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合集下载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在人类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性。

1.3 分配阅读材料:《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学生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天堂与地狱的描绘。

2.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天堂与地狱形象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章:宗教文化探讨3.1 教师介绍世界主要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思考。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描述和信仰。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第四章:哲学思考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对于人类的意义,探讨其对人类行为和选择的引导作用。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不同观点和思考。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于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信仰。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如何实践天堂与地狱概念的想法和计划。

5.3 教师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善、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6.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异同,并分享比较研究的结果。

6.3 教师总结学生的比较研究成果,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第七章:作品创作与展示7.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诗歌或散文。

7.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对天堂与地狱的思考和感悟。

7.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用寓言、用举例、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把握作者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热爱工作的态度。

检查学生出勤;提醒学生准备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准备。

巡视、检查、提醒。

1、复习检查上周所学内容,讲评作业。

2、导入带领学生做一个关于“测试你的工作态度”的心理测试,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测试结果。

给出一些线索,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人物:他是人类第一个亿万富翁他被称作“石油大王”比尔.盖茨把他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公布答案:洛克菲勒展示作者给儿子的38封家书: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12课天堂与地狱比邻一、介绍作者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

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

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学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正音释义:1.磐(pán )石:厚而大的石头。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引出本课的主题《天堂与地狱比邻》。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或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估学生在主题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或相关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与《天堂与地狱比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阐述。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天堂与地狱比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短文、诗歌或剧本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完成《习题册》本课练习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作业拟用时
3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课 后 小 结
※学材
课本、多媒体出示的相关文字、视频等材料。
※引导问题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2.作者在信中说:“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容。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1)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从中他获得了哪些收获?这对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活都有哪些启迪?
(2)一位来自农村的保姆,用10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梦。2009年,她在上海买了一小套房子,将丈夫接来上海,在她雇主的公司打工;这年,她的女儿也考进了上海的一所大学。10年间,她从来没有失业过,在雇主良好的口碑中先后服务过20多个家庭。最后,她被介绍给现在的雇主,成为这个家庭3个家政服务员的主管。面对记者的镜头,她说:10年前,她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这个大都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现在她终于实现了。当问及现在的梦想时,她说:希望女儿毕业后也能留这个城市,像自己一样快乐地工作。
5分钟
板书设计
天堂与地狱比邻
洛克菲勒
工作是一项特权
工作是一种信念
工作是一种态度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
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
教 案
课程名称:语文
授课班级:16数控 16机电
规定学时:2
应有教案:1
实有教案:1
教师姓名:王莹
课 程
语文
授课教师
王莹
课题章节
《天堂与地狱比邻》
审 批
授课班级
16机电 16数控

12语文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

12语文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

※学材
课本、多媒体出示的相关文字、视频等材料。

※引导问题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2.作者在信中说:“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容。

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3.作者在信的最后说:“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找出能揭示这封信核心思想的一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和理解。

※效果检查
1.基础测试
2.心得笔记
3.生活连线
4.习题册作业
※评价
综合你在研讨探究、心得笔记、创意讲谈、生活连线四个模块的学习情况核定本单元成绩:为□A(优)□B(较优)□C(合格)□D(不合格)。

最新中职语文授课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

最新中职语文授课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
正文
一、字词:
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地礼节。
磐石:厚而大地石头。
二、文章背景资料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资本家,也是上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他极为沉默寡言、神秘莫测,一生都在各种不同角色和层层神话的掩饰下度过。《福布斯》网站曾公布过“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最终约翰·洛克菲勒名列榜首。他创建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就是美国石油业的开始。
2、找学生朗读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工作信念才获得成功的意义。
3、找三位同学表演三位不同石匠工作态度,让大家一起讨论那个石匠最值得你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带给你什么样的反思?
4、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谁的手里?为什么?
这篇书信体说理散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开篇寓言故事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
第二部分(第12-19段):提出观点: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
第三部分(第20-23段):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
第四部分(第24段):再次强调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五、课文探究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2)学会感恩,学会从底层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作者在信的最后说:“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讨论明确:
(1)你做了就能对工作产生愉快的感觉。
(2)你做了,我就会愉快。
(3)你对工作感到愉快了,我就会因此更加愉快。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并探讨文学作品《天堂与地狱相邻》的重要主题和教学方法。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增加学生们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分析《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核心主题;- 探讨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判断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1. 首先,给学生介绍《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上下文,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随后,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的短文,包括对人性、道德以及天堂与地狱的思考。

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寻找例证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4. 小组辩论: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就作品中的某个道德问题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论点,并能够相互倾听、回应对方的观点。

促进学生思辩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5.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作品的展示。

他们可以通过演讲、小剧场或其他形式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展示不仅加深理解,还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闭幕讨论:在教学结束前,开展一次总结性的讨论,让学生回顾他们在研究期间的体验和收获。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意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检查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辩论技巧;-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在闭幕讨论中的反馈和建议,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这个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课程主题介绍:天堂与地狱比邻课程目标介绍:探索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理解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和地狱的概念。

1.3.2 介绍课程主题:简述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概念和本课程的目的。

1.3.3 激发兴趣:分享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趣闻,让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产生兴趣。

第二章:天堂的观念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内容:天堂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定义和意义。

2.3.2 讲解天堂的定义:详细解释天堂的概念和特点。

2.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天堂的理解和描述。

第三章:地狱的观念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狱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意义和价值。

3.2 教学内容:地狱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定义和意义。

3.3.2 讲解地狱的定义:详细解释地狱的概念和特点。

3.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地狱的理解和描述。

第四章:天堂与地狱的关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关系对人类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

4.3.2 讲解天堂与地狱的关系: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3.3 探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第一问:希望儿子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工作,
并从工作中学习经营自己事业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归纳第二问:能理解。作为一封家书,和自己的儿子谈论职业态度这个严肃的问题,作者既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用《圣经》哲人的理论,而是用寓言、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使孩子倍感亲切而自愿接受父亲的观点,这就将孩子自然带进快乐的工作王国,自主地领略工作的美妙和魅力
④如果你衷心喜爱所从事的工作,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⑤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
⑥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大,他至少要先起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如果他等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困难、可怕。
⑦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做簿记员的经历。
洛克菲勒虽然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不烟不酒、不赌不色,一生精细、勤俭、务实、守信用、一丝不苟。时时刻刻都在给他的子女灌输他的价值观。防止他们挥金如土的第一步是不让他们知道父亲是一个富人,孩子小时侯就培养他们做轻微的家务,为了让孩子互相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四个孩子去学校。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来形容绝不为过。根据2008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当时的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的身价为620亿美元,如果洛克菲勒现在还在世,他的身价有2000多亿美元。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三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延续六代,仍未现没落的迹象。。那么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呢?今天就到《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中找答案。
南京浦镇车辆厂技工学校
对学生的启迪:我是学生,我可能想听一些别人成功的案例,和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虽然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只要对工作充满热心,以喜悦的心情对待工作中的一切”。我作为一个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一辈子受益的美德和优点。
四、课堂小结
1、请学生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中用寓言、用实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阐释职业的意义和内涵,没有说教,文风重实际。
3、找出能揭示这封信核心思想的一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和理解。
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从中他获得了哪些收获?这对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活都有哪些启迪?
点拨:作者非常热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把热爱工作当做一种信念。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
作者从中获得:只要对工作充满热心,以喜悦的心情对待工作中的一切,就可以赢得“加薪”。 而劳动的最高报酬是它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展示个人魅力。
2、作者在信中说:“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
生活更多的内容。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归纳:这段话强调工作是一项“特权”。这里“特权”
的含义是指工作除了作为生活主要来源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从工作中学到经商的方法;二是工作可以创造出除去生活需要之外的更多财富;三是工作可以发掘人的潜能,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而富有智慧。
亲身经历(第11至19段)敬业对成功的意义。
三个石匠故事(第20至23段)工作是一种态度。
叮嘱儿子(第24段) 视工作为一种乐趣
明确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①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并且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②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③工作以细水长流般的储蓄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奠定人们生命幸福的基础。
教 案 纸
第 页
天堂与地狱比邻
一、导入新课
1、设置问题
①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是谁?
②全球著名的投资商,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成为世界首富的是谁?
③被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是谁?
④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是谁?
⑤世界首富"把谁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
2、简介洛克菲勒:
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以革命了石油工业与塑造现代慈善的企业化结构而闻名。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关于本文
《天堂与地狱比邻》这既是一封家书,又是一篇说理文。这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家书中的第三封。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2、初读课文
1)梳理课文结构
2)划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课文结构:
寓言故事(第1至10段)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
2、学习本文意义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那么大家对自己的未来都有哪些设计和规划呢?大家在选择自己的专业的时候进行过周密的思考吗?
在本文中,洛克菲勒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力。这个家族以百年长盛不衰成就了一个传奇。在今天这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渴求创新、渴求财富与成功的时代,人们热衷于研究富豪成功的经历,希望找到成功的捷径。但是,我们读了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之后发现,富豪的成功并没有捷径,没有秘籍,如果说有的话,就在于对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创造力。不仅如此,只要对工作报以热情,我们就可以获得快乐的人生。
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
另一方面,洛克菲勒在他人生的后40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主要是教育和医药领域。他出资成立洛克菲勒研究所,资助北美医学研究,广设学校。今天的两所美国顶尖大学:芝加哥大学、与洛克菲勒大学都是他创办的。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与研究事业,
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
师生互动完成
进行这一环节时穿插朗读语句
学生归纳
注意:这一环节请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内容对作者观点的归纳
采用讨论方式
师生共同完成
从文中找出主要观点,再结合个人的实际阐述。
分享成长历程
师生共同完成
模拟答案
学生归纳
点一、两名
同学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师小结
讨论时教师举往届生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正反例子
⑧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作的最高报酬,不在于名利,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
⑨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
⑩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二)研读探究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五、作业布置
1、抄写பைடு நூலகம்克菲勒名言
补充洛克菲勒名言
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当金钱的奴隶”。
“一个人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
2写读后感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比尔·盖茨说:“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
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