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合集下载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在人类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性。

1.3 分配阅读材料:《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学生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天堂与地狱的描绘。

2.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天堂与地狱形象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章:宗教文化探讨3.1 教师介绍世界主要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思考。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描述和信仰。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第四章:哲学思考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对于人类的意义,探讨其对人类行为和选择的引导作用。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不同观点和思考。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于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信仰。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如何实践天堂与地狱概念的想法和计划。

5.3 教师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善、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6.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异同,并分享比较研究的结果。

6.3 教师总结学生的比较研究成果,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第七章:作品创作与展示7.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诗歌或散文。

7.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对天堂与地狱的思考和感悟。

7.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引出本课的主题《天堂与地狱比邻》。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或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估学生在主题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或相关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与《天堂与地狱比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阐述。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天堂与地狱比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短文、诗歌或剧本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天堂与地狱比邻》说课稿

《天堂与地狱比邻》说课稿

《天堂与地狱比邻》说课稿
《天堂与地狱比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的第三封信。

在我国这类信件一般称为家书。

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由于一般关系都是很亲密的,内容上大多语言朴质,充满了期待和爱。

本文作者正是将自己对职业的理解进行了现身说法,做了一番诠释。

在这些诠释中我们能得到许多启示,这就是本文的教学目标:
1、理解工作的意义,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容。

2、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

学会先起步,不挑剔工作。

3、自己赋予工作一种意义,学会成功。

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工作的意义。

难点在于如何学会赋予工作意义。

二、互动创新
通过热点“生”评——观点“师”说——看点“视”听的三方互动,将学生评论,教师说法和电视媒体的声音结合起来,紧密结合生活进行互动教学,营造“家事,国事,天下事。

”的探讨氛围。

三、互动预期
课堂上客观看待作者的生活经历、舆论的宣传,指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认识作者的观点: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1/ 1。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并探讨文学作品《天堂与地狱相邻》的重要主题和教学方法。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增加学生们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分析《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核心主题;- 探讨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判断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1. 首先,给学生介绍《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上下文,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随后,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的短文,包括对人性、道德以及天堂与地狱的思考。

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寻找例证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4. 小组辩论: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就作品中的某个道德问题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论点,并能够相互倾听、回应对方的观点。

促进学生思辩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5.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作品的展示。

他们可以通过演讲、小剧场或其他形式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展示不仅加深理解,还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闭幕讨论:在教学结束前,开展一次总结性的讨论,让学生回顾他们在研究期间的体验和收获。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意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检查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辩论技巧;-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在闭幕讨论中的反馈和建议,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13分钟
10分钟
教师讲授并板书
13分钟
作业布置
1分钟
预习《员工守则》
板书设计
1、选择职业应遵循的原则:个人喜好:虚荣心身体因素:体质个人能力:正确估计自
2、身能力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有尊严,深信其正确
课后评注
本节课完成得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星期讲的是现代文,相较于文言文来说,现代文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时候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目的上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四部分:建议——检视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二、理解文中重点语句
1、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分析:这段话强调工作是一项“特权”。这里“特权”的含义是指工作除了作为生活主要来源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可以从工作中学到经商的方法;第二工作可以创造出除去生活需要外的更多财富;第三工作可以发掘人的潜能,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而富有智慧。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章节及课题
五、天堂与地狱比邻
时数与日期
一课时
班级:特招班
时间:2016.9.26(七)
目的要求
了解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中的表意方式;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中寓言、实例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中寓言、实例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组织教学
1分钟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委员点名并
学习委员点名并记入日志。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这个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课程主题介绍:天堂与地狱比邻课程目标介绍:探索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理解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和地狱的概念。

1.3.2 介绍课程主题:简述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概念和本课程的目的。

1.3.3 激发兴趣:分享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趣闻,让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产生兴趣。

第二章:天堂的观念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内容:天堂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定义和意义。

2.3.2 讲解天堂的定义:详细解释天堂的概念和特点。

2.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天堂的理解和描述。

第三章:地狱的观念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狱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意义和价值。

3.2 教学内容:地狱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定义和意义。

3.3.2 讲解地狱的定义:详细解释地狱的概念和特点。

3.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地狱的理解和描述。

第四章:天堂与地狱的关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关系对人类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

4.3.2 讲解天堂与地狱的关系: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3.3 探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者以及小说的背景知识;2.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3.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2.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讲解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出示小说的封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小说的内容;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名著,询问学生对于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期待。

Step 2:了解背景知识(15分钟)1.分享小说的作者和作家的相关信息,如姓名、生平等;2.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3:阅读和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部分,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读后感;2.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的后续部分,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3.小组内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Step 4:主题和意义解读(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并提出相关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准备展示中的解读和观点;3.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Step 5:延伸拓展(10分钟)1.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作品或名著,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讨论和撰写读书笔记。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回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六、教学反思:。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天堂与地狱比邻》是一部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徘徊,探讨了人性、道德、信仰等主题。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部小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天堂与地狱比邻》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和情节。

1.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意义,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此处可填写作者的姓名、生平、代表作品等信息)2.2 作品背景(此处可填写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主题等信息)第三章:小说情节梳理3.1 主要人物(列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3.2 故事梗概(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可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呈现)3.3 关键情节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转折点、高潮等)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人类内心世界的探讨(分析小说中对人性、心理的描绘,如主人公的内心挣扎等)4.2 道德与信仰的考量(分析小说中对道德、信仰的探讨,如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等)4.3 人生意义的启示(总结小说对人生意义的启示,如追求幸福、珍惜生活等)第五章:教学实践5.1 课堂讨论(设计关于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思考)5.2 写作练习(布置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读后感、心得体会等)5.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表演小说中的片段、制作海报等)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采用的叙述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6.2 人物塑造(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对话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6.3 象征与隐喻(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天堂、地狱的象征意义等)第七章:章节感悟与启示7.1 章节内容回顾(回顾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提炼重点信息)7.2 感悟与启示(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生活启示)第八章:拓展阅读与推荐8.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与《天堂与地狱比邻》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8.2 学术研究资料(提供与小说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如评论文章、论文等)第九章:课程总结与评价9.1 课程收获(总结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人生哲理)9.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成果等进行评价)9.3 改进建议(针对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第十章:教学资源与拓展10.1 教学资源(整理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等)10.2 拓展活动(设计课后拓展活动,如参观相关展览、举办文学讲座等)10.3 课程推荐(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推荐相关的课程或活动)重点解析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副本涵盖了从课程介绍到教学资源与拓展的十个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内在涵义。

2.学习用寓言、举例、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把握作者获得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用以指导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题课文主题:热爱工作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1)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

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2)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授课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
一、课文导入
(一)提问导入课文
1、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是谁?1910年,财富达到10亿美元。

2、被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是谁?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与全盛时期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

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把谁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比尔·盖茨以其为榜样,在达到事业顶峰的壮年急流勇退,专心投入慈善事业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并说:“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

(二)简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实业家、慈善家,洛克菲勒王朝开创者,以革命了石油工业与塑造现
代慈善的企业化结构而闻名。

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

另一方面,洛克菲勒在他人生的后四十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主要是教育和医药领域。

他出资成立洛克菲勒研究所,资助北美医学研究,广设学校,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与研究事业。

至今为止,在美国提起洛克菲勒家族,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后辈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而洛克菲勒至今已经绵延六代,仍然生机勃勃、如日中天。

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关于本文
《天堂与地狱比邻》这既是一封家书,又是一篇说理文。

这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家书中的第三封。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2、初读课文
(1)梳理课文结构
寓言故事(第1至10段)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

亲身经历(第11至19段)敬业对成功的意义。

三个石匠的故事(第20至23段)工作是一种态度。

叮嘱儿子(第24段)要视工作为一种乐趣。

(2)划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经商秘笈),重点划出。

(二)细读课文,把握重点
(1)寓言故事
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看书,小组之间进行对话表演。

并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提问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亲身经历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天堂的生活呢,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请找出来。

1、工作是一种特权:
在工作中学到经商的方法;创造除去生活需要外的更多财富;可以发掘人的潜能,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而富有智慧。

2、工作是一种信念:
作者告诉自己的儿子要热爱工作,那作者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呢?作者的第一份工作时什么呢?
簿记员:抄抄写写、记记账的工作。

作者的这份工作辛苦吗?从哪里看的出来?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簿记员是一份枯燥、单调、乏味的工作,但是洛克菲勒从中学会了尊重数字与事实。

这一份简单、低层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三年半,在这其间,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和着迷。

正是这种热爱工作的信念使他从一个小职员成为企业家的关键因素。

而洛克菲勒的信念是来源于他对未来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成为巨富。

3、工作是一种态度:
石匠、同样工作也是单调、乏味的枯燥的,在同一份工作上,不同的工作态度会造成不一样的心理。

我们来看下这三份石匠是抱着怎样的工作态度来工作的,大家先看书,与同桌练习对话,注意揣摩石匠的心理、语气。

(3)核心思想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4)总结
1、用寓言故事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
去快乐。

2、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热爱工作对人生职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3、用三个不同的石匠的工作态度,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着快乐与否。

4、结论:人生的天堂和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课文研究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希望儿子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工作,并从工作中学习经营自己的事业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能理解,作为一封家书,和自己的儿子谈论职业态度这个严肃的问题,作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寓言、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使孩子倍感亲切而自愿接受父亲的观点。

2、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从中他获得了哪些收获?对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活都有哪些启迪?
我永远也忘不了做我第一份工作——簿记员的经历,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鲸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和喜悦,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

而结果是雇主不断地为我加薪。

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

学会感恩,学会从底层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小组讨论
洛克菲勒在信中写道:“老实说我是一个野心家,从小我就想成为巨富。

”事实证明,洛克菲勒的“野心”实现了。

请你也谈谈自己曾经的“野心”和现在的“野心”,同时说说自己准备如何来实现这个“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