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础知识讲课教案
肿瘤教案新版

肿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肿瘤的定义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常见肿瘤的分类和病因。
3. 了解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 提升学生对肿瘤的认识和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肿瘤?肿瘤是由恶性细胞或肿瘤细胞组成的异常组织,其生长无法受到正常的生物调控机制所限制。
2. 肿瘤的分类:2.1 按病理性质分类:良性肿瘤:细胞生长有限,不侵犯周围组织,一般不转移至其他部位。
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无限,可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
2.2 按组织来源分类:上皮性肿瘤:如乳腺癌、胃癌等。
间质性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2.3 按发生部位分类:原发性肿瘤:肿瘤起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
继发性肿瘤:肿瘤起源于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转移。
3. 肿瘤的病因: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遗传因素:某些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3.2 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酒、暴露于致癌物质(如致癌物、放射线等)等。
3.3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
3.4 其他因素:如感染病毒、慢性炎症、免疫功能异常等。
4. 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1 预防肿瘤的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戒烟、限制酒量、避免暴露于放射线等。
接种疫苗:如宫颈癌疫苗、乙肝疫苗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肿瘤。
4.2 肿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常用于早期肿瘤。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化疗:使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
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肿瘤的定义、分类、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2. 提问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肿瘤的理解和认识。
4. 多媒体展示:运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
肿瘤专科护理学习知识讲课教案

肿瘤专科护理学习知识讲课教案目录一、课程概述 (2)1. 肿瘤专科护理的重要性 (3)2. 课程目标及预期成果 (4)二、肿瘤基础知识 (5)1. 肿瘤的分类与特征 (6)1.1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分 (7)1.2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方式 (8)2. 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9)2.1 遗传因素 (11)2.2 环境因素 (12)2.3 生活习惯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13)三、肿瘤专科护理技术 (14)1. 化疗护理 (15)1.1 化疗药物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16)1.2 化疗副作用的预防和护理 (17)2. 放疗护理 (18)2.1 放疗原理及疗程介绍 (20)2.2 放疗副作用的预防和护理 (22)3. 手术治疗护理 (24)3.1 术前准备与术后观察 (25)3.2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6)四、患者心理支持与护理沟通 (27)1. 肿瘤患者心理特点 (28)1.1 焦虑、恐惧心理 (30)1.2 悲观、抑郁情绪 (31)2. 护理沟通技巧 (32)2.1 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32)2.2 有效沟通与心理疏导方法 (33)五、营养支持与康复护理 (35)1. 营养需求评估与饮食指导 (37)1.1 营养风险筛查与需求量计算 (37)1.2 膳食结构调整与建议 (38)2. 康复期护理要点 (40)2.1 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计划制定 (41)2.2 定期随访与生活质量评估 (42)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44)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为肿瘤专科护理人员提供系统的肿瘤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学习,以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对肿瘤患者的护理质量。
课程内容涵盖了肿瘤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护理原则及操作技能等方面,旨在帮助护理人员全面了解肿瘤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提高护理实践能力。
肿瘤基本知识:包括肿瘤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使护理人员对肿瘤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0.肿瘤学教案

10.肿瘤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关于肿瘤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本节课内容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肿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肿瘤的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肿瘤的工作原理和发病机制,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肿瘤的基础知识和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等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和治疗方案,加强交流与合作。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肿瘤学》等相关教材。
活页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活页教材,如肿瘤案例分析等。
肿瘤医学教案

肿瘤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肿瘤医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分类以及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对肿瘤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肿瘤医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肿瘤医学的概念和病因2. 肿瘤的分类和分期3. 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4. 肿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过程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病例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肿瘤医学的相关问题。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解剖的实际操作,以加深学生对肿瘤学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设置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一位著名的肿瘤医学专家的名言或报告,引起学生对肿瘤医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和病因阐述2.1 概念:介绍肿瘤医学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肿瘤以及肿瘤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2.2 病因:探讨肿瘤发生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
3. 分类和分期讲解3.1 分类:介绍肿瘤的分类方式,如按病理学类型、组织来源、病程特点等进行分类。
3.2 分期:讲解肿瘤分期的意义和常用分期系统,如TNM分期、FIGO分期等。
4. 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4.1 临床表现:介绍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如乳腺癌、胃癌、肺癌等。
4.2 诊断方法:介绍肿瘤的常用诊断方法,如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4.3 治疗方法:讲解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5.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1 实验室检查:介绍肿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肿瘤标志物检测、遗传学检测等。
5.2 影像学检查:讲解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等。
6.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过程6.1 生物学特征:探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增殖能力、浸润和转移能力等。
肿瘤学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鼓励人们参加定期体检,特别是针对高发肿瘤的筛查项目,如乳 腺癌、宫颈癌等。
提高诊断技术
加强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采用先进的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学技 术,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患者教育与自我检查
教育患者了解肿瘤的早期症状,学会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就医。
三级预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免疫逃逸机制在肿瘤中作用
肿瘤细胞抗原性减弱或丧失
01
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减少或改变其表面抗原的表达来逃避免疫系
统的识别和攻击。
免疫抑制因子的作用
02
肿瘤细胞可能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从而降低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清除能力。
免疫细胞浸润和功能异常
03
肿瘤微环境可能导致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功能异常,使免疫系统
黑色素瘤
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 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液转移。
06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简述
常用诊断方法介绍及优缺点比较
01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等手段,对肿瘤进行病理学分型,确定良恶
性及肿瘤的组织起源。优点是准确性高,缺点是创伤性较大。
02
肿瘤基本概念及分类
肿瘤定义及特点
肿瘤是一类细胞异常 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 块,常表现为组织结 构的异常。
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 、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涉及遗传、环境等 多种因素。
肿瘤具有自主性生长 、侵袭性和转移性等 特点。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区别
组织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分化成熟,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分化差,异型性 大。
生长速度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教程文件

第一部分:肿瘤的基本知识一、概述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最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和淋巴瘤、白血病。
20 世纪以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 1 或第 2 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 1/ 3 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具有本质的区别。
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的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原因去除后就不再继续。
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自主性。
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时仍能持续生长。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 T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T局部浸润T远处转移”。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1)肿瘤的生长速度: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课时安排:每章节2学时,共10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掌握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 熟悉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4. 能够分析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并进行初步的病理诊断。
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2.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3.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4. 肿瘤的诊断标准5. 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初步诊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和诊断标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肿瘤病理切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病理切片观察:评估学生对肿瘤病理形态特点的识别能力。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肿瘤诊断能力的运用。
二、第一章节: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介绍肿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2. 肿瘤的分类:讲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分类及区别。
3. 肿瘤的命名原则:介绍肿瘤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互动问答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巩固知识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第二章节: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 肿瘤的病因:介绍肿瘤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等。
2. 肿瘤的发病机制:讲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分子机制。
3. 肿瘤的临床表现:介绍肿瘤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理解程度。
肿瘤概论讲课教案

肿瘤概论讲课教案教案标题:肿瘤概论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肿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了解肿瘤的分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3. 掌握肿瘤的预防和常见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肿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肿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肿瘤的常见分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3. 肿瘤的预防和常见治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课件、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参考资料。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 (5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肿瘤的常见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b. 展示一张肿瘤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肿瘤的兴趣。
Step 2: 介绍肿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0分钟)a. 通过幻灯片和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肿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b. 引导学生理解肿瘤是由异常细胞增殖和分裂而形成的良性或恶性肿块。
Step 3: 讲解肿瘤的分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15分钟)a. 分别介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特点和常见分类,并给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b. 强调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常见的转移方式。
Step 4: 探讨肿瘤的预防和常见治疗方法 (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与肿瘤预防相关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避免有害物质等。
b. 介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并简要说明其原理和适应症。
Step 5: 讨论肿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肿瘤患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困难、经济负担和社交障碍等。
b. 探讨肿瘤对患者和家属心理产生的影响,并分享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资源。
Step 6: 总结与评价 (5分钟)a. 小结本节课的要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b. 对学生的提问和参与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可进一步扩展了解不同类型的肿瘤及其治疗方法。
2. 鼓励学生利用有关专业期刊、书籍或互联网资源,深入研究肿瘤相关的最新科研进展和临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转移 – Mx:无法评判有否转移 – Mo:无可知的远处转移 – M1-4:有远处转移
G:组织病理学分级 – GX:分化程度不能确定 – G1:分化好 – G2:中分化 – G3:分化差 – G4:未分化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学概论 ➢ 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形态 ➢肿瘤发生的机理与机制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的预防
肿瘤学概论 ➢ 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形态 ➢肿瘤发生的机理与机制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的预防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概念
是机体多种内外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异常增生, 逃避免疫 系统的监视 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 ➢ 来源于正常细胞,但不同于正常细胞(结构,功能,代谢明 显区别) ➢ 肿瘤细胞具有超正常的增生能力
Internal Use Only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肿瘤 : 新生物性疾病
肿瘤
细胞的异常生长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正常”细胞过度增殖
正常细胞
恶性细胞Biblioteka 恶性肿瘤异常细胞无法控制的增殖,能 侵犯远处器官
Internal Use Only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 良、恶性的主要鉴别依据:分化程度;有无转移复发性。 ➢ 良性肿瘤可恶变 ➢ 交界性肿瘤:血管内皮瘤,非典型性脂肪瘤
肿瘤的病理分期—TNM系统
TNM 分期
Tumor Nodes Metastasis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病理分期—TNM系统
T: 原发肿瘤 – Tx:肿块不能通过临床评判 – T0:有恶变迹象,但无初期瘤变损伤 – T1-4:肿瘤大小和侵润范围逐步扩大 – Tis 原位癌
N: 淋巴结转移 – Nx:局部淋巴结不能通过临床评判 – No:局部淋巴结无异常显示 – N1-4 :局部淋巴结转移程度逐渐加重
Internal Use Only
➢ 肿瘤的形态
肿瘤的病理
➢ 肿瘤的组成
➢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肿瘤的分级
➢ 肿瘤的病理分期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形态
➢ 大体形态:形态,体积,颜色,结构,质地,包膜,蒂,数目 ➢ 组织形态:实质(肿瘤细胞)和间质(结缔组织及血管) ➢ 超微形态:与正常细胞,仅有分化程度和异形程度的区别 ➢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标志
恶性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根据生长方式
➢ 原位癌(0期):局限于上皮层内 ➢ 侵润癌(T):向深处(黏膜下)侵润 ➢ 转移癌(M):转移到远处器官
Internal Use Only
恶性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根据解剖部位
肺癌 胃癌 食管癌 大肠癌 其它……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分级 - 病理分级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
学术部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基础知识
(一)肿瘤学概论
(二)肿瘤治疗概论
Internal Use Only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学概论 ➢ 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形态 ➢肿瘤发生的机理与机制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的预防
Internal Use Only
恶性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根据不同的来源
肿瘤
来源
癌 腺癌 骨肉瘤 脂肪肉瘤 白血病 淋巴瘤 肝癌 黑色素瘤
上皮(内皮)组织 腺体内皮组织 骨 脂肪组织 造血组织 淋巴组织 肝脏 色素沉着
Internal Use Only
恶性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根据恶性程度
低度恶性 中度恶性 高度恶性
Internal Use Only
Internal Use Only
良性肿瘤
大量的异常增生细胞 非癌、缓慢生长、包膜完好、不发生扩散的肿瘤 良性肿瘤不侵润周围组织,因此可以相对容易地利用外科手术摘除
正常细胞 良性肿瘤细胞
肿瘤包膜
Internal Use Only
恶性肿瘤
由结构性异常细胞组成,生长迅速,可侵润周围组织并发生转移 恶性肿瘤侵润周围组织,因此较难利用外科手术摘除
Internal Use Only
普通细胞周期
G1期(合成准备) (18小时)
G0期(代谢)
S 期(DNA复 制)
(20小时)
M期 (1 小时)
G2期(合成分裂所需组织) (3小时)
分裂前期 染色体 (包括 DNA) 形成相同的染色单体 并向细胞中心靠拢
可表明肿瘤的恶性程度 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通常只用于恶性肿瘤 有的分为2级,有的分为3级或4级 例如:3级分类法:“Ⅰ”、“Ⅱ”、“III” 表示或“高度分化” 、“中度分化”、“低度分化”
Internal Use Only
TNM系统
肿瘤的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建立
国际上普遍接受
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评价治疗结果
正常细胞 恶性肿瘤细胞
Internal Use Only
良、恶性细胞的比较
正常细胞
癌细胞
Internal Use Only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细胞组成
由分化良好的细胞簇集成团, 形成肿块组织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相对缓慢
生长方式
与周围组织的关 系
局限性生长,并不侵犯周围环 境
不具有转移能力,外科手术容 易切除
两种分期方法:
– 临床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又称为TMN(或CTMN)。
– 病理分期(手术后病理分期),又称为PTMN。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病理分期—TNM系统
T:原发肿瘤的范围 N: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M:远处转移情况 病理分期:加上组织病理分级(G)
Internal Use Only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形态
肿块
弥漫生长
溃疡
Internal Use Only
肿瘤的组成
• 肿瘤的实质:肿瘤细胞 ➢ 与其起源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
➢ 保留部分其起源组织的功能 ➢ 分化(differentiation)越高,形态功能和组织排列越接近正
常组织 • 肿瘤的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
影响
很少是致命性的,除非在切除 之前压迫重要的生命器官
细胞变异,形态和功能与正常细 胞差别很大,意味着它们失去 了它们起源组织的特征
生长是失控和快速的
生长伴随着新生血管的形成,会 侵犯周围组织
具有通过淋巴或血液播散、转移 至身体远处的能力,在转移处 形成新的肿块,称为转移灶
致命的
Internal Use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