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引言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绍齐,冀州人。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李鸿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果。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过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一、不当的外交政策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担任重要的外交和谈判使节,但他的外交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过于妥协和让步,对外国势力和列强的侵略行为屈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他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处于更加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李鸿章与俄国的外交策略也存在问题。
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导致中国一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俄国,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威胁。
二、鼓励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推动了一种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他自己就是个极端奢侈的享乐主义者,生活奢华,以住洋房、穿西装为标志,过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滥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经济落后的管理思维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
他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建时代。
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现象多发,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
此外,他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没有加强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四、政治改革的局限性尽管李鸿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改革主张,但他的政治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没有推动普及民主与法治的理念。
此外,李鸿章推动的政治改革主要服务于自身利益和权力维护,在缺乏真正的民意和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政治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民主和社会进步。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语文作文素材李鸿章

李鸿章【适用范围】忠与不忠;人物的正反面;历史的评价;什么是英雄;历史的争议曾有人说,李鸿章生逢乱世,如果生在盛世,必是一代名臣。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是乱世,严防汉人的清廷怎会起用汉人做大官?又哪里会有李鸿章?连曾国藩都不会存在。
时势往往造英雄,但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
当时的李鸿章,其实就像极了唐胥铁路上,那匹拖着沉重火车前行的马——凭一己之力,拖着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前行。
李鸿章自己知道吗?他清楚得很。
在晚年时,李鸿章曾自嘲是个“裱糊匠”,“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有何术能负其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而梁启超表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1901年,本已被闲置的李鸿章又被慈禧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目的只有一个——去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
李鸿章被称为清朝“外交能手”,但他晚年经手签订的30多个外交条约,几乎个个丧权辱国。
是李鸿章丧权辱国吗?是洋人要打慈禧的耳光,慈禧派李鸿章去代挨罢了。
4个月后的1901年11月7日,早已开始大口吐血的李鸿章在病逝前一小时,俄国公使还在病床旁逼迫他就中俄的一份条约签字。
临死前,李鸿章双目不闭,身边人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李鸿章才闭目离世,享年78岁。
李鸿章20岁时,曾作诗一首: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78岁临终前,李鸿章遗诗一首: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从“欲封侯”到“孤臣泪”,李鸿章甘苦自知。
李鸿章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当然有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换个人来,是否能做得比李鸿章更好?反正我是不知道。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第一人适用范围:精神品质,爱国、忠诚仗义、开明通达经典事迹: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
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中国近代历史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最新《燃烧的黄龙旗》观后感

《燃烧的黄龙旗》中淮军将士的爱国情怀和与敌抗争时的大无畏精神,让我感动而泣,但更令我感动与震撼的是,一个我曾经误解过的伟人,一位智者——李鸿章。
我以前过于片面的认为李鸿章只是一个卖国者,可是在我看过《燃烧的黄龙旗》之后,我明白,李鸿章作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是非过错难以评说。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清帝国内忧外患的时候,正是他担起了中兴大清王朝的重任。
无疑,李鸿章的政治才能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还能清醒的认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意识到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并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变革。
然而,甲午海战失败是李鸿章心中永远的痛,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泱泱大清国惨败于东瀛小国……李鸿章背负失败的责任和卖国的骂名,被贬到广州任两广总督,而叱咤风云,近40年的淮军,也正式寿终正寝。
烈火燃烧着黄龙旗。
是的,我们应该记住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我们更重要的责任是创造新的历史,灿烂的,辉煌的,不留遗憾的历史。
燃烧的黄龙旗,主要讲述了淮军的历史。
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继湘军之后又一支著名的地方武装。
淮军(1862——1900)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间,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频发的苦难岁月,从淮军演绎到后来的淮系集团,涵盖并极大的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有专家称淮军史,几乎就是一部晚清史,一部完整的晚清军事史。
淮军的成立固然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有直接关系,但淮军又因其装备迅速近代化而成为一支皇朝防卫的中坚力量。
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淮军都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淮系集团更是筚路蓝缕,独领风骚,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无不与之有关,其麾下的北洋海军,堪称是中国最近代化的一支军队。
李鸿章作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功过是非,谁都难于评说,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之时,正是他担负起了中兴王朝的重任。
他的政治才能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他能清醒的认识到国家所面临的危机,意识到留给中国的出路在于变革。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评价李鸿章的诗:⼀⽣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丑叠恨终呕命,⾄死屈⾝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李鸿章李中堂,不同⼈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说他是近代⼀名了不起的功⾂。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整理⼀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北洋⽔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是李鸿章本⼈所处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
⽽这样⼀个过程,⼜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下,由西⽅资本主义列强,⽤鸦⽚和洋枪⼤炮军舰,逼迫中国实⾏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个⼤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份的中国⼈,提出形形⾊⾊的说法和⽅案,试图寻找出⼀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层产⽣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个改⾰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新的层⾯上,⽆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是李鸿章究竟⼲了⼀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法⽐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直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华殿⼤学⼠,是清朝政府⾼层参与决策、执⾏决策的重要⼈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别: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 14商务英语1班
姓名:廖楚仪
学号: 1440115125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李付安
定稿日期: 2015 年 6 月 25 日
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正如作者牛贯杰在《原来李鸿章》一书的开篇中说道那样,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
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能够一直被众人热议,甚至全方位深入探究,可见李鸿章的确不简单,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原始印象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一幅滑稽的漫画。
画一个人儿拿着浆糊艰难地修补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旁边有一句话,既是李鸿章那段经典自嘲的总结,又是对他的政治生涯最生动的描述:大清皇朝的裱糊匠。
后来我查了资料,他原话是这样说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第一次读完这段话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到他的洞察灼见,他的勇敢担当,他的无可奈何。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虽然最初的动机是他要为自己组建的淮军准备银两购买武器。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
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这反映出了他内在的智慧。
于是后来,就有了李鸿章主持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方面——外交。
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
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在外交上走一贯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
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
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是一件“值得惊诧”
的外交事件,但从烟台回到直隶总督府的李鸿章还是因为赔款和开放口岸而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1895年2月17日的威海卫一战使举国愕然。
朝廷顾不得“天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因为说到底,以卵敌石,岂能幸免?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此前,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
朝廷为此将李鸿章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0年7月17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李鸿章来到天津,看到昔日熟悉繁华的天津城已是残破不堪,不禁失声痛哭,而他在北京的待遇,顶多也就算一个受到礼遇的俘虏罢
了。
就这样,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拖着衰朽的身躯,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而在他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他写道:“臣等俯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一位老人,在写下如此文字时,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恐怕是我们这等人无法体会的。
两个月后,李鸿章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心离开了人世。
起家源自淮军,没落始于甲午。
在这部讲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书本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家所认为的卖国贼,而是一部关于李鸿章的又悲又壮的历史。
他大半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洋务身上。
沉暗暗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官员首先提出加强海防。
每当清廷把这个巨大的帝国毁灭的边缘,他们最先想到的人总是李鸿章,他们想要得到的总是从天而降的好消息,却未曾见过这个老人在面对蛮横无理的列强时的渺小与虚弱。
于是他们一次次的将其革职,又一次次的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他便一次次的曾为了国人眼中的卖国贼。
于是李鸿章便像清廷、帝国主义乃至国人之间的玩物一样,而这个“玩物”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的一生算不得成功,但却是绝对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寥寥三句,便道出了李鸿章这个饱受
争议的大清重臣的难言之苦。
同时,日本人对李鸿章有着很高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而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我则认为,我们无需往李鸿章身上贴任何标签。
一个人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
大多数时候,人是很复杂的,甚至会有自己都不能够看透自己,清楚自己的内心的时刻。
那么,我们谁又有资格为别人的人生盖棺定论呢?再者,一国之兴衰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他做好了,人人鼓掌恭维;搞砸了,人人叫打。
这不公平,即使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有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应该多点借外物的反映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做到“日三省乎己”,而后仍有精力的话,再操心如何评价别人吧。
论文题目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学生姓名廖楚仪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