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高一年级 人类与航天课程教学方案表
科学航天校本课程设计

科学航天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掌握航天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
3. 学生能够掌握航天科学的基本原理,如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自转与公转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航天器的设计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航天器模型,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航天科技的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够树立国家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航天科技基本概念:介绍航天器的分类、功能及其应用,联系课本相关章节,如《飞向太空》等。
2.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阶段、重大事件和成就,结合课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内容。
3. 航天科学基本原理:阐述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自转与公转等基础知识,联系课本《探索宇宙的奥秘》等章节。
4. 航天器设计原理:分析航天器的设计要点,如结构、动力、通信等,结合课本《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等内容。
5. 航天器模型制作: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航天器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联系课本《动手制作航天模型》等章节。
6. 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航天科技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结合课本《信息技术与航天》等内容。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doc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型教读课时1 1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了解中国在航天事业付出的努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流畅的语言和充满自信的笔调。
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会阅读和写作简单的通讯。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物理《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可得:这就是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必须具有的速度,叫作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不知道地球的质量,但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如何求宇宙第一速度v ?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还可近似认为是重力来提供需要的向心力:由此可见:要发射一颗绕地球表面附近运行的人造卫星,发射速度必须等于7.9km/s 。
所以宇宙第一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
245.9810M kg =⨯2MmG mg R=2v mR =7.9/GMv km s R==飞行器沿椭圆轨道运动发射速度v越大,轨道的远地点离地球就越远。
当速度v >11.2km/s,飞行器将将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永远离开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11.2km/s被称作第二宇宙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当速度v >16.7km/s时,飞行器将脱离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
16.7km/s 被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即有:GMmr 2=ma n =m v 2r =mω2r =m 4π2T 2r (1)a n =GMr 2,r 越大,a n 越小. (2)v = GMr,r 越大,v 越小. (3)ω= GMr 3,r 越大,ω越小. (4)T =2πr 3GM,r 越大,T 越大注意区分人造卫星的两个速度①发射速度:指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①绕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同步卫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定轨道平面: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内.。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精品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课标要求: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 学习对象分析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
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条件,圆周运动相关知识。
3、学习者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
学生知道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引导学生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在宇宙速度上。
3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先介绍宇宙速度,然后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未来。
本节的重点是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难点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应用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3)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活动组织四、教学(学习)过程(活动)设计一) 宇宙速度最早研究人造卫星问题的是牛顿,他设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地面某处平抛一个物体,物体将沿一条抛物线落回地面,物体初速度越大,飞行距离越远.考虑到地球是圆形的,如果初速度很大,抛出的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就成了人造地球卫星了.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要想使物体成为地球的卫星,物体需要一个最小的发射速度,物体以这个速度发射时,能够刚好贴着地面绕地球飞行,此时万有引力F =mg ,提供了卫星运动的向心力,即:mg =m Rv 2我们可以求出这个最小速度v =6104.68.9⨯⨯=gR =7.9×310m /s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若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一个物体,物体将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将在椭圆轨道上离心运动.若物体发射的速度达到或超过11.2km /s 时,物体将能够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11.2km /s 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如果物体的发射速度再大,达到或超过16.7km /s 时,物体将能够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外.16.7km /s 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卫星脱离助推火箭后,获得了一定的速度v ,设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运行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可得:G r v m rMm 22=等式两边都有m ,可以约去,说明卫星的速度与其质量无关,我们得到: rGMv =(1) 由22)2(T m r Mm Gπ=·r 得:T =GM r 324π (2)由G 2r Mm=ma 得: a =G2rM(3) 从公式(1)、(2)、(3)式中可以看出,地球卫星的运动情况(速度、周期、加速度)是由r 惟一决定的.轨道半径越大,卫星运行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加速度越小;轨道半径越小,运行速度越大,周期越小,加速度越大.当卫星运动的半径等于地球半径为R 时,卫星运动速度,周期和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 =7.9×310m /s ,T =5100s ,a =9.8m /2s .所以所有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v <7.9×310m /s ,运行周期T >5100s ,运行的加速度a <9.8m /2s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回答:三级火箭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 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 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A 、8000kmB 、1600kmC 、6400kmD 、42000km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r v m rMm G 22=解得:r =1600km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Q 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P 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Q 点到P 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r v m rMm G 22=解得:rGMv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Q 点到P 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一样大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二)梦想成真按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互联网络搜集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进行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点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出示幻灯片一、中中)一、导入有一个人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有一个人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出示幻灯片二、标题)二、向学生展示“飞天” 组图(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龙在九天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了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敦煌飞天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万户飞天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出示幻灯片七)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
三、写作背景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四、(出示幻灯片八)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 第1~3段主体: 第4~26段结语: 第27~30段五、(出示幻灯片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
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思考:1.本则新闻的标题包含了几层信息?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7.4+宇宙航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设置情景 问题驱动 (3分钟)[视频引入] 简述中国航天发展史并观看神舟 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视频[设置疑问]飞船如何 发射 出去并 绕地球飞 行?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产生本节课 问题悬念。
通过观看视频,由生 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介绍,对学 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课件动画]在楼顶上先后以不同水平速度抛出 小球。
v 0学生观看动画,思教考问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 学考,让学生体会猜想外 过A B C D推的思维过程程[提出问题]启发诱导 在楼顶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 合理猜想 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35分钟)点相同吗? [诱发思考] 如果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 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 [课件动画展示] 讲解牛顿探索的思路并分析论证精心研究合理推导思考万有引力公式和圆周运动的公 学生通过自己推导的过 式,动手计算第一 程,加深对于万有引力 宇宙速度的值。
定律的理解和记忆,培养旧知的迁移能力、分新 课 导 入.[提出问题]要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能使抛出的物体成为人造卫星,那么这个速度多大呢?[展示课件]课件展示研究内容和已知条件[指导学生探究]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推导。
教师在学生中观察指导答疑,并就黑板上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之后课件再现推导过程,帮助全体学生达标。
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提出问题]如果不知道地球的质量,但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如何求宇宙第一速度v ?g R2 = GM计算第一宇宙速度数值v=7.9km/s。
给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
[提出问题]①将飞行器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②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 为什么?③在低轨道和高轨道运行的两颗地球卫星哪一个运行速度大?[展示课件]发射速度: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速度。
高中航天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高中航天主题教育活动方案高中航天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分析航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高中航天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航天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二、活动目标1.了解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4.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5.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三、活动内容安排本次航天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习课程、参观实践以及创新实践三个方面。
1. 学习课程(预计时长:1周)学习课程是整个活动的基础,通过学习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技术和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具体的学习内容包括:(1) 航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航天器的构造和主要技术;(3) 人类航天的历史和成就;(4) 航天科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参观实践(预计时长:1天)参观实践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航天科学的实践应用和成果。
具体的参观实践内容包括:(1) 参观航天科学技术博物馆,了解航天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2) 参观航天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了解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和实验设备;(3) 参观航天器研制基地,亲身感受航天器的制造过程和技术要求。
3. 创新实践(预计时长:2周)创新实践是活动的重点,通过开展航天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具体的创新实践内容包括:(1) 设计制作简单的航天模型,了解航天器的构造和原理;(2) 进行航天科学实验,如重力实验、气压实验等;(3) 开展航天科学竞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四、活动评价体系为了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表现、实践成果、创新能力以及对航天科学的兴趣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