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演变过程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其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母亲河”。
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形成和演变又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下面将就此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黄河文明的形成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但是,黄河文明的真正形成要追溯到4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代。
那时,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了繁荣而特殊的生活方式——农业,从而开始了黄河文明的形成。
由于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一早期的定居区就开始了发展。
在此期间,食物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区域内的经济也得到了提升。
人们之间的贸易也因此展开,黄河文明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黄河文明的演变黄河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对文明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红山文化时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干旱状态,黄河文明也因此进入了衰退期。
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这次洪水被称为“夏朝大水”,它摧毁了大量的建筑,并对生产、生活和经济大规模地造成了影响,因此黄河文明再度进入衰退期。
在此期间,人们不得不进行迁移和重新定居,文化传承也因此出现了较大的中断。
重要的演变事件还有黄河流域气候的变化。
历史上,黄河流域区域的气候一直处于旱涝交替的状态。
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黄河流域地区经历了一次降温和干旱,整个地区沙漠化严重,大量农作物死亡和人口迁移,黄河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而随后的东周时期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暖,黄河的洪水频发,在这个时期黄河文明迎来第二个高峰。
总之,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跌宕、复杂的演变历程,并且始终与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黄河文明的繁荣与衰弱,不仅受到历史时期的战事和政治的影响,更受到自然环境的遗传和演变。
这也启示着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期为今后的文明演变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基础。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
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
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
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
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
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
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历史悠久。
黄河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其变化多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黄河的起源。
古黄河起源于西藏的青藏高原,从大禹治水时期开始,黄河开始演变,沿着青藏高原的山谷深处,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今天的黄河。
第二阶段:黄河的改道。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改道,从今天的河南省流向江苏省,又从江苏省流向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第三阶段:黄河的改造。
从清朝到现在,黄河的河道一直在改造,从改建水利工程、改变河道、改建河床、拓宽河道到治理洪水,黄河的改造工程一直在进行。
总之,黄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源、改道和改造。
它的演变,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水文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
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
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
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
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
黄河变化演变教案:记录黄河河道的千姿百态2

黄河变化演变教案:记录黄河河道的千姿百态2。
一、黄河的发源和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六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湾,全长5464千米。
二、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由于黄河流域地处于亚洲大陆季风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半干旱及大陆性气候。
所以,在黄河流域内,季风气候的影响较为显著,冬季干冷,夏季炎热,主要降水期在夏季。
三、黄河的演变历程黄河的湖泊阶段在晚新生代早中期,黄河流域经历了一段湖泊期,当时黄河处于内陆泛滥状态,激活了周边水系,形成了诸如“龙虎湖”、“游牧湖”、“殷富青”等泥质湖泊。
这个时期的黄河,是人类迁入黄河流域的原始土地,对于后来的水利、农业、文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的冰川冰川祖先期距今约400万年前,上游黄河发生过冰期,此时的黄河注水量巨大。
在这个时期,黄河高原上的已经冰封了,同时,黄河的下游被淹没,形成海边平原。
而在最近的6000年内,黄河的源头也产生过冰川。
黄河的沙漠化期从新生代开始,黄河的下游平原逐渐面临沙漠化的威胁。
据研究表明,早期的排水系统主要集中在黄河三角洲的北部,直到大约六千年前才逐渐向南扩散。
而直到3000年前黄河才开始向东扩张自己的流域,这时候流域已经完全形成。
黄河的下泥沙夺流期自了公元前2100年,黄河逐步演变成了下泥沙夺流的河流。
这是由于自古以来因地形造成了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以及人类为了取得更土地、水源,强行开垦埋地的行为。
黄河河道的演变,科学实践对河流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黄河的现代化改造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黄河的治理逐渐进入现代化的阶段。
1949年新政府接管赤水缰,开展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行动。
1950年至1960年间推行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芦草沟水利枢纽、凤凰峡和叶柏寿闸等工程,同时也加强了对白马关护堤工程的维护与改进工作,使黄河流域有了较为全面和完善的防洪保护体系。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题板书
1、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2、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总结治理黄河的方案。
目标
学习目标:
解决三个问题,并从中得到启 示,增强环保意识。
昔日的黄河
气候温暖,森 林茂盛,土地 肥沃,是人类 繁衍生息的优 选之地。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 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 十六亿吨,其中十二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四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河床逐渐升 高,有的地段形成悬河。
看录像 原因
一是气候转寒,结构 松散。 二是开垦放牧,破坏 植被。
黄河变化的原 因
两方面原因 关系
治理方案
板书
治理方案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兴修水利。
这样数管齐下,一 定能防止水土流失 ,黄河变好的梦想 一定能成为现实
黄河启示
哪些环境问题
板书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处理 水土流失 旱灾水灾 生物破坏
我们该如何做?
如何做
公益广告词 保护黄河,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请您爱护绿色,绿是生命之源。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鲜花还需绿叶扶,学校更需同学护!
完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 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凝聚了 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板书一棵树
教学完毕谢谢聆听
现在 板书
今日的黄河
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 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 难。 (说明方法:列数字)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 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 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第五名:黄河— 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4.5万平方千米。
黄河简介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 “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 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 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 ,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大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本区至 今流传不衰。 一次,禹的妻子涂山氏在望夫台上看到禹带着治水的人回来了 ,非常高兴,赶忙回家去,又是做饭,又是炒菜。后来饭菜都凉 了,却没有等到大禹归来。她出家门一打听,原来禹从家门口路 过只向家里望了一眼,就急切地走了。 又一次,禹接受舜王重点治理黄河的旨意后,经过自家门口, 尽管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但都没有顾得回家去看望。 还有一次,正值汛期,禹奉命察看黄河,路过家门,正欲下马 看望家人,忽有一报童拦住头报告:“黄河下游河堤决口!”禹闻 讯一惊,急调马头,径奔下游察看去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授课教师:武灵林
做活动
黄河第一湾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登鹳雀楼》
五 二
第一名:尼罗河— 全长6750千米,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千米。 第二名:亚马孙河— 全长6436千米,其流域面积691.5万平方千米。 第三名:长江— 全长6300多千米,年平均流量每秒31900立方米。 第四名:密西西比河— 全长6262千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322万 多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