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1995-2018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995-2018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995-2018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黄钰清;李骁尧;于强;黄华国【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37)6【摘要】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有利于制定黄河流域土地管理方案及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措施。

基于199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流域变化的驱动力。

结果表明,1)1995-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的主体,其面积关系为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高覆盖度草地。

总体上,草地、旱地、灌木林地的面积均呈现上涨趋势,其他土地类型的变化较小。

2)有林地的单一动态度最高,达22.1%,其他建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最低,为-3.82%。

黄河流域整体综合动态度为0.41%,其中,2015-2018年综合动态度最高,为10.02%。

3)在选取的10个地类中,转移矩阵转入和转出面积最大的是中覆盖度草地。

4)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由气象、经济和政策3大因素构成,对整个黄河流域而言,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而上中下游的主要驱动力存在差异,政策因素对上下游解释力较强,气象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游解释力较强。

1995-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最大且变化最频繁,应多关注草地的利用。

研究通过分析气象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对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影响,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9页(P113-121)【作者】黄钰清;李骁尧;于强;黄华国【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和环境管理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相关文献】1.1980-2015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2.1980-2015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3.鄱阳湖地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Ⅰ·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分析4.鄱阳湖地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Ⅱ·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5.1999-2018年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第34卷第2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4 No.21112 2018年1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Nov. 2018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摘要: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

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 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及水沙主要源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要素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

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龙门及潼关水文站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年径流减幅17.93%~40.79%,年输沙量减幅均在46.74%以上。

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水沙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2)兰州-潼关区间年均径流量沿程变化表现为由总体递增状态向递减趋势转变,年均输沙量递增状态虽未转变,但递增幅度平均减小90%以上;3)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由头龙区间向龙潼区间发生转移特征明显,龙潼区间水土流失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4)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锐减占据主导作用,平均贡献率达到90%以上。

而上游兰州站年均径流量受气候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66.57%。

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时空现状及成因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区位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径流;评估;水文;黄河;干流;一级支流;水沙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中图分类号:P333; TV8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8)-21-0112-08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21):112-119.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 Zhao Yang, Hu Chunhong, Zhang Xiaoming, Wang Yousheng, Cheng Chen, Yin Xiaolin, Xie Min. Analysi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regimes and its caus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recent 70 year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8, 34(21): 112-1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8.21.014 0 引 言黄河以水少沙多,含沙量高而著称[1]。

1998-2020年黄河流域径流与降水演变规律研究

1998-2020年黄河流域径流与降水演变规律研究

1998-2020年黄河流域径流与降水演变规律研究
李锋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应用》
【年(卷),期】2022(12)19
【摘要】利用黄河流域1998-2020年的水文数据,运用距平累积法、M-K趋势检验与突变分析、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方法,对黄河流域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径流的降水与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径流量与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径流量在2004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在2010年发生突变,且突变后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降水量上升趋势更加显著。

突变发生后降水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共同影响的变化趋势明显增强,降水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为4.38%,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为95.62%。

目前人类活动已成为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李锋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1
【相关文献】
1.金沟河流域气温、降水与年径流量演变规律研究
2.黄河流域降水演变规律研究
3.1956-2016年黄河流域河川径流演变规律
4.基于标准化降水、径流指数的黄河流域近50年气象水文干旱演变分析
5.黄河流域降水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下游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演变分析

黄河下游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演变分析

黄河下游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演变分析作者:田勇李勇孙一伊晓燕来源:《人民黄河》2019年第02期摘要:黄河下游滩区的行洪和沉沙作用未来究竟有多大,是滩区治理战略方向确定的关键依据。

利用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实测洪水泥沙变化、滩区不同时期行洪和泥沙淤积变化。

结果表明:受洪水量级大幅减小、河道整治工程相对完善以及滩区生产堤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1986年以来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与历史时期相比已显著减弱。

采用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下游河道“现状格局”和“彻底废除生产堤”两个方案滩区的沉沙作用,结果表明:在潼关年均来沙3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基本不发挥沉沙作用;来沙6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发挥一定的沉沙作用;从滩区泥沙淤积比例这个关键指标看,“废除生产堤”方案仅比“现状格局”方案高2%。

提出了重新对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进行战略定位的建议。

关键词:行洪;沉沙;功能定位;滩区治理;黄河下游中图分类号:TV853;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 .issn.1000- 1379.2019.02.0071 黄河下游干流实测洪水泥沙变化1.1 控制站1980年以后洪峰流量大于10 000 m3/s的洪水显著减少1950-1979年30 a间,潼关站有9a发生了洪峰流量大于10 000 m3/s的洪水。

1980之后没有发生过洪峰流量大于10 000 m3/s的洪水。

1999年至今,洪峰流量均小于6 000 m3/s。

1949-1959年,花园口有Sa发生了洪峰流量超过10 000 m3/s的洪水,其中1958年洪峰流量为22 300 m3/s,超万洪量(流量超过10 000 m3/s的洪量)为9.4亿m3。

1960-1985年,花园口有2a 发生了洪峰流量超过10 000m3/s的洪水,其中1982年洪峰流量为15 300 m3/s.超万洪量为5.8亿m3。

1986年至今,花园口没发生洪峰流量大于10 000 m3/s的洪水。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1黄河水文特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

黄河流域主要有以下水文特征:流域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悬殊,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6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汛期。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

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t,年平均含沙量达35kg/m3;黄河泥沙在时空分布上有比径流更为集中的特点,来自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的泥沙占全流域总量的90%以上,80%以上的泥沙来自每年的汛期,输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

自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及河口来水来沙持续偏少(图1-1,表1-1),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黄水量急剧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持续减少,河道断流严重,1997年利津站出现了长达226天的断流。

为限制超计划用水,促进水资源的有序利用,1999年黄河开始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从而遏制了持续27年的河口断流现象。

为恢复黄河的健康新生命,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运用,保证了黄河下游的不断流,进入河口地区和入海水量得到保证。

但是来水偏枯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图1-1 黄河利津站逐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表1-1 黄河山东利津站历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表。

时段径流量(108m3)占多年(%)输沙量(108t)占多年(%)1950~1959 4291 144 120.0 1681960~1969 5012 168 108.9 1501970~1979 3112 102 89.81 1261980~1989 2860 96 63.86 901990~1999 1407 48 38.99 542000~2009 1409 48 13.44 182黄河洪水入海水沙特征1958年7月14日至19日在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简称三花区间)的干流区间以及伊河、洛河、沁河流域持续暴雨,黄河发生了自1919年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杨伟;陈沈良;谷国传;陈小英【摘要】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1996年汛前实施清8改汊工程后,河口区的冲淤发生了变化.据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沟滨海区固定断面测深资料的分析表明:新河口区总体上出现淤积,老河口区在总体上发生侵蚀.通过区域泥沙净冲淤量与入海沙量相关分析计算表明:新河口区的淤积速率与入海沙量呈正相关,老河口区的侵蚀速率与入海沙量互不相关.其原因在于:前者位于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能得到河流输沙的充足补给,属河流动力为主的河控型海岸;后者远离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得不到河流输沙的补给,属海洋动力为主的海控型海岸.【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0(029)001【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清水沟流路;相关分析;侵蚀;淤积;冲淤量【作者】杨伟;陈沈良;谷国传;陈小英【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2~+1;P343.5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 464 km,流域面积达752 443 km2,年径流总量423亿m3,入海沙量10.8亿t/a,素以水少沙多闻名于世。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注入渤海的150余年来,流路尾闾改道频繁,较大的改道有10次;自1976年入海流路改走清水沟至今已行水30多年,其中1996年因胜利油田开发油区需要,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人工改汊,使入海口门向北位移18 km,缩短流程16 km,形成了清水沟流路的新河口,老河口被废弃[1]。

入海口位置的改变必然使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新、老河口区的冲淤变化。

有关清水沟河口区的冲淤变化,有许多学者作过研究:李福林等利用利津站入海水沙量与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的关系,建立了一元对数模型和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清水沟流路河口区的淤涨趋势[2]。

黄河河口治理研究论文

黄河河口治理研究论文

黄河河口治理研究论文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是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连接地带,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

黄河三角洲土地辽阔,石油、天然气、卤水等资源丰富,还有大面积的浅海海面、滩涂和草场,是黄河下游的“金三角”,开发潜力很大。

然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世界各大三角洲,包括我国长江、珠江三角洲相比还远远滞后,黄河入海流路不稳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开发,特别是石油开发,要求黄河河口必须有一个长时间的稳定。

同时黄河水资源匮乏又使黄河河口频繁断流,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加快黄河河口治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影响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现在,关系到未来,并对整个黄河下游的长治久安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自1988年开始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了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对稳定入海流路起到了较大作用。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编制完成的《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得以批复,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为36416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0979万元,负责崔家控导工程以下(含崔家控导工程)北岸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负担10437万元,山东省负担5000万元,负责南岸治理工程和崔家护滩以上河道治理工程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截至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

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控导溜势、有利于输水排沙入海、稳定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河口防洪的不利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中规定的由石油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投资缺口较大,仍有一部分工程未按规划全面实施,河口流路治理的工程体系难以完善,工程治理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②黄河北岸利津县四段以下、南岸垦利县二十一户以下河段,国家一直未纳入其管护范围,工程的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一直未得以安排,致使工程既不能保持完整,又不能确保安全,无法落实责任。

黄河干流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黄河干流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黄河干流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黄河干流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的黄河在中原平原的干流段被视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地,然而其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所带来的景观生态风险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黄河干流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1. 黄河干流甘肃段土地利用变化(1)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黄河干流甘肃段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为主。

大片河滩被开垦为耕地,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农作物结构以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农田化的发展趋势。

(2)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进入新世纪以来,黄河干流甘肃段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业向工矿业转型,大片河滩被开发为工矿用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导致耕地和生态用地进一步减少。

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占据了部分土地资源。

(3)2010年代初至今在当前时期,黄河干流甘肃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重点开发项目和生态建设上。

重点开发项目包括新能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项目有时会涉及到对土地的开垦和改造,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强度。

2.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1)土地退化风险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城市化和工矿化进程,以及耕地数量的减少,导致了土地退化风险的增加。

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水土流失、河滩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城市化所带来的工矿废弃物排放也严重影响了土地的质量。

(2)生物多样性风险黄河干流甘肃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片的耕地和工矿用地占用了原有的生态用地,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特别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湿地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造成了重大的生态风险。

(3)水资源利用风险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利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耕地数量的减少导致了灌溉用水的减少,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则对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带来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方法
图 1 研究区位置、干湿条件、地貌类型
土地变化发生的空间位置、土地变 化的类型、土地变化剧烈程度是土地变 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有
和野外 GPS 验证点
Fig. 1 Location, dryness/wetness, geomorphic types and field GPS verification points of the study area
草)、中覆盖度草地 (简称中草)、低覆盖度草地 (简称低草)、水域、建设用地、难利用地
(简称难用)。运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10],解译出研究区 1998 年、2010 年 30m 空间分辨率
的土地利用图,建立空间拓扑关系,生成 1998 年、2010 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
据库。
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开展了 3 次野外验证,在研究区的累积行程达 1.4×104 km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揭示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HDP) 的重要内容[1-2],已成为当前各国学术界的研究 热点。其研究内容从全球气候变化效应,扩展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 制、生态环境效应等[3],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与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 区间,东经 103°57′1″~112°39′50″,北 纬 33°40′19″~40°35′43″,包括渭河、泾 河、北洛河等流域 (图 1)。面积约 25 万 km2,涉陕、甘、宁、晋、蒙 5 省区的 159 个县 (市、区、旗)。境内多为干旱 半干旱气候,降雨少而集中,且多以暴 雨形式出现,年际变率大。年降水量 300~800 mm, 年 蒸 发 量 700~1300 mm,≥ 10 oC 的积温 1800~2900 oC。丘 陵 地 貌 分 布 广 , 海 拔 207~3922 m。 2010 年林灌覆盖率 14.07%。黄土覆盖 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下游泥 沙的主要来源区。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阳 550001; 3. 黄河水利委员会, 郑州 450003; 4.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875;
5.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4; 7.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郑州 450003)
(2)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信 息 提 取 及 精 度 验 证 参 照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分 类 (GB/
T21010-2007)》 标准,将研究区的土地分为 11 类,分别为农地、有林地 (简称有林)、灌木
林地 (简称灌木)、疏林地 (简称疏林)、其他林地 (简称其它林)、高覆盖度草地 (简称高
干湿状况、地貌类型和坡度坡向等自然条件控制了退耕地点的确定、树种草种的选择 等环节 ,从 [10] 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区域土地变化的方向。由此,本文基于不同干湿状 况、地貌类型和坡度坡向,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 1998-2010 年的土 地利用变化,为评价退耕还林 (还草) 政策在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的实施效果,阐释黄 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沙变化 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第 69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9, No.1 January, 2014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 1998-2010 年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罗 娅1, 2, 杨胜天1, 刘晓燕3, 刘昌明4, 5, 宋文龙1, 6, 董国涛7, 赵海根1, 娄和震1
截止目前,国家的退耕还林 (草) 政策已实施 10 年有余,其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李
收稿日期:2013-09-25; 修订日期:2013-10-30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12BAB02B00); 水利部公益项目 (20110103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项 [Foundation: 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No.2012BAB02B00; Public Welfare Fund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f China, No.201101037;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D = A S × 100%
(3)
式中,D 是土地利用变化面积的比重,取值 0~1,百分数;A 是区域各类土地变化面积之
和 (km2),计算公式见式 (2);S 是区域面积 (km2)。D 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越
剧烈。
(3) 林草植被变化指数 林草植被覆盖状况是影响水沙变化的的重要因素。运用林草
助于评估土地变化的后果,预测土地变化的趋势[9]。为此,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和坡
度坡向,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在
44
地理学报
69 卷
阐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生地点、变化类型和变化剧烈程度的同时,也对土地利用变化引导
的林草植被变化程度作了相应分析。之所以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和坡度坡向的角度对研
有余,累积调查面积大于 8×104 km2,调查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 32%。共采集了 129 个
GPS 点 (图 1) 对 2010 年土地利用数据开展精度验证。129 个验证点中有 121 个点显示解译
正确,解译精度为 93.8%。对于 1998 年土地利用数据的精度验证,综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
1期
植被变化指数 (I),作为评估林草植被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见式(4)。
I = R2010 - R1998
(4)式中,I 是林草植被变指数,取值-1~1,百分数;R1998、R2010分别是 1998 年、2010 年林草
用地面积比重,百分数。计算各年的林草用地面积比重时,只对郁闭度较高的有林地、灌
化越占主导。考虑各类型区土地变化种类繁多,统计时将 Ci值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并将 Ci
值累积之和大于 70%的土地变化类型统计成图,以筛选出该区主要的土地变化类型。
(2) 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 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 (D) 是指各类土地变化面积之和
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可用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计算公式见式 (3)。
据,分别按照 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 投影系统和 GCS_WGS_1984 坐标系统分别校正
后,作为研究的遥感数据源。其中,1998 年 TM 影像共 18 景,空间分辨率 30 m;2010 年
“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共 8 景,原始数据空间分辨率 32 m,经重采样为 30 m。
据,采用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湿条件划分的依据[12-13]:
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开展分析,是希望藉此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由宏观到微观逐步
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条件差异,二是找到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空间位置,三是为分类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变化面积比重和林草变化程度提供分析的载体。
(1) 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 (Ci),筛选出土地利用
木林地和覆盖度较高的高覆盖度草地和中覆盖度草地加以统计。如 I 值为正,表明区域林
草植被增加,且 I 值越大,说明增加的速度越快;如 I 值为负,表明区域林草植被减少,
且 I 值绝对值越大,说明减少的速度越快。
2.2 数据资料
(1) 遥感数据 获取研究区 1998 年 TM 影像和 2010 年中国“环境一号”卫星遥感数
摘要: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 (Ci)、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 (D) 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 (I) 等 3 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潼 关区间 1998-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林草植被变化程度,以期 为评价退耕还林 (还草) 政策在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1998-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总面积的 19.19%,高覆盖度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面积 明显增加,低覆盖度草地、农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② 空间上,土地 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 35°~38°N 的区域,包括黄河以西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北洛河流域、 延河流域、清涧河流域、无定河上中游区,以及黄河以东的沿黄区域;③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中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农用地转化为 其它林地、灌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④ 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干 湿、地貌和坡度差异,但无明显的坡向差异。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干湿;地貌;坡度;坡向;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 DOI: 10.11821/dlxb201401004
罗 娅 等: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 1998-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5
知识的方法[11],通过查阅历史文档和地图资料,访谈当地居民并帮助他们回忆当年的土地
利用信息,获取相应的验证信息,129 个验证点中有 118 个点显示解译正确,验证精度为
91.47%。
(3) 干湿划分 获取研究区 104 个站点 1971-2010 年的年均降水量和年均蒸发量数
变化的主要类型。计算公式见式 (1)、(2)。
Ci = Ai A × 100%
(1)
n
∑ A = Ai
(2)
i=1
式中,Ci是第 i 种变化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取值 0~1,百分数;Ai是第 i 类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