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备课第3课时

合集下载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是新版的教科书。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以及不同类型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岩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对于岩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岩石的组成,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组成,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岩石的主要成分,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岩石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的组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对地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岩石的组成: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了解岩石的主要成分。

3.学习岩石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学习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岩石的形成过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5.总结: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采用图示、流程图等形式,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

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在前一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对花岗岩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由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

而且不少学生可能也听说过或者接触过矿物,对矿物也有一定的理解。

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

能够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

兴趣方面,小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他们乐于探究,在探究中能体验到发现的喜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2.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3.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1.利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并了解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2.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一些矿物的形态特征和用途,从而为如何观察和描述矿物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2.认识到矿物与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3.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花岗岩,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难点】观察、辨别花岗岩中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并与花岗岩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放大镜、铜钥匙、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矿物引言:最近,发现临平街上首饰店特别多,有卖翡翠项链的,有卖钻石戒指,有卖黄金手镯的,看上去十分漂亮。

了解做这些首饰的主要材料:翡翠、钻石、黄金。

1.这些材料在自然界是不是天然存在的呢?2.生反馈交流3.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再来看一组图片。

4.小结。

来自岩石,分离出来后我们叫矿物。

5.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一起来研究岩石中到底有些什么?岩石与矿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课题《岩石的组成》二、组织观察,深入了解花岗岩1.你想知道花岗岩里有哪些矿物吗?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美丽花岗岩,看看组成花岗岩的几种颗粒有哪些特点?3.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花岗岩颗粒?(颜色大小粗细透明度结构松紧硬度光泽等)4.发放实验袋和记录单(1块花岗岩和1张记录表、1个放大镜、铜钥匙),学生分组观察5.交流花岗岩每种颗粒的特点6.小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特别是根的生长。

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种子具体是如何生长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特别是根的生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种子生长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2.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颗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者视频,以及相关的讲解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颗种子,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吗?”、“种子生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种子,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种植一颗种子,并观察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岩石的组成,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岩石的组成和特点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这方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了解岩石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了解岩石的组成。

难点: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岩石的组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岩石标本。

2.准备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岩石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吗?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分类和特点,如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各种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硬度、颜色、纹理等,并记录下来。

4.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分类。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岩石的组成和特点,并提醒学生要爱护自然资源。

7.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岩石,描述其特点并绘制一幅岩石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岩石,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岩石的组成和分类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帮助他们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岩石,使他们能够正确识别岩石的种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分析它们的特征。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岩石组成和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类岩石的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显微镜等观察工具,方便学生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类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种类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分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岩石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岩石特征,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各种岩石的标本和图片,准备好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岩石的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岩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实践加深对岩石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题目,巩固对岩石的认知。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岩石的组成和特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第3课岩石的组成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第3课岩石的组成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第3课岩石的组成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材P47~4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岩石的组成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知道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3.知道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4.知道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2.能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

3.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2.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并能够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

难点:掌握观察矿物的科学方法,认识到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常见岩石和矿物标本或图文资料。

放大镜、白色和深色无釉瓷板、手电筒、金属、丝绸、泥土、玻璃、蜡烛、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岩石标本、介绍矿物及矿物观察方法的视频。

聚焦1.引入:上节课我们对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岩石有了初步的了解。

事实上,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

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

2.提问:研究岩石的一种方法就是寻找岩石中的矿物。

那矿物是什么样的?(预设:是晶莹剔透的;是黑色的;……)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观察岩石中的矿物来探究岩石的组成。

(板书:岩石的组成)【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使学生首先明确岩石与矿物的关系,然后引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I. 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编写,该教材是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教材。

此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II.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记忆本册科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 掌握研究内容中的重要科学概念和基本常识。

- 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个人和团队合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团队合作的态度。

III.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IV. 教学方法1. 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研究变得生动有趣,提高研究积极性。

2. 导引式讨论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和互助。

V. 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单元:磁力与物质- 课时安排:- 课时1:磁场与磁力- 课时2:磁铁吸铁物体- 课时3:磁力的方向- 课时4:材料间的吸引与排斥- 课时5:实验探究:磁物质与非磁物质的区别2. 第二单元: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 课时1:用水的必要性与节约- 课时2:水资源的分布- 课时3:实验探究:“消失”的清水- 课时4:家庭用水的节约方法- 课时5:饮水的小知识3. 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共生- 课时安排:- 课时1:动物与植物的生活环境- 课时2:动物和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 课时3:实验探究:植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课时4:动物和植物的保护- 课时5:观察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响应4. 第四单元:光的传播- 课时安排:- 课时1:光的传播方式- 课时2:光的直线传播- 课时3: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课时4:光的反射- 课时5:光的折射与颜色VI. 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学生展示,评价。
布置
作业
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板书
设计
肌肉
一、导入
二、认识肌肉功能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后
刘镇小学科学(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四年级 课时总编号:3
课题
3、肌肉
课型
新课
教学
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科学知识: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
·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
重难点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反思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教学
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2、还缺少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