克纳,英国的罗塞蒂、史文朋、史蒂文森、肖伯纳等都深受他的影响。
三是在进入20世纪以来,爱伦・坡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引起了现代派的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各批评流派,如社会历史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新批评派、女权主义者、读者反应批评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他和他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号:1600R201 课程名称:上海历史与城市精神
论文题目:上海印象
任课教师:李坚教师号: 1000 学生姓名:赵韦康学号: 13122791
成绩:
小时候,我的理解能力似乎很强,我把“上海”理解成一个动词,即到海上去,这似乎很可笑。
长大后,我虽然没有继续保持这个想法,但我仍然觉得上海就像一片海,一片孤孤独独的海。
上海是由千千万万个孤独的人组成的。
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他们似乎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
我想问的是,做上海人是不是很压抑?我真的不知道,上海拥挤的大巴告诉我上海人很累,上海的咖啡馆告诉我上海人很闲。
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告诉我,他经常挤一辆大巴去喝一杯没有什么意义的咖啡。
他说上海人“家”的意识很淡薄,24小时里,“路”的概念很强。
是啊,我想,每天肯定会有一个所有上海人都走在路上的时刻,那时,上海的城市里要有多少裤腿擦出的风啊。
尽管每次去上海,都要被亲戚亲切地称为“乡下人”,心里纵然有点儿不舒服,但也接受了。
那或许是一种居高临下,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遗传,连孩子也学会这样叫了,但有时他们多多少少不明白这样叫的理由。
其实上海人自己也知道这样叫难免伤感情的,伤了感情,乡下人也就难得“进城”拜访了。
而认为待在上海就哪里也不需要上海人,则更不会主动“下乡”拜访了。
在这方面,上海人的孤独是不被人知晓的。
但他们仍然会安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拥有上海等于拥有一切。
于是更加孤独地守着脚下的土地,独守着家门。
但令人庆幸的是上海不是封闭的,所以上海人骄傲着自己的孤独,继而演化成孤傲,事实上值得孤傲。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经逝去,我们这一代永远也无法想象。
纸醉、
金迷、穷奢极欲孕育出的奇特结晶谁又能复制和效仿?!问一句,你能懂她吗?
我喜欢在上海隐秘的地方搜索这个城市。
流光溢彩的街市背后,是生活在低层的上海人的“鸽子窝”,是暮色降临后,鸽子盘旋低吟后的归宿;还是那些复古的小阁楼,支着木头窗户;窗外交错纵横的晾衣线上紧紧贴贴地晾着男人女人们的衣裤,花花绿绿的,新潮的、前卫的、高档的也包括破旧的,没有人担心它们会被风吹落。
巷子很窄很窄,潮湿的、阴暗的;衣服上的水滴滴答答;一些人倚在窗边,用收音机收听着新闻,有幸的话还能听见留声机的声音——这是上海,也似乎不是上海。
浮华背后总有黯然,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
也许从这里才能真正走进上海。
然而上海的浮华和黯然贯穿得很好,人们无法忽略任何一种,这是公平的。
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和皱褶正微笑着,并始终微笑着,让上海人有着恍如昨日的感觉。
上海的高楼大厦无论多高,我只把上海分为两层:上为马路,下为地铁。
上海的地铁站很温馨,巨幅的广告牌时常让人驻足。
地铁站内的风是温和的,是热的,特别是一列地铁从老远处快速驶来时,我真想把脑袋向前伸一伸,感受一下受挤的风如何拂面,可惜那是不允许的,因为地铁的惯性会带倒我。
等候地铁是一种惬意,你可以站在台旁,两手插进口袋,竖起你的衣领,待地铁的门打开后,轻快地走进去,站着也好,坐着也好。
地铁里的人其实不多,每一节车厢里都零零散散地坐着些人。
人们面对面地坐着,漠然地相视无语,想着自
己的事,或者发呆,看不到窗外的任何东西,只能凭由前倾的身子感受高科技的速度。
坐地铁是浪漫的,或许每天都有一个人和你同时进出地铁,或许就坐在你的对面,然而你终究不知道,唯有无数次的擦肩而过,就像拍电影一样,我是信的。
所以地铁让人们在车内车外构起了缘分,但当生活的压力在每个人脸上写满疲惫、透着冷漠时,缘分没有了任何表情,所以大家都低着头,仿佛尴尬地坐着。
所以我更喜欢待在地铁站内,坐在零星的椅子上,手拿一本杂志,让对流的风儿撩起书页,一边翻一边目送着两边朝着不同方向的地铁呼啸而过,看着明亮的车厢内那群人快速地闪过,不知要去何方。
那个上海朋友告诉我说,很多人喜欢在地铁站内呆呆地坐着,等待着每一个陌生人。
是的,时而空旷、时而拥挤的地铁站让孤独的上海人自己看到了上海给他们带来的崇高的孤独。
上海确实是孤独、神秘的,她如同波涛起伏的大海,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她。
那些纯粹的字和词只能是对上海印象的素描。
人们出海时,海大多是平静的。
上海在不停地发展着,体现着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勃勃生机。
新上海已经出现,旧上海一去不复返,回忆和憧憬充实着每一个出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