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评价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协作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二○○九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3)

1.1编制目的 (3)

1.2 编制依据 (3)

1.2.1 法律法规 (3)

1.2.2导则、规范 (4)

1.2.3 技术文件 (4)

1.3 评价标准 (5)

1.3.1 环境质量标准 (5)

1.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7)

1.4 评价工作等级 (8)

1.5评价范围与时段 (9)

1.5.1评价范围 (9)

1.5.2评价时段 (10)

1.6环境保护对象与目标 (12)

1.7 环境敏感区域及敏感点 (13)

2工程概况 (16)

2.1工程地理位置 (16)

2.2流域规划简况 (16)

2.3 工程建设河段概况 (17)

2.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7)

2.4.1目前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 (17)

2.4.2 目前河口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2.4.3 工程建设是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开

发的要求 (19)

2.5 工程建设任务与目标 (20)

2.6 工程规模组成与特性 (20)

2.6.1 堤防工程 (29)

2.6.2 险工工程 (38)

2.6.3 河道整治工程 (41)

2.7 施工布置及进度 (47)

2.7.1 施工总布置 (47)

2.7.2 施工进度 (57)

2.8 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规划 (59)

2.8.1 工程占地 (59)

2.8.2 移民安置规划概况 (62)

3工程分析 (64)

3.1 工程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一致性分析 (64)

3.1.1 本工程与《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

划》的关系 (64)

3.1.2 本工程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的符

合性 (64)

3.1.3 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66)

3.1.4 工程建设与水功能区划及水环境功

能区划的符合性 (67)

3.1.5 与《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协调性 (67)

3.2 施工布置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68)

3.2.1 施工料场环境可行性分析 (68)

3.2.2弃渣场环境可行性分析 (69)

3.2.3施工道路布置环境合理性分析 (72)

3.3 工程作用因素分析 (74)

3.4 主要影响源分析 (76)

3.5 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 (77)

3.5.1工程特点与区域环境特点 (77)

3.5.2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78)

3.5.3 评价因子筛选 (79)

3.5.4 评价重点 (81)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2)

4.1 区域环境概况 (82)

4.1.1 自然环境 (82)

4.1.2 社会环境 (86)

4.2 陆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4)

4.2.1 陆生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94)

4.2.2 动物资源 (101)

4.2.3 生态完整性评价 (102)

4.3 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2)

4.3.1调查断面布设 (113)

4.3.2 浮游生物调查结果 (114)

4.3.3 底栖动物调查结果 (117)

4.3.4 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结果 (117)

4.3.5 鱼类调查结果 (117)

4.4 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与评价 (121)

4.4.1自然保护区概况 (121)

4.4.2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122)

4.4.3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 (123)

4.4.4自然保护区植被 (124)

4.4.5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 (127)

4.4.6自然保护区主要存在问题 (131)

4.5 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32)

4.6 环境空气与声环境现状评价 (135)

4.7 主要环境问题 (135)

4.7.1 黄河入海流路不稳定,洪水威胁依然

存在 (135)

4.7.2 生态系统脆弱、土壤盐渍化程度高

(135)

4.7.3 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经济开发、洪水危

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 (136)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7)

5.1 已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37)

5.1.1 堤防工程 (137)

5.1.2 河道整治工程 (138)

5.2 水文情势影响预测与评价 (138)

5.2.1控导工程对水文情势影响 (139)

5.2.2工程对河势影响 (139)

5.3 陆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4)

5.3.1 对植物资源影响 (144)

5.3.2 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评价 (145)

5.3.3 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评价 (147)

5.4 水生生态系统影响预测与评价 (149)

5.4.1 对水生生物影响 (149)

5.4.2对鱼类影响 (149)

5.4.3 水生生态环境影响小结 (152)

5.5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3)

5.5.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3)

5.5.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6)

5.5.3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6)

5.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8

5.5.5 施工期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160)

5.6 水土流失预测 (161)

5.6.1 预测内容 (161)

5.6.2 扰动土地面积 (161)

5.6.3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 (161)

5.6.4 弃土弃渣量 (161)

5.6.5 水土流失量预测 (168)

5.7 社会、经济影响预测与评价 (180)

5.7.1 增强地区防洪能力 (180)

5.7.2 确保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80)

5.8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1)

5.8.1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 (181)

5.8.2 移民安置对土地资源影响 (182)

5.8.3移民生活水平影响分析 (191)

6 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93)

6.1 工程与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 (193)

6.2 对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影响 (194)

6.2.1 对植物区系组成影响 (194)

6.2.2 工程占地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195

6.3 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影响 (197)

6.3.1对鸟类的影响 (197)

6.3.2 对其他动物影响 (213)

6.4 工程建设后对自然保护区影响 (213)

6.4.1 对自然保护区补水影响 (213)

6.4.2工程占地对自然保护区结构与功能

影响 (216)

6.4.3 土地利用格局影响 (217)

6.5 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小结 (219)

6.5.1 对自然保护区重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219)

6.5.2 对自然保护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220

6.5.3 相关意见 (220)

7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221)

7.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21)

7.1.1 陆生生态保护措施 (221)

7.1.2 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224)

7.2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224)

7.2.1 水环境保护措施 (224)

7.2.2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225)

7.2.3 声环境保护措施 (225)

7.2.4 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226)

7.2.5 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226)

7.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26)

7.4 小结 (228)

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38)

8.1 环境管理 (238)

8.1.1 环境管理目标 (238)

8.1.2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 (238)

8.2 环境监理 (239)

8.3 环境监测计划 (240)

8.3.1 大气环境监测 (240)

8.3.2 声环境监测 (240)

8.3.3 水土流失监测 (241)

8.3.4 人群健康监测 (242)

8.4 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 (243)

8.4.1 生态环境管理机构 (243)

8.4.2 生态环境监理 (247)

8.4.3 生态环境监测 (247)

8.5 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248)

8.5.1 目的 (248)

8.5.2主要验收内容 (248)

9 环保投资估算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53)

9.1 环保投资估算 (253)

9.1.1 编制依据 (253)

9.1.2 投资项目划分 (253)

9.1.3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254)

9.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61)

9.2.1 环境经济效益 (262)

9.2.2 工程投资与环境损失 (268)

9.2.3 经济损益综合分析 (268)

10 公众参与 (269)

10.1 公众参与的目的 (269)

10.2 公众参与的方式 (269)

10.3 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 (269)

10.3.1 调查范围与调查对象 (269)

10.3.2 调查内容及时间 (270)

10.3.3 调查结果统计 (273)

10.3.4 公众意见汇总及处理 (276)

10.4 召开座谈会 (276)

10.5 公众参与结论 (277)

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79)

11.1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279)

11.1.1 陆生生态系统 (279)

11.1.2 水生生态系统 (280)

11.1.3 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与评价.. 280

11.1.4 水环境现状 (281)

11.1.5大气环境与声环境现状 (281)

11.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281)

11.2.1 对水文情势影响 (281)

11.2.2 陆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81

11.2.3 水生生态系统影响预测与评价 282

11.2.4 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83)

11.2.5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85

11.2.6水土流失 (285)

11.2.7社会经济影响 (285)

11.3 环保效益评价结论 (286)

11.4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286)

11.5 综合结论 (286)

11.6 建议 (287)

附件:

附件1 任务委托书

附件2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关于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

附件3 《国务院关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附件 4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关于黄河河口近期防洪工程建设涉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函》函的答复

附件5山东省林业局《关于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需占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请示》

附件6 公众参与调查表样表

附图:

附图1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总体布置示意图

附图3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施工总体布置图

附图4 区域土壤类型图

附图5 项目区水土流失三区划分图

附图6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附图7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附图8 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图

附图9 项目区遥感影像图

附图10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图

附图11东营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图12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附图13 工程与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14施工布置与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15 工程与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保护区位置关系图

附图16工程与自然保护区重要物种分布位置关系示意图

前言

黄河河口地区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地理位置为东经118o10′~119o15′,北纬37o15′~38o10′,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以来由黄河泥沙淤积、填海造陆所形成的一片新陆地,该地区又称黄河河口三角洲。自然条件下,黄河尾闾河段在此洲面上遵循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规律摆动,横扫三角洲,循环往复并扩大洲面范围。河道摆动顶点在宁海附近,包括北至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涉及范围约6000km2。自1953年起,随着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曾三次采取人工改道措施,限制河道摆动范围,把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断面附近,包括北至车子沟、南到南大堤的扇形范围,面积约2400km2。目前黄河河口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胜利油田)和农牧渔业综合开发地区。

黄河河口的治理,直接关系着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保障河口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要求黄河入海流路必须相对稳定,力争使现行的清水沟流路继续行河一个较长的时期。198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原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以及有关单位共同协作编制完成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1992年国家计委以计农经[1992]1842号文批准了该规划报告。1993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编制《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计委以计农经[1996]238号文批准该项目建议书。据此,从1996年开始,实施了北大堤沿六号路延长工程、黄河河口南防洪堤0+000~27+735段的加高加固、险工建设以及十八户、中古店、清3、清4等控导工程的新建续建、护林控导工程改建等项目。由于油田改制等原因,尚有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崔家庄控导工程和八连控导工程的部分坝垛等未实施,管理设施和通讯系统建设尚有部分未实施。

由于《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中的工程尚未按计划全部完成,河口河段防洪工程遗留问题的存在,近期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急需开展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以便安排近期防洪工程建设。根据水利部及黄委会的批示,依据《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国函【2002】61号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评价,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受山东黄河河务局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业主委托后,评价单位先后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并多次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部分专题进行委托。委托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评价范围内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委托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专题研究。评价单位在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公众参与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次评价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山东省林业厅、东营市环境保护局、东营市林业局、东营市国土资源局、东营市海洋渔业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在对拟建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基础上,对工程方案和施工总布置合理性进行环境可行性论证,全面分析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实施后对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防止、减缓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和该项目的建设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9)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

(1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1)

(1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

(17)《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12)

(18)《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0.12)

(19)《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4.1)

(20)《山东黄河河道管理条例》(2004.1)

(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22)《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177号文)

(2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2004.7)

(2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28号文)

(2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10)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山东省人民政府,(26)

1999.3)

1.2.2导则、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19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2-19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8)《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9)《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

(10)《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

(11)《水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DL5402-2007)

(1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1.2.3 技术文件

(1)《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国函【2002】61号)

(2)《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国函【2008】63号)

(3)《山东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鲁政发【2003】119号)

(4)《东营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4.12)

(5)《山东省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鲁政字【2000】86号)

(6)《山东省水功能区划》(鲁政字【2006】22号)

(7)《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略规划》(鲁政发【2008】46号)(9)《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界限的公告》(鲁政字【2002】85号)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01】46号)

(11)《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的通知》(东政发【2003】21号)

(12)《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9)

(13)《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占地处理及移民安置专题报告》(2008.9)

(14)《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8.9)

(15)《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鲁环函【2007】808号)

(16)任务委托书

1.3 评价标准

根据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见附件2),项目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如下文。

1.3.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主要指标见表1-1。

表1-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2)地表水环境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主要水质指标见表1-2。

表1-2、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单位:mg/L(pH除外)

(3)声环境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区标准,主要指标见表1-3。

表1-3 、声环境评价标准单位:dB(A)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管君阳51082601024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 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 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 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另外, 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1.2 黄河断流成因 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 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 理办法 1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 【发布日期】1994-02-16 【生效日期】199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1994年2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了加强黄河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黄河河道及各项治黄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河道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黄河河道(包括大清河河道、蓄洪区、滞洪区、展宽区及河口地区)。

第三条第三条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是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其所属沿黄市(地)、县(市、区)的黄河河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黄河河道主管机关。 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沿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黄河河道工程的安全和参加防讯抗洪的义务。 第五条第五条沿黄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黄河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管辖范围内的黄河河道工程管理工作。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河道整治与建设必须服从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它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工程安全,有利于

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畅通。 第七条第七条在黄河河道上修建河道整治工程和跨河、拦河、临河、穿河、跨堤、穿堤的桥梁(含浮桥)、闸坝、码头、渡口、道路、管道、缆线及其它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在堤岸设置引水、提水、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向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报送工程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须将设计文件及施工安排报送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 工程竣工后,有关黄河防洪部分必须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在黄河河道上已经修建的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工程设施,如因黄河防洪标准变更或黄河防洪兴利工程加固改建,或由于黄河河床淤积、防洪水位抬高,影响防洪安全,需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的,原工程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按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通知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并承担费用。 第九条第九条城镇、村庄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黄河河道滩地和各类堤防工程。城镇、村庄建设规划的临河界限由黄河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根据下列标准划定: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

黄河河口近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评价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协作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二○○九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3) 1.1编制目的 (3) 1.2 编制依据 (3) 1.2.1 法律法规 (3) 1.2.2导则、规范 (4) 1.2.3 技术文件 (4) 1.3 评价标准 (5) 1.3.1 环境质量标准 (5) 1.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7) 1.4 评价工作等级 (8) 1.5评价范围与时段 (9) 1.5.1评价范围 (9) 1.5.2评价时段 (10) 1.6环境保护对象与目标 (12) 1.7 环境敏感区域及敏感点 (13) 2工程概况 (16) 2.1工程地理位置 (16) 2.2流域规划简况 (16) 2.3 工程建设河段概况 (17) 2.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7) 2.4.1目前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 (17) 2.4.2 目前河口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2.4.3 工程建设是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开 发的要求 (19) 2.5 工程建设任务与目标 (20) 2.6 工程规模组成与特性 (20) 2.6.1 堤防工程 (29) 2.6.2 险工工程 (38) 2.6.3 河道整治工程 (41) 2.7 施工布置及进度 (47) 2.7.1 施工总布置 (47) 2.7.2 施工进度 (57) 2.8 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规划 (59) 2.8.1 工程占地 (59) 2.8.2 移民安置规划概况 (62) 3工程分析 (64) 3.1 工程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一致性分析 (64) 3.1.1 本工程与《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 划》的关系 (64) 3.1.2 本工程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的符 合性 (64)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

公共基础知识---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B )。 A、水污染加剧 B、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C、管理落后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D)。 A、环境不恶化 B、水土不流失 C、大堤不加高 D、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A )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 C)。 A、黄河河口管理办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C、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 B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A、1949 B、1950 C、1951 D、1952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 D )、小浪底库区模型、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A、河口河段模型 B、宁蒙河段模型 C、黑山峡河段模型 D、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A )标志水位。 A、树木 B、石头 C、浮竹排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 D )。 A、今刘家峡水库坝址 B、今龙羊峡水库坝址 C、今沙坡头水库坝址 D、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 B ) A、陆浑水文站 B、泺口水文站 C、五龙口水文站 D、小浪底水文站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黄建管〔2007〕48号 关于印发《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 (试行)》的通知 委属有关单位,三门峡库区各管理局: 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技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规、规范,结合黄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1、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2、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条文说明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防洪评价项目技术审查工作,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与建设项目的安全运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以下简称《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水利部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管辖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技术审查,包括桥梁、浮桥、管线等建设项目。 第二章技术审查一般要求 第三条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甲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大、中、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乙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报送审查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应列出项目建设所依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河口;挟沙能力;窄缝法;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收稿日期:2000-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资助 作者简介:曹文洪(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1-7],有力地促进了河口海岸的泥沙研究的发展。然而,已有的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大多是模拟含沙量较低的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而能够模拟多沙和岸线延伸剧烈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还极为少见。近年来,已有个别学者尝试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黄河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如张世奇开发了一套黄河口平面二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18~20]。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河三角洲海陆动态交互影响机理和泥沙运动与湿地演替关系,本文开发和建立了径流、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黄河河口海岸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流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1 模型结构 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1) (2) (3) 为谢才式中:U、V分别为潮流速在x及y方向的垂线平均值分量;Z为潮位;C f 系数;F为柯氏系数,F=2ωsinφ,式中ω为自转角速度,φ为地理纬度;h为水深;Z 为海底起始高程。 b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远扩 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

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10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1.04亿元、山东省0.5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2003年底,除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工程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1.3 清8改汊 为了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结合胜利油田造陆采油的需要,经山东河务局报请黄委会批准,于1996年5月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了人工出汊造陆采油工程,1996年7月14日汊河过流,清8改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呈溯源冲刷。1997年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西河口以下河道 仍受溯源冲刷影响,发生冲刷,河床比降为1.030/ 000,比出汊前增大了0.060/ 000 。 1.4 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 为保证河口治理的连续性,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有:堤防道路、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及河口观测研究、黄河口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建设等项目。大多数项目均已按期完成。 1.5 挖河固堤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据分析,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但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约2年。

中国水利年鉴1996_江河治理与开发-海河流域-前期工作

试验研究”。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珠江流域(片)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伶仃洋水沙特性研究”、和“含盐度对泥沙运动规律影响研究”。(王晋)【国际交流与合作】1995年,珠江流域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珠委共派出5个代表团,访问了1个国家,出访达39人次,正在开展的对外合作项目有3项。1995年4月,珠委组织珠江流域各省(区)水利水电厅局赴美国进行水资源开发考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水电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关系、流域的梯级开发、水电站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政府有关的政策等,并寻求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途径。该考察团共14人于4月15日成行,在二周时间内,访问了美国联邦垦务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和加州南区水利局等单位,参观中,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属的BVI公司与珠委在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此外,南加州水利局也对与珠委合作表示了兴趣,提出要加强交流和往来。 1995年4月,经中国和泰国科学技术联合会第十三届会议批准,将“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中国珠江河口伶仃洋与泰国湄南河口水沙运动”和“应用遥感技术研究广东惠来县和泰国洛神府披平县土壤侵蚀”两个项目作为中泰两国长期合作项目。 1995年,珠委会同珠委科学研究所与越南进行了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向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展示珠委在河口整治方面的实力和经验。7月,珠委组织代表团一行6人起程赴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考察了越南的同奈河、九龙江流域,分别与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越南水利与经济研究院签订了《关于水利科学与技术合作意向书》。9月,以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为团长的越南水利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珠委,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的磋商。代表团考察了蕉门围垦工程、深圳河整治工程,以及珠委科学研究所位于里水的试验基地,经过洽谈,越南拟与珠委就同奈河、九龙江河口河工模型与珠委合作,并准备购买珠委的生潮设备。 1995年,珠委积极促进与澳门就珠江河口珠海—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合作。(王晋)【国际河流的开发】1995年3月上旬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规划查勘工作计划》,珠委勘查设计院相应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查勘工作大纲》,由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珠江水利委员会、云南省水利电力厅等部门共同组成查勘组,对两河流域进行现场查勘,行程7个地(州、市)31个县,约4000多k m,对工程建设、规划坝址、规划灌区、防洪堤坝、界河治理、国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查勘,并于1995年10月19日以珠水规技[1995]36号、云水规技[1995]80号文向水利部上报了《红河流域综合利用任务书》和《澜沧江流域(中 下游)综合利用规划任务书》。(王晋) 海河流域 【前期工作】 一、勘测 天津勘测设计院1995年围绕前期工作完成规划 设计勘测实物工作量为:钻探5958.02标准米,平硐266.0标准米,竖井816.52标准米,坑槽2621.72标 准立方米,物探5378标准点,地质工日17483工日,工 程测量41.15标准平方公里,水文测验1.50标准站年。 二、规划设计 (1)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补充。官厅水库水污 染防治对策研究,完成了调研、资料收集,目前正在编 写专题报告;潘家口水库面污染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工 作大纲;卫河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完成了技术工 作大纲。 (2)海河流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报了规划项目 任务书和一期三个河口规划技术大纲,分别通过了水 利部和水规总院的审查;完成了海河、独流减河、永定 新河三河口有关资料收集,召开了有关专家参加的研 讨会;完成海河口和永定新河口地形图测量和海河口 全潮水文观测,以及导堤工程清水定床物模试验。此外 还开展了挡潮闸纳潮冲淤中间试验和漳卫新河口泥沙 冲淤规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滦河水能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调研和收集资料,完成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区间水电开发研究报告。 (4)边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完成了漳河上 游引水调度研究工作大纲,对滹沱河、卫河、卫运河水 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有关资料收集。 (5)海河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已报送了中间成 果及相应图表,目前正在编写报告。 (6)大清河、永定河下游地区超标准洪水安排规划。已完成数字模型的开发、基本资料的整理,现正在 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7)卫河河道及坡洼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和 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工作,目前正进行补充修订。 (8)漳河上游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报有关 部门征求意见,现正进行补充修订工作。 (9)正义峡水利枢纽。完成了《正义峡水利枢纽可 行性研究阶段选坝报告》。 (10)迈湾水利枢纽。4月通过了由规划总院组织 的对《海南省迈湾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水文分析报告》的审查;7月完成了《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库淹没处理设计专题报告》;9月完

关于黄河的管理与治理

山东农业大学 关于黄河治理与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1级 班级:一班 姓名:周涛 学号:20116285 摘要: 2012年山东黄河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做好治黄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强调,2012年,山东黄河各级要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以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和2012年全河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科学务实、稳中求

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推动治黄工作再上新台阶。 前言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她用甘甜的母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的繁衍、继承、繁荣与昌盛。因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黄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同时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则成为我们新世纪的重要任务。 我家就在黄河岸边,从小我就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黄河在我的成长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黄河曾有过一次断流。河道里到处是一些水坑,当时我们这些顽童就在这些水坑里游泳玩耍。后来,国家加大了母亲河的整治力度,黄河再也没有断过流。河坝也被加固,还修筑了黄河大桥而一些小型的浮桥。黄河也开始发挥了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正确处理治黄、经济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基层单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的小型经济项目,立足新时期经济发展大潮,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打造长效项目。“苔花如米赛牡丹”,基层单位经济项目亮点纷呈,生机勃勃,对工程建设、引黄供水、河道利用等经济主业形成了有益补充,调动了基层单位职工的积极性,逐步成为全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 基本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

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o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劣?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张征云1,孙贻超1,韩冰2,孙静1,邵小龙1,李红柳1 (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宁河县环境保护局,天津301500) 摘要:通过对海河河口生态的各项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由于海河河口生境自然条件不可逆转的改变进行历史生态系统原貌的恢复已不可能,建议对该类地区进行生态重建。关键词:海河;河口;生态恢复;天津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07)04-0014-03 收稿日期:2007-04-30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6YFSYSY02700)作者简介:张征云(197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生态评价与 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北隅,属于淤泥质海岸,为每日二次涨落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约3.0m,最大可达5m,长时期接受黄河和海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其特点是岸线平直,底坡平缓,近岸带坡度为1‰ ̄0.8‰,潮间带浅滩宽4 ̄6 km,河口沉积物极细,粒径均在0.02mm以下,基本 属于径流-潮汐型三角洲[1]。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1海河建闸对河口地区的影响1.1建闸前河口情况 纳潮量:大潮汛进潮量为2800万 ̄3600万 m3,小潮汛进量为1400万 ̄2200万m3,年平均进潮量为2400万m3。 含沙量:1950—1956年多年平均涨潮含沙量为0.773kg/m3,落潮为0.674kg/m3,年平均为0.775kg/m3。 由于上游各河多流经黄土地区,土质松散,泥土易于流失,给海河带来大量泥沙。1919—1958年随上游径流输至海河的泥沙总量为3亿m3,年均790万m3,输出口外的流域来沙和海域来沙总量为3.1亿m3,年均820万m3。上游来沙有90%以上集中于汛期, 其中3/4来自永定河。 1.2建闸后河口情况 1958年,为了实现“ 咸淡分家,清浊分流”,在大沽口北炮台附近修建海河防潮闸,共分8孔,每孔净 宽8.0m,总净宽64m,每孔各设上、 下两扇平板钢闸门。上、下游各开挖一条引河与海河故道衔接,引河平均宽度250m左右。其中,上游引河河底挖至-6.0m,河长300m;下游引河底高程由-6.0m抬高至-4.0m,河长700m。防潮闸与左右岸的轮船闸和渔船闸相结合,组成比较完整的水利枢纽,河口水文特性发生变化。 潮流情况:由于闸前潮波反射,原来的推进波变为立波,闸下潮差增大,且涨落潮历时也发生变化,涨潮历时增加,落潮历时缩短。由于纳潮量减少,径流基本消失,涨潮历时仍小于落潮历时,使涨落潮流速大为减低。如,大沽航道建闸前涨落潮流速均大于 0.5m/s,且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而建闸后,大 沽航道流速一般只有0.2~0.3m/s,闸前流速更小,落 潮流速反小于涨潮流速,随涨潮而来的海相泥沙,因落潮流速减低而在闸下沉淀,因而造成闸下河段及大沽航道严重淤积。 纳潮量:纳潮量大大减少,由原来1400万 ̄3600万m3减少到300万m3。 含沙量:河口段由于上游下泄径流减少,加上上游拦沙治理工程的实施,来水含沙量较小,在0 ̄0.12 kg/m3之间,而河口下游每当遭遇风暴潮以及强向岸 风,风流作用也使潮流含沙量增加。 海河口建闸前,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主要在现闸下5km以外淤积,在闸下10km附 海河水利 2007年8月 14??

黄河河口的特点

黄河河口的特点可以用“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来概括。黄河口。黄河在垦利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垦利县现有土地面积313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3亩,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 8 个城市的 28 个县 ( 区 ) 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 4.4× 10 4 km 2 , 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胜利油田是一个资源丰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同时又是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石油化工基地和农牧渔业基地,在实施 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和山东省两个跨世纪工程(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和建设“海上山东”)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新会议总结讲话(一):

创新会议总结讲话(一): 创新会议总结讲话(一):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20xx年黄委委务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明确下半年任务,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创新思维,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而奋斗。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局干部职工在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年初工作会议确定目标任务的落实,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 (一)治黄工作全面顺利推进 ——完成了汛前准备和调水调沙任务。组织了汛前工程普查与河势查勘,公布了防汛责任人,进行了防汛队伍组织和培训,迎接了国家防总的汛前检查,承办了20xx年黄河防汛抗旱会议,修订了黄河防洪、东平湖防洪、黄河滩区运用等预案,制定了物资调运、通信及后勤保障等方案,推进了全省黄河防汛准备工作的落实。对东平湖分泄洪闸机电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落实了二级湖堤防风浪坍塌和渗水险情抢护措施。第九次调水调沙,我省河道最大流量3890~3710立方米每秒,河道排洪能力明显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昼夜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抢护,确保了工程和滩区安全。

——取得了应急引黄抗旱和水资源调度的全面胜利。去冬今春,**省遭遇了三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黄河防总、**省相继启动了抗旱应急ⅰ级响应。我局认真贯彻上级的部署,科学调度黄河水资源,1~2月份,全局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创有引黄水量记载以来的同期最高值,沿黄1465万亩小麦得到了及时灌溉。调水调沙期间向河口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1508万立方米。 圆满完成了引黄入卫调水任务,向河北输送黄河水1.86亿立方米。上半年,全局累计引水4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引9.3亿立方米。 ——规划计划、防洪工程建设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段的修编任务。开展了南北展宽区任务变更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全局39项黄河标准化堤防在建工程已开工33项,27项基建工程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土方1215万立方米、石方18.99万立方米,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7%和99%。土地迁占完成征地3100亩、房屋拆迁8.6万平方米,分别占批复总量的93%和97%。河口模型厅按计划的进度完成了任务。 ——工程日常管理与维修养护进一步规范。春季绿化植树97.34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28%。对26座病险水闸组织了安全鉴定,对31座病险水闸向黄委编报了《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报告》。全局共签订工程维修养护合同近1.7亿元。完成维修土方125.56万立方米,石方8.84万立方米,建安投资8453万元。 ——水政工作继续加强。开展了《东平湖滞洪区管理办法》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黄河干流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

【摘要】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黄河水环境和水生态特点, 界定了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组成。对宁蒙(下河沿—头道拐) 、龙三(龙门—三门峡)和下游3个重要河段的河道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及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耦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黄河干流10个重要水文断面的适宜生态环境水量和最小生态环境水量。【关键词】生态需水量; 环境需水量; 水质目标; 河道湿地; 耦合研究; 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代写论文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 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占全国15%耕地面积引黄灌溉、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近20年来,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日益增加的污染排放量, 致使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也导致了诸如河道频繁断流、河槽萎缩、水质恶化、鱼类产卵场退化、河口湿地面积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呈恶化趋势。1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内涵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 主要侧重于河道内流量的研究, 这期间有很多定量研究的方法( tennant, 7q10法, 河道湿周法, if-im法, r-cross法等等) 。在我国, 更多的是对流域生态需水和区域生态需水的研究, 特别是对西北内陆河生态需水和黄淮海流域生态需水的研究。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方面研究很多, 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 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 1 - 3 ] 。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 本文认为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为: 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正常生存繁殖, 满足河道湿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 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环境需水量实质上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 二是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 三是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 四是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黄河适宜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系黄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较佳水量, 此时系统状态较理想, 能够发挥较好的生态环境功能。在此状态下, 黄河系统的恢复目标为: 一是黄河水质满足水功能目标要求, 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二是黄河主要保护物种鱼类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遭到破坏的鱼类产卵场得到逐步恢复; 三是河道湿地和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能够得到维持, 发挥湿地应有的生态环境功能。最小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持系统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阈值, 若低于该水量, 系统会发生退化。代写毕业论文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来说, 最小生态环境水量也是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并发生功能性裂变, 维持河道水流循环的最小流量。2 理论及方法 2.1 生态需水量根据黄河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黄河缺乏长期的水生生物的调查及其生长习性的观测数据, 缺乏相应典型河段主要保护物种生理需水的基础研究支持, 另一方面考虑黄河水生生物并不丰富的实际, 因此, 现阶段很难做到完全生态学意义上的定量研究。足够流动的水体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 从水量及其相关因子考虑,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利用历史流量法和水力学参数法来计算研究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这种保持河流一定流态的流量可认为是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因此研究利用历史流量法(tennant法和90%保证率设定法)计算河道基流,在环境水量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河口生态修复需水,结合水力学参数法, 对该流量级下的水文要素(如水深、流速、湿周等) 能否满足黄河鱼类的生存空间进行判别, 以体现保护鱼类生存繁衍和维持生境的生态水量需求。(1)tennant法: 脱离特定用途的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 也叫tennant法或montana法, 是非现场确定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典型方法。该方法以河流水生态健康情况下的多年平均流量观测值为基准, 将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河流流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推荐的标准值是以河流健康状况下多年平均流量值的百分数为基础。tennant法生态环境水量计算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给出一个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本研究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