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北京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经验与前景展望

北京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经验与前景展望

北京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经验与前景展望作者: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来源:《投资北京》2008年第12期北京市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30年来,北京市坚持改革创新,致力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北京市的改革开放进程和全国是同步的,都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城乡统筹发展,从微观领域改革到宏观领域改革,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不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立国有经济进入与退出机制,通过国有资本调整和国企重组,国有资产集中度逐步提高,市属企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在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现代制造业板块的比重逐年上升,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国企大集团。

与此同时,北京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

北京已经形成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市场体系。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全市商品流通市场体系趋于完善,商品市场的经营主体和经营业态多元化发展,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不断加强劳动力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作用,促进了北京市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北京市还充分利用雄厚的技术资源优势,在全国最早建立了技术市场,目前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技术信息集散中心。

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进程加快。

通过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等,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完善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95%以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探索与实践”笔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从计划到规划:30年来国家计划管理的理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探索与实践”笔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从计划到规划:30年来国家计划管理的理
业 参 考 , 具 有 强 制 性 ;2 国 家 运 用 价 格 、 收 、 不 () 税
信贷 等经济杠杆来促使 指导性计划指标 的实现 ; ( ) 导 性 计划 涉及 的行 业 和产 品 范 围 比较 广 泛 , 3指 但是不包括关键性的行业和产品。 指 导 性 计划 是 我 国在 改 革 开 放 初期 力 图 改革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做 出的一次有 益尝试 。在 理论上 , 它体现 了计划与市场 的相互结合 ; 在实践
计划管理体系第一次被分解成指令性计划与指导
性 计划 两 部分 。
指 导 性 计划 被 认 为是 对 计 划 执 行 单 位 的经 济
持 和恢复计划 管理 体制 , 因如下 : 原 第一 , 受苏联 经济理论教条影响 ,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 济 的基本特征。第二 ,文革” “ 期间 , 计划经济体制
计 划 指 导 性 的认 识 部 分 地来 自于 国外 计 划 管 理 的
某些成功经验 ,例如法 国和韩国的成功实践 。但 是, 这些 国家的计划 管理实践有一个共 同点 , 就是
作者简介 : 刘瑞(9 0 , , 16 -)男 中国人 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 系主任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计划 ; 中心城 市 和 大 型 国有 企 业集 团计 划 单 列 等 。
收 稿 日期 :0 8 0 — 0 20 _ 5 3
是它 的局限性也是 比较明显 的 : 第一 , 它依然是在 保持计划经济体制 的框架下设计 出来 的,所以过 去指令性计划 留下的痕迹依然非常 明显 。这 致使 它在实践中因为坚持其计划属性而与指令 性计划 没有多少差别 。第二 , 对计划指导性屙 l的理解过 生 于狭 窄导致指导性计划在实践 中进入误 区。关于

一位市民对北京近30年变化的描述

一位市民对北京近30年变化的描述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京老四合院里的普通市民,亲眼 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我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记忆中的北京是一 个破旧的城市,那时普通工人工资只有30元人民币,老百 姓主要经济支出是吃饭,所有东西都需要购物票,有粮票、 布票、肉票,一切都是有计划的。家里的主要电器大概只 有砖头式收音机,最大的乐趣就是听一段评书或相声。人 们的穿着大概以灰、黑、白、蓝为主色调,以结实耐穿为 主要目的。记得一件小花袄,大姐穿完了二姐穿,穿到我 时补了补丁,我还要穿,只因为那时的花衣服不多,女孩 子实在都喜欢美。当时代步工具除了公交就只是自行车, 当然也需要有票来买的。大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间 能睡觉的房子,孩子们的愿望当然是偷偷地坐一下黑黑亮 亮的小汽车了,只要过一下瘾就可以了。
近些年来,我们老百姓不断的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工资已从爹妈那时的30元上升到几千元,家里也都仔细的 装修了一翻,摆设也换了又换,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中冰箱、 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在成家后彩电、冰箱、洗衣机、 空调,已成为生活必需品。现在的手机、电脑不断的更新 换代。
80年代公交车已成为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90年代 打出租车成为时尚,小汽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到21世纪初 期小汽车遍布大街小巷,交通开始出现问题,环境污染也 不断被提出来,因此国家又开始鼓励公共交通,公交IC卡 开始普及;地铁成为最便捷的“地下公交车”;城市轻轨, 磁悬浮正在多个城市建设;过江、地下隧道在全国多座城 市开通。
我住的老房子是文化保护区,这几年房管所基本上把 这片房子翻建一新,院里修了卫生间,都是冲水式的很方 便,院内给重新铺了地砖,也平整了很多,而今院里只剩 下的几家老人,而院里大多数人家的年青子女,都买上了 楼房。平时院里干净整洁。生活在这老四合里有一种与世 无争地田园感觉。3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北京了很大变化,我也 不再为买菜、买肉排长队了,各样的蔬菜、肉食纷纷摆到 了桌上。也不再满足于家庭的小饭桌,工作忙时开始光顾 街面上各式的小餐厅和饭馆。不断地大饭店取代了大部分 的小饭馆,人们进饭馆更多的寻找一份清洁、健康、享受, 而不再满足于吃鱼吃肉。现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 寻求无污染的、无农药的、无化肥的水果蔬菜,饮食平衡, 更加会保养自己。我也时常听听健康养生的讲座。

回顾与前瞻_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

回顾与前瞻_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

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3陈瑞莲 谢宝剑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和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中国区域政策在培育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丰富区域发展的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策目标、政策框架、政策实施和政策工具上仍有待完善。

因此,我国未来区域政策的主要创新路向是:政策目标上以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为主线;政策框架上加强立法和区域规划编制,完善区域协调机构;政策机制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政策工具上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多项政策工具配合使用;政策绩效评价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实施差异化的评估为导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区域政策;政策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制订并实施了不同的区域政策。

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系列区域政策,有效的改变了原区域间低水平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差距过大、区域政策框架不完善等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过程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为了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①和战备的需要等,实施了“优先发展内地”、向“三线”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奠定了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种主要基于政治导向的区域政策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和各大经济区封闭发展、重复投资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问题的形成。

社会转型的历史起点_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思考

社会转型的历史起点_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思考

武汉学刊2008年第4期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8.[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4][5][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333,332.[7][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24,434.[9][10]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1-13(1).[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51.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以其创新的思维、正确的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起点。

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迁、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和全面的结构转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由30年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成为当今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的国家。

30年来,我国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社会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业已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2007年,湖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870亿元,同比增长达14. 5%,占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一半。

武汉市民营经济增加值572.72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的40.2%。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

第5卷第3期2009年7月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I 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Vol 15No 13Jul .2009收稿日期:2009-03-12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08Isikt m ks -03)作者简介:赵宝岩(1957-),男,辽宁本溪人,副教授。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赵宝岩,孙颖杰(沈阳工程学院社科部,沈阳110136)摘 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与总结,阐述了改革开放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科学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未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实事求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17(2009)03-0311-03 一、改革开放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和经济封锁,推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确立了文明古国和当代大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但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后,党的中心工作的着眼点在一定程度上放在与党内外和国内外的敌人作斗争上面,放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上面,贻误了发展机遇,浪费了国力民力,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必须作出回答。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联系当时的国内状况和国际大势,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其历史背景是要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并继承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给我国造成的危难和困境,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认真总结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系统概括中国改革的理论成果,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创造了丰硕的改革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指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初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现代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成熟应用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取向与重大实践突破。

阶段特征总结过程中,回顾了北京市交通发展的不同背景、理论与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建设实践的重大举措,旨在为今后北京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hrough a close look 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review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ei-jing during the past 30years of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up.Based on 3classif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stages,i.e.fundamen-tal theory study in the early 1980s,the initial phase of planning theory development for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 the 1990s,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s from the late 1990s till now,the paper summarizes im-portant theories and main practice in each stage,respectively.Re-garding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the pap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s,relevant achievements in planning research,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transportation projects,so as to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urban trans-portation.关键词:交通规划;城市交通;奥运交通Keyword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urban transportation;Olym-pic transportation中图分类号:U491.1+2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

以“交通拥堵”为核心的“城市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规划研究与建设实践力度;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城市交通需求特征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北京交通事业的发展既需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又需要立足北京城市交通现状,采取新型实践模式,推动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因此,有必要总结北京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交通规划与实践的过程及经验,通过转换视角,立足新的规划发展理念,系统梳理各研究领域,总结失败教训,阐述成功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高北京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北京市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

120世纪80年代初,交通规划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首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带来了出行需求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供求出现矛盾;与此同时,国外先进交通规划理论受到重视,我国现代交通规划理论正在酝酿形成。

收稿日期:2008-11-10作者简介:郭继孚,男,博士,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系统。

E-mail:guojf@郭继孚1赵晖1,2(1.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55;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Guo Jifu 1and Zhao Hui 2(1.Beij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55,China;2.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Government,Beijing 100871,China)A Review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Beijing at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ing &Opening of China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城市交通第7卷第1期2009年1月1.1发展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第1次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

从出行方式和时空分布上看,一是自行车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公共交通。

1986年全市居民出行调查显示,当时北京居民出行,58%依赖自行车,32%依赖公共交通,步行占13.8%,单位小汽车出行占5%,出租汽车仅占1%。

二是时间和空间分布集中。

如居民出行一半以上集中在城市三环以内;出行高峰集中,早高峰占全天出行量的1/4[1]。

这一时期的交通拥堵点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主要道路交叉口和瓶颈路段。

1.2理论研究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和探讨的气氛非常活跃,开创了新时期交通规划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新纪元。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1983年完成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对旧城道路在保存原有棋盘式路网基础上加以打通、展宽,并开辟新的道路;在近郊新建地区发展放射路和环路;同时提出要继续建设地铁和发展郊区轻轨交通。

中央政府对该方案做出了10条重要批复,并为了加强对首都规划建设的领导,决定成立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负责审定实施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近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制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协调解决各方面的关系。

2)成立了专门的城市交通学术研究机构。

如1979年,成立了隶属于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的大城市交通规划学组,并于1985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分会。

1986年成立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其职能之一是落实交通等专项规划的布局和用地的调整。

3)开展了大规模的应用性研究。

如1980年大城市交通规划学组组织了国家重点课题:关于“改善交叉口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

其成果直接用于解决当时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现象[2]。

1.3建设实践这一时期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交通建设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扩充、加快路网建设与发展公共交通。

例如建设了二环路、三环路、十几座立体交叉路桥以及行人过街立交设施;地铁建设一期工程1969年10月建成,试运行12年,1981年9月正式运营,主要承担从市区到西郊的客流;二期环线1984年9月底建成,1987年底正式通车[3]。

“修路”成为当时解决交通拥堵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

这是城市交通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经历,这个时期完成了北京市区路网的基本格局建设和基础设施储备。

1.4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层面,交通规划摆脱了从前单纯依靠经验判断的模式,开始重视交通规划基础研究。

1986年北京市开展了第1次全市居民出行调查,这是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分析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为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工作首次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探索北京大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特征、规律及其形成原因;采用了科学的抽样和交通小区划分方法,分级实施,组织和培训专门的调查人员[1]。

此次调查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查成果有效地支持了公共交通线网评价、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及可行性研究等实践工作,为北京交通研究建立现代规划体系创造了条件。

2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跨步时期,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的指导下,交通规划理论走向系统化,并引导实践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2.1发展背景1)进入机动化进程加速时期。

20世纪80年6郭继孚,等: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代末期北京城市交通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机动化进程加速。

1949—1983年,机动车总量增长平缓,1984年后,民用汽车拥有量年递增率猛增到20%以上,到1997年突破百万辆。

机动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出行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2)交通需求特征发生重大变化。

1987年底民用汽车达到26.8万辆,比1981年增加1倍多;自行车达到670.5万辆,比1981年增长了104%;公共交通客运量达33亿多人次,比1981年增长了25.2%。

交通需求总量的激增和机动化进程给北京带来了新一轮的交通拥堵,不仅在主要的道路交叉口,而且在二环和三环内大面积区域都发生了拥堵现象[4]。

引发拥堵现象的深刻原因在于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与物的流动范围和距离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客货运输上表现出追求便捷、安全、舒适等方面,交通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2.2规划理论研究时代背景的改变带动了北京市城市交通研究方向和战略重点的变化,对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与发展机制有了认识上的突破。

北京市政府组织25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重大软科学项目《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规划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城市交通理论系统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如《研究》中提出“城市交通综合体系”的概念,首次提出“适应现代化城市活动集约化需要的综合交通体系理论框架”,剖析了城市交通综合体系的属性和基本特征。

2)揭示了城市交通的内在运行机制与外部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认为城市交通综合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既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又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

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掌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特征,及其与城市总体发展的协同关系,才能使城市交通协调持续发展。

3)推出了“交通需求二重性与双向控制模式”。

首次提出交通需求管理的思路,即围绕解决北京交通面临的基本矛盾——结构失衡条件下的供需总量失衡问题,探讨交通双向控制模式,控制交通流源头及交通流发生后的科学诱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