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源回归词“自由”的词义演变研究_0
日源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为中心

传入日源外来词中与汉语中文意思相同而汉字不同的词语大有所在,例如:“写真和照片”、“便当和盒饭”、“通勤和上班”等类似的词。这些同义词不仅被民众使用,媒体也广泛使用此类词。例如:黄轩概念写真《轩轾II》发布凸显质感—网易娱乐,2016年12月29日。
伊万诺维奇写真回顾 网坛女神魅力依旧在—中国日报,2016年12月30日。虽然汉语已经有原本的概念,但加上新的表现方式后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这些同义词能够被接受并且保留下来也侧面反映出了现代汉语系统不完善的问题。
2.2.2增加汉语表达的生动性
现在人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日源外来词,不仅使用方便,同时也提升了汉语词汇的整体表现力。例如:萝莉、正太、腹黑、萌、宅、草食男、草食女等。“宅”字不仅表示单字,还引申出宅男、宅女、宅急送等各式各样的词。“宅”在汉语原本只有房子、住宅的意思。在日本却多指与人群接触有交流障碍之意,带有些许贬义。但从日本传到中国后被当做动词使用,宅在家里也表示呆在家里。加上后缀男或女的话则变成名字表示喜欢呆在家里的人。而且,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宅”字常常也用来表示都市人的心理状态,不少人用“宅”来说明自己的性格。萌在汉语中原义指“草木初生之芽”,但是在日本被动漫爱好者用来形容二次元中可爱的男生、女生、生物等。虽然“萌”字与可爱意思相近但又多了一种激发保护欲的微妙情感。这仅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生动形象地直接传达出个人的情感,从此点来看的确是提升了汉语表达的生动性。又比如“草食男”“草食女”,“草食性”原指主要吃植物而不吃肉类的动物,加上男女后用草食的属性来形容新时代下的待人处事温柔友善的男生女生,这种形容生动形象而又贴切实际,且带有新颖的特点,于是在现代男女交际中常常被提及。其实这些词已经在无意间被人们接受并且高频率地使用了,由此可见日源外来词特别是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之大了。
汉语日源回归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内容摘要
回归词是指日本人借用古汉语词汇去译介欧美语词(西洋术语),然后逆输入回 归中国,中国将其吸收到汉语词中,其内涵发生了近代转换并能反映中日文化在西 学东渐和现代化思潮等特定历史背景下而发生互动的词。回归词的词义演变是沿着
be
t0,
word”,it
t0咖lslates
be伯,een
ri窖№ousI圮ss
ri曲【teousness h勰也e connectio玛is connectcd哪也rough the word meaniIlg t0 possible to excaVate the retulll word me culture锄d t11e cogllition prirlciple∞cordiIlg
预算、资本。
三、哲学类,如:悲观、表象、范畴、分析、后天、具体、精神、伦理、能力、 偶然、思想、条件、唯心、悟兴、现象、想象、先天、相对、形而上、虚无、印象、
意识、演绎、主体、自由。
四、社会类,如:保障、代言、规范、规则、环境、劳动、理事、品位、世纪、
社会、身份、文化、文明、影响、组织。
五、文艺类,如:文学、道具、美化、骑士、气质、气氛、文学、艺术、印象、
行下定量统计。
1.2日源回归词的定量统计
根据相关资料初步统计出回归词有150余个: 白金保险保障悲观标本表象博士博物储蓄代表代言道具单位范畴 发明法律法庭法则方程反对分配分析分子封建封锁国家干事纲领 革命共和规范规则国体后天环境机关机器机械计划纪录讲习交换 交通教授教育阶级节约经济具体精神抗议科目控告课程会计伦理 劳动理论理事列车历史美化民主民法内阁能力偶然判决品位骑士权 利气质气氛侵犯侵略社会身份神经审问生产时事世纪事变输入水 准私法思想天主条件同情投机唯心卫生温室文化文明文学物理悟
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的意义变异研究

道 、 陆道 、 阴道。 北 山 ( )0世 纪 8 三 2 0年 代 以 后
这一 时期的 日源外 来词 数量 较少 , 主要 是 一些 官 名 、
清末 明初 日源外来 词的大 量涌入 , 随着 中 日之间 战争
人名 、 名 , 地 留存 下 来 的 也 较 少 。 主 要 原 因 有 两 个 : 是 音 的打响而停止 。13 一 9 7~14 9 5年 期 间 , 日间 的词 汇交流几 中
世纪8 0年 代 以后 至今 , 语 对 日源 外 来 词 的 吸 收也 从 未停 止 过 。 由 于 各 种 文 化 、 言 的 原 因 , 一 时期 被 吸 汉 语 这 收 进 汉语 的 日源 外 来 词 在 意 义 上 发 生 了一 些微 妙 的 变异 , 究 这 些 日源 外 来 词 意 义 方 面 的 变异 , 研 究 近代 研 对
( ) 代 时期 一 古
在这个 时候 , 中国的一批 有志青 年提 出通过 向 日本学 习来 向西方学习 , 其代表有 张之洞 、 梁启超等等。随着 日书
旅 日语 词汇 古 代 时期 汉 语 吸 收 的 日语 词 汇 主要 有 两 种 : 是 用 中 翻译规 模 的 日益盛 大 、 日留学 生 的 日益 增多 , 一 国的汉字 记 录的 日语 的读音 , 二是 直接 引进 日语 的汉 字 。 源 源 不 断 地 涌 人 到 汉 语 之 中 。 第 一种方 式 主要是 在汉 魏时期 , 当时 日语 还没 有文 字 , 只
现 代 汉 语 中 日源 外 来 词 的意 义 变 异 研 究
中日汉字交流之回归词研究

中日汉字交流之回归词研究作者:张贝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摘要:回归词是指日本人借用古汉语词汇去翻译西洋术语,然后逆输入回归中国,中国又将其吸收到现代汉语词汇中,其内涵发生了近代转换并能反映中日文化在西学东渐和现代化思潮等特定历史背景下而发生互动的词。
本文从中日汉字交流的角度出发展开对汉语回归词的研究,侧重对回归词逆输入的历史时期与过程情况进行必要的梳理,探讨其成因和受容关系,进而分析影响近现代中日交流关系健康发展的多种主客观因素。
关键词:回归词;西学东渐;中日交流引言中国与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在文字、词汇等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学术界往往单方面侧重于汉字或汉字词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而对于日语对汉语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
事实上,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回归词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一传输日本一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一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这一历程。
这种“侨词来归”现象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
一、回归词的界定及分类史有为认为回归词主要包括日本人借用古汉语去译介欧美语词然后回归中国的词语,借用古汉语来表达日本本国事物然后回归中国的词语,中西文人利用古汉语创制的新词被日本借走后又回归中国的词语这三方面内容。
①由于日源词的考证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系统研究工作,仅凭词典研究成果是不足为据的,本文认为回归词是指日本人借用古汉语词去译介欧美语词西洋术语然后逆输入回归中国,中国将其吸收到汉语词中的词汇。
根据词义内涵转变的程度将回归词分为以下三类并举例进行具体探讨。
1. 词义内涵基本不变分析一词典出《后汉书·徐防传》“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其后诸家分析,各有异说。
”此处指分开区分。
后日本人用来意译英语analysis,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日源外来词是指从日语中借用进入汉语中的一类外来词。
随着中日经贸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日语中的外来词汇逐渐流入汉语,并成为现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首先,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认识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可以促进汉语翻译和汉语教学的发展。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翻译工作和汉语教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了解日源外来词的词汇、语法和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汉语翻译和教学,提高翻译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还有助于了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演变及其规律。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自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外来词汇。
对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汉语词汇和语法的演变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日文化联系、提高汉语翻译和教学水平以及探究汉语语言演变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特别是它们的来源、语法特征、使用方法及其在汉语中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具体目的包括:1. 了解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的基本特征和来源;2. 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的语法特征和使用方法;3. 探讨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的发展和演变规律;4. 利用实例分析说明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的使用方法和语义变化规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将选取一些典型的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且结合实例详细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和语义变化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外来词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姓名:王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郭伏良20100601摘 要本文侧重从本体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外来词,并结合对比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理论,运用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日源外来词进行研究,重点对日源外来词的引介、日源外来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两个方面做了具体论述。
首先对日源外来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语料来源;其次对日源外来词从借入类型、语义分布和音节数量方面进行量化统计,旨在通过客观翔实的语料数据对日源外来词引进的历时面貌获得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日源外来词进入汉语的两种途径——直接引进和辗转借用港台词语,及日源外来词相比日语原词在词性、词义上发生的变化,探讨了日源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再次,从形态学及语义学角度,通过个例对日源外来词及汉语固有词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考察日源外来词对汉语,尤其是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增加了类词缀、增加了近义词及同音词、活用日语成分参与二次造词。
语音方面体现为声调与汉字相分离,语法方面体现为“动词+中”结构表进行体,且独立成句。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引介对比影响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on the Japanese loan-wor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from noumenonn linguistics,and unifies th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studies the Japanese loan-words by way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Japanese loan-words and the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Japanese loan-words bring to Chinese system.Firstly,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Japanese loan-words,and 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rpora' s origin.Secondly,we have made a classificatory study for the Japanese loan-word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 of borrowing methods,syllabic number and semantic distribution in using conjuncts,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cognition of the process of borrow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for the true text.It describes the two ways of lexical borrowing——import directly and borrows words from Hong Kong or Taiwan languages.On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Japanese loan-words from part of speech and the meaning of words,and illustrate the reasons of the Japanese loan-words entered the Chinese system.Moreover,combined with concret example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apanese loan-words and Chinese inherent word,from morphology and semantics points of view.At last,on the basis of above research,explore preliminary to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Japanese loan-words bring to Chinese system,especially in Chinese glossary system.Such as increased quasi-affix,increased near-synonyms and homophone words,flexibly use of the component of Japanese to creat words and expressions.In pronunciation,mainly expressed in the separation of tone from Chinese character.In grammar,express continuou stense“Verb+Zhong”,and can act as dependent sentences.Keywords Japanese loan-words Introduce Comparison Influence第1章绪论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信息化使得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经济、科技的交流日益广泛和加深,新事物、新概念也随之不断涌现,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语文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词义变化方面探讨汉语对日源外来语的受容

摘要改革开放后,有大量不同领域的日语词汇进入汉语,成为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语。
有些词汇在汉语对日源外来语的受容过程中发生了词义变化,本文将从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性改变、褒贬色彩转换这四个方面探讨这些变化。
关键词日源外来语词义词性褒贬色彩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1 词义变化在这一部分将从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性改变、褒贬色彩转换四个方面探讨汉语对日源外来语的受容。
1.1 词义扩大有些日语词汇进入汉语之后,除了原本的词义之外,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发生了词义扩大的现象。
比如“广场”,“人气”等词汇。
日语中的“广场”有两个意思:①开阔的地方;②很多人聚集到一起的公共场所。
这两个意思随“广场”这个词汇一起进入汉语并得到了大量运用。
下面的例句是从百度新闻上,以“广场”为关键词汇搜索出的例句。
如:(1)5点多钟,天色大亮,营员们在天安门广场排好队伍,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五星红旗的升起。
(首都科技网2012-8-9)(2)每天,太极拳爱好者都聚到一起锻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成为广场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安青网2012-8-9)例(1)中的“广场”指的是开阔的地方,例(2)则指很多人聚集到一起的公共场所。
在与西方交流时,日语引入了plaza(プラザ)一词,虽然日语中把plaza的意思解释为:广场、市场,但其使用范围却与“广场”一词不同,主要被用作专有名词指代特定的购物中心,商业中心。
如:ソニープラザ(索尼广场)京王プラザホテル(京王广场酒店)等。
汉语则没有用新词解释plaza的词义,只是把“广场”原有的两个词义扩大为三个,增加了购物中心、商业中心的含义。
如:(3)万达广场,以其无可比拟的城市综合体优势,打造无懈可击的一站式消费天堂。
(焦点房地产2012-8-9)例(3)中的“广场”既不是指开阔的地方,也不是很多人聚集到一起的公共场所,而是购物中心、商业中心的意思,是日语“广场”没有的词义。
下面再来看另外一个日源词汇“人气”。
韩国语日源汉字词的词义分析

苏福子(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 汉语和
韩语虽属于两个不同语系,但是在历史的文化交流中两国语言产生了很多相同点,韩语的汉
字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其中日源汉字词又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这些
日源汉字词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
问题是有一些地方同中有异,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
最大的不同是形体、词类或用法上的不同。
一般来说,韩国留学生和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的
时候比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更快,也更容易,这是因为东亚地区都属于汉字文化圈。
那么我们
学习汉语和掌握日源汉字词的时候存在着哪些有利之处,又存在哪些难点呢?[关键词] 日源
汉字词;词义;韩国语中图分类号: H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2-0028-02一、引言韩国有韩文,旧名是训民正音,是非常科
学的表音文字,所以日源汉字
苏福子(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汉语和韩语虽属于两个不同语系,但是在历史的文化交流中两国语言产生了很多
相同点,韩语的汉字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源回归词“自由”的词义演变研究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日源回归词“自由”的含义演变问题。
“自由”一词原本存在于古汉语中,后传入日本,意为“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作主”。
近代日语用“自由”一词来翻译西方的“freedom”和“liberty”,并把古汉语中“自由”一词的含义扩展到“在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不受限制”“政治活动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哲学上指“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标签:自由回归词词义演变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历史上在汉字文化交流中,日本从古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明治维新后,日本曾用这些汉语词汇翻译西方词语,使这些词语赋予新的语义。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为了通过日本便捷地学习西方文化,又从日本引入了这些新词语。
本文把日本人直接从古汉语中借用去翻译西方语言的词语,后又被汉语借用的词称为日源回归词。
现代汉语中的“自由”是个法律、政治、哲学上的概念词,它原本是古汉语中的常用词,大约唐代时流入日本,在新文化运动中,由梁启超等学者接回中国。
中国学术界对日源回归词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刘正琰、高名凯(1984)、岑麒祥(1990)、史有为(2003)等对汉语外来词做了基础性的整理、解释工作。
近年来,李运博(2006)对梁启超输入的日语借词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冯天瑜(2004)从中国、日本、欧美的文化互动中探讨了近代汉字术语的生成问题。
上述论著从整体上把握了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问题,然而,对某些词语回归的微观探讨还显得不足。
本文以“自由”一词的回归为例,论述该词的含义演变情况。
一、古汉语中“自由”的词义及在日本的传播在古汉语中,“自由”一词指“不受限制和约束,自己作主”,使用频率较高。
《后汉书·阎皇后纪》中有“兄弟权要,威福自由”的记载,同书“五行志第十三”中有“百事自由,初不恤录也”的记载。
汉·郑玄《周礼》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句,这里的“自由”可解释为“自作主张,按着自己的想法行动。
”到了唐代,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中多处出现“自由”一词。
如: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
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
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白居易《短歌行》)上述唐诗中的“自由”一词,义为“舒畅,悠然自得,没有负担,安闲舒适”。
杜甫少年家境优越,过得十分滋润,但他的仕途不顺,中年之后又因战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最终郁闷至疾,病死于客舟之中。
体会到被束缚的“不自由”,才会更加向往“自由”。
同一时期李白的诗歌中没有出现类似向往自由的词句。
白居易的诗歌则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向往闲适生活的心情。
他的闲适诗对后代读者有很大影响,其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屡屡为后人称道。
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的“闲适”思想(即“自由”),对后世更加有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文化交流上达到了顶峰。
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把中国文化带回日本。
其中,中国汉字是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学术交流的证据。
不管是中国汉乐府诗中的“自由”,还是唐代诗歌中的“自由”,都表达的是一种按自己的主张行事,悠然自得,没有负担,安闲舒适的自由。
这与日本古文献中的“自由”的含义是相通的。
在日本,“自由”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书纪》(720年)中。
在该书的”绥靖纪”中有“威福自由”句,在“清宁纪”中有“权势自由”句,都意为“随心所欲、破坏了权力行使中的上下关系”。
据《续日本纪》(797)“称德天皇神护景云三年十月十日条”记载,“大宰府言:此府人物殷繁,天下之一都会也。
子弟之徒,学者稍众。
而府库但蓄五经,未有三史正本。
涉猎之人,其道不广。
伏乞。
列代诸史,各给一本,传习管内,以兴学业。
诏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各一部。
”虽然《续日本纪》的成书晚于《日本书纪》,但可见当时日本的中央官僚已在阅读中国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
《日本书纪》是用汉文写成的,其中的“自由”一词当受上述古文献的影响。
继《日本书纪》之后,“自由”一词还出现于《续日本纪》(797)(1处)、《日本后纪》(840)(2处)、《日本三代实录》(901)(3处)中,其含义与前述相同。
除前述历史文献外,“自由”一词还出现于日本的法律文书及佛教经典中。
如:放逸飞走之属,谓鹰犬之类。
须专制在己,不得自由,乃成为盗。
(《养老律》“盗贼律”,701年)某乙闻:智慧源极,强名佛陀,轨持妙句。
假曰达磨,智能园故,无所不为。
法能明故,自他兼济。
五眼常鉴,津涉溺子。
六通自由,拔拯樊笼。
(空海《遍照发挥性灵集》卷六“为藤中纳言大使愿文”,813年)《养老律》中的“自由”指鹰犬习性的任意性,与前述日本历史书中所言的违反权力统治的秩序有所不同。
这里的“自由”当来自《唐律疏议》(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为该律书中有相同的记载,《养老律》应是在参照唐律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而空海(744-835)所写的“六通自由”指凭借神通力天眼可见常人之不能见,天耳可闻常人之不能闻,可知自己及他人之前世和思想,可随机变身及飞越山海,可消除烦恼,不再降生现世。
所以,“六通自由”中的“自由”指超越自然的存在。
佛经中的“自由”最早见于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286年),有“各各自由”“所在自由”“最胜自由”“意得自由”“因佛自由”“自由力强”等六处,该词也见于《生经》《渐备一切智德经》《佛说如来兴研显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佛说离垢施女经》《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集众德三昧经》《大哀经》《贤劫经》等经书中。
空海在长安留学期间是有可能接触到汉译佛经中的“自由”一词的。
由上可知,古汉语中的“自由”从正史、律书、佛经等多方面传入日本,并融入日本的相关领域。
二、翻译词“自由”的词义及回归中国英语中的“freedom”和“liberty”是现代汉语和日语中法律、政治、哲学上的“自由”的原词,这两个英语单词传到日本之后,由当时任江户幕府的翻译官森山多吉郎(1820-1871)最先把它翻译成“自由”。
作为翻译词的“自由”具有西方的“在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不受限制”的含义。
(一)从“freedom”和“liberty”翻译而来的“自由”作为翻译词的“自由”的词义更多的是法律上和政治上的自由。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政治上力图建立仿效西方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挤入西方列强之林;并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兴起了工业化浪潮;社会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这一切的西化改革都需要外国的先进思想做基础,日本因此引进了西方的各种思想、学术著作。
“freedom”和“liberty”也被作为西方思想传入日本,但是,其译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它在日本的译界曾经历过洗礼。
根据穗积陈重(1855-1926)著的《法窗夜话》(有斐阁,1916),最先把“freedom”和“liberty”译作“自由”的翻译家是江户幕府的英语通辞(翻译)森山多吉郎,并说《英語対訳辞書》(堀達三郎,1862)中也把它译作“自由”。
即,当时的《英语对译词典》中已经收录了“自由”这个译词。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1835-1901)在《西洋事情》(1866,1868,1870)中说:“liberty”是自由之义,汉人曾译作“自主、自专、自得、自若、自主、任意、宽容、从容”等词,但没充分表达原语的语义。
他认为虽然把“freedom”和“liberty”翻译成“自由”不太恰当,但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译词。
后来,根据《万国公法》(1864)中的“自主”,津田真一郎(1829-1903)在他的《泰西国法论》(1868)中引用了“自主”两字;英国传教士莫里森(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编撰的《英华字典》(1823)把“freedom”和“liberty”翻译成“自主、自主之理、任意擅专、自由得意、由得自己、以自己的判断独立采取行动。
”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中村正直(1832-1891)编写的《自由之理》(1872)把freedom和liberty翻译成“自由”,这对翻译词“自由”的确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认为日本翻译界最终把“freedom”和“liberty”翻译成“自由”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时代所趋。
当时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初期,需要大量学习西方先进文化,“freedom”和“liberty”也作为先进思想被引进日本。
当然,日本可以直接用音译外来语「リバティー」、「フリーダム」来翻译“freedom”和“liberty”,但是,当时的日本翻译界一般还是习惯于用日文汉字来翻译外来词的。
其次是民之所需。
中村正直的《自由之理》發行量巨大,在明治维新的大背景下,该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自由”已经成为民众的流行词,这使“freedom”和“liberty”最终被翻译成“自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法律、政治、哲学上的“自由”福泽谕吉并不赞成把“freedom”和“liberty”翻译成“自由”,这是因为当时所指的自由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自由”“出版的自由”“宗教的自由”。
正如加藤弘之在《立宪政体略》(1868)“私权”中所言:“第一生活ノ権利;第二自身自主ノ権利;第三行事自在ノ権利;第四結社及ビ会合ノ権利;第五思·言·書自在の権利;第六信法自在ノ権利;第七万民同一ノ権利;第八各民所有ノヲ自在二処置スルノ権利”。
前述加藤弘之的“自在”即福泽谕吉所说的“自由”。
这里所强调的是权利的自由。
不管是中村正直的《自由之理》还是福泽谕吉的《西洋事情》的“自由”理论,及津田真一郎的“出版自由”,社会所推崇的“宗教自由”,都侧重在权利上的“自由”,在符合法律道德基础上的“自由”。
日本伦理学家西村茂树(1828-1902)对“自主自由”有一定的见解,曾发表在《明六社杂志》第三十七号上。
大意如下:自主自由……到了近代,被分为两种类别。
一种是自然的自由,也就是人生来就被上天所赋予的自由。
第二种是交际上的自由,也就是政治上的自由。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在当时也是十分有见地的。
(三)“自由”回归中国黄遵宪在驻日期间撰写的《日本国志》(1887)详细论述了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
当时,康有为、梁启超乃至光绪皇帝从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了解到人权、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国志》中的维新变法思想给了他们很大启发。
梁、康在他们众多的改革性文件中也多次涉及自由一词。
如:今我国民智未开,明自由之真理者甚少。
(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十九日,布告天下,许庶民称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