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体备课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体备课表


10.2-10.6
国庆放假
七 10.9-10.13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八 10.16-10.20 2.3测量肺活量
2.4一天的食物
九 10.23-10.27 2.5食物中的营养均衡
2.6营养要均衡
十 10.29-11.2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十一 11.5-11.9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集体备课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 学 内 容

8.28-9.1 1.1听听声音

9.4-9.8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9.11-9.15 1.4声音的高与低
1.5水声音的强与弱

9.18-9.22 1.6声音的高与低

9.25-9.29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十八 12.23-12.27
复习
十九 12.30-1.3
复习
二十
期末测试
备课教师
王xx
王xx
王xx
温xx
十二 11.12-11.16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十三 11.19-11.23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十四 11.26-11.30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3.4弹簧测力计
十五 12.3-12.7 3.5运动与摩擦力
3.6运动的小车
十六 12.9-12.13 3.7设计制作小车(一)
十七 12.16-12.20 3.8设计制作小车(二)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教学内容
1-3温度和气温
第4、5课时
主备人
复备人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
参备人
本组全体教师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测定的。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并对室内外温度进行测量。第二部分,对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理解误差的存在。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方法
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个性复备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身体”、“秋冬星空”、“材料与生活”、“水循环”、“我们的家园——地球”等5个单元,共22个课题,28课时。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专题研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题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重点落实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科学探究经历,可以说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对科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教学目标1、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常见的事物,现象及其相互联系。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程序去思维和操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书写能力、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安全地进学习,探究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4、学会使用学具、材料进行试验。

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培养思考、想象、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用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等。

做到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想中学、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采用角色演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讨论法、实验探索法、作品制作法、反感设计法等。

六、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二周:植物的身体;第三周——第五周:秋冬星空第六周——第十周:材料与生活;第十一周——第十四周:水循环第十五周——第十八周:我们的家园——地球;;第十九周——第二十周:研究与实践。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探究内容不要局限于教科书设计的内容,应在时间、空间、探究对象上进行有效拓展。

2、评价应侧重于发现和张扬学生个性,避免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所有学生。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活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植物的茎》《花和果实》五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四年级上册科学 备课(全)5份

四年级上册科学  备课(全)5份

教师姓名:四年级上学期科学备课教学安排内容结构框图单元备课——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单元备课——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解的量大?相关实验:我们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认识溶解现象【实验材料】水、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沙子、高锰酸钾【观察、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2/3的清水。

3.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沙子、高锰酸钾,先观察这两种材料的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4.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5.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及结论】观察项目现象盐(糖)在水中的变化颗粒变小,最后看不见了颗粒变小了,还能看见没有变化水的变化底下变咸(甜)了上面变咸(甜)了全变咸(甜)了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一些盐(糖)沉淀下来没有沉淀盐(糖)全部沉淀下来其他补充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6、做一杯饮料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科学探究】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作品;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制作饮料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深一层认识溶解的过程,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物质,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

学情分析 汽水、果汁等饮料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自己制作饮料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学准备 小勺、量杯、白糖、纯净水、吸管,再选1-2种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粉,如奶粉、桔子粉等板书设计 6、做一杯饮料饮料瓶的配料说明你选用的材料定“品牌”课时备课【实验现象】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细小的杂质。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认识生物第3课:生物的分类2.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第4课:我们的身体第5课:健康的生活第6课:人与环境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健康的生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1) 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a.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b.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第2课:认识生物a. 介绍生物的分类。

b.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3) 第3课:生物的分类a. 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b.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

(2)第二单元:人与自然1) 第4课:我们的身体a. 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

b.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变化。

2) 第5课:健康的生活a. 讲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第6课:人与环境a. 讲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二单元:人与自然3.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结构式或图文结合式,清晰展示课程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第一节课: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学习认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

3.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教学内容:1.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

3.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引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和小视频,介绍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观察车辆在直路上行驶、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并讨论运动方式是属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往返运动。

4.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挑选一组例子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猜测该运动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并解释原因。

5.概念总结:归纳总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6.巩固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课堂小结:通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学方法:1.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运动。

2.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课堂小结:通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准确性。

2.练习册:检查学生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1.观察场所变化: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公园等场所,让他们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分类总结。

2.设计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组实验,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资源:1.图片和小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内容的练习题。

3.实验材料:用于扩展活动中的自行设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小车(二)》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小车(二)》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小车(二)》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设计制作小车(二)》这一课是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8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继续设计制作小车,并通过实验探究小车的运动原理。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对小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小车的运动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车的运动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车的运动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的运动原理。

2.难点:如何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车的运动原理。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

2.小车制作材料:如纸板、剪刀、胶带等。

3.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小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小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小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制作一辆符合要求的小车?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小车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小车。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车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描述小车的运动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车,使其运动更稳定?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定稿形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Biblioteka 时间地点办公室
主备人
参与人员
综合组全体老师
备课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初稿讨论:
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性,许多认识存于表象,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获取真知的过程。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科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
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
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4.学生动手探究。
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2.气体发声实验。
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
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
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
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自制小乐器。
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
备课小结:
由于大家各抒己见,备课很详细,抓住了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突破了难点,声音在震动。
备课反思:
备课显得墨守陈规,不够大胆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