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

目标
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
- 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 掌握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
- 分析不同环境下蚂蚁的觅食策略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蚂蚁觅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研究蚂蚁觅食方式:教师介绍蚂蚁的觅食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一组蚂蚁在实验环境下如何觅食。

3. 组织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观察一组蚂蚁的觅食行为,并记录下蚂蚁觅食时的行为特征。

4. 分组讨论分享:教师组织小组间交流与分享,让学生思考: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为什么蚂蚁会选择这样的觅食方式?在不同环境下,蚂蚁的觅食策略会有何不同?
5. 总结归纳:教师向学生介绍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对本课研究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资源准备
- 蚂蚁的觅食图片或视频
- 实验环境下蚂蚁群体
评估方式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表述以及小组间交流和合作情况。

2. 问答互动: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测试学生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 Hölldobler B, Wilson E O. The Ant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Franks N R, Richardson T. Teaching in tandem-running ants[J]. Nature, 2006, 439(7075): 153-153.。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学法:讨论、交流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一)复习提问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设计思路: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

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

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

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

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

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

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

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2.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周雯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的周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教材内容的分析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经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生命科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在专题性或综合性探究过程,实现科学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基于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二册第5章《生态系统》中的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学习后,进行的拓展性研究活动。

是在学生了解了动物具有行为信息的交流后,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蚂蚁,通过设计明确的探究方案对蚂蚁的某种行为进行观察,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成果的交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蚂蚁的了解较少,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观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对生物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此前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已经初步体验了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科学探究活动环节,但考虑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前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都是有侧重地针对科学探究中的某一个环节展开,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二、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课标的要求及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2.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3.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4.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力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学资源: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四、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集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增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的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并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稃,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训,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1).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美?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剥照组?(2).实验条件是否注意相同?如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3).观察记录的手段有否提高?用表格记录数据是胥更良好?绘图和拍照有何帮助?(4).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观察其它同学的长处。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自主一创新”的平台一一记“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福建癒门企美中歹林至礙北髦:凰门数盲歹陵伯徭英•i艮计理念:1、实施“自主一一探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创新活力。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手段。

3、关注身边的小动物,热爱生命。

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的体验与升华。

4、了解自然奥秘,激发探究乐趣。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1•知识H标:认识和了解蚂蚁觅食的知识。

2.能力LI标: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锻炼同学们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数据结果记录分析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展示的能力。

3.情感教育U标: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激发和培养科学探索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

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方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资■涼: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五、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隼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増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给出任何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主根据设讣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珠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

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岀结论:各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取长补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
《中学生物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