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盆的落款

合集下载

一把好的紫砂壶底款有哪些讲究

一把好的紫砂壶底款有哪些讲究

一把好的紫砂壶底款有哪些讲究
紫砂制壶与书画作品相同,是归于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最终需求作者自己的印来做身份必定。

壶与印是相符相等的效果,壶因名人印而身价倍增,印因壶的精巧而日趋出名。

所以历代制壶名家对于用在壶上的钤印非常考究,不管是方位、巨细、数量都几近苛刻。

(1)名家用于紫砂壶上的印章也是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印章不论克己仍是约请镌刻大师制造,都得金石味足,神韵饱满。

(2)制壶过程中,钤印用力要均衡合理,不然可能会呈现深浅不一致或许烧制后因为泥料缩短呈现印章不明显等状况。

(3)现代制壶,钤印通常呈现在三个方位:壶盖内、壶底、壶把,也有单个特殊状况:如有些印章也会在壶内部呈现,当以壶身呈现铭文等时,壶身也会呈现作者印章。

不管紫砂壶上有几个印章,都要做到全体和谐一致。

用于壶盖内必须在出气孔两边,用于壶底则必定在正中间,用于壶把则必定在壶把梢下面,而假如呈现在壶身,则必定用于铭文刻画的尾部完毕方位。

(4)制壶演员通常都会数十个个性、字体、巨细、形状等不同的印章,用于匹配不同的壶型。

壶大则印章也大,壶小则印章也小。

当紫砂壶个性精美细腻时,钤印也应清秀奇秀;当紫砂壶个性豪放粗暴时,钤印的个性也应豪宕奔放;当紫砂壶个性稳健妥当时,钤印也应正经平稳。

所以,一把好紫砂壶的印章要做到四要素:方位妥当,巨细适宜,图画明晰,个性一致。

【紫砂】民国陶刻落款名号一览

【紫砂】民国陶刻落款名号一览

【紫砂】民国陶刻落款名号一览庚申年(1920年)任淦庭(漱石)刻四方盆紫砂刻绘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至明清时期茶事兴盛,不少文人墨客参与紫砂壶的刻绘装饰,其中以陈洪绶(曼生)最为突出,其为之后的陶刻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陶刻已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陶刻艺人。

但当时的陶刻落款现在看来眼花缭乱。

为方便学习,现归纳如下:1、崔克顺(1855-1925),宜兴洑东兰右人,字翼文,号巽时,曾任县衙幕僚,为宜兴当地金石书画家,闲暇为壶店陶刻。

同时代的还有陈研卿、沈端田、卢兰芳等书画名家。

这批人为民国陶刻再度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2、韩泰(1864-1926),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晚清民国陶刻名家,宜兴城南人。

出身碑刻世家,常落韩太、潜陶款。

谈泉明(泉石)刻海棠口水仙盆3、吴汉文(1874-1941),宜兴丁山人,号岐陶、歧陶主人、并用企陶、潜陶、松鹤轩,“吴德盛陶器行”及“金鼎商标”创始人。

4、戴国宝(1875-1926),江苏句容人,号玉屏、玉道人、仿(访)雪、铁画轩主人,上海“铁画轩陶器行”创办人。

5、邵云如(1879—1930),又名邵云儒,艺名北岩、岩氏、岩如生、岩如主人、岩如逸人、筠儒、半山房主、聚莲老人、适然轩主人、雲如。

晚清民国著名紫砂陶刻艺人,邵大亨侄子。

祖上原籍河南宗州,后迁居宜兴。

邵家祖公邵敏展和北宋苏东坡同窗。

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闸口邵家,创建“海棠院”(见《宜兴县志》)。

民国三友盆6、邵宏俊(1882-1942年) ,宜兴潜洛人,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

7、陈少亭(1885-1960年) ,宜兴西乡人,字颖川,号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陈伯亭之子,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

8、任淦庭(1889-1968年) ,宜兴陆平人,字缶硕,师承清末宜兴书画名师卢兰芳、韩泰、邵云如,近现代陶刻一代宗师。

在艺术生涯60余年间,所用“艺名”颇多。

不知道紫砂壶该刻什么?给你壶铭集锦

不知道紫砂壶该刻什么?给你壶铭集锦

不知道紫砂壶该刻什么?给你壶铭集锦壶铭,原本是指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或者鞭策、勉励⾃⼰的⽂字。

⽽紫砂壶铭,指在壶坯上镌刻的这类⽂字。

⼀般题(刻)在壶的正、背⾯,或者⼀⾯(另⼀⾯刻画)。

有很多壶友在私⼈订制紫砂壶时,不知道该刻什么壶铭好,下⾯是古今名家(部分)壶铭给各位壶友以作欣赏与参考。

孙道明遗器壶铭:且吃茶,清隐。

壶润茶⾹留佩题壶铭:留佩题壶铭把此⽡⽸⽯,亦作⽟壶看。

壶中⽇⽉长,⼭窗⽆依样。

三分分,茶解解,解之之渴。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占,得铭饮。

时⼤彬壶铭:⾏吟⼭⽔之中。

夜泊江门外。

清风枞起腋。

明⽉⼀天凉如⽔。

⼀杯清茗,可沁诗脾。

叶应经霜绿,花肥映⽇红。

陈⽤卿壶铭:⼭中⼀杯⽔,可清天地⼼。

⽡平亲汲三泉⽔,沙帽笼头⼿⾃煎。

汪森题壶铭:茶⼭之英,含⼟之精,饮其地者,⼼恬神宁。

酌中冷,汲蒙顶,谁其贮之古彝⿍,资之,汲古得修绠。

古泉题壶铭:⾹引春茗,声度梅花。

吾⼭题壶铭:臂⽉团,宜左右,不求备,长相守,此延年,彼益寿。

孟⾂壶铭:⼀⽚冰⼼。

⽉下⽢泉。

⽩⽟⼭居。

松风⽔⽉。

⽟井⽣⾹味。

⼀勺之⽔多。

切吸杯中⽉。

只在此⼭中。

⼭中⼀古⼈。

知君于此景。

闲⼈野寺门。

平桃作别烟。

明⽉⼭中来。

明⽉松间照。

直上江⽔流。

⽩云天外⾄。

⽩云⼀⽚⽟。

⽟宇乍⽣凉。

花⾹讶正甜。

茶具质⽽坚。

⾹引古⼈来。

⾹中别有韵。

巫⼭⼗⼆峰。

⼋⽉湖⽔平。

⽔⼭作主⼈。

亦⾜以叙情。

⽔⼭作主⼈。

亦⾜以叙情。

春风饮诗古⼈来。

清秋⽉满映三红。

⼆⽔中分⽩鹭洲。

泉流直下三千尺。

明⽉⼀天凉似⽔。

洞⼝飞江⽇照斜。

吟到梅花句亦⾹。

⽉明林下美⼈来。

⽔接西江天外声,三⼭半落青天外。

⽵窗闲楼⼀⽚云。

江上春光留此⼣。

斜挹雪和凉见⽉。

⽉明⼀⼸凉似⽔。

就⾥春光随意好。

思清都为饮茶多。

⽔交以淡,茗战⽽肥,⾹浮雀⾆,助我诗⼈。

朱⽯梅壶铭:昔⼈咏梅云,⾹中别有韵。

芬花⼀瓢,东阁招邀。

寒⾹沁肺腑,同味江南佳。

范佳果,试槐⽕,不能七碗,兴来惟我。

花院闲吟处,呼童烹⽯泉,最怜松顶鹤,⾮舞避炊烟。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落款来历
早期紫砂作为民间工艺,作品上并不留有作者名款,南京出土的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紫砂提梁壶就无名款。

到供春制作树瘿壶时,由於供春是生活在文人圈中的书僮,因而受到文人书画作品上落款的影响,而在树瘿壶把侧的壶身上用尖头工具划下了『供春』两字。

这是紫砂壶上落款的雏形,到了时大彬时代,由於文人的直接介入,开始在壶底镌刻『庚戊冬日时大彬制』这种带甲子年款的欵识。

到了陈鸣远时代,壶底刻款与印章款同时出现,之後渐渐只用印章而不刻欵了。

一般是在壶底用姓名全称章,盖内用略小的不带姓的名章。

到乾嘉年间陈曼生参与壶艺之後,壶上的欵识就不仅仅是壶工个人的了,如曼生壶的底部是『曼陀花馆』、『阿曼陀室』这样的陈曼生书斋名,壶把稍下及盖内钤壶工杨彭年名,壶身上镌刻书画装饰又要落上捉刀握笔的书画家名。

有个别壶工在子口(内墻)上及内底里留有印记的。

此外在壶底部也有定壶人的印记及『大清乾隆年制』的年款章
紫砂壶的款识(紫砂壶印款),是鉴定其年代及制作者姓名的重要佐证,也是文博古玩和拍卖界对壶估价的唯一依据。

名家印章
顾景舟印章
蒋蓉印章
吕尧臣印章
裴石民印章
汪寅仙印章
徐汉棠印章
周桂珍印章
朱可心印章
自名斋、号印款
来源:品读紫砂。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生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生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

玩紫砂的朋友特别是新手,对紫砂器上的这几个款识往往很难弄清谁是谁,以及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这些款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石”字,其实这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晚清民初紫砂陶刻开山鼻祖邵云如。

邵云如是晚清紫砂大家邵大亨的传人,宜兴陶刻第一人。

任淦庭、陈少亭、范泽林、陈经耕都是邵云如之徒,特别是任淦庭,邵云如作为任淦庭师傅卢兰芳的好友,对任淦庭的陶刻技法曾专门指点,由于任淦庭耳聋,邵云如诲其不倦,极其耐心施教,终于成就了任淦庭一生的辉煌!
邵云如号北岩,岩如主人,给任淦庭取的艺名是石溪,当然任淦庭还有好几个其他的号,比如缶硕,漱石,等等也都是为了纪念邵云如这位不是师傅的师傅。

跟任淦庭同时期而且长时期共事的还有一位紫砂陶刻名家蔣永西,同样为了崇拜邵云如之故,蔣永西的艺名就是岩如,由任淦庭绘图,蔣永西刻绘的紫砂器一般都落漱石款。

邵云如还收过范泽林,陈经耕两人为徒,这两位也是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的艺名是石如,石生,陈经耕的艺名是漱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蔣永西,范泽林,陈经耕的很多弟子,为了怀念师傅,推崇师傅,在他们的紫砂作品上也常常会署师傅的名款,用的最多的就是岩如,石生这两款,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年份不大的紫砂器上有这两个落款,其实也是寄托款的一种吧。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

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

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

紫砂壶款识历代紫砂壶款识特点及辨别(11)

紫砂壶款识历代紫砂壶款识特点及辨别(11)

紫砂壶款识历代紫砂壶款识特点及辨别(11)不同时代的紫砂壶款识中国陶瓷器历来有款识,即在器物的底部或其他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人名、堂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和某些纹样图案。

如战国时期的陶工就在所制陶器上打印“物勒工名”的印章。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陶器上就有“蔓囫甸里人造”的印文。

这里“造”是陶工的名,“蔓囫甸里”则是其住址。

瓷器发明后,由于加釉,款识的制作方法更多地采用刻划和书写。

紫砂陶作为一种特殊的陶器,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是受其材质及成型工艺的制约,款识采用镌刻和盖印这两种方法而已。

所以紫砂陶款识的演变,必然受到当时瓷器款式与篆刻内容、风格等两方面的影响。

草创时期的紫砂陶是没有款识的。

无论是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器的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还是其他一些早期壶都如此。

进入成熟期后,紫砂陶器上的款识亦随之产生了。

《阳羡茗壶系》记:“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这说明时大彬制壶,刻款与印款,两者皆有。

出土的时大彬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山西晋城张光峑墓出土的紫砂圆壶、福建漳浦卢氏墓出土的紫砂鼎足盖圆壶、江苏江都曹氏墓出土的紫砂六方壶和江苏无锡华氏墓出土的紫砂三足圆壶,均系刻款。

其内容除了张氏墓壶“丁未夏日时大彬制”有纪年与人名外,其余的都只有人名。

其镌刻的位置,则壶底与壶把下的腹体上都有。

而制壶时间更早的传泰州出土的大圆壶,是先在壶底钤印记“时大彬于茶香室制”,然后用双刀法依笔划刻过的。

其内容包括人名与制壶地点。

时大彬之后,紫砂陶款识刻款与印款并行不悖。

不过,从常理分析,印款多于刻款,原因是紫砂工匠一般识字的不多,书法精湛的更少。

正是缘于此,《阳羡茗壶系》对擅长书法的艺人有所记载,如“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

……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

”“陈用卿,……款仿钟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款识年代表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整理了一些历代款识〔比拟全〕,含款、字号款、堂名款、商号款、闲文款等五大类,仅供壶友们参考明中期01.龚春又作供春。

为明代参政吴颐山家僮。

02.供春又作龚春。

为明代参政吴颐山家僮。

03.金沙寺僧名逸。

明晚期01.时朋一作“时鹏〞,大彬之父。

02.时鹏即时朋,大彬之父。

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梁、袁锡、时朋〕之一。

03.董翰字后溪。

04.梁亦作良。

05.良亦作梁。

06.元畅又作元锡、袁锡。

07.元锡即元畅。

08.袁锡即元畅。

09.信卿善仿时大彬、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

10.邵盖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章相类,世有“邵家壶〞“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仲芳、徐有泉〕之一。

02.仲芳茂林子,行大。

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大彬署款者。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仲芳、徐有泉〕之一。

03.邵亨祥即邵文金。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04.邵文金又名亨祥。

05.邵亨裕即邵文银。

06.邵文银又名亨裕。

07.俊卿08.伯荂初名伯敷,又名时英,字伯荂。

伯荂制壶,眉公〔继儒〕书铭,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09.时英即伯荂。

10.欧正春11.徐友泉名士衡。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允礼,雍正异母弟,封为果毅亲王,别号春和主人。

12.静远斋清果毅亲王斋号。

果毅亲王,别号春和主人,康熙十七皇子爱新觉罗·允礼,雍正异母弟,为王公贵富中珍爱紫砂器之一人。

其曾请壶工史继长制壶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史继长制〞,每多佳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盆的落款中华民国(1929-1949)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78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93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陆锡强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均带有明清朝技艺的特点,创作了龙、凤、金鱼、鸟类等等,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一只45cm左右乘30cm(圆30cm)多的陆锡强制绿砂紫砂盆80年代已过5位数,当时平均工资也只有120元。

因当时制作紫砂壶处于萧条期,许多技能精湛的制壶高手就不得不制盆了,如沈汉生、范洪泉、周桂珍、程辉、潘持平、毛国强、陈国良......等等。

就那特定的年代生产出许多优质花盆,可别小看没落款的花盆,其中有出自名家高人之手。

其中一等品都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二、三等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文革时期的紫砂精品花盆现在在市场上少至又少。

一只50cm左右乘30cm多的大器《阿平》款,80年代私人买卖时开出的价已是5位数。

还有一说:就是每一制盆者的工作号,也是检查制盆者质量的评审依据。

烧制出来后,质量好坏无法查出谁制作的;而采用了一种方法!是当时检验盆的标志。

现代紫砂发展过程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

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

销路逐渐扩大年产8万件。

产值1.2万元。

1954年。

成立紫砂生产工场,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等作技术辅导。

同时政府拨款改造旧设备。

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是年,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

产值7.7万元。

1955年10月,紫砂生产工场,转为紫砂工艺合作社。

招收26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指措派任淦庭、朱可心和吴云根等技术高超的老艺人负责培训,以充实技术力量。

1956年冬,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7年7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多元。

自1957年起,紫砂产品恢复出口,年产量达106万件,产值28.1万元。

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有职工2067名。

其中艺徒299名。

1959年。

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

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文革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

1975年8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

开门办学,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

由杨永善、陈若菊和白雪石等教授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一年。

1976年7月、在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

据考证,其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

1977年2月。

紫砂名师裴石民因病逝世。

享年七十八岁。

1977年。

在美国纽约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受到各界人士重视,尤其得到茶界人士的高度好评。

1979年。

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午,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

获国家经委银质奖。

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79年。

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

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年。

紫砂名师沈蘧华。

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子。

以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突出成就。

.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

来宜兴鼎蜀镇紫砂工艺厂参观制作工艺。

198l年2月20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

1984年5月l日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1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

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举行'中国紫砂陶的历史发展与生产过程'专题讲座。

并作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宜兴紫砂茗壶的狂热兴趣。

展览特刊在*销售好几版。

1982年5月。

日本名古屋电视台。

到宜与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1982年5月。

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一',紫砂工艺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年9月。

陶觉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年9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九十八人,由外文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

1983年6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

演讲'谈宜兴紫砂'。

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套)紫砂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3年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

这是*首次获得较祥尽的宜兴制壶资料。

1984年2月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古代茶具特展',其中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这是*古壶收藏的高期。

1984年3月。

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

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紫砂工艺示范表演。

1984年4月。

紫砂名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年6月。

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其中半数藏品为宜兴古今紫砂茶具,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古壶市场。

1984年,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1984年。

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进表彰大会。

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年。

宜兴陶业界著名人士华荫棠,将珍藏多年的清代嘉庆、道光制壶名师杨氏作的'竹段紫砂壶'、'风卷葵紫砂壶'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间制壶名手邵大亨作的'授球紫砂壶',献给国家。

三壶均为古代紫砂名壶,现藏於宜兴陶瓷博物馆。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央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

对外发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于紫砂名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在紫砂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

经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

紫砂名师高海庚创作的'集玉紫砂壶',为国家礼品。

1985年9月。

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1986年月。

紫砂名师鲍仲梅。

赴孟加拉国参加'紫砂陶艺展'。

1986年l月。

紫砂名师沈遽华。

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紫砂名师朱可心。

因病逝世。

享年八十三岁。

'宜兴紫砂散文节'在紫砂工艺二厂开幕,参加的有中国作协江苏分会会长艾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叶至善、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任何灵和著名散文家菡子等六十多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谈紫砂、论散文。

紫砂散文皆由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起主办。

1986年,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1987年1月。

紫砂工艺厂为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大型'百寿紫砂瓶',作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

同年5月,又选送紫砂器40件(套),供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厅陈列,国务院特发给荣誉证书。

1987年,紫砂名师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壁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紫砂名师顾绍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汽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

获中央农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