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养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虾稻共生是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它将虾和稻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还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推广意义。

虾稻共生的特点虾稻共生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和水稻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利用:虾稻共生不仅充分利用稻田的水域资源和土壤资源,还能够实现虾和稻互惠互利,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2. 高效养殖: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可以有效增加虾类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3. 生态环保:虾稻共生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 适应性强:虾稻共生适应性广,不仅适合于一些水稻种植的地区,还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域条件。

虾稻共生的技术要点虾稻共生技术的实施与操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品种:在实施虾稻共生技术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2. 合理养殖密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虾类和水稻的养殖密度,保证二者在同一块田地上和谐共生。

3. 合理施肥: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5. 科学管理水质: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水质,保证水域清澈透明,水质清洁,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虾稻共生技术能够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虾稻共生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产品的类型。

5. 探索农田生态系统模式:虾稻共生技术是对农田生态系统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农田的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防止下大暴风雨时使田埂倒塌。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

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

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

在距田埂1米处,内要3米踢一处1.5米低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等待藤蔓开卖后,在寒冷的夏季起著遮阴消暑的促进作用。

在养育虾沟和田间里必须栽植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浮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集中为不好,这样有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纳。

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亡墙,以免小龙虾逃离现场。

放养小龙虾虾苗或虾种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体虾-尾/亩或30公斤/亩。

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虾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高温天气进种、苗要谨慎消毒,最好是进种苗时不用食盐水浴洗,进完种苗后用生石灰10公斤/亩对水体消毒。

每天晚、晚秉持巡田,观测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取食、生长情况。

田间管理主要分散在水稻晒太阳田、用药和登轮防害方面。

稻虾养殖技术要点

稻虾养殖技术要点

稻虾养殖技术要点现在很多地区都流行水稻和其他动物的共作模式,比如稻虾共作模式是近年来最流行的共作模式之一,今天就来介绍稻虾养殖技术要点。

一、稻虾共生养殖模式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好,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虾共生养殖,可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稻田饲养龙虾可为稻田除草、除害虫,少施化肥,少喷农药,养虾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5—10%,增产龙虾80公斤左右。

养殖面积越大越好,可节省管理和防逃设施费用。

1、田间工程建设包括田埂加固和进排水口防逃设施,田埂加固可在田间就地取土,然后将田面平整,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夯实,以防大雨时田埂坍塌,田埂高度应保持田面蓄水30—50厘米,田埂宽度1米为宜,外侧安装防逃设施,可用石棉瓦或塑料网片配合钙塑板。

进排水口要用网片或栅栏围住,防止龙虾外逃。

2、苗种放养。

(1)清塘消毒。

放虾前10—15天,每亩稻田用生石灰50千克,或选用其他药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2)施足基肥。

放虾前7—10天,田沟中注水50—80厘米,然后施肥培养饵料生物。

一般每亩施有机农家肥500—800千克,农家肥肥效慢,肥效长,施用后对龙虾的生长无影响,还可以减少日后施用化肥的次数和数量,因此,有农家肥的最好施农家肥,一次施足。

(3)过滤及防逃。

进排水口要安装网片等防逃、过滤设施,严防敌害生物进入。

(4)幼虾放养。

龙虾虾苗虾种在放养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投放幼虾。

龙虾在稻田中饲养时,放养方法有几种:一是头一年的7月份将龙虾的亲虾直接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20克以上的龙虾15千克,雌雄性比2︰1。

第二年采用免耕法种植水稻。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龙虾幼虾,规格为2—4公分,投放数量为每亩5000—8000尾。

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稻虾共作是一种农业生态系统的典型形式,是稻田和养殖虾苗集约发展的一种模式。

稻虾共作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环境的良好保护。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共用水源、肥料和劳动力,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的光合作用和地下资源,为虾苗提供丰富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虾苗的生长发育。

稻虾共作模式的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水稻品种选择:在稻虾共作模式中,选择适合虾苗生长的水稻品种非常重要。

一般选择水稻品种要求有较长的稻茬期,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虾苗养殖使用,同时要求水稻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强,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2. 苗种选择:选择合适的水产虾苗进行养殖是实施稻虾共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优质的虾苗应该具备耐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和免疫力强等特点。

3. 水利设施建设:为了适应稻虾共作模式的需求,需要对水稻田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

主要包括增设鱼塘,设置进水、出水等设施,以确保水质达标、水位适宜、水源稳定等。

4. 养殖管理: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应合理管理水位和水质,控制稻田内底质的修食,保持虾苗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还需要加强对虾苗的饲养管理,合理投喂饲料,定时清理饵料残渣等。

5. 病害防治:在稻虾共作中,由于农作物与水产养殖共享同一环境,容易出现病害交叉传播的问题。

应加强病害防治,在虾苗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采取无害化的防治措施,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多种优点,其中包括资源利用高效、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

稻虾共作模式可以使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稻田生产力,并为养殖虾苗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和栖息环境,减少养殖成本。

养虾可以增加稻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稻田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稻虾共作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绿色种养模式,通过合理利用水稻田和虾苗养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防鸟:开春后水鸟较多,加之稻 田水位较浅,虾苗易被捕食,可在稻 田中拉线驱鸟。
投喂:日投喂量为体重 3%~5%,均匀泼洒投喂,投饵种类 为小麦、玉米、小杂鱼等。
(八)捕捞
捕捞时间:4月~6月(水稻栽种 前),
捕捞方法:在环沟及田中间投 放虾笼进行捕捞,捕大投小,轮补轮 放,地笼设置位置2天~3天换一次。
(六)虾苗放养
3月中下旬每亩稻田投放规格80 尾/斤~100尾/斤的幼虾30kg~40kg, 苗种下塘前需3%~5%盐水消毒3分 钟~5分钟。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 水充氧或半带水运输,运输时间在2小 时以内。
(七)管理
防逃:田埂用网片加塑料薄膜 构建防逃墙,高60cm~70cm,底部 30cm~40cm埋入泥土中。
技术 交流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文/殷建平
一、概况
“稻虾共作”模式是将普通稻田 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 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 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在稻 田中同生共长。此生产模式可以充分 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 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 地两用、一水两收,同时还可以进一 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尾水 污染。
稻虾共作在生产中多使用灯光诱 虫杀虫,禁用农药,加之龙虾在稻田 中生长,吃掉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活 动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粪便被水稻 吸收,促进了水稻生长;水稻光合作 用产生的大量氧气,又有利于龙虾生 长。在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基本不用 或少量使用,生产出的稻谷达到有机 稻谷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稻谷品质, 对提升稻谷价格,提高 养殖户经济效 益等多方面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九)第二年苗种来源
未捕完龙虾进入环沟后,通过人 工调控水位的办法,进行诱导繁殖。
(十)水稻种植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方法,它将水稻和虾共同种植在同一片田地中,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了水稻和虾的高效生长和优质产量。

这种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还可以实现水稻和虾双丰收,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将介绍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的种植原理、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以及其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一、种植原理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是利用水稻和虾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通过合理配置田间水域,实现两者的共同生长。

水稻在生长期间可以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和庇护场所,为虾提供了生活和生长的保障;而虾则可以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的生长生育,从而实现水稻和虾的共生共存。

在水稻虾共作技术中,虾被引入水稻田地中进行放养,虾的底栖性和游泳性可使其在水稻田间自由穿行,并在田间觅食。

虾可以通过吃掉水稻田间的一些害虫和杂草,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虫能力,降低了对化肥农药的需求。

二、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1. 选址和准备首先要选择场地,要求水稻田地具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和排水条件良好,基础土地肥沃、土质黏糯,适宜水稻和虾的生长。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稻和虾的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和虾品种。

2. 水稻种植在水稻的种植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施肥和浇水,控制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生育期。

关键时段要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确保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3. 虾种放养在水稻苗期进行虾种放养,首先利用田间设施进行虾种培养,培育阶段控制水质和温度,提高虾苗的存活率。

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将虾苗放入成活的水稻田地中,实现虾的自然生长和繁殖。

4. 田间管理水稻虾共作技术中的田间管理要注重虾虫病害防治和适时的施肥。

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杂草和割除劣势虾种,保持水稻和虾的良好生长环境。

对于水稻施肥要科学施肥,避免化肥过量使用,减少虾的生长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

5. 采收在水稻成熟收获后,要对水稻田地进行及时清理和收割工作,同时注意保护和收集虾种,为下一轮的种植做好准备。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的一种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的实施方法和优势。

1.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合共作的早熟、耐阴、耐淹、耐高温的水稻品种。

选择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的虾种。

2.水田整地:水稻虾共作必须先进行水田整地,确保田面平整有利于水稻和虾的生长发育。

3.水质管理:合理调整水田水位,维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虾需要较高的溶氧量,因此水稻虾共作要加强氧气供给。

定期通水、定期放水,保持水体流动,提高水质。

4.定期施肥:合理施肥是水稻虾共作的核心内容。

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根据水稻和虾的生长需求,科学施用复合肥或单一肥料。

5.虾苗增殖:选择优质虾苗,根据虾的生长速度和整体生态环境,适时添加适量的虾苗。

保证虾的数量与水稻的密度相适应。

6.病虫害防治:定期监测水稻与虾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和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和虾的健康生长。

7.及时收获:根据水稻和虾的生长周期,及时收获水稻和采收虾。

注意分开收获,避免互相干扰。

1.提高效益:虾和水稻共同生长,使一个水田同时收获水稻和虾,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2.节约资源:共作水稻虾充分利用了水田资源,不仅能够增加水稻产量,还能够养殖虾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田水资源的浪费。

3.生态环保:虾可食用水田中的底层生物,减少了杂草和害虫,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还能够促进稻田水体的循环,提高水田的生态环境。

4.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无公害水稻虾共作,农民不仅可以增加农田收益,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需科学施肥、合理管理水质,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水稻和虾的健康生长。

通过采用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完整版)虾稻共作技术

(完整版)虾稻共作技术

一、虾稻共作技术“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具体的说,就是种一季中稻,养两季虾,即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一)养虾稻田环境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电、路三通,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宜。

(二)稻田改造1、挖沟。

沿稻田田埂外缘向稻田内7m—8m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沟2m开挖,沟宽3m —4 m,沟深1m—1.5m。

稻田面积达到5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m—2m,沟深0.8m,坡比1:1.5。

2、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田埂应高于田面0.6m-0.8m,埂宽5—6m,顶部宽2m—3m。

3、防逃设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cm(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应用防逃塑料膜作材料,防逃网高40cm。

4、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

(三)移栽植物和投放有益生物虾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

在虾种投放前后,沟内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m2)、田螺(投8—10个/m2),河蚌(放3—4个/m2)等。

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四)养殖模式1、投放亲虾养殖模式。

每年的8月底,中稻收割前15天往稻田的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667 m2投放20 kg—30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小龙虾)稻生态种养技术
1、技术要点
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栽植面积10%左右;9月下旬,亩放养规格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公斤,雌雄比例2:1;4月下旬,每亩补放规格250~500只/公斤的幼虾1.0~1.5万只;适时调控水位,保持水中肥度;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

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

2、适宜区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低洼稻田。

3、注意事项
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