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远扩

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

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10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1.04亿元、山东省0.5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2003年底,除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工程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1.3 清8改汊

为了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结合胜利油田造陆采油的需要,经山东河务局报请黄委会批准,于1996年5月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了人工出汊造陆采油工程,1996年7月14日汊河过流,清8改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呈溯源冲刷。1997年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西河口以下河道

仍受溯源冲刷影响,发生冲刷,河床比降为1.030/

000,比出汊前增大了0.060/

000

1.4 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

为保证河口治理的连续性,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有:堤防道路、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及河口观测研究、黄河口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建设等项目。大多数项目均已按期完成。

1.5 挖河固堤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据分析,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但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约2年。

1.6 河口物理模型建设

黄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建设受到了水利部、黄委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黄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厅建设项目黄委以黄规计〔2006〕31号批复初步设计,并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河口模型建设进展较为顺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由于胜利油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建

设资金短缺,已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应安排专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建设资金应尽快到位,强力推进河口物模建设,确保2007年9月前保质保量完工,黄河第三届国际论坛期间投入运用。

目前只有模型试验厅正在建设中,其他科研设施,如基础试验厅、综合工程厅、露天试验场等尚未列入建设计划;基础设施中,只有科研业务用房落实了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如科技楼、黄河展览馆、专家公寓楼以及模型基地的相关附属设施尚未列入建设计划。

2.2 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河口地区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涉及到的管理单位与开发主体主要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中石化胜利油田、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黄河部门负责四段以上、崔家以下南岸河道工程的建设管理以及刁口河备用流路的管理职责,石油部门负责崔家以下北岸河道工程的建设管理,地方政府负责河道及备用流路的土地开发与管理。北岸四段以下大堤和南岸二十一户以下大堤及其附属工程至今没有落实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出现了严重的失管现象,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河口治理。

2.3 投资渠道不畅

长期以来,河口治理一直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1996年国家计委批复的河口流路治理一期工程,明确由水利部、山东省政府和石油部门三家共同投资建设与管理。目前,油田作为国有企业已改制为上市公司,无法再支付这部分经费,地方政府继续出资建设也存在很大困难。

2.4 尾闾河道持续淤积延伸,防洪形势严峻

2.4.1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尾闾河道不断淤积延伸。清8改汊之后,尽管1996年7月-1997年9月尾闾河道冲刷强烈,但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自1997年10月以后,清4以下河道冲淤交替变化,但总体呈淤积状态。

2.4.2滩地横比降加大,防洪压力增加。近十几年来水较小,漫滩淤积多是滩唇淤积,滩面淤积较少,形成滩唇高于堤根、横向比降较大等严重问题。若遇大水漫滩,即使是中常洪水,也极易发生河势骤变,形成横河或者顺堤行洪的防洪被动局面,严重时对堤防还有造成冲决的危险。

2.4.3河道工程布局不尽合理,节点工程不完善。

2.5 岸线蚀退,湿地退化

进入河口水沙大幅度减少,导致三角洲海岸线蚀退,不仅影响了油田的开发,而且使得淡水湿地退化。

2.6 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 对策与建议

3.1 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为实现稳定入海流路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要按照规划尽快完成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通过模型试验,揭示河口内在的规律,为综合治理开发方案提供技术基础数据,为国内外专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仁者志士加入河口治理研究行列,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因此,需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河口物模建设,确保2007年9月前完成河口模型试验厅建设,并在论坛期间投入运用。

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根据黄河口治理的具体需求、资金条件及技术条件,陆续开工建设基础试验厅、科技试验楼、露天试验场、专家公寓、黄河河口展览馆、模型基地景点工程、模型配套设施、模型辅助设施以及控制室建设等,针对当前最为紧迫的河口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方案论证等治黄需求,启动河口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河口河道演变、河口生态和海岸侵蚀等方面的模型试验研究。争取把黄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基地,为众多北方河流和国内外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提供模型试验平台。

3.2 黄河口治理纳入黄河部门统一管理

河口的治理是黄河整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方方面面,纯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议将河口治理、工程管护以及现行河道、故道和备用流路

等纳入黄河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其治理、管护以及抢险经费应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3.3 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

3.3.1加大工作力度,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批复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并认

真研究黄河口治理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力争列入国家新一轮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之中。

3.3.2加大挖沙降河力度,减少河道淤积对黄河下游的反馈影响。三次挖河实践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应继续实施挖沙降河工程,利用百船计划配备的设备,年年挖河不止。

3.3.3开展口门泥沙扰动疏浚,减缓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

3.3.4完善节点工程,稳定主槽,归顺河势。

3.4 采取工程措施,遏制海岸蚀退,湿地退化

刁口河河口附近海岸线蚀退、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改走清水沟流路之后,断绝了水沙资源,在海洋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海岸线发生演变,并逐渐后退。为此,建议在西河口建设枢纽工程,让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轮换使用,使两口门海域不断得到淡水和泥沙的补充,遏制海岸蚀退,湿地退化,以保持海岸线冲淤平衡。

3.5 加大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力度,确保河口生态需水量,促进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

3.6 加快数字河口建设步伐。在河口模型的基础上,将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

和三维数学模型相结合,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观测收集、分析整理,建立数字平台,跟踪河口演变过程,实施虚拟仿真模拟,分析研究河口演变规律,为河口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简介:孙远扩,1971.8,2005年9月毕业于荷兰国际水利学院,硕士学位,山东黄河河务局高级工程师

Primary Analysis about the Harness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Sun Yuankuo

Yellow River Shandong Bureau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such as the capital shortage of the physical model, not suitable management system, not smooth investment channel, not perfect node projects,grim flood prevent position and eroding coastline etc, this paper try to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fulfil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in good quality and quantity, put the system of harness and management in good order, strengthen integrated father to stabilize the river route to the sea and quicken the construction speed of digital river mouth and so on.

[Key words] Yellow River Estuary, Harness,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s one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 Since 1946,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ic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embeded exploitation of Shengli Oil Field, our nation has been paying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aking such measures as changing the main river channel by manpower, highening and thickening the dykes, harnessing the riverway and dredging up the river trough etc to set up elementarily flood-prevention engineering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herefore the present Yellow River way to the Bohai Sea has been lasting more than 31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But many new circs are coming out and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are urgently awaiting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1 The existing harness status of Qingshuigou Yellow River way

As you know, the existing Qingshuigou Yellow River way formed in 1976,whose life is 12-14 years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plan. But after several measures metioned above together with less water and sediment these years, the extending rate of the Qingshuigou Yellow River way has been decreasing. Thus this river way has last more than 30 years already.

1.1 Harness experiments of dredging up

In order to prolong the river-last life of the Qingshuigou Yellow River way, approved by YRCC in April 1988, Dongying government, Shengli Oil Field and Yellow River Estuary Management Bureau started the harness

experiment of dredging up at the river mouth taking the measures as follows: block up branches to strengthen the trunck, guide the water to enter the Sea directionally, clear barrier and drag silt to dredge up the river mouth, use cunningly tide to transport sediment, strengthen dikes by wide river and stablize the river regime to insure safety. Thus many branches goes into one and the situation of flood-prevent is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1.2 The No. 1 father of the Yellow River river way to the Se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ic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embeded exploitation of Shengli Oil Field, the Yellow River river way to the Sea need to keep relative stable. In 1989, YRCC and Shengli Oil Field worked out “programming report of the Yellow River river way to the Sea” which was approved by the former State Plan Commission IN 1992. “The item proposal report of the No. 1 father of the Yellow River river way to the Sea” was approved by the former State Plan Commission in 1996.By the end of 2003, many items of this report have been finished already.

1.3 Change river way at Qing 8 cross section

In order to relax the flood-prevent pressure of the river estuary and prolong the river-last time of the Qingshuigou Yellow River way combining to meet with the need of Shengli Oil Field, aprroved by YRCC, in May 1996, near the Qing 8 crossection, the river way was changed into another

direction. The gradient of river bed increased from 0.060/

000 to 1.030/

000

.

1.4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 order to keep the continuity of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he implement project of construction items of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wa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in 2001, which includes such constructions as path of dikes, dike strengthening by colmation,river improvement,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river mouth,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mobile wrecking cre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hydrological station at Dingzilu etc.

Most of the items mentioned above have finished by now.

1.5 River-dig to strengthen dikes

The projects of river-dig to strengthen dikes were carried out for 3 times from 1997 to 1998, from 2001 to 2002 and in 2004 seperately. Analysis shows that river-dig has a distinct action for sedimentation-decrease. Scour of trace to the source and linear Scour happen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river-dig reach, the water level decreased greatly with the same discharge, the bank high flow increased obviously, the conformation of cross-sections was changing towards a good direction. But it has an evident time effect about 2 years.

1.6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has been paying much more attention from MWR, YRCC, local goverments and Shenli

Oil Field Management Bureau. Through the great efforts of all levels, the construction item of experiment hall of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was approved by YRCC as the file of Huangguiji 〔2006〕31. and the model started to construct in due form from October 2006.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has been all right at present.

2 Existing main problems

2.1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capita from Shenli Oil Field hasn’t given,

the capital shortage of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has touched the construction schedule. Suggest to arrange special person to supervise and urge the arriving of capital to insure the complete before September 2007 and put into use during the Third Yellow River Forum.

By now, only the experiment hall of model is constructing, the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basic experiment hall, integrated engineering hall, proving ground in the open air etc hasn’t been arranged into construction plan. Only the capit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has arrived, the other basic establishments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Yellow River exhibition hall, the apartment block for experts and relative attachments haven’t arranged into plan yet.

2.2 Not suitable management system

Now there are many management companies and departments in the the Yellow River mouth. As we know, YRCC is in charg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ask from Cuijia to the Fourth Segment in the south bank and standby river ways, the oil management department is in charg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ask below Cuijia in the north bank, but local government is in charg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fields. Thus th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and outlay of both the dikes below the Fourth Segment in the north bank and the dikes and their additional projects below Twenty-one Hu in the south bank haven’t put into effect and they are out of management. Obviously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goes against the harness of Yellow River mouth.

2.3 Not smooth investment channel

Fixed investment channels for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hasn’t formed by now.“The item proposal report of the No. 1 father of the Yellow River river way to the Sea” approved by the former State Plan Commission in 1996 nailed down that MWR,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Oil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e in charge of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s you know, Shenli Oil Field has come into the market from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and is incapable to pay this outlay, and it’s also quite difficult for local government to pay again.

2.4 The trail riverway goes on fill up and extends and the flood preventposition is grim

2.4.1 A great deal of sediment deposits at the river mouth, and the trail riverway goes on fill up and extends. Since the riverway was changed in 1996, the riverway presents in a deposit situation in general in spite of fierce scour from July 1996 to September 1997.

2.4.2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of bottomland is increasing increase the pressure of flood-prevent.

2.4.3 Enginneering layout isn’t so reasonable and node projects are not perfect still.

2.5 The coastline is eroding back and marsh is degenerating

The amount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to the river mouth has decreased a great deal for these years, thus the coastline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s eroding back to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oil field and fresh water marsh is degenerating.

2.6 Pinched water resources and frail ecosystem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3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3.1 Fulfill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in good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offer technique support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route to the sea

According to the programming,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el as soon as possible. Model experiment can open out internal orderlines and support technique data for the workout of integrated fathering and development scheme.the model can also provides an intercommunion flat for experts domestic and abroad, and attract more and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study the harness of the river mouth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much hard work need to do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to insure to fulfill the construction task of model hall before September 2007.

In the light of the principle of urgent in advance,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harness, the conditions of capiatal and technique, start to build in succession basic experiment ha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iment building, proving ground in the open air, integrated engineering hall,Yellow River exhibition hall, the apartment block for experts and relative attachments. Aiming at the present urgent harness requests to start model experiment and study.

Try to build tp-ranking physical model in the world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harness and development of north rivers and large rivers domestic and abroad.

3.2 Take the harness of the river mouth as one part of the whole Yellow

River

The harness of the river mouth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Yellow River, which is career of social commonweal coming down to all levels.

So such things as the harness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f present and standby riverway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united plan ang management of YRCC, and their outlay of harness,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prevent should be list into national investment plan.

3.3 Strengthen integrated father to stabilize the river route to the

sea

3.3.1 Continue to excavate sand to lower the river to decrease the feedback from deposition of riverway. The 3 times of river-dig have shown its powerful life, so suggest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sand-excavate to lower the river and make use of hundred of ships to dig the river year after year.

3.3.2 Continue to harass the sand at the river mouth to reduce the silt and extending rate of riverway.

3.3.3Perfect the node projects to to stabilize the river trough and river regime.

3.4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contain the eroding back of seacoast

and degeneration of marsh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roding back of seacoast and degeneration of marsh at the river mouth of Diaokouhe is that the stop of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the Yellow River since 1976. Suggest to construct Xihekou hinge project and let Qingshuigou and Diaokouhe riverway flow in turn. Thus the sea area near these two river mouths can continue to gain the supplement of freshwater and sediment to contain the eroding back of seacoast and degeneration of marsh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rush and deposition of the coastline.

3.5 Try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unitedly by YRCC to insure the water-require amout of ecosystem and sediment-transport to keep a healthy life of eco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3.6 Quicken the construction speed of digital river mouth. Based on

the physical model, combine 3-D math model with advanced GIS technology. Set up digital platform through the image data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of satellite. Track the evolvement process of the river mouth and implement dummy simultion to analyse and study the evolvement rules to support the technique for the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Sun Yuankuo, born in Aug 1971,graduated from Unesco-ihe in Sept 2005,Master of enginnering,Yellow River Shandong Bureau , sennior enginner,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管君阳51082601024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 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 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 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另外, 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1.2 黄河断流成因 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 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 理办法 1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 【发布日期】1994-02-16 【生效日期】199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1994年2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了加强黄河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黄河河道及各项治黄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河道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黄河河道(包括大清河河道、蓄洪区、滞洪区、展宽区及河口地区)。

第三条第三条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是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其所属沿黄市(地)、县(市、区)的黄河河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黄河河道主管机关。 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沿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黄河河道工程的安全和参加防讯抗洪的义务。 第五条第五条沿黄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黄河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管辖范围内的黄河河道工程管理工作。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河道整治与建设必须服从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它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工程安全,有利于

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畅通。 第七条第七条在黄河河道上修建河道整治工程和跨河、拦河、临河、穿河、跨堤、穿堤的桥梁(含浮桥)、闸坝、码头、渡口、道路、管道、缆线及其它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在堤岸设置引水、提水、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向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报送工程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须将设计文件及施工安排报送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 工程竣工后,有关黄河防洪部分必须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在黄河河道上已经修建的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工程设施,如因黄河防洪标准变更或黄河防洪兴利工程加固改建,或由于黄河河床淤积、防洪水位抬高,影响防洪安全,需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的,原工程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按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通知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并承担费用。 第九条第九条城镇、村庄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黄河河道滩地和各类堤防工程。城镇、村庄建设规划的临河界限由黄河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根据下列标准划定: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评价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协作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二○○九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3) 1.1编制目的 (3) 1.2 编制依据 (3) 1.2.1 法律法规 (3) 1.2.2导则、规范 (4) 1.2.3 技术文件 (4) 1.3 评价标准 (5) 1.3.1 环境质量标准 (5) 1.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7) 1.4 评价工作等级 (8) 1.5评价范围与时段 (9) 1.5.1评价范围 (9) 1.5.2评价时段 (10) 1.6环境保护对象与目标 (12) 1.7 环境敏感区域及敏感点 (13) 2工程概况 (16) 2.1工程地理位置 (16) 2.2流域规划简况 (16) 2.3 工程建设河段概况 (17) 2.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7) 2.4.1目前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 (17) 2.4.2 目前河口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2.4.3 工程建设是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开 发的要求 (19) 2.5 工程建设任务与目标 (20) 2.6 工程规模组成与特性 (20) 2.6.1 堤防工程 (29) 2.6.2 险工工程 (38) 2.6.3 河道整治工程 (41) 2.7 施工布置及进度 (47) 2.7.1 施工总布置 (47) 2.7.2 施工进度 (57) 2.8 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规划 (59) 2.8.1 工程占地 (59) 2.8.2 移民安置规划概况 (62) 3工程分析 (64) 3.1 工程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一致性分析 (64) 3.1.1 本工程与《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 划》的关系 (64) 3.1.2 本工程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的符 合性 (64)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B )。 A、水污染加剧 B、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C、管理落后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D)。 A、环境不恶化 B、水土不流失 C、大堤不加高 D、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A )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 C)。 A、黄河河口管理办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C、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 B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A、1949 B、1950 C、1951 D、1952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 D )、小浪底库区模型、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A、河口河段模型 B、宁蒙河段模型 C、黑山峡河段模型 D、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A )标志水位。 A、树木 B、石头 C、浮竹排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 D )。 A、今刘家峡水库坝址 B、今龙羊峡水库坝址 C、今沙坡头水库坝址 D、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 B ) A、陆浑水文站 B、泺口水文站 C、五龙口水文站 D、小浪底水文站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黄建管〔2007〕48号 关于印发《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 (试行)》的通知 委属有关单位,三门峡库区各管理局: 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技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规、规范,结合黄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1、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2、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条文说明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防洪评价项目技术审查工作,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与建设项目的安全运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以下简称《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水利部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管辖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技术审查,包括桥梁、浮桥、管线等建设项目。 第二章技术审查一般要求 第三条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甲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大、中、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乙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报送审查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应列出项目建设所依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河口;挟沙能力;窄缝法;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收稿日期:2000-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资助 作者简介:曹文洪(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1-7],有力地促进了河口海岸的泥沙研究的发展。然而,已有的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大多是模拟含沙量较低的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而能够模拟多沙和岸线延伸剧烈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还极为少见。近年来,已有个别学者尝试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黄河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如张世奇开发了一套黄河口平面二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18~20]。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河三角洲海陆动态交互影响机理和泥沙运动与湿地演替关系,本文开发和建立了径流、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黄河河口海岸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流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1 模型结构 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1) (2) (3) 为谢才式中:U、V分别为潮流速在x及y方向的垂线平均值分量;Z为潮位;C f 系数;F为柯氏系数,F=2ωsinφ,式中ω为自转角速度,φ为地理纬度;h为水深;Z 为海底起始高程。 b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远扩 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

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10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1.04亿元、山东省0.5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2003年底,除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工程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1.3 清8改汊 为了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结合胜利油田造陆采油的需要,经山东河务局报请黄委会批准,于1996年5月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了人工出汊造陆采油工程,1996年7月14日汊河过流,清8改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呈溯源冲刷。1997年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西河口以下河道 仍受溯源冲刷影响,发生冲刷,河床比降为1.030/ 000,比出汊前增大了0.060/ 000 。 1.4 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 为保证河口治理的连续性,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有:堤防道路、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及河口观测研究、黄河口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建设等项目。大多数项目均已按期完成。 1.5 挖河固堤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据分析,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但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约2年。

中国水利年鉴1996_江河治理与开发-海河流域-前期工作

试验研究”。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珠江流域(片)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伶仃洋水沙特性研究”、和“含盐度对泥沙运动规律影响研究”。(王晋)【国际交流与合作】1995年,珠江流域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珠委共派出5个代表团,访问了1个国家,出访达39人次,正在开展的对外合作项目有3项。1995年4月,珠委组织珠江流域各省(区)水利水电厅局赴美国进行水资源开发考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水电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关系、流域的梯级开发、水电站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政府有关的政策等,并寻求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途径。该考察团共14人于4月15日成行,在二周时间内,访问了美国联邦垦务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和加州南区水利局等单位,参观中,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属的BVI公司与珠委在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此外,南加州水利局也对与珠委合作表示了兴趣,提出要加强交流和往来。 1995年4月,经中国和泰国科学技术联合会第十三届会议批准,将“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中国珠江河口伶仃洋与泰国湄南河口水沙运动”和“应用遥感技术研究广东惠来县和泰国洛神府披平县土壤侵蚀”两个项目作为中泰两国长期合作项目。 1995年,珠委会同珠委科学研究所与越南进行了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向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展示珠委在河口整治方面的实力和经验。7月,珠委组织代表团一行6人起程赴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考察了越南的同奈河、九龙江流域,分别与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越南水利与经济研究院签订了《关于水利科学与技术合作意向书》。9月,以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为团长的越南水利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珠委,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的磋商。代表团考察了蕉门围垦工程、深圳河整治工程,以及珠委科学研究所位于里水的试验基地,经过洽谈,越南拟与珠委就同奈河、九龙江河口河工模型与珠委合作,并准备购买珠委的生潮设备。 1995年,珠委积极促进与澳门就珠江河口珠海—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合作。(王晋)【国际河流的开发】1995年3月上旬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规划查勘工作计划》,珠委勘查设计院相应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查勘工作大纲》,由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珠江水利委员会、云南省水利电力厅等部门共同组成查勘组,对两河流域进行现场查勘,行程7个地(州、市)31个县,约4000多k m,对工程建设、规划坝址、规划灌区、防洪堤坝、界河治理、国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查勘,并于1995年10月19日以珠水规技[1995]36号、云水规技[1995]80号文向水利部上报了《红河流域综合利用任务书》和《澜沧江流域(中 下游)综合利用规划任务书》。(王晋) 海河流域 【前期工作】 一、勘测 天津勘测设计院1995年围绕前期工作完成规划 设计勘测实物工作量为:钻探5958.02标准米,平硐266.0标准米,竖井816.52标准米,坑槽2621.72标 准立方米,物探5378标准点,地质工日17483工日,工 程测量41.15标准平方公里,水文测验1.50标准站年。 二、规划设计 (1)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补充。官厅水库水污 染防治对策研究,完成了调研、资料收集,目前正在编 写专题报告;潘家口水库面污染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工 作大纲;卫河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完成了技术工 作大纲。 (2)海河流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报了规划项目 任务书和一期三个河口规划技术大纲,分别通过了水 利部和水规总院的审查;完成了海河、独流减河、永定 新河三河口有关资料收集,召开了有关专家参加的研 讨会;完成海河口和永定新河口地形图测量和海河口 全潮水文观测,以及导堤工程清水定床物模试验。此外 还开展了挡潮闸纳潮冲淤中间试验和漳卫新河口泥沙 冲淤规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滦河水能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调研和收集资料,完成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区间水电开发研究报告。 (4)边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完成了漳河上 游引水调度研究工作大纲,对滹沱河、卫河、卫运河水 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有关资料收集。 (5)海河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已报送了中间成 果及相应图表,目前正在编写报告。 (6)大清河、永定河下游地区超标准洪水安排规划。已完成数字模型的开发、基本资料的整理,现正在 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7)卫河河道及坡洼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和 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工作,目前正进行补充修订。 (8)漳河上游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报有关 部门征求意见,现正进行补充修订工作。 (9)正义峡水利枢纽。完成了《正义峡水利枢纽可 行性研究阶段选坝报告》。 (10)迈湾水利枢纽。4月通过了由规划总院组织 的对《海南省迈湾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水文分析报告》的审查;7月完成了《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库淹没处理设计专题报告》;9月完

关于黄河的管理与治理

山东农业大学 关于黄河治理与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1级 班级:一班 姓名:周涛 学号:20116285 摘要: 2012年山东黄河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做好治黄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强调,2012年,山东黄河各级要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以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和2012年全河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科学务实、稳中求

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推动治黄工作再上新台阶。 前言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她用甘甜的母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的繁衍、继承、繁荣与昌盛。因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黄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同时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则成为我们新世纪的重要任务。 我家就在黄河岸边,从小我就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黄河在我的成长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黄河曾有过一次断流。河道里到处是一些水坑,当时我们这些顽童就在这些水坑里游泳玩耍。后来,国家加大了母亲河的整治力度,黄河再也没有断过流。河坝也被加固,还修筑了黄河大桥而一些小型的浮桥。黄河也开始发挥了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正确处理治黄、经济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基层单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的小型经济项目,立足新时期经济发展大潮,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打造长效项目。“苔花如米赛牡丹”,基层单位经济项目亮点纷呈,生机勃勃,对工程建设、引黄供水、河道利用等经济主业形成了有益补充,调动了基层单位职工的积极性,逐步成为全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 基本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

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o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劣?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张征云1,孙贻超1,韩冰2,孙静1,邵小龙1,李红柳1 (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宁河县环境保护局,天津301500) 摘要:通过对海河河口生态的各项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由于海河河口生境自然条件不可逆转的改变进行历史生态系统原貌的恢复已不可能,建议对该类地区进行生态重建。关键词:海河;河口;生态恢复;天津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07)04-0014-03 收稿日期:2007-04-30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6YFSYSY02700)作者简介:张征云(197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生态评价与 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北隅,属于淤泥质海岸,为每日二次涨落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约3.0m,最大可达5m,长时期接受黄河和海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其特点是岸线平直,底坡平缓,近岸带坡度为1‰ ̄0.8‰,潮间带浅滩宽4 ̄6 km,河口沉积物极细,粒径均在0.02mm以下,基本 属于径流-潮汐型三角洲[1]。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1海河建闸对河口地区的影响1.1建闸前河口情况 纳潮量:大潮汛进潮量为2800万 ̄3600万 m3,小潮汛进量为1400万 ̄2200万m3,年平均进潮量为2400万m3。 含沙量:1950—1956年多年平均涨潮含沙量为0.773kg/m3,落潮为0.674kg/m3,年平均为0.775kg/m3。 由于上游各河多流经黄土地区,土质松散,泥土易于流失,给海河带来大量泥沙。1919—1958年随上游径流输至海河的泥沙总量为3亿m3,年均790万m3,输出口外的流域来沙和海域来沙总量为3.1亿m3,年均820万m3。上游来沙有90%以上集中于汛期, 其中3/4来自永定河。 1.2建闸后河口情况 1958年,为了实现“ 咸淡分家,清浊分流”,在大沽口北炮台附近修建海河防潮闸,共分8孔,每孔净 宽8.0m,总净宽64m,每孔各设上、 下两扇平板钢闸门。上、下游各开挖一条引河与海河故道衔接,引河平均宽度250m左右。其中,上游引河河底挖至-6.0m,河长300m;下游引河底高程由-6.0m抬高至-4.0m,河长700m。防潮闸与左右岸的轮船闸和渔船闸相结合,组成比较完整的水利枢纽,河口水文特性发生变化。 潮流情况:由于闸前潮波反射,原来的推进波变为立波,闸下潮差增大,且涨落潮历时也发生变化,涨潮历时增加,落潮历时缩短。由于纳潮量减少,径流基本消失,涨潮历时仍小于落潮历时,使涨落潮流速大为减低。如,大沽航道建闸前涨落潮流速均大于 0.5m/s,且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而建闸后,大 沽航道流速一般只有0.2~0.3m/s,闸前流速更小,落 潮流速反小于涨潮流速,随涨潮而来的海相泥沙,因落潮流速减低而在闸下沉淀,因而造成闸下河段及大沽航道严重淤积。 纳潮量:纳潮量大大减少,由原来1400万 ̄3600万m3减少到300万m3。 含沙量:河口段由于上游下泄径流减少,加上上游拦沙治理工程的实施,来水含沙量较小,在0 ̄0.12 kg/m3之间,而河口下游每当遭遇风暴潮以及强向岸 风,风流作用也使潮流含沙量增加。 海河口建闸前,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主要在现闸下5km以外淤积,在闸下10km附 海河水利 2007年8月 14??

黄河河口的特点

黄河河口的特点可以用“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来概括。黄河口。黄河在垦利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垦利县现有土地面积313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3亩,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 8 个城市的 28 个县 ( 区 ) 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 4.4× 10 4 km 2 , 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胜利油田是一个资源丰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同时又是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石油化工基地和农牧渔业基地,在实施 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和山东省两个跨世纪工程(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和建设“海上山东”)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新会议总结讲话(一):

创新会议总结讲话(一): 创新会议总结讲话(一):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20xx年黄委委务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明确下半年任务,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而奋斗。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局干部职工在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年初工作会议确定目标任务的落实,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 (一)治黄工作全面顺利推进 ——完成了汛前准备和调水调沙任务。组织了汛前工程普查与河势查勘,公布了防汛责任人,进行了防汛队伍组织和培训,迎接了国家防总的汛前检查,承办了20xx年黄河防汛抗旱会议,修订了黄河防洪、东平湖防洪、黄河滩区运用等预案,制定了物资调运、通信及后勤保障等方案,推进了全省黄河防汛准备工作的落实。对东平湖分泄洪闸机电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落实了二级湖堤防风浪坍塌和渗水险情抢护措施。第九次调水调沙,我省河道最大流量3890~3710立方米每秒,河道排洪能力明显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昼夜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抢护,确保了工程和滩区安全。

——取得了应急引黄抗旱和水资源调度的全面胜利。去冬今春,**省遭遇了三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黄河防总、**省相继启动了抗旱应急ⅰ级响应。我局认真贯彻上级的部署,科学调度黄河水资源,1~2月份,全局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创有引黄水量记载以来的同期最高值,沿黄1465万亩小麦得到了及时灌溉。调水调沙期间向河口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1508万立方米。 圆满完成了引黄入卫调水任务,向河北输送黄河水1.86亿立方米。上半年,全局累计引水4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引9.3亿立方米。 ——规划计划、防洪工程建设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段的修编任务。开展了南北展宽区任务变更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全局39项黄河标准化堤防在建工程已开工33项,27项基建工程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土方1215万立方米、石方18.99万立方米,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7%和99%。土地迁占完成征地3100亩、房屋拆迁8.6万平方米,分别占批复总量的93%和97%。河口模型厅按计划的进度完成了任务。 ——工程日常管理与维修养护进一步规范。春季绿化植树97.34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28%。对26座病险水闸组织了安全鉴定,对31座病险水闸向黄委编报了《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报告》。全局共签订工程维修养护合同近1.7亿元。完成维修土方125.56万立方米,石方8.84万立方米,建安投资8453万元。 ——水政工作继续加强。开展了《东平湖滞洪区管理办法》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黄河干流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

【摘要】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黄河水环境和水生态特点, 界定了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组成。对宁蒙(下河沿—头道拐) 、龙三(龙门—三门峡)和下游3个重要河段的河道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及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耦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黄河干流10个重要水文断面的适宜生态环境水量和最小生态环境水量。【关键词】生态需水量; 环境需水量; 水质目标; 河道湿地; 耦合研究; 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代写论文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 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占全国15%耕地面积引黄灌溉、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近20年来,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日益增加的污染排放量, 致使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也导致了诸如河道频繁断流、河槽萎缩、水质恶化、鱼类产卵场退化、河口湿地面积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呈恶化趋势。1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内涵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 主要侧重于河道内流量的研究, 这期间有很多定量研究的方法( tennant, 7q10法, 河道湿周法, if-im法, r-cross法等等) 。在我国, 更多的是对流域生态需水和区域生态需水的研究, 特别是对西北内陆河生态需水和黄淮海流域生态需水的研究。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方面研究很多, 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 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 1 - 3 ] 。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 本文认为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为: 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正常生存繁殖, 满足河道湿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 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环境需水量实质上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 二是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 三是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 四是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黄河适宜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系黄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较佳水量, 此时系统状态较理想, 能够发挥较好的生态环境功能。在此状态下, 黄河系统的恢复目标为: 一是黄河水质满足水功能目标要求, 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二是黄河主要保护物种鱼类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遭到破坏的鱼类产卵场得到逐步恢复; 三是河道湿地和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能够得到维持, 发挥湿地应有的生态环境功能。最小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持系统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阈值, 若低于该水量, 系统会发生退化。代写毕业论文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来说, 最小生态环境水量也是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并发生功能性裂变, 维持河道水流循环的最小流量。2 理论及方法 2.1 生态需水量根据黄河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黄河缺乏长期的水生生物的调查及其生长习性的观测数据, 缺乏相应典型河段主要保护物种生理需水的基础研究支持, 另一方面考虑黄河水生生物并不丰富的实际, 因此, 现阶段很难做到完全生态学意义上的定量研究。足够流动的水体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 从水量及其相关因子考虑,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利用历史流量法和水力学参数法来计算研究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这种保持河流一定流态的流量可认为是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因此研究利用历史流量法(tennant法和90%保证率设定法)计算河道基流,在环境水量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河口生态修复需水,结合水力学参数法, 对该流量级下的水文要素(如水深、流速、湿周等) 能否满足黄河鱼类的生存空间进行判别, 以体现保护鱼类生存繁衍和维持生境的生态水量需求。(1)tennant法: 脱离特定用途的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 也叫tennant法或montana法, 是非现场确定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典型方法。该方法以河流水生态健康情况下的多年平均流量观测值为基准, 将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河流流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推荐的标准值是以河流健康状况下多年平均流量值的百分数为基础。tennant法生态环境水量计算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给出一个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本研究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