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名称
紫砂壶介绍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一)
蛋包壶
民国蒋裕泰
蛋包壶曾为邵大亨所创,容量较大,软提,适于家中与茶坊间携带,是清末茶坊的流行款式。
壶身圆浑丰满,线条柔和,长颈饰云肩线,挺而精细,口盖母子线配合,稳如天压地。
罐钵盖式用手捉开启冲泡茶叶,边饰双线,中有一小气孔。
壶嘴一弯,伸展自如,圆腴光润,品茗端拿摩挲,手感触觉舒适。
泥色为紫红色,久用光润如古玉,亚光闪亮。
底为凹形,颇有特点,在任何场合放置平稳、结实。
钮为半圆形,丰腴流畅,中置一孔。
蛋包壶是打身筒手工成型,,口部用刹凹法,内部光润无泥迹,技艺难度较高。
蒋裕泰,清代同治、光绪时(1862-1908),宜兴紫砂艺人。
生卒无考,工治砂壶,善釉彩。
裕泰陶器店店号印款为“裕泰”所用印款。
紫砂壶(二)
狮球壶
民国壶
此壶色泽紫红纯正,制作精细。
洪宪之年,春游阳羡蜀麓亲选名砂监制,孙明鉴书印,壶名狮球。
制壶名家江案卿制作的狮球壶,曾参加南洋劝业会展品,之后又参加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
此壶壶体高仰饱满,曲张有质,壶颈高而挺括,与壶盖成葵式,上塑一卧狮捧绣球,制作精细,俗称“喜狮”。
壶流壶把较为简洁,品茗赏壶时,主题鲜明。
狮球壶均为手工制作,壶盖、口吻合精到,盖可任意转向。
各地特色紫砂

用蓟县紫砂矿制作的地板砖,纹路清晰,颜色纯正,光而不滑,经久 耐用,是高档的室内外装饰材料。用蓟县紫砂矿制做的陶器,可与全国闻 名的宜兴紫泥陶器、景德镇瓷器媲美。蓟县的紫砂矿以其丰富的储藏,开 采的方便性,而使蓟县赢得紫砂陶器之都的称号.
宜兴紫砂陶器是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 通常也简称紫砂。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已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 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著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 现在紫砂工艺又继续在早期砂器基础上不断地承袭与发展,将紫砂艺术推 向更臻完美的境界。
嵊县紫砂是浙江省陶苑中的一颗新兴的明珠。嵊县紫砂生产开始于 1973年,当时,浙江省一些塑料花厂出口塑料花需要与紫砂花盆配套,但 由于我国紫砂生产厂家较少,产品匮乏,不能满足塑料花厂的需要,省有 关部门派员在嵊县试制紫砂花盆获得成功,浙江省轻工业厅就把嵊县紫砂 厂定点为紫砂制品生产厂。
嵊县紫砂
嵊县紫砂厂的前身是嵊县陶器厂,生产缸、壶、甏、坛等粗陶瓷已有 一百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生产精陶瓷--紫砂陶毕竟是陌 生的。他们通过技术引进,在宜兴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技术。同时, 嵊县紫砂厂对宜兴紫砂的特点,进行认真揣摩研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大胆探索,终于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目前,嵊县紫砂已有花盆、茶具、 酒具等600多个品种,年产值100多万元,年出口外贸收购额在20万元左右。
各地特色紫砂
紫砂茶具是江苏宜兴的地方传统工艺品。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 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
北宋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 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 於紫砂茶具由佛教僧人所创,后经北宋书吏吴頣山的书僮供春为记录的最 早创始人推广人,宋代命名为供春壶后由世人改为紫砂壶。至于茶具由何 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 正德年间。紫砂茶具
十大紫砂名壶(十大壶王)

十大紫砂名壶(十大壶王)紫砂壶起源于明代,自明至今,紫砂名家可谓瀚若星辰。
在如此众多的制壶者中,要挑选出10位最优秀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况且,艺术这东西,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好的,别人也不见得会认同。
曾经在网上查过,看有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或者进行过评选之类的,但是我没有查到。
因此,就斗胆选出了自己心中10位紫砂名家,其中明代2人,清代4人,现当代4人,姑且叫做“十大壶王”吧。
且每人选择代表作2件加以介绍,作品的选择标准有两个,一是作品的知名度,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准,另一个标准是个人喜欢。
再次郑重声明:此“十大壶王”非官方说法,实乃扬帆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请您见谅!一、供春入选理由: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制壶者,被称为“陶壶鼻祖”。
作者介绍:供春(一说龚春),与金沙寺僧被共称为“陶壶鼻祖”。
相传紫砂壶为明代金沙寺僧所创,而供春则是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制壶者。
其出身卑贱,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一说婢女,然婢女岂能陪主人寄宿于寺中,且与和尚学艺?此说应不确),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
吴颐山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时间,学金沙寺老僧制壶。
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
入选作品:树瘿壶、六瓣圆囊壶《树瘿壶》壶评:造型古朴,为赭土黄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结累如疣,指螺纹隐现,壶铭:“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此壶有“中国第一砂壶”美称,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瓣圆囊壶》壶评:壶身分六浅瓣,配以壶盖,壶嘴及壶把皆起筋纹,以上下两节塑造而在壶肩相接。
壶以黝黑紫砂制作,掺以金砂闪点,现存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不过,据专家考证,这两把壶从泥质、大小、工艺、烧成等诸方面考察,不符合考古和典籍记载的供春壶特征,应为后人仿作。
其中树瘿壶原盖上的印款为“玉麟”篆书,表明壶的作者应是清末制壶大家黄玉麟。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

【转载】清中期紫砂四大家一、惠逸公(约1766-1831,乾隆-道光)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於工巧,而浑朴不远。
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沈著。
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1,惠逸公制梨形壶壶底刻款:“风光不与四时同,逸公制”。
-此壶为矮梨形,泥色朱黄,胎质尤佳,壶体鼓腹饱满,三弯流与圆弧执把浑厚粗壮,壶口与盖缘及壶身,明针讲究,整体周正,足见此壶泥、工俱佳。
造型典雅丰润,秀逸韵致,诚为功夫茶首选佳器。
2,惠逸公款君德式朱泥壶-底诗句款“品入西方美,逸公”。
RMB 33,600 -壶为朱泥君德式,“君德式”乃因明朝壶工张君德而得名。
壶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
此壶以朱泥掺砂,骨胎均匀,制作精巧,刻款流畅,窑烧火候得宜,呈细致梨皮状,十分讨人喜爱。
朱泥小壶盛行于闽粤,亦以惠孟臣与惠逸公“二惠”者多见,使得“孟臣壶”、“逸公壶”也成了朱泥壶的代名词。
嘉庆道光年间出品的朱泥壶多见诗句款,一般文词隽永,耐人寻味。
潮汕之功夫茶,尤讲究小壶冲泡,以求发挥茶性而味不涣散,因此,一直受到广泛欢迎。
3,惠逸公款梨型壺4,惠逸公制扁腹壶底款刻字:“伴客谈清夜,逸公制”。
-朱泥精炼,窑烧成熟呈梨皮状,胎薄工精。
壶体呈鼓腹式,一弯短流胥出,环形把,弧盖,扁圆钮,壶底圈足内收,修饰讲究。
线条浑朴饱满,气度大方。
5,惠逸公款朱泥小宫灯壶宽9.2cm RMB 336006,惠逸公玉柱壶-底款“逸公”。
此壶用朱红泥制作,胎质通红,铿锵悦耳,可容水八杯。
壶身圆润似玉,直口直底,压盖圆润与口部相吻。
直嘴挺立,长圈把使之平衡,高柱顶圆,颇有创意,神韵俊秀,玉柱可亲。
7,惠逸公-六方壶-高6.2厘米宽11.6厘米,底铭“片心闲对花逸公”七字刻款清惠逸公《阳羡砂壶考》云:惠逸公雍、乾时人,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西施壶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
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古今名家紫砂壶壶铭

一、古今名家(部分)壺銘:孫道明遺器壺銘:且吃茶,清隱。
彭年題壺銘:苦而回甘,直涼之言。
留佩題壺銘:把此瓦缶石,亦作玉壺看。
壺中日月長,山窗無依樣。
三分分,茶解解,解之之渴。
天茶星,守東井,占之占,得銘飲。
時大彬壺銘:行吟山水之中。
夜泊江門外。
清風樅起腋。
明月一天涼如水。
一杯清茗,可沁詩脾。
葉應經霜綠,花肥映日紅。
沈子澈壺銘:吾根泉,蒙頂葉,賴齒鮮,滌塵熱,陳用卿壺銘: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瓦平親汲三泉水,沙帽籠頭手自煎。
梁小玉壺銘:金莖甘露,玉乳香谷。
汪森題壺銘: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飲其地者,心恬神寧。
酌中冷,汲蒙頂,誰其貯之古彝鼎,資之,汲古得修綆。
古泉題壺銘:香引春茗,聲度梅花。
元盛題壺銘:此缶伴名士。
吾山題壺銘:臂月團,宜左右,不求備,長相守,此延年,彼益壽。
孟臣壺銘:一片冰心。
月下甘泉。
白玉山居。
松風水月。
玉井生香味。
一勺水之多。
切吸杯中月。
只在此山中。
山中一古人。
知君于此景。
閑人野寺門。
平桃作別煙。
明月山中來。
明月松間照。
直上江水流。
白云天外至。
白云一片玉。
玉宇乍生涼。
花香訝正甜。
茶具質而堅。
香引古人來。
香中別有韻。
巫山十二峰。
八月湖水平。
水山作主人。
亦足以敘情。
春風飲詩古人來。
清秋月滿映三紅。
二水中分白鷺洲。
泉流直下三千尺。
明月一天涼似水。
洞口飛江日照斜。
吟到梅花句亦香。
月明林下美人來。
水接西江天外聲,三山半落青天外。
竹窗閑樓一片云。
江上春光留此夕。
斜挹雪和涼見月。
月明一弓涼似水。
就里春光隨意好。
思清都為飲茶多。
水交以淡,茗戰而肥,香浮雀舌,助我詩人。
朱石梅壺銘:昔人詠梅云,香中別有韻。
芬花一瓢,東閣招邀。
寒香沁肺腑,同味江南佳。
范佳果,試槐火,不能七碗,興來惟我。
花院閑吟處,呼童烹石泉,最憐松頂鶴,非舞避炊煙。
文旦壺茗:何必鳳團夸御茗。
宜兴紫砂壶的别称

《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 之 》 徐渭 该诗中的紫砂新罐 ,
即是用来贮存茶 叶的。
【 罂】 藏 茶 ,茶 宜箬叶 而畏香 药。喜 温燥而 忌冷湿。
故收藏之 家,先 于清 明时收 买箬叶 ,拣其最青者 ,予焙极 燥 ,以竹丝编之 。每 四片编为一块 听用。又 买宜兴新 坚大 罂 ,可容茶 十斤以上者。
宜兴紫砂壶 的别称
口 吴光 荣 ( 中国美 术学院陶 瓷与工艺美 术系 副教 授)
“ 壶 以砂者 为上 ,盖既 不夺香 、又无熟 汤气 ,供 春最
贵 ,第形不雅 ,亦无差小者 ,时大彬 所制 又太 小 ,若得 受 水半升 ,而形制古洁者 ,取 以注茶 ,更为适用 。 ”这是 晚明
锡 器称 赵 良壁 ,好 事家争购之。 然其 器实精 良,非他工所
《池北偶谈 》卷十七 清 ・ 王士祯撰
【 瓦壶 】 近 日小技著名 者尤多 ,皆吴人。 瓦壶如龚春 、
时 大 彬 , 价 至二 、三 千 钱 。铜 炉 称 胡 四 ,扇 面 称 何 得 之 ,
春华 ” “ 雪贮双 砂罂” ,欧 阳修 的 “ 喜共 紫瓯 吟且 酌” , 米 芾的 “ 雪溅紫瓯 圆”等 中的 “ 紫泥” “ 砂罂 ” “ 紫瓯 ”均
光 华若玉。
袁中随笔 》 杂著卷・ 时尚
【 宜壶 】 宜壶作者推龚春 ,同时高手时大彬l碧山银
搓 濮谦 竹,世 间一 艺俱通神。 1
【 紫砂新罐 】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春
箬 旧封题谷雨 ,紫砂 新罐 买宜兴 ……
— —
赠 高侍 读澹 人 以宜 壶 二器 并 系 以诗 》陈维 崧 , 《 美术丛书 》 初 集第三辑 《 阳羡名 陶录 》黄宾 虹 、邓实 编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6 。 【 阳羡茗壶 】明人 周 高起 著 《阳羡茗 壶系》一 书。是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图)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是从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来的,包括石瓢、仿鼓、供春、掇球、提壁、鱼化龙、龙头八卦一捆竹、井栏、报春、风卷葵等10个经典款型。
石瓢
鱼化龙
仿鼓
提璧
龙头八卦一捆竹
风卷葵
报春
井栏
掇球
供春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壶以来,深感各器型名称既繁,作者亦多,往往自有创新,并无恒范。
阅诸各专业网站,及壶友论坛,资料零星片碎者多,尚未见罗列齐备者。
于是决意成就此文,以飨同惑者。
若有错疏,请众壶友补充更正。
一、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一、石瓢(顾景舟作品)
二、石瓢
二、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
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二、仿古壶(王寅春作品)
二、仿古壶(徐金根作品)
三、西施壶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三、西施壶(顾景舟作品)
三、西施壶(吕尧臣作品)
四、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邵大亨作品)
(吕尧臣作品)
五、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
文旦壶曾一老壶铭:何必凤凰夸御茗,浣女词前落日尘,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
亦有书记载: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壶在这里的创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
在这里,一把紫砂壶的仿生态,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与雅丽。
现文旦、西施、贵妃变化很多,每个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绎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壶名也让人有点难以分辩。
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
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thread-106088-1-1.html
六、井栏壶- 以下文章摘自罗文华先生所著之<紫砂茗壶最风流>
井栏壶,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井栏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防止沙尘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加盖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第二,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而
不慎跌入井里,特别防止寒冬井边冻冰时汲水人滑入井里.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认为是"妖象".至于说井栏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栏材质之美,如唐,宋,元宫中和贵族就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一是井栏刻字之美,既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艺术价值更大些.金石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做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瀆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最为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还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由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容庚等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井栏文物的珍重.
七、秦权壶
壶形似称砣,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所用称之权为形,而得名"秦
权壶"。
此形似柱上部收敛,桥形钮短流,环耳形把手,半圆形截盖,态体光润优美,线条流畅而规则,气格古朴而典雅。
八、水平壶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壶开始得以流行,不过,水平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在广东福建盛行的"工夫茶"在喝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所以制作工艺必须精致,壶嘴和壶把的用泥必须绝对相等,壶漂浮在水面时壶仍保持水平而不倾倒,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最著名为惠孟臣水平壶.
九、德钟壶与龙带
因为旧社会作壶的文化水平很低,许多作品的名字都是后人起的,,“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用的,“龙带”的来历自然是壶身上的装饰线如黄帝的玉带了.
十、唐羽壶
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须知,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
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
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
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他的创意也可以诠释为唐代陆羽之壶。
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时空,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
唐羽壶
十一、瓦当壶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之一,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秦砖汉瓦为名贵之古玩,清代中叶以来犹受文人推崇.瓦当壶在配以名家之壶铭,意境更加古补,格调幽雅.最著名的为陈曼生的瓦当壶,做工挺刮,壶体正面刻行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实为紫砂壶中难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参与合作制壶的典范
十二、鱼化龙壶
为典型传统壶型,是鱼跃龙门之意.民国的唐树芷所制小鱼化龙壶钮为卷云状,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把上鳞片刻划清晰.此壶红泥制成,形体较小,做工精细.清代邵大享鱼化龙为波浪堆塑得一层一层,立体感强,而波涛中龙露出头部而不见爪,钮为堆浪状,装在盖里的龙头短而粗.而黄玉麟所制鱼化龙,波浪立体感不强,波涛中的龙伸出半身,龙爪清晰可见,钮也不作堆浪而作卷云形,装在盖内的龙头细而偏小..鱼化龙壶制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点各异,如邵大享的龙不见爪,而黄玉麟,俞国良的龙爪清晰可见,唐树芷的龙爪也不见,但邵大享用堆浪钮,其后的黄俞唐又都改成云形钮,又具一定的时代特点
/%B2%BB%D7%BC%D4%D9%BF%F7/blog/item/fce3ac2e467ad a4d4fc226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