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20年变迁图

合集下载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徐海亮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参加“七五”国家⾃然科学基⾦重⼤项⽬《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沙运⾏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

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多数泛决的流向。

本⽂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字。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元代虽然南北⼤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盾尚不突出。

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徐州南⾄清⼝(在今淮阴西)⼀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上使⽤了⼤量的⼈⼒,物⼒,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流,变迁极为紊乱[1]。

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

这条北徙的河道⾄明初仍然存在。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鱼台”,当时,徐达⽅北征,乃开塌场⼝(在今鱼台县北),引河⼊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在今原阳西北)⼤决,分为三⽀,⼀⽀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颍,循颍⼊淮,称为“⼤黄河”,⼀⽀仍⾛贾鲁河,因⽔流微弱,称为“⼩黄河”,另⼀⽀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安⼭(今梁⼭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鱼台⼊运,永乐⼗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涡。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公 元前四世纪以前)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人类生活。
•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 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东经霸县,天津以南 入海,;
•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绝, 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合 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改道频繁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 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 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 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 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 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 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 代的重大改道。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 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 ,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 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 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宋 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计,鉴于本世纪 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 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 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本期变迁特点归为三点:
• (1)决口地点由下游河段逐渐移向上游河段。 黄淮平原几条近乎平行的东南向河流其水源皆来自黄河,皆是黄河岔流。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

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

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

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

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白玉川;谢琦;徐海珏【摘要】本文利用1962年、1986年以及2015年的三个典型年代的实测资料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并对河口潮流场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借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潮调和分析,得到黄河口近60年潮流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潮流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1962年河口流场较为平整,有明显切变锋形态,该阶段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河口处呈现为往复流;(2)1986年黄河三角洲岸线曲折多拐,从湾湾沟到清水沟滋生了多个小型高流速区群,并且潮流在滨海处呈现往复流的形态而在远海处为旋转流;(3)2015年涨落潮时潮流在河口处形成明显的环流,此时在沿线凸出沙嘴处会形成3个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旋转流而在河口东北向远海处部分区域呈现往复流的特征.【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9(038)002【总页数】9页(P141-149)【关键词】黄河口;河口流场;高流速区;调和分析;潮流演变【作者】白玉川;谢琦;徐海珏【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TV148黄河是河流研究领域的重点对象。

黄河作为一条多沙河流,大量泥沙被输运至河口地区,造就了广阔的黄河三角洲。

黄河演变的历史,就是河口三角洲不断演变推进的历史。

近代黄河从1855年改道铜瓦厢经肖神庙入海以后,一百多年来历经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道。

近60多年来,1953-1976年,该阶段黄河经神仙沟、刁口河入渤海,岸线向北推进约20 km(穆兴民等,2014),挑河口和黄河海港之间淤积最快,共造陆690 km2(江恩慧等,2016);1976-1996年该阶段黄河经清水沟流路入海,岸线整体形态较为曲折多拐,沿岸形成了多个大小不等的沙嘴;1996年后,黄河改道清8流路入海,并且对口门位置进行了调整,使尾闾河道由原来的东偏南走向变为东偏北走向(如图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的河道变迁

黄河的河道变迁

黄河的河道变迁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

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

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

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

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

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

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

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

黄河六次改道

黄河六次改道

黄河六次改道潟湖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

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

牛轭湖随着河道弯曲的演化,河曲待逐渐加宽,河道长度逐渐增大,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低,在演变过程中,因河道弯曲率逐渐增加,河弯颈变细,最终在洪水期河水可能冲破河湾颈取直,造成河流的天然截弯取直。

正是这种取直河曲带不可能无限制加宽。

河道截弯取直的河湾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

下游自宜昌以下或发育有良好的牛轭湖。

一战国筑堤以前的禹皇古道(前4世纪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从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尚书?禹贡》九河既道汉书地理志九河既道。

颜师古曰:九河,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

五大徙清胡涓《禹贡锥指》后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二(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是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

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

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

三(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河口20年变迁
简介:治理好黄河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责任,让我们来看看NASA发布的2张前后相隔20年的黄河河口卫星地图……
治理好黄河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责任,让我们来看看NASA发布的2张前后相隔20年的黄河河口卫星地图:
上图是1989年黄河入海口的卫星地图(拍摄于1989年2月13日)
上图是2009年黄河入海口的卫星地图(拍摄于2009年6月20日)第一眼看去,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地标上绿色多了,貌似流入渤海的沉积物也少了。

黄河是地球上沉积物最多的河流,因此,在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因为沉积物过多导致黄河改道,搞得下游民不聊生。

新中国建立后,治理黄河就成了重要工作之一。

以上2福卫星地图展示的就是黄河入海口20年的变化,据悉在1996年,有关部门根据黄河水文和沉积物的变化趋势,堵住了原本黄河的主干道,迫使黄河流向东北,黄河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的新的三角洲。

而旧道也因此逐渐退化,海岸线逐渐被填补。

此外,绿化也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在1989年的卫图上,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看不到绿色。

经过20年的治理,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多了很多绿色。

三角洲土地肥沃,在此进行耕作最适合不过了。

入海口北面是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此三角州真可谓宝地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